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

2、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

二、学习重点

1、本文是说明文,写法上很有特色。它在按空间方位的顺序介绍事物的同时,又运用了时间顺序,使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2、大碑座上10幅浮雕的介绍,涉及的历史知识广,初一学生尚未系统学过,如何把握讲解分寸,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学法指导

1、查阅相关资料,辅助解读课文。运用课本第一页插图“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直观教具。

2、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表示时间和方位的词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3、积累知识,学做读书卡片。

四、学习过程

第 一 教 时

(一)预习:

1.认真读课文。朗读,默读。

2.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字音认读。

②字形辨识。

③词语补注。

奠基礼 浮雕 镏金 天堑 挺拔 敬仰 践踏

3.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4.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5.人民英雄纪念碑是1949年奠基的。请你查资料后和同学们讨论: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是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

5.作者为了说明纪念碑的高度,除了用数量词列出数字“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 94

米 ”外,还说“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 24米 。”加上这两句后,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学习研讨。

(二)教师导入。(看书中的彩图。)

你们过去看到这幅画时曾想到些什么?为什么要树立这座碑?这座碑的造型怎样?结构如何?怎么建成的?意义何在?今天,让我们怀着对用鲜血和生命缔造新中国的烈士们的崇敬,随着周定舫活动的顺序,仔细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从中接受深刻的教育。(板书课题。)

(三)介绍作者

周定舫,生于1931年11月13日,浙江省定海县人。195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现为北京新闻学会会员。

(四)反馈交流

1.给划线的字注音。

镏金 上溯 重幔 庑殿 挑衅 逾越 天堑

3.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明确:(巍峨、雄伟、庄严。)

4.人民英雄纪念碑是1949年奠基的。请你查资料后和同学们讨论: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是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

明确:(“三年以来”是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阶段中1946年至1949年最后三年的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是指从1919年“运动”至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整个历史时期;“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1840年,这一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由此标志着我国旧民主主义的开始。

由此可以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特别是三年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5.作者为了说明纪念碑的高度,除了用数量词列出数字“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 94米 ”外,还说“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 24米 。”加上这两句后,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两句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加上这两句以后,使人们对“37. 94米 ”到底有多高有了一个具体的感觉。10层楼大家都见到过,天安门就在纪念碑的对面,大家都很熟悉,一比较就可以想见纪念碑有多高了。)

6.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正面的主题以及背面的碑文。

2.完成练习三,整理课文已经学过部分的说明顺序

3.找出并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特色,请找出几个例子来。

第 二 教 时

一、检查作业:抽背碑文

二、研习新课

重点研讨第6—10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本部分的说明结构特点是什么?

②本部分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①总——分。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提问: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

归纳: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

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 1839年6月3日 )、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指导学生分析第三幅浮雕。

归纳: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1851年的金田;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梭镖、锄头、火把”是农民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四、五、六幅浮雕的分析。

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填好表格后学生交流。(答案见投影或由学生画出来)

教师抽查完成情况,然后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浮雕“爱国运动”的画面。教师适当点拨、启发。

教师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三、作业

1、熟读课文,课后向学生介绍10幅浮雕的内容。

2、课外阅读《从林则徐到孙中山》、《可爱的中国》、《南昌》等中国现代史丛书,了解有关知识。

四、延伸拓展

①给学生一个熟悉的建筑,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行文顺序、以及运用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如介绍我们的校容校貌应用何种顺序。

②课文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瞻仰( ) 旌旗( ) 天堑( ) 挑xìn( ) 上sù(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矗立( ) 崇敬( )

践踏( ) 峻峭( )

3.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 )

⑵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

a、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 b、认真仔细地观看

4.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有一句与其他三句不同,这一句是( )

a、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

b、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

d、看完了所有的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

5.对本文说明顺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由远及近,由外围到的空间顺序

b、由上到下,从东到北的方位顺序

d、纪念碑建筑过程顺序

6.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是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

巍巍中山陵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2.学习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3.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二、学习重点

1.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学习说明文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2.了解中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三、学法指导

要先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在此

基础上,再去理解如何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以上这些问题,可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

四、学习过程

(一)预习课文,回答问题:

1.查资料了解中山陵及孙中山生平和思想。

2.介绍作者

3.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给加横线字注音

麓 莽 灵柩 竣工 深邃 牌坊 琉璃 门楣 趺 参错

4.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学习研讨

(一) 导入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一下中山陵。(板书课题。)

(二) 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成果

(三) 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

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2.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明确:(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密封评议的方式”,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

3.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明确:(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明确:(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自下而上的顺序介绍中山陵的。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5.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本段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些?

