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他的文章犀利却又不失儒雅,有高度且充满人文情怀,读来每每让人动情。 生活中的他谦逊、腼腆,与世无争,却曾经在报纸、杂志、电视节目上,与南怀瑾等倡导儿童读经者展开辩论。 他叫刘晓东,36岁就成为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他以儿童哲学为橹、儿童教育的近现代立场为旗,将我们 带向学前教育的“彼岸世界”。他的研究丰富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的内容,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学前教育研究者。 人们一度认为,他的研究过于高深,他的呼喊离“地”太远,甚至质疑他在学前教育领域的贡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 移,越来越多的人受他的影响,重新思考儿童的位置和教育的本质。 刘晓东认为其迄今的学术路线是按照以下逻辑逐步展开的:儿童(童年)哲学研究一儿童教育哲学研究一儿童教育的 近现代立场的体认和研究一中国儿童教育的省思与改造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省思与改造。可见儿童研究是其学术研究的逻辑起 点,也是其教育学独树一帜的秘密。因此,本刊就其儿童研究对刘晓东教授进行专访,以飨读者。 儿童哲学有可能成为人文学科的中心学科 本刊记者秦艳琼 保育与教育:您的儿童哲学研究受到教育学界、儿童文学界的关 注。是什么机缘引领您走上儿童哲学研究道路的? 刘晓东:在中学时期,我对文学和哲学有特别的兴趣。高考后被 录取在学前教育专业,这并非我的初衷。当时因为被录取在学前教育 专业而很不开心,现在看来这倒为我从事童年哲学及其相关研究提供 了机缘。 问题感兴趣,我会尽力搜集到所有的相关文 献去读。尽管阅读后我未著一字,但会狂妄 地认为自己几近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 某种程度上,这种轻狂对于年轻人不无益 处一一它让我不畏艰险、自信而快乐地走 在学术研究的荆棘路上。 在本科阶段,我约略啃过弗洛伊德、荣 进入学前教育专业,便有大量的机会去幼儿园见习,从而丰富了 自己对年幼儿童的一些感性了解。对儿童世界的感性了解对于理解童 年是很重要的。 格、皮亚杰、马斯洛、达尔文、波普尔等人 的著作,也搜罗阅读了中西哲学史之类的著 作,还阅读了“老三论”“新三论”等科学 走上儿童哲学研究的道路,也与我的天性有关。我是1980年代 后期读大学的,那时一阵阵的“文化热”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传入中 国。这些文化热浪把我从原始乡村生活中拽入现代学术世界(我是从 苏、鲁、豫、皖交界处的一个赤贫的乡村来到南京城的。我的家乡在 人民公社时期使用的农具竟然与我初中历史课本中战国时期的农具图 片惊人地相似)。大学,正是青春激扬的岁月,但因为贫困,我鲜少 技术哲学方面的著作,以及《自私的基因》 等社会生物学著作。在图书馆里,我既是冲 浪手,也是一匹马或一只羊,一架架图书就 是我的青草,我完全按自己的天性和胃口来 寻觅和徜徉,如同田鼠一样贪婪地占有那些 参加集体活动,几乎每天都去图书馆借书、读书。我对学前教育的相 关课程不太上心,反而沉迷于在“文化热”中的“冲浪”。在图书馆 密密麻麻的铅字里,我确实发现了思想的海洋。一旦喜欢某个作者, 我会把图书馆收藏的这位作者的所有著作找出来阅读;一旦对某个 历史上最伟大思想者的精神财富。在阅读中 我占有了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也通过我 的阅读而滋养和建设着我的灵魂。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类一般项目“儿童观:文化传统的省思与现代化改造”(BAA080015)和(江苏省)2012年度“六大人才高 峰”资助项目“儿童哲学研究”(2O12一lIY一0O4)的成果之一。 4 I保育g教育 小学低年级孩子,那段时间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每天,从傍 莫言从他的童年时的高密东北乡演绎 晚开始我视物模糊,这种症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接着是耳聋,耳 出他的文学共和国,可见童年是多么了不起 朵听不清说话声;同时还有一种症状,那就是原先的天籁之音每到黄 的资源。