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DEM的云南楚雄高原地貌特征研究

基于DEM的云南楚雄高原地貌特征研究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11年12月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第4 6卷 第6期1。9~114 J0URNAL 0F( 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双月刊 基于DEM的云南楚雄高原地貌特征研究 王学良 ,席武俊 ,盖艾鸿。 (1.云南楚雄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云南楚雄675000;2.甘肃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在GIS支持下,采用普通克里格法对云南楚雄高原的离散样点进行空间插值,得到了栅格化数据,借助 于DEM模型及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该地区进行地形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研究区的高程、坡度专题图及坡度 分布特征;坡向专题图及楚雄高原地貌坡向特征;地形起伏度专题图及楚雄高原的总体起伏度特征,为云南楚雄的 经济及其它领域的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云南楚雄;DEM;高原地貌;特征 中图分类号:P 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15(2011)06—0109—06 Study on topographic features of Chuxiong Plateau based on DEM WANG Xue-I iang ,XI Wu-j un ,GAI Ai-hong。 (1.Department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Management,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China; 2.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Gansu Agricultural Uniw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Chuxong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Yunnan Plateau.Its topographic fea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Yunnan Plateau and the uplifting of Qinghai~Tibet Plateau.From a macro point of view,this paper first analysed the deposit-form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teau.With the aid of GIS,ras— ter data were obtained by using ordinary Kriging discrete samples throughout the region for spatial interpo— lation,and the terrai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by means of DEM model and spatial analysis function of GIS. Based on DEM,the thematic map of elevation,the map of landforms,thematic maps of slope,the thematic map of elevation,the aspect thematic maps and the thematic maps of degree terrain have been got.These maps depic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uxiong Plateau,which provided valuable data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other aspects in this area. Key words:Chuxiong Plateau;DEM;plateau topography;characteristics 云南省与青藏高原毗邻,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趋明显.云南省广泛分布有大小不一的晚新生代盆 和丰富的地质现象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地质学家所 地(当地称“坝子”),面积从几平方千米到数百乃至 关注.近十几年来,随着对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与环境 上千平方千米不等.在这些盆地中都不同程度地发 效应耦合关系研究的深入,云南高原在揭示青藏高 育有晚新生代地层,而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海拔高 原隆升过程对周边地区环境的影响中所起的作用日 度(从不足1 000 m到3 500 m)上特点各异,反映了 作者简介:王学良(1965一),男,副教授,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及地质灾害的教学与研究.E mail:wxldlx@cxtc.edu.cn 通信作者:盖艾鸿,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E-mail:gaiah@gsau.edu.cn 收稿日期:2011-05—18;修回日期:2011-09—13 11O 甘 肃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云南高原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对青藏高原隆升过 程的响应差异[ .