②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朴实。为什么第9自然段写平台所见景象却用了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

①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②诚然,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平实。但为了生动地表现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并不排斥适当使用描写的手法。(本文写登临平台所见景象即为典型一例。它用语生动,蕴合深情,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很好地衬托了中 山 先生的伟大品格。)

六、延伸拓展

(一)

“我心目中的 ”设计比赛。 勾画出自己设计的某建筑的草图,并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描述。

(二)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 ]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 ]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 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1.在文中找出两组近义词、两组反义词。(4分)

近义词:( )—( ) ( )—( )

反义词:( )—( ) ( )—( )

2.在文中[ ]内填上适当的标点(2分)

3.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分析这句话的作用。(4分)

4.在这段文字中,涉及了哪些说明对象?(2分)

5.作者描写眼前景物时使用了哪两个比喻。(2分)

(1)

(2)

6.对于本段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本段主要介绍了站在中山陵的平台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b.本段综合运用了描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

d.本段的主要参观顺序是由南往北。

7.结合你自己的登山经验,分析文中加点的词语如何理解?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凡尔赛宫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2、学习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3、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二、学习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

学习说明文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四、学法指导

1.朗读法: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学习过程

(一)预习:

1、学生对词语注音、辨形、解释。

a、注音: 摒弃 磅礴 静谧 恬静 粼粼 参天 轶事

心旷神怡 挥洒淋漓 婷婷而立

b、辨形: 驰名世界 一张一弛 历史轶事 交通秩序

2、思考:

(1)本文的说明对象很清晰,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文中是如何概括这一特征的?

(2)本文是怎样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

(3)课文第二部分在介绍凡尔赛宫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重点是从哪三个方面入手的?

(4)本文在叙述凡尔赛宫的修建情况时间,插入一段历史轶事有何作用?

(5)介绍建筑物一般以空间变换为序,说说本文是按什么具体顺序说明的?

(二)课堂教学

1、导入

教师讲一段凡尔赛宫历史轶事。

2、突破

a、编写读书摘要

b、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说明的条理性,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受本文以空间为序,由总到分,由外到内加以具体说明。

(三)练习

设计练习,让学生边读边完成练习。

1、第一段交代了凡尔赛宫的( ),并用了( )说明方法。

2、第二段交代了凡尔赛宫修建和竣工的时间,接着用了( )的方法说明(可以看出凡尔赛宫分为( )和( )两大部分。

3、说明凡尔赛宫的宫殿建筑,布局严密、协调的具体内容是( )。

4、第三段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这一具体说明了凡尔赛宫的( )。(四)拓展

推荐阅读《文笔精华》的《古罗马斗技场》

板书设计:

凡 尔 赛 宫

吉 祖 英

,从中 )

1、方位 艺术价值 (特征) (打比方)

2、外部:时间、面积、建筑特色 (列数字) 抓

(空间顺序) 具

3、内部:陈设 (列数字 举例子)装潢(镜廊) 体

4、宫前大花园:风格独特(远------近)(摹状貌) 征

5、历史轶事

6—7、历史和现今的重要地位 (举例子 作比较)

十四 短文两篇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用法,学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欣赏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二、学习重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过程:

一、预习:

1、利用工具书初读课文

2、搜集有关黄鹤楼、于园的资料。

3、简介作者

4、疏通课文,回答问题

文言实词

(1) 遂以名楼 名:

(2) 坐窥井邑 窥:

(3)富人于五所园也 园:

(4)非显者刺 刺:

(5)主人处处款之 款:

文言虚词

(1)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于:

(2) 遂以名楼 以:

(3) 观其耸构巍峨 其:

(4) 处处款之 之:

四、教学过程:

《黄鹤楼》

一、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上,人们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岳阳楼因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知。有关黄鹤楼的诗文又有哪些?