西方有人说“童年是人生的井”,昏,便开始变成模模糊糊的鬼哭,类似蒙克画作《呐喊》所表达的意 不知有多少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是由童年 象。现在想来,我那时恐怕就是在走鬼门关吧。 经验直接催生的。对于从事儿童研究的学者 就是在这个时期,老师给我系上了红领巾。尽管年幼无知,可我 来说,研究者自己的童年对于他的研究也是 知道这块红领巾对一个小朋友来说比吃饱饭要重要得多!小小的红领 不可或缺的。研究者的童年记忆和童年体验 巾当时于我是金盔金甲、红盔红甲,让我免受了一部分的政治歧视, 也就免受了那些歧视对年幼心灵的伤害。 那一天放学时,所有戴红领巾的同学都将红领巾收入书包,可我 舍不得摘下来,我要让它继续飘扬在我胸前!回家的路上积雪很厚, 我们一行人沿着高高的沟渠堤坝往家走。天地问白茫茫一片,远处点 缀着几个残星般的村庄,寒风吹过,脖子上的红领巾瑟瑟抖动,但我 感到红领巾像一团火在我胸前燃烧。我神圣地荣耀地走在满是皑皑积 雪的堤坝上,冰天雪地里,我能感受到红领巾给我带来的灼热!多光 荣!多幸福!与出身好的小伙伴平等的感觉真好!可是,我知道这种 平等只是幻觉。向远处想,读高中大概没指望,上大学那完全是癞蛤 蟆想吃天鹅肉。甭做那么多远虑了,近忧就在眼前:家里很快就会绝 粮,今天的黄昏很快就要到来。我怕断粮,怕黄昏的到来。后来真的 断粮了,于是便发生了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早上一开门便会发现有 谁放了一碗米,到厨房打开锅盖就发现有谁放了一小罐粮食…… 法布尔在文章《蝉》中说过,只要有生命便会有歌唱。连昆虫都 是如此,人也概莫能外。荷尔德林、海德格尔也说过,人承负着劳苦 忧患,但人是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的。 童年是诗意的。作家莫言的童年充满坎坷,甚至有许多残酷的边 缘体验,如饥饿、家暴、被批斗、被退学、孤独,但是莫言笔下的童 年依然是充满诗意的。同样,我童年的生命在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依 然在顽强歌唱。拙著《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第三章“童年诗学”就 对此做了不少诗性的描绘。 保育与教育:看来,谈到童年,大家都有许多话要说。您曾说过 “童年是人生的井”。对这个话题您能再说几句吗? 刘晓东:我读莫言笔下的苦难的童年和丰富的童年,有深深的共 鸣。我的童年生活几乎是一样的,我同样见证过童年的苦难和童年的 丰富。也许有人会说,这么苦涩的童年也值得你们深情回忆吗?这会 不会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不是。不是童年给予我们苦难,是 因为童年本身是那个时代的受难者。 6 I保育¥教育 是他认识、理解、分析各种童年资料的前提 和基础,同时也是其童年研究中灵感的重要 来源。没有对自己童年的深刻感受和深度记 忆,研究者就无法找到进入童年这个研究对 象的门径。 在写作《儿童精神哲学》期间,我的 童年赋予我许多灵感和线索。那段时间,我 能清晰记起童年的一些生活,一些场景、活 动、人物、生灵、气味、白天黑夜、节气更 替、春夏秋冬等等。在童年的回忆里,我与 我曾经是的那个孩子又融会在一起,更确切 地说,是我向我曾经是的那个孩子回归。更 重要的是,我试图通过向那个孩子的回归而 回到所有孩子中间,回到童年自身,深深潜 入童年的深处。 就这样,我不断重温童年,不断回归童 年,不断拥抱和占有童年。与此同时,我能 感觉到,童年也在拥抱和占有当下的我。就 这样,童年依然在滋养现在的我,滋养我的 心灵和生活。 保育与教育:从1 99 O初,您就开始研究 儿童精神哲学。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儿童跟哲 学的关系。作为一门学科,儿童哲学研究的 主要内容是什么? 刘晓东:确实如你所言,许多人无法相 信儿童能与哲学放在一起研究。其实中国有 儿童哲学的悠久传统。