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痰饮学说及其应用举隅

痰饮学说及其应用举隅

来源:好走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07年9月第4卷第3期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Nat Sci Edit)Medicine V Sep.2007.Vo1.4 No.3 痰饮学说及其应用举隅 朱昌龄 (松滋市中医医院内科,湖北松滋434200) I[关键词]痰饮;中医理论;病因学 J[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1409(2007)03~R286 痰饮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浩瀚的医籍中有不少相关记载,临床各科中许多疾病均有 痰饮的证候表现,本人在二十余年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对痰饮学说有所探索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痰饮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痰饮学说启始于《内经》,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日:“太阳司天……湿气变扬,水饮内蓄,中满 不食”。又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日:“岁太阴在泉……民病饮积”。汉张仲景在此基础上首创“痰饮” 病名。在《金匮要略》中专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且将痰饮分为痰饮、溢饮、悬饮、支饮四大 类,治有四法十九方,其中以温法为主,并以苓桂术甘汤作为治疗痰饮的代表方,为痰饮学说的形成奠 定了基础。此时“痰”字作“淡”字解。后世医家所论痰与饮有所区别,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 痰饮,指聚于胃、关于肺,以咳唾、呕吐清稀浊沫,或病人自觉喉间、胸膈等处阻塞如有物状,以及肠 间沥沥有声等;广义的痰饮,是指人体脏腑失调、经络、营卫气机不利,三焦水火之道路不得畅通,以 致人身津液部分停滞于某部位,被阳气煎熬而成稠浊粘液而言。隋唐以后,痰饮病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发 展,《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对其病因病理及辨证治疗都有了新的认识,认为稠 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阳盛阴虚则水液煎熬成痰,阴盛阳衰则水津聚而为饮。宋金元时代,痰饮学说 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圣济总录》认为脉道闭塞、津液不通是痰饮形成的主要原因,元代医家王隐君更 是对“顽痰怪症”颇有研究,认为“……内外为病百般,皆痰所致”,创滚痰丸通治一切痰病。同一时 代的金元四大家对痰饮的认识也各具见解,如张氏治痰常用吐下二法;朱氏则认为应以痰在的部位和性 质而定,“痰在胁下,非自芥子不能达;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可导;痰在四肢,非竹沥不能 开;痰结喉中,燥不能人,用化痰药加寒咸软坚之品;风痰则必用风痰药”。明清时期,对痰饮病的生 成及其治疗的认识日趋系统完善。如张景岳认为“痰有虚实之分,不可不辨,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 生,方是补天之手”,侧重固本以杜绝生痰之源。又如喻嘉言说“……若五经不并行,一有瘀蓄,即为 江河回薄之处,秽荃丛积,水道日隘,横流旁溢,自所不免。”他认为治痰必分虚实,提出了实脾、燥 湿、降火、行气为治痰常法,还制定了治痰吐禁十二则、药禁十则、律三条,以开后学之聋愦,为Il缶床 各科治疗痰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清时期的温病学家叶、薛、吴、王氏医家,又对湿痰、热痰、燥 痰有更新的认识,特别是对湿热蕴结,郁而生痰,内蒙清窍之痰饮证治有了新的发展,用分消上下(宜 上、开泄、淡渗) 清热涤痰、开窍辟秽之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由此可见,痰饮学说是历代医家不 断总结,互为补充而臻于完善的。