程捷等l5]在综合了众多资料之后 认为,云南高原曾在云南广泛发育并保存较为完整 的一期平面,并于早更新世后在滇中地区抬升了 1 500 m.云南高原的地质环境变迁最为显著,这一 时期是解译云南高原对青藏高原隆升响应的良好时 段.本研究从云南楚雄高原自然地理特征人手,结合 DEM方法和手段,分析研究了楚雄高原的基本特 征,对云南高原隆升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示例作用,同 时也为研究楚雄高原的自然灾害和减灾防灾工作提 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1.1地貌特征 楚雄高原地处云南高原中部,是云南高原的主 体部位,位于E 100。43 ~102。30 、N 24。13 ~26。3O 之间,东靠昆明市,西接大理,南连普洱和玉溪,;Ikll ̄ 四川省攀枝花和凉山,西北隔金沙江与丽江相望.东 西最大横距175 km,南北最大纵距247.5 km,海拔 556 ̄3 657 m,境内有104个面积在1 km。以上的 盆地(坝子)星罗棋布,总体上具有由西北向东南倾 斜的趋势(图1).楚雄高原北部主要为近南北向是 树枝状分布的金沙江水系和多条山脉所交叉;中部 处于1个高原面上,相对平坦;南部则为北西南东向 的红河水系同山脉交叉. 1.2盆地沉积特征 研究区主要盆地有楚雄盆地、牟定盆地、元谋盆 地、禄丰盆地和大姚盆地等,其共同特点是盆地地面 平均海拔约1 800 in,基本都属于规模较小的汇水 盆地;周围浑圆形山地的相对高度一般在5O~150 m,主要沉积物为洪冲积堆积,厚度不大,但一般堆 积时代都较老.几个主要盆地其取样ESR测量年代 也基本为(0.90±0.10)Ma左右,从而推测在距今 90万年以来由于区域性构造抬升的影响,导致盆地 内部沉积原度不大[6 ]. 1.3气象水文特征 楚雄高原属北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受亚热带山 地、高原和太平洋东南季风与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 具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雨量集中; 冬干夏湿,冬暖夏凉;四季不甚分明,垂直分带显著 图1楚雄高原地貌特征 Fig.1 Geomorphicfeature of Chuxiong Plateau 等特点.高原面上年均气温l5~18 C,年均降水量 800 1 000 Film,年均蒸发量800~1 400 mm.无霜 期长约250 d;光照条件为376~627 kI/(cm ・a), 仅次于西藏、青海、内蒙古等省区. 楚雄高原区河流分属于金沙江和元江水系.2 大水系集水面积183 848 km ,年产水量928亿m , 主干河道长2 252 km,平均河床纵坡降1.29~ 1.80%。.北部主干河流有龙川江、蜻岭河、勐果河;南 部主干河流有礼社江、马龙河;东侧有星宿江、沙甸 河,其主干河流两侧支流密布,沟谷纵横.大多数河 流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变幅大,是典型的山区性河 流,多为降水补给。由于高原面上多为中高山,山高 坡陡泥质岩多,坡耕地广布,水土涵养条件差,雨量 虽较多,但大多迅速转化为地表径流,且流失快,入 渗少. 1.4区域构造特征 楚雄高原位于云南高原构造相对比较单一的滇 中腹地,主要处于杨子地台盐源丽江台缘拗褶带的 大姚一楚雄上叠拗褶区和康滇古隆起的武定一易门隆 褶区内,四周基本被深大断裂所围限:西界为程海断 裂,西南界为红河断裂,东、北东分别以元谋一绿汁江 第6期 王学良等:基于DEM的云南楚雄高原地貌特征研究 断裂和普渡河断裂为界,其问还分布三街断裂、马龙 河断裂、沙桥断裂、楚雄断裂、火烧屯断裂、 姚隐伏 断裂、渡口隐伏断裂等,为1个北宽南窄的中生代构 造沉积盆地(图2).该区断裂带形成于晚元古代的 晋宁运动,这一运动不仅造成了区域变质、混合岩化 和岩浆活动,同时伴有强烈的褶皱和断裂作用[9 ;其 中东部还分布有对该区影响较在的南北向的小江断 裂带,该断裂带是和喜马拉雅运动相伴而成,该断裂 带自形成以来就一直控制着云南地质的演化与 发展 . 图2云南地区现代断裂格局示意图 Fig.2 The sketch map of the neo-fauh in Yunnan area 因此,作为云南高原腹地的楚雄高原,因各断裂 带的相互逐段贯通,形成一系列南北向、西北向断裂 带组合,把整个楚雄高原包围在其中,并随印度板块 的侧向挤压和断裂带问的不断活动而形成现今的断 裂构造格局.云南现今断裂格局是上新世末一早更 新世初才演化而成的,距今约为340万年l1 . 2 基于DEM的楚雄高原地貌特征 分析 2.1高程的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使用的数字高程模型分辨率为75 m(图 3),采集精度较高.在DEM基础之上,DEM所提供 的原始数据就是高程数据,是DEM最基本的信息. 通过ArcGIS软件得到高程专题图(图4).高程划分 以中国1:1O0万地貌图制图规范(试行稿)【 提出 图3楚雄高原数字高程模型 Fig.3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of Chuxiong Plateau 一一翰口 5 1 2 3 如∞如 5 2 3 3 H O O如如  9 i 图4楚雄高原高程专题图 Fig.4 The thematic maps of elevation of Chuxiong Plateau 的山地按海拔划分原则为依据,以1 000 m做为划分 标准.