(学生交流搜集的黄鹤楼的诗文)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一篇有关黄鹤楼的古文。

二、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

正音:隅 憩 邑 闼 窥 巍峨

三、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认真读课文,边看注释,边查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上倚河汉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3、检查情况:翻译复述

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师点拨纠正。

四、探究学习,分析课文

2.从原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3.哪一句话写出了黄鹤楼的价值?

五、赏析品位:

1、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背诵。

2、体会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色。

3、理解作者热爱祖国山川胜迹的思想感情。

六、练习

阅读短文《黄鹤楼》,回答下列问题。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 )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 ),高标( ),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 )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2、解释下列带点的字词。(16分)

隅( ) 遂 ( ) 翼 ( ) 其( )

窥( ) 倚( ) 耸构( ) 附( )

3、翻译下列语句。(9分)

观其耸构( ),高标( )

重檐翼馆,四( )霞敞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4、在文中,作者认为黄鹤楼“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根据是什么?(3分)

5、用文中原句填空。(6分)

在文中, 刻画了黄鹤楼的整体形象; 对楼的建筑结构进行了具体描写; 形象地描写了登楼观赏景物的情态。 写出了作者的登楼感触。

(6)文中有四个对偶句,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它们是:(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说说文段的结构方面有怎样的特色。(4分)

8、历史上,人们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楼。滕王阁因有______的《滕王阁序》而闻名,岳阳楼因有________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知。有关黄鹤楼的诗文有______的《黄鹤楼》,李白的《___________________》等。(4分)

9、请你写出有关黄鹤楼的诗句,不少于2句。(4分)

《于园》

一、导入

吟诵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今天,也让我们一起到扬州瓜洲镇上的于园,去品赏中国古典园林的绝妙景致。

二、作者简介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于仕宦家庭。明朝灭亡后,他隐居山中,在国破家亡之际,回首二十年前的繁华靡丽生活,写成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书,抒发了他对故国乡土的追恋之情。

今天,我们学的《于园》就出自于他的《陶庵梦忆》。

三、初读课文

1、 散读课文。要求:请注意课文中个别字词的读音。

2、 请读。 学生正音。教师范读。

板书:槛 jian

3、全班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四、再读课文

1、分组讨论交流课文的解释。

2、学生解释,重点字词教师点拨明确。

① 富人于五所园也 园:动词,建筑园子。

② 非显者刺 刺:名帖,这里作动词,投名帖。

③ 奇在磊石 磊:垒,堆砌。

④ 缘坡植牡丹、芍药 缘:顺着,沿着。

⑤ 以实奇 以:因为。

⑥ 以幽阴深邃奇 幽阴深邃:阴暗深远。

⑦ 颓然碧窈 颓然:舒坦的意思。 碧窈:碧绿幽远。

⑧ 俱以假山显 以:凭借。 显:显扬,有名声。

⑨ 胎于石 胎:这里是形成雏形的意思。于:从。

⑩ 至于园可无憾矣 于:到。

3、思考:

于园并非人人都能进去,从文中那一句话可以证明?这一节中,还有哪一句也照应了“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这句话呢?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一句告诉我们:只有有名声、有地位的人才能进这座园子,一般人则不能。可以看出这座园子不同寻常,主人不肯轻易示人,给人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感。

五、细读课文(第二段)

从第一节中,我们还了解到于园是一个名叫于五的有钱人所建造的园子。它可以算是一座私家花园。据我了解,私家花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它们大都模仿自然,推崇山水野趣,叠石掇山,楼阁重复,具有山水画意。

下面,让我们重点学习第二节,看看它究竟奇在何处?

1、找出关键句:“园中无它奇,奇在磊石”。

板书:园中无它奇,奇在磊石。

2、文中从哪几处描绘了磊石呢?

找出方位名词“前堂”、“后厅”、“卧房槛外”。朗读这三句。

它们各自奇在何处?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谈感受。(可抓住文中具体字词,想象一下作者当时的感受。)

板书:

(磊石) 以实奇

(磊石) 以空奇

(磊石) 以幽阴深邃奇

3、作者除了介绍磊石之奇外,还写了哪一处景致?你喜欢吗?为什么?

“再后一水阁”,它让人产生一种怎样的意境?(置身山林之中,回归大自然,惬意,心旷神怡)

4、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加以背诵。

5、“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作者在全文的结尾处也写到了瓜洲众多的园林亭榭。它们都和于园一样,是凭借巧夺天工的假山而闻名。原因在哪儿呢?

