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三号的马家山村之行,是一次开心的旅程。青山绿水,笑意融融。更
有缓缓的渠水,淳朴的民风。 汽车疾驰而行,车上我的心情也在快乐地飞奔。能作为《秋水》一员去拜访《秋水》顾问、安阳市作协主席崔复生老师,我当然高兴。一路上我都在想象崔老师的相貌。我想多半是鹤发童颜,心宽体胖。我见过很多有气质的老人都是这样,而作家应该是有气质的吧。
下了车,我努力寻找这样的形象。但当老师热情地向我们招手时,我才略吃了一惊:他是一个极普通的老人,灰白头发蜡黄的脸。他朝我们憨厚地笑着,带动一道道皱纹,脚上穿着现在不常见的黑色棉布鞋。这哪像一个著名作家,分明是邻家老爷爷,我想。
看着我们都上了面包车,他也坐上了车。车子一路颠簸,把我们带到了老师的老家——林州市河顺镇马家山村。村子被群山环绕,像太行山怀抱中熟睡的婴儿。 崔老师带我们去看了他在村头的老房子。是那种六七十年代的青砖瓦房,已经破得不成样子了。我看见墙上还有用砖砌的供奉土地爷的壁龛,里面贴着泛黄的土地爷像,还有一个小香炉。在这绿草丛生鸟语花香的院子里,崔老师给我们讲述他的创作历程,讲他的故事。他反复说,曾有两个文学爱好者,骑了好几里路的自行车来找他,他们就在这院子里热切地交谈,两位年轻人送了他一盒烟。他后来才知道他们是翻遍了所有口袋才凑了两毛五的买烟钱,他很是感动。
在村子的小礼堂里,一场美其名曰“文学沙龙”的文学交流会在谦让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老师说写作要写你熟悉的东西,我记的很深。当一个学姐说,崔老师长得像她姥爷,都有一双有福的耳朵时,他哈哈大笑,我们也乐了。随后我们都叫他姥爷了。 说是文学采风,但大家似乎更喜欢采风。都盼着上山呢。终于到了吃饭的时间,“崔老爷”说,“走,上山吃饭去。”于是面包车载着我们爬上了蜿蜒的山路。车速慢而稳,于是大家都有时间欣赏四周的风景。
天气稍阴,反而使天空有种朦胧美。一块块梯田上洒满了油菜花和麦苗,很是惹眼。四周脚下都是山,我们像是在画中穿行。突然,我们听到有哗哗的水声。仔细一看,一渠清水顺渠而流。“那就是红旗渠,”司机师傅说。“啊”?,我们都像发现金矿一样惊叫了起来,忙拿手机拍照。“我们见到红旗渠啦,哈哈,好幸运啊。”
渠水静静地流流,车子缓缓地开。不一会儿,就到了山上。原来山上有一座寺庙——武平寺。崔老师说,“咱先吃饭,再来庙里看。”于是一伙人搬上凳子来到了寺旁边的农家小院,小院的房子简朴自然,灶房上飘着缕缕白烟。 大伙儿在院子里坐成一圈。村长掂来了好些瓜子花生和啤酒。老师让我们喝酒,大家都不太会喝。崔老师虽然七十多了,却很能喝。对面四五个跟随老师的林州老人,都挺能喝。他们一手握火腿,一手拿酒瓶,那样子真可以说是大碗儿喝酒,大口吃肉了。从他们这豪放的饮姿上,我仿佛可以看见当年血气方刚的他们劈开太行山,让漳河穿山来的豪情。
好久没吃过这样的面条了,我问晓梦怎么这么好吃,她说因为锅好,再加上是柴禾生火做出来的,纯天然。做饭的几个妇人面容黝黑,说着地道的林州话。她们跟老师是小学同学。当老师说:“我在这庙里办过学校”时,她们揶揄到:“你就吹吧,”引得我们哈哈大笑。
才艺展示他们更不拘泥。村长的歌喉了不得。蒋大为的歌被他演绎地铿锵有力。一位老人唱了一首《推车歌》:“太行山(那个)山高路又长,林县人(那个)推起小车不停地唱。”为我们做饭的阿姨唱的精彩的戏曲,加上搞怪的表情,让我们笑得前俯后仰。歌声,笑声,掌声像缭绕的炊烟一样,回荡在幽幽山谷。
参观过武平寺后,老师又亲自送我们到车站,看我们安全上了车,才离去。 古老寺庙,浓厚乡音,淳朴笑容,这是最真的林州人。从这些老人身上,我看到了红旗渠精神,那是乐观坚强,对生活充满希望。我终于领悟到他们修渠的动力了: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他们。乐观坚强是他们的信仰。
这一趟林州之行很难忘,很庆幸那天报了名,30块钱也花得值。呵呵,恐怕也只有在大学里,才有这时间与心境体验如此浪漫的文学采风了吧,所以记下来留给以后回味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