楚雄高原地处云贵高原滇中地区,其地貌形态 的基准面以高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剧烈,海拔最低点 为572 m,最高点为3 629 IT*.将楚雄高原的高程划 分为4类:572~1 500 m(面积占13.5 );1 500 m ~2 500 m(面积占8O.4 );2 500m ̄3 500 m(面积 占6.0 );3 500 m~3 629 m(面积占0.1 ). 根据以上的划分原则和标准,将楚雄高原的山 地分为低山、低中山、中山、高中山4类地貌类型.从 统计的结果看,楚雄高原的海拔高度的差异明显,山 地的海拔高度主要集中在l 500 m~2 500 ITl的范 围内占高程总面积的80.4%o.结合楚雄高原的高程 甘 肃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图可得到其地貌空间分布特点,大体为东北和西南 边缘较高,中部地区比较平坦,在东南方向的中部地 区有个明显的低地地区.高山主要集中在东北部、西 北部和西南部,中山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低山主要 的6.3 ,主要分布于研究区高山地带及河谷两侧 深切割区. 分布在东部边缘地区和河谷地区. 表1楚雄高原高程与地貌类型统计 Tab.1 Statistics Oil elevation and landforrns of Chuxiong Plateau 2.2楚雄高原地貌坡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坡度通常是把坡面的铅直高度和水平宽度的 比,也就是表面上某一点必处于某一三角形,也就处 于某一特定平面上,则该点的坡度即指其所处的平 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坡度的计算方法有很多,但是都有其一定的局 限性.通过实践的检验证明,在诸多的坡度计算方法 中以拟合曲面法的效果最佳.拟和曲面法一般采用 二次曲面,即采用3×3窗口中计算点的坡度.每个 窗口中心为1个高程点,假设为点e,则点e的坡度 如式1~3所示: Sl0p tan、  ̄ 。 2 T u 1 (1) Slop 一(el一 )/(2cellsize) (2) Slop 一(e4一 2)/(2cellsize) (3) 6'5 "62 6 1 8 e2 e8 e7 楚雄高原坡度分析以《第2次全国土地调查云 南省土地分类》_1。]为依据将楚雄高原的坡度共划分 为5类(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整个楚雄高原区 内的坡度在oO~69.8。范围内都有分布,主要坡度类 型集中分布在2。~25。这个范围内,占总面积的83. 5 .坡度在15。以下的占总面积的48.8 ,是主要 城镇和农业用地的分布区域,该坡度主要分布在楚 雄高原中部地区、西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坡度在15。 ~30。之间的占总面积的45.5 ,该区域是陡坡和 缓坡集中分布的地区.坡度在30。以上的占总面积 一O。~2。 U 2。~15。 瓣15。 25 o ■25 ̄ 35 o ■35 ̄ 69.8。 图5楚雄高原坡度专题图 Fig.5 Thematic map of slope of Chuxiong Plateau 表2坡度类型统计 Tab.2 Statistics of slope types 2.3楚雄高原地貌坡向空间分布特征 坡向定义为地表面上一点的切平面的法线矢量 在水平面的投影与过该点的正北方向的夹角,即坡 度为斜面的倾角的正切值_1 .作为地形特征和可视 化的基本要素,坡向表示高度变化比例最大值的方 向,影响了地面光热资源的分配,并决定地表径流流 向,是一个微观指标.坡向的计算方法为,地面某点 的坡向A是地形曲率 —f在东西(z轴)、南北(z 轴)方向上高程变化率的函数公式如下式: A=27O +arctan(fr/-f --90‘ f \ 式中: 是南北方向高程变化率, 是东西方向高 程变化率.运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模块中的As— pect工具对DEM分析,然后进行重分类,得到楚雄 高原的坡向专题图(图6). 坡向作为描述地形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不但 能够间接表示地形的起伏形态和结构,而且是水文 模型、地表物质运动、土壤侵蚀、土地利用规划等地 学分析模型的基础数据.对于地面任何一点来说,坡 第6期 王学良等:基于DEM的云南楚雄高原地貌特征研究 由于地形数据庞大、计算繁琐,使定量的地貌、地表 研究发展缓慢.基于DEM进行地形起伏度提取与 黝平坦(一1) 一北(o。22.5。) 鞭东北f22.5。~67.5。) 东(67.5。一11 2.5。) 分析是获取地表信息的快速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 实践意义_1 .地形起伏度指标能够反映水土流失类 型区的土壤侵蚀特征,是比较适合区域水土流失评 价的地形指标.通过对DEM进行邻域分析,求得最 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从而求得地形起伏度,重分类 一东南(112.5。一157.5。) 南(157.5。 ̄202.5。) 西南(202.5。一247.5。) 一西(247.5。~2・92.5。1 麓西Jg(292.5OH,337.5。) 北(337.5。 ̄360。) 图6楚雄高原坡向专题图 Fig.6 Aspect thematic map of Chuxiong plateau 向表征了该点的高程值量的最大变化方向.坡向值 有如下规定:正北方向为0。,顺时针方向计算,取值 范围为0。~360。lM].从表3可以得出,楚雄高原平 坦地区的面积仅占总面积的0.2 ;方向为东的坡 向占总面积的1.4 ,方向为西的坡向占总面积的 l5.2 ,北为l2.3 、西北为15.1 、东北为 13.2 9/6,南为14.O 、西南为13.9 9/6、东南为 14.7 .楚雄高原的坡向面积分布在东、西2个坡向 差异比较大;南坡、北坡、东北坡和西南坡、西北坡和 东南坡的面积分布都比较均衡.