例如,老子主张复归 婴孩,孟子认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 也”,这些观点都属于所谓儿童哲学研究的 范围,老子、孟子的这些主张对后世的哲学 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以致宋明时期出现了心 学学派,尤其是出现了童心主义哲学(代表 人物有罗汝芳、李贽等)。 我眼中的儿童哲学,既包括中国童心主 义的哲学,也包括受西方现代学术(哲学、 心理学、教育学、生物学、人类学等)影响 下的儿童哲学。在汉语世界,儿童哲学有三 重涵义:儿童的哲学、儿童哲学培育和童年 哲学。 1.儿童的哲学 所谓儿童的哲学,就是儿童的世界观 念以及达成此世界观的方法论体系。广义的 “儿童的哲学”也包括对儿童的世界观念以 及达成此世界观的方法论体系的研究。 儿童的哲学不只是以理性的方式把握 世界,他还用感性、知性的方式,甚至还用 本能的或无意识的方式来把握世界,例如涂 鸦、想象、游戏、白发咏唱和舞蹈等等。 童年只是过去的一种状态(荣格), 儿童可与原始人相类比。现代学术用理性手 段,通过对古代岩画、摩崖石刻等古代文化 遗存的分析,了解原始人的生活,进而了解 原始人对世界的把握。从这种思路出发,我 以为儿童的哲学可包括儿童对世界的好奇、 探究、阐释,也包括儿童的道德哲学,也包 括儿童的艺术感受和艺术表现,也包括孩子 对世界的童话般、神话般的体验和描述(儿 童的文学、艺术、宗教等等)。 儿童不只是以通常的言语或语言来表达 他的世界观念。意大利的教育家马拉古齐很 了不起,他提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来把 握和描述世界。童年言说的大多数方式已被 成人遗忘,但成人在自己的童年也是如鱼得 水般地运用这“一百种语言”的。这就意味 着儿童的哲学表达方式是非常丰富的。儿童 的哲学可以说包括儿童的全部生活或全部儿童世界。 这种“儿童的哲学”观念,对于儿童哲学培育(Philosophy for ChiIdren,有时简写为P4C)的更新换代至关重要,它可解决儿童 哲学教育老版本面临的困境、责难和批评。 2.儿童哲学培育 汉语中最早的“儿童哲学”其实是指对美国人M・李普曼的 “Philosophy for ChiIdren”的中译。Philosophy for Chiidren是 培养儿童哲学思维的一个课程计划。19世纪6O年代,美国参与越战遭 到不少公民的反对,支持与反对的双方就此进行了论战。哥伦比亚大 学哲学系教授李普曼发现,论战暴露了许多大学生在推理能力上的不 足。他认为等到进大学后再培养推理能力太迟了,儿童从很早开始就 表现出抽象思维能力,因此让幼童早早地接触逻辑学将会发展他们的 推理能力。于是他于1972年离开哥伦比亚大学,去了蒙太克莱州立学 院,创办了“儿童哲学促进会”(Institut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hi1osophy for Chi1dren,IAPC),发起一场儿童哲学探究 运动,20世纪9O年代后扩展为一场全球运动。 不过,这场运动目前受到一些著名学者的批评。我以为其主要问 题是,这场儿童哲学探究运动从一开始便将儿童的哲学局限在了抽象 思维和语言表达方面。这就将“儿童的哲学”大大窄化了,甚至有成 人化之虞。我在前面谈到过,儿童对世界的哲学把握的方式是非常丰 富的,是不限于通常的语言的,是多途径多渠道的。马拉古奇在《其 实有一百》(No way.The hundred iS there)这首诗中写道:儿童 有一百种语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 方式,还有一百种倾听、惊奇和爱的方式,去探索去发现去发明去梦 想。“儿童有一百种语言(这一百是一百个一百的一百),但被偷走 了九十九种。”李普曼的儿童哲学探究运动其实是在抽象思维和语言 表达方面用力,忽略了儿童有一百种语言和一百个世界。 过去,我将P4C译成“儿童哲学思维训练”或“儿童哲学课 程”,我现在觉得应当将P4C扩展而译为“儿童哲学培育”。关于这个 问题,我会专门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3.童年哲学 童年哲学是对童年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也可说成是“儿童哲 学”。这门学科现在已被视为与科学哲学、艺术哲学等哲学分支具有 同样地位的学科。这门学科可以继承人类的儿童观念史,也可以开辟 许多新学问,是门方兴未艾、前途广大的新学科。