齐读最后一句。

从于园到扬州众多的园林,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精致奇巧,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总结

全文主要按照由前而后的空间顺序来写于园的山石和建筑特征,层次井然,给我们营造了富有诗意的意境。

齐读全文。

七、练习

㈠阅读短文《于园》,回答下列问题。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 )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1、在文中空缺处填上原文的字词。(5分)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6分)

步( ) 所园也( ) 刺( ) 款( )

缘( ) 以实奇( ) 陡( ) 槛( )

3、解释下列句子。(12分)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

坐其中,颓然碧窈。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4、细读课文,说说本段依次写了园中的哪些景物? (8分)

5、你认为能够概括园中诸景物特点的一个词是: (2分)

6、你最欣赏园中景致的哪一处?请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6分)

7、对下面的景物进行描写,注意描写的顺序和角度,写出事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6分)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二)

一、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秦牧散文把知识、哲理、感情和文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特点。

2、引导学生体会《古罗马斗技场》场景描写的层次感。

3、引导学生学习《昆明花街》的铺张、对比、烘托之法。

4、引导学生从触觉、视觉和听觉方面去感受苏州小巷的整洁幽深和曲折多变。

二、教法、学法过程:

一、激趣

教师以适当的导入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调整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下。

二、诵读

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课文。诵读时要求书声朗朗,要求用心体会,即“有声”“有心”。

三、评读

各小组依次表演朗读,或全组读,或个人代表读,或几位代表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评读。

四、定向

学生诵读、评读后,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个性爱好,结合本单元学习特点,决定《文笔精华(二)》的学习主题。

老师示范:

主题1写景状物如何抓住特点。

主题2学习优美、准确、生动的语言

主题3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个人定向后交给小组讨论,形成本组的共性主题;之后交给全班讨论,形成班级的共性主题。然后,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基础、学习特长、学习兴趣等)。或取班级的共性主题,或取自己的个性主题,或两者兼顾。

五、研读

1、引导

教师传授研读方法:

(1)要围绕自己确定的学习主题进行

(2)要反复诵读,仔细体会语言

(3)要争取有所感、有所悟

2、研读

学生带着定向的主题按照上述的研读方法,开始研读欣赏,填写“研读卡”

学习主题

自己体会

六、交流

1、小组交流。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研读感受。

2、全班交流

选派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介绍研读感受

口语交际

话须形象才动人

活动目标:

1、学会抓住事物特征,运用多种方法把话说得形象生动。

2、加强口语交际能力

活动设计

一. 你比我猜

教师开场白: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学“幸运52”做一个有趣的游戏——“你比我猜”,每组选派二位代表来完成,一个比划一个猜,每组4个词,看哪组同学的配合最默契。

(多媒体展示)

第一组 蝴 蝶 溜 冰 神 秘 兴高采烈

第二组 可口可乐 男子汉 无 聊 一见钟情

第三组 蚂 蚁 狡 猾 菊 花 垂头丧气

第四组 玫 瑰 金龟子 淘 气 蹑手蹑脚

教师语:哪组最好?为什么他们是最好的?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比划同学语言形象生动等词,老师再问,话说形象了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小声议论、发言、归纳,从书中找出:

(多媒体展示)

1、激发兴趣,锦上添花 2、使人陶醉,流连忘返

3、使人倍受感染,身临其境 4、便于沟通理解,提升交际效果。

二. 连词成句

老师语:既然语言形象有这么大作用,那么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连词成句”,你可选做其中一组造句,看哪组同学连得最生动形象?

(多媒体展示)

1、风筝 春风 伤心 2、教室 小鸟 激动

3、雪花 跳舞 知了 4、打工 周杰伦 神五

(学生连词成句,不同的学生可连相同的一组词,请学生评价他们连词成句的水平,引出问题:怎样才能做到话须形象才动人?)

(多媒体展示)

1、仔细观察,抓住特征。 2、准确、生动地运用动词、形容词等。

3、展开合理想象。 4、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5、融情入景(事),以情动人。

三.看图说话

教师语:看来,把话说活的方法还真不少,下面我们就来实际运用一下

1、看图说话

教师语:请用几句生动形象的话描绘一下你所见到的画面!