楚雄高原的坡向面 积的分布情况,对楚雄高原区内的红河水系和金沙 江水系的流向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对楚雄高原农 业生产类型的分布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表3楚雄高原坡向类型统计表 Tab.3 Statistics on aspect type of Chuxiong Plateau 2.4楚雄高原地貌起伏度间分布特征 地形起伏度是指地面一定距离范围内最大的高 程差,其实质仍是坡度概念的一个延伸,可以作为区 域水土流失评价的地形指标E¨].传统方法研究中, 后得到楚雄高原地形起伏度专题图(图7). ■0~2Om 一20—75m _75 200m 黼200~600m 朗600 900m 900 ̄1 200m 图7楚雄高原地形起伏度专题图 Fig.7 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 thematic map of Chuxiong Plateau 地形起伏度分析依据徐汉明等提出的的中国地 势起伏度等级系列口 ,将楚雄高原的地形起伏度划 分为6类;平坦(0~2O m);微起伏(20~75 m);小 起伏(75~200 m);中起伏(200~600 m);大起伏 (600 ̄900 m);巨起伏(900 ̄1 200 m)(表4). 结合图7和表4,从总体上看楚雄高原的地形 起伏度主要集中在小起伏(75~200 m)和中起伏 (200~600m)2个范围内,占总面积的92.1 ,主 表4楚雄高原地形起伏度统计表 Tab.4 Chart of 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 of Chuxiong Plateau 114 甘 肃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要分布在西北、东南和西南3个部分,在中部地区零 散分布.平坦地区的面积为2O.2 km ,仅占起伏度 总面积的0.7 ,主要分布在一些比较平坦的坝子. 微起伏占总面积的6.4 ,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和 起伏稍大的坝子.大起伏和巨起伏所占比例较少,仅 占0.5Koo,主要分布在哀牢山和三台山地区. 3讨论与结论 3.1楚雄高原DEM高程特征 通过对楚雄高原的海拔高程分析的结果可以看 出,楚雄高原的地貌类型均为山地地貌,地形特征大 体为:东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地形较高,主要集中分布 在大姚县北部地区、武定县东南部以及武定县与元 谋县的交界地区;东北部和西北部之间有一明显的 低地地区,主要是永仁县东部和元谋县北部地区;中 部地区地形起伏和缓,集中分布在南华县、牟定县、 楚雄市的大部分,姚安县东部、武定县西南部、禄丰 县西北部、双柏县北部地区;在西南和南部地区地势 纵横交错、地形起伏剧烈,主要是楚雄市西南部和双 柏县南部地区. 3.2楚雄高原DEM坡度特征 通过分析得出,楚雄高原坡度在2。的面积占坡 度总面积的1.1 ,主要零散分布在楚雄高原的中 部地区;坡度主要以2。~5。、15。~25。为主占坡度总 面积的83.5 ,主要分布在楚雄高原的西南部、西 北部和东南部;坡度在25。~69.8。这一范围的面积 占15.4 ,主要集中分布在楚雄高原的西南部、东 北部和元谋县、武定县交界的北部地区.楚雄高原坡 度的整体特征为坡度由中部地区向西南、西北和东 南3个方向逐渐增加. 3.3楚雄高原DEM坡向特征 根据楚雄高原坡向的统计结果,得出楚雄高原 地貌坡向特征为东、西2个坡向的面积差异较大, 南、北坡向的分布较均衡.除去坡向为平坦的区域 外,东南和西北坡向、东北和西南的坡向面积也比较 接近. 3.4楚雄高原DEM地形起伏度特征 根据楚雄高原地形起伏度的专题图和地形起伏 度的统计结果,得出楚雄高原的总体起伏度特征为: 起伏度由中部向南、东北和西北3个方向增加.楚雄 高原地形起伏度在空间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以小起 伏和中起伏为主(92.1 ),其中以中起伏所占的比 重最大(53.1 ).平坦地区和微起伏主要是在楚雄 高原的中部较平坦的坝区.4、起伏和中起伏主要分 布在楚雄高原的西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在整个中 部地区也有穿插分布.大起伏和宏起伏主要分布在 双柏县西北部的哀牢山地区、武定县东部与禄劝县 接壤的三台山地区以及大姚县北部一线. 3.5楚雄高原地貌的物质组成及其动力因素 根据楚雄高原面上断陷沉积盆地沉积物的分 析,楚雄高原地貌物质组成主要是中生代地层,同时 由于板块的侧向挤压和断裂带间的不断活动,高原 地貌的物质组成有部分是岩浆岩和区域变质岩.从 区域构造特征上分析,楚雄高原地貌的形成是和喜 马拉雅造山运动相伴的,经后期一系列的变动,到上 新世末至早更新世初才演化而成的,距今约为340 万年 ¨]. 由于采用的楚雄高原DEM数据分辨率为 75 in,使得对研究区地形地貌特征分析具有一定的 概括性.一些空间尺度较小的地形地貌特征难以表 现出来,较大空间尺度的地形地貌的内部变化也会 不可避免地被一定程度平滑处理.因此,得到的高 程、地形起伏度、坡度、坡向具体数值与会实际的数 值存在一定的偏差.在进行研究时应结合研究区的 具体地貌特征进行分析,特别是一些变化较剧烈的 地区,对其相应的地貌特征分析研究最好能够结合 实地调查,以使得研究精度能得以进一步提高.此 外,在对数据的处理过程中,为了方便计算对原始数 据仅保留了1位小数,导致最后得出的结果与实际 情况有一定的误差. 参考文献 [1]孟宪民.云南高原之几种构造现象EJ3.地质论评, 1946:5-6 [2] 明庆忠,潘玉君.对云南高原环境演化研究的重要性及 环境演化的初步认知[J].地质力学学报,2002,8(4): 361-368 [3]吴锡浩.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与金沙江水系发育 EJ3.