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基础回归(必修一)
第一章 行星地球
一、宇宙中的地球
1.最基本的天体是 和 。 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2.天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 → →
行星及其卫星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1)八大行星(地球的普通性)
太阳系:a八大行星由近及远:水、 、地、火( 带)木、土、天、海
b结构分类: 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C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 性。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① 及地球自转周期长短适中→适宜的温度;
②地球的体积与 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③地球内部→液态水
2、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
写出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五种主要来自太阳的能源 、 、 、 、 。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纬度因素)、 、海拔、日照等) 试分析撒哈拉沙漠太阳能丰富的主要影响因素
3、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 太阳大气分层 光球层 色球层 太阳活动类型 黑子 耀斑 太阳活动比较 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对地球影响 1、 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 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2、 干扰电离层,影响 黑子耀斑常相伴出现,活3、 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动周期为 年 三、地球的运动(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
1、不管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地球自转的方向均为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 日。1月初,地球公转至 点,地球公转的角速度较 ;7月初,地球公至至 点,地球公转的
0
线速度较 ,此时正值洛杉矶(34N,西八区)的 季(旱或雨),与北京相比较,地方时更 、日出更 、白昼更 、正午太阳高度角更 。 2、同一经度, 相同;
3、同一纬度: 相同、 相同、 相同、 相同、 相同。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原理分析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的原因:由于青藏高原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 ;水汽云量 ;加之海拔高,大气密度 ,大气对太
1
阳辐射的 作用较小, 的太阳辐射量较大,故太阳辐射强;也由于水汽云量和大气密度的因素,使大气对 的吸收很少, 也少,即 作用少,所以近地面大量的热量散失,令气温较低。
二、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受热 热力环流形成:地面冷热不均 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 差异→ 运动 冷却 形成热力环流
三、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 (填写)
2、分析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类型:热带季风、 季风、温带季风。 分布: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 大陆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间, 差异显著(东亚季风)。 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南亚季风两个成因)。 特点:气温——热带季风:终年炎热,亚热带季风:冬温夏热;温带季风:冬冷夏热。降水——冬干夏湿,降水季节变化大。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夏季高温, ,有利于作
物的生长和成熟。
不利: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灾害多, 大。
四、主要气候类型的判断、分布和成因:1、填写世界大陆气候类型模式图
2、气候的影响因素:欧洲西部拥有世界面积最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
①太阳辐射(纬度因素,主要影响热量和温度带)——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35°~60°之间,属温带; ②大气环流(包括气压带和风带,季风,主要影响 )——终年 受控制;
2
③地面状况——因为大气中的 和 都主要来源于地面。 海陆分布:西临大西洋,大陆轮廓曲折,使海洋影响深入内陆;
地形:中部为平原,山脉东西走向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越往内陆,气候的 性越强。 洋流: 经过,对沿岸地区起到 作用。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分类 符号 气流运动 主动运动 暖气团主动运动 中心气流辐合上升 中心气流 辐散下降 夏季长江流域 过境时天气 大风、多云、雨雪(雨带都在 一侧。暖锋和准静止锋多 ) 天气转晴 过境后天气 举例 北方夏季 春季 华南春雨 夏秋季东南沿海的 和美国的 。 冬季 锋冷锋 常面见系暖锋 统 的天低压(气旋) 气系高压(反统 气旋) 低 高 六、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既有自然原因,
也有人为原因,①燃烧 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 。② , 危害:(1)引起 ,对沿海低地构成威胁。(2)影响农业生产(3)影响水循环。措施: 控制排放温室气体措施 , , ,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措施 , ,
其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 , 。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一.水圈组成:
水圈的主体——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 ;淡水的主体——; 人类较易利用的水资源—— 、 、
二、水循环: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水汽输送 植物蒸腾 降水 蒸发B A 地表径流 蒸发 C降水 下渗 地下径流 类型: 、 、 时间—— 、 ,调节径流的 变化。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着眼点:改变地表径流 空间—— ,改变径流的空间分布。
三.河流五种补给形式的比较
3
补给类型 雨水 补给时间 全年 全年 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区 东部季风区 东北地区 西北和青藏地区 长白山天池长江中下游 普遍 积雪融水 高山冰川和永久积雪融水 湖泊水 地下水 与河水的相对水位;湖泊水对河流有 作用 与河流有互补关系, 水量稳定可靠 四、河流的水文特征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①水位或汛期(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 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 特点决定。珠江流域地处 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河流以夏汛为主;冬季降水量少,为 期,径流季节变化 )
②流量(主要取决于 和 。亚马孙河地处 气候区,降水丰富;流域地处世界面积最大的 冲积平原,流域面积广大,使亚马孙河成为世界流量最大的河流)
③含沙量(取决于流域内的土质、植被、降水强度和土地利用方式。若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强度大、滥垦陡坡等,则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则含沙量较小。黄河中游流经 的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多 ,水流速度快,加之地表植被稀少,冲刷能力 ,致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河流。) ④结冰期(取决于流域内最冷月均温在 ;当河流有结冰期,且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同会形成 现象)