近年来,痰饮学说也有很大的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 2痰饮的生成 痰饮为水液停聚而成。首先责之于正气不足,脏腑失调,又以肺、胃、脾、肾最为重要,一处失 调,互为影响,如脾运化失司,不能散水精上归于肺而敷布全身、濡养百脉,则肺失肃降,三焦失之决 渎,肾失气化,其水或停于中焦,或泛溢表里,积液为饮,煎敖成痰。若兼外感六淫,饮食所伤,起居 [收稿日期]2007~03—27 [作者简介]朱昌龄(1964一),男,湖北松滋人,主治医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卷第3期 朱昌龄:痰饮学说及其应用举隅 失常,情志不遂,更使气机升降出入受阻,津液潴留,凝于虚处,可内伏脏腑经络隐僻之间,也可溢于 肌肤筋骨、皮里膜外,还可上逆头脑,下注双足,无处不到。正如《原病集》说:“气结则生痰,痰愈 盛则气愈集。”《医匾》说:“痰本津液,随气运行,气若平和,津液流布,百骸润泽,何致痰为病?苟 气失其清肃而过于热,则津液得火之煎熬,转为稠浊,若过于寒,则津液因寒积滞凝结,斯成痰矣。” 由此说明气滞、气虚和寒热失常也是形成痰饮的重要原因。古人认为痰与饮同源异名,即饮为痰之始, 痰为饮之变,二者均为气机不利,决渎停滞,津液积结而成。 ・总之,痰饮的产生,外因暑湿寒热,内因饮食劳欲、七情所伤,以致脾肾肺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气 机不利,水津不能输布周身,停滞变生痰饮。 3痰饮的临床表现及治法 痰随气行,无处不到,所以痰饮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故有“百病中多兼有痰”说,更有“痰生 百病”、“怪病多痰”、“顽痰怪病”之说。虽然为此,但痰饮病证侯也有其规律,部位不外经络与脏腑两 大部分。经络痰饮系指痰随气行,循环经络,流滞躯体者,可以病在肌腠,留滞肢体,上逆头脑,下注 阴器,蕴结胸胁,深伏筋膜而致各种病证;脏腑痰饮多见痰饮壅肺、滞脾扰心、下注腰肾、流滞胃肠。 其临床表现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一是病程较长,他药不效;其二是久病形体不衰或素盛今瘦,或 素瘦今肥,其形如肿;其三临床多见头重痛时作时止,眩晕、呕恶、失眠、心悸、或局部疼痛麻木;其 四患者多见形体肥胖,色萎黄,目胞暗黑或如卧蚕,浮肿光亮,皮下颗粒或绵软包块,脉象多滑。 痰饮的治疗以祛痰涤饮为大法,使气机通利条达,水津得布,痰散饮消。但临床中痰饮病往往兼杂 其他病因,且互为因果,所以常常将祛痰逐饮与其他治法并用,如燥湿利痰、清热化痰、祛风化痰、开 窍涤痰、理气泄痰、攻坚导痰,温阳利痰、泻下逐痰、豁痰蠲饮、健脾消痰等法为临床所常用。 4病案举例 1)痰饮留滞肢体致“腰膝疼痛”案 患者,男,38岁,公司保安。2003年6月初诊,患者素来肥 胖,近半年来常感腰部顽麻冷痛,双膝关节疼痛,手足重坠,屡发不愈。经查抗“o”、血沉、类风湿 因子及腰椎核磁共振均未见异常,服多种中西药效果不显而求治,查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 辨为痰随经络,流滞肢体之证,气机碍阻,不通则痛,立豁痰祛湿,理气止痛法。用小续命汤加苡仁、 白附子、独活,服6剂,诸症除,病告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嘱少食肥甘以绝生痰之源。 2)痰浊下注阴器“阳痿”案 患者,男,30岁,公务员,2001年10月初诊,患者喜食辛辣,烟 酒量大,阳事不兴已2年有余,因此而夫妻不谐,曾服中西壮阳药甚多皆不效,十分苦闷,伴小便混 浊、淋漓,查舌质暗苔黄腻、脉弦滑,辨为痰浊郁阻化热,合而下注,客于宗筋、膀胱而致“阳痿、淋 浊”,立燥湿化痰,清热降浊法,选革藓分清饮加泽泻、柴胡、山栀,服2剂见效,10剂如病前。随访 2年夫妻和睦,嘱少嗜烟酒辛辣之品。 3)气痰郁结致“精神分裂”案患者,女,21岁,2004年2月初诊,父母离异,因工作不遂而情 绪苦闷,烦燥易怒,神情呆钝,语无伦次,哭笑不常,秽洁不分,甚则骂詈号叫,不避亲疏,不食不 饥,弃衣裸体,不一而足,经精神病院诊为“情感型精神分裂症”。经使用多种抗精神病药物,疗效欠 佳且不能减量和停药而求治中医,辨为痰热上攻心包,蒙闭心神。先以瓜蒂散涌吐胸中之痰,继用礞石 滚痰丸加鲜竹茹、郁金、菖蒲、山栀、丹皮等药,并重用大黄至30 g,服4剂后诸症缓解,后服成药礞 石滚痰丸及小量氯丙嗪维持2月痊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编辑] 一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