将来可能会成为人 文学科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甚至成为人文学科的中心学科。 保育与教育:您认为儿童哲学作为一个学 科会有一个怎样的未来? 刘晓东:对儿童的发现,是现代教育理 论体系的起点。是儿童的发现导致了儿童教 育的现代立场和现代观念的诞生。儿童哲学 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建设现代儿童观,这对于 进行哲学研究,对于解开自然之谜、历史之谜,均具有重大意义。这 也是我之所以认为儿童哲学有可能成为人文学科的中心学科的原因。 研究儿童,就是为了认识儿童资源,挖掘儿童资源;研究儿童, 就是为了解放儿童,解放和保护童年资源;研究儿童,不只是为了解 放儿童,也是为了解放成人;研究儿童,是为了改良成人社会,为了 让人类文明走向更人性化的境界,从而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中国教育学的现代化,对于中国教育改革, 具有重大意义。 谢谢你们的采访。 儿童是教育对象,因而是教育学研究 的对象。但是,儿童研究的意义不应止步于 教育学领域。儿童研究的影响可辐射入全部 人文学科。自古以来,不少学者已经发现儿 教授(2001年受聘)、博士生导师(2002年受聘),南 童或童年对人类生活和文化的重要影响。前 面我们说过,中国有童心主义传统。老子的 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儿童 刘晓东,1 966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丰县,1 995年 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复归于婴儿”,孟子的“大人者不失其赤 子之心者也”,罗汝芳的“赤子”哲学,李 贽的“童心”哲学……是中国童心主义或童 文化研究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哲学、教育 哲学、文化哲学、学前教育学。先后出版专著 儿童教 育新论》(《儿童精神哲学》((解放儿童》 儿童文化与 心哲学的宝贵精神财富。西方也有童心哲 学,比如《圣经》中提到的“那进入天国里 的都是像小孩子那样的人”,安徒生《皇帝 的新衣》中小孩拯救了成人社会,蒙台梭 利对“儿童在重建世界中的作用”的发现 等等,这些都是西方童心哲学的重要思想 资源。 儿童教育 ((蒙蔽与拯救:评儿童读经 等。 儿童精神哲学))被认为是汉语世界第一部儿童 哲学著作。 (《儿童教育新论 是在其儿童哲学研究的基 础上建构的儿童本位的教育学著作,被看作“是对当前 教育学(尤其是低龄教育学)的一个贡献”。 蒙蔽与 拯救:评儿童读经 则把脉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以儿童 教育的现代观念和现代立场剖析和批评儿童读经现象, 试图终结中国漫长的儿童读经历史。 《解放儿童 和 童年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因为它是人 自身的自然。这种自然,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 特之口而喻之为“宇宙精华、万物灵长”。 童年还是最大的人文资源,是人本真存 在的状态。所有人文学科都是以人为根为本 而生发出来的。孟子、罗汝芳等人均认为, (OL童文化与儿童教育 与刘晓东的其他著作一样,把 “儿童”概念植入教育学核心位置,试图改写中国传统 教育学的“深层语法”和话语结构。刘晓东还撰写了大 量论文,以建设和倡导儿童本位的教育学观念,探索中国 教育改革的方向,为儿童教育的现代立场和现代 见念鼓与 以赤子之心为根基培而育之、扩而充之,便 能生发美好的人文世界。一切自然科学、社 呼。他对一些问题的研究与看法曾引起不少学者乃至大众 对儿童教育相关问题的深入讨论和思考。 会科学的发现者和建设者也是人自身,而 “儿童是成人之父” 。所以,对儿童或童年 语出诗人华兹华斯(Wiu Jam Wordsworth)的著名诗句“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 8 l保育b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