⑤水能(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通过影响河流的 和 来决定。长江三峡库区地处 气候区,年降水量丰富,三峡地处我国势 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总结:流域的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决定了河流的流程、流向、流域、支流、河网等水系特征以及水位或汛期、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水能等水文特征,从而决定了河流在其综合开发中的防洪、航运、水力发电、灌溉、水产养殖、旅游等方面的开发价值 3、欧洲西部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地形以 为主,河流径流平稳; 气候冬暖夏凉,年降水量丰富,季节分配均匀,因此河流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小,结冰期短,有利于通航。
②社会经济原因: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市众多, 大;运河、港口配套设施完善。
五、洋流
① a 1、世界洋流模式(如图) e 若按洋流性质分类:属暧流的是 ,属寒流的是 ; b 若图处太平洋,则f洋流为 ;①为 渔场②为 渔场。 00 2、北印度洋海区洋流 c
冬季: 风,沿岸海水向 流,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② f 夏季: 风,沿岸海水向 流,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d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暖流 ;寒流 。 例:① 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②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港位于北极圈以内,却终年不冻;而其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位于43°N附近,却有长达近半年的结冰期,这主要是分别受到 暖流和 寒流的影响所致。
③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形成狭长的 气候与 寒流有关等 (2).影响海洋生物
4
纽芬兰渔场: 流和 流;北海渔场: 流和 流; 北海道渔场: 流和 流;秘鲁渔场: 流 (3).影响航海:顺流快,逆流慢;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 ,对海上航行不利。 (4).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污染范围扩大 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1)影响水资源数量的主要因素: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主要是降水量。 (2)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 。 (3) 总量丰富,人均少 多, 少 我国水资源特点 时间 季节及年际变化大 时空分布不均 空间——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2、水资源短缺的成因和解决措施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 时间分布不均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人为原因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增大 水资源浪费严重 水资源污染严重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内力作用 ,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 解决措施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表现形式 、 、 、 、 、 、 、 表现形式 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相互关系 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外力作用 重力能 2.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分类 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球表面 垂直于地球表面 水平运动 升降运动 (垂直运动) 1.地球内部圈层
挤压弯曲变形常形成巨大 山系,如 和科相伴发生,以水迪勒拉山系;断裂张开,平运动为主,垂形成 和海洋,如 直运动为辅 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5
地震类及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不连续面 面 面 地下深度 2900千米处 波速变化 在这里,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分类 所经物质状态 地 纵波(P) 固体、液体、气体 震 横波(S) 固体 波 特点 传播速度 较 较 共同点 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波分特点
33千米处(大陆部分) 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 三层。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 。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3、板块构造运动
①、地球表层由 大板块组成; ②、板块不断运动,形成大陆 ;
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 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和地热。 ④、地球上的两大地震火山带是: 地震火山带 和 地震火山带。 三、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地质构造比较 地质构造 形态 褶 背斜 皱 向斜 断地垒 层 地堑 岩层新老关系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地形倒置)的原因 向上拱起 中心岩层 、两翼 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 成谷地;向斜槽向下弯曲 中心岩层 、两翼 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 反而成山岭。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 山地,如庐山、泰山、华山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下降,两边上升,形成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受 作用,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受 作用,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断层山相比,褶皱山坡度较 。
2. 现实指导意义: 储油、 储水; 下方建隧道,原因 ,符合力学原理,较为坚固,且不易积水。大型工程建设宜避开 。 四、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分布区 主要在湿润、
外力作用形式 侵蚀地貌 沟谷、瀑布、峡谷,如黄土6
堆积地貌 河口附近 ,河流
半湿润地区 如我国的 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云贵高原的 地貌 中下游 (凹、凸)岸形成 平原, 山口 。河流中下游平原一般土壤肥沃、地势低平、水源充足,有 和 之利,人口、城市密集。 沙丘、沙垄、黄土高原 干旱地区。如我国的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如我国的 一、地理环境整体性
风蚀蘑菇、洼地、沟谷 U谷、冰斗、刃脊、角峰。如北美五大湖和挪威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环境五要素—— 、 、土壤、植被(生物)、水文。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环境各要素 、 、 。 二、地理环境差异性——地域分域规律 1、水平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低、高纬度明显(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显。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高山、高原地区明显(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垂直地带性) 2、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 (1)、自然带数量影响因素:①纬度②相对高度 。
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 。 (2)、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 一致,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
一般规律:由山麓→山顶呈现:森林(常绿→落叶、阔叶→针叶)→草甸→荒漠→冰川积雪 (3)、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影响因素——热量。一般阳坡比阴坡 ,低纬比高纬 。 (4)、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主要影响因素:①热量(纬度和坡向)②降水 纬度越 ,降水量越 ,则雪线越低。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