山地研究,1987,7(2);75 84 (下转第134页) l34 甘 肃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2011钜 最大;而林地、园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比重呈现下降 趋势,其中未利用土地减幅最大. 3)酒泉市信息熵从2003年到2015年单调递 增并变缓的趋势,说明了酒泉市土地利用结构仍在 不断变化,并逐步趋于稳定,也从侧面表明了该市正 处于经济发展的加速阶段. 4)酒泉市未利用土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说 明该市的土地开发潜力很大,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 适度的开发利用. 熵变化及其动因分析EJ].土壤,2004,36(5):527—531 E6]赵晶,徐建华,梅安新,等.上海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 演变的信息熵与分维分析EJ].地理研究,2004,23(2): 137—145 E7]刘盛和,吴传钧,陈田.评析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论 研究EJ].地理研究,2OOl,(1):111—119 E8]杨晓娟,杨永春,张理茜,等.基于信息熵的兰州市用地 结构动态演变及其驱动力[J].干旱区地理,2008,31 (2):291—296 E9]王倩,刘学录.基于熵权法的兰州市耕地整理潜力综合 评价[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9,44(6):123—127 参考文献 [10]李江,郭庆胜.基于信息熵的城市用地结构动态演变 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5):393— 397 [1]谭永忠,吴次芳.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分异规律 研究E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1):112—117 [2]姬桂珍,吴承祯,洪伟,等.武夷山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 熵动态研究E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8(4):41—44 E3]陈彦光,刘继生.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的定量描 述:从信息熵到分数维EJ].地理研究,2001,2O(2): 146—152 口 [11]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 口 育出版社,2002 [12]赵晶,徐建华,梅安新,等.上海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 态演变的信息熵与分维分析[J].地理研究,2004,23 (2):137—145 [4]魏丽娜,刘学录.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动态研究 口].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42(3):97—101 (责任编辑许涛) [5]高永年,刘友兆.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 (上接第114页) [43李德文,崔之久.岩溶夷平面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J]. 第四纪研究,2004,24(1);58—66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l:100万地貌图制图规 范(试行稿)E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36—43 张耀武.云南省第2次土地调查实施细则(农村部分) E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64—68 李粉玲,李京忠,张琦翔.DEM提取坡度・坡向算法 的对比研究Eli.2008,36(17):7356—7357 刘新华,杨勤科,汤国安.中国地形起伏度的提取及在 水土流失定量评价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通报, 2001,2(1):56—58 E5]程捷,刘学清,高振纪,等.青藏高原隆升对云南高原环 境的影响口].现代地质,2001,15(3);290—296 E6]杨达源,李郎平.云南高原隆升特点的初步研究[J].第 四纪研究,2010,30(5);864—870 E7]钱方,周国兴.元谋第四纪地质与古人类EM].北京:科 学出版社,1991 E8]王学良,何萍.云南元谋土林风景区地貌的形成与演化 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院学报,2007,22(9):56—59 E9]黄汲清.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E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8o 王雷,朱杰勇,周燕.基于1:25万DEM昆明地区地貌 形态特征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7, 32(1):6-13 Elo] 丁国瑜.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论[M].北京:地震出版 社,1991 徐汉明,刘振东.中国地势起伏度研究[J].测绘学报, 1991,20(4):311—319 [11]皇甫岗,秦嘉政.云南地区大震活动规律研究[J].地 震地质,2006,28(1):37—47 (责任编辑李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