(多媒体展示) 风景画二幅 :春暖花开、黄山云海

(学生看图,自由发挥)

2、看“图”说话

教师语:用精妙的语言描绘你自己的照片(课前让学生自带一张自己的照片)。

(1)老师先作示范,请学生评价老师的介绍

(2)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自己的照片,并用最精妙的语言来描绘它。

四. 学做导游

教师语:每个同学的照片都是那么美,同学们的介绍又是那么传神,让老师觉得好不过瘾,下面让我们同去旅游一趟如何?

请你做导游带我们去一个你所见过的印象最深刻的最美的景点,并用形象的语言来介绍它,好吗?(要求150字左右)

1、多媒体展示: “朋友们,我们现在就是身在仙山妙境……”(见课本)

2、归纳写导游词的要点。

3、学写导游词。

4、打上投影,全班交流。

五. 真情告白

教师语:美丽的景色加上同学们的精妙介绍,真让人流连忘返!

可假设你现在来到了江苏电视《情感之旅》演播现场,主持人请你当着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观众的面,讲述一件发生在你和父母之间的或快乐、或伤心、或内疚、或后悔的事,并谈谈你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你说如何讲?

友情提醒:

1、事件叙述要完整

2、要重点突出,凸现主题

3、注意谴词造句,力求生动形象

4、有真情实感,以情动人

5、有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学生各自准备,四人小组交流,全班请几位代表交流)

教师语:看来,同学们都很坦诚,对父母都有自己发自内心的真情需要告白,你们懂得爱,付出爱,这让老师万分的欣慰。最后送给大家三句话:

把书读透,把话说活,把人做好

做到这三点,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很成功的人。

导游词示例:

结合《黄鹤楼》,设置情境,用最合适、最生动、能以情感人的话编写导游词。注意揣摩游客心理,找有关黄鹤楼的奇闻轶事,组织语言。

例1: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小李。黄鹤楼有一个传说故事:古时候,有个姓辛的人在黄鹤山头卖酒度日,一天,有个衣衫褴褛的老道蹒跚而来,向他讨酒喝,辛氏虽本小利微,但为人忠厚善良,乐善好施,他见老道非常可怜,就慷慨应允。以后,老道每日必来,辛氏则有求必应,这样过了一年多。有一天老道忽然来告别说:“每日饮酒无以为酬,只有黄鹤一只可借,聊表谢意。”说罢,他拾起地上的一片桔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对辛氏说:“只要你拍手相招,黄鹤便会下来跳舞,为酒客助兴。”说完后老道就不见了。辛氏拍手一试,黄鹤果然一跃而下,应节起舞。消息传开后,吸引了远近的游人都来饮酒,酒店的生意大为兴隆,辛氏因此而发了财。十年后,老道突然出现在酒店,对辛氏说:“十年所赚的钱,够还我欠的酒债吗?”辛氏忙道谢,老道取下随身携带的铁笛,对着墙上的黄鹤吹起一只奇妙的曲子,黄鹤闻声而下,载着老道飞走了。这个故事给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例2: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游遍天下旅行社”的导游员小陈,在这里我对大家光临武汉市表示热烈的欢迎,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将由我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

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好,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去参观武汉市最有特色的景点黄鹤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也就是公元223年,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其间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于1981年重建,85年落成的。名字的来历可见《图经》。

悠悠岁月已抹去了绝大多数历史的痕迹,历代文人的悲欢离合早已烟消云散,唯有巍峨的黄鹤楼以及滚滚的长江水为那过去作出无言的旁证。

现在大家所看见的前面这幢高大雄伟的建筑就是黄鹤楼,它以号称天下绝景而名贯古今,蜚声中外,它与江西滕王阁、湖南岳阳楼齐名,并称为“江南三大楼阁”。关于黄鹤楼的雄伟,曾经有这么一个趣闻,说是湖北、四川两地的客人相会在江上,攀谈间,竞相赞美自己的家乡,四川客人说:“四川有座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湖北客人笑道:“湖北有座黄鹤楼,半截插在云里头。”惊得四川客人无言以对。当然,这个故事是有些言过其实,但黄鹤楼确以壮丽的景观,动人的传说及浓郁的文化气息吸引着中外游人。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们一起到黄鹤楼的里面去看看吧……

写作训练

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抓住特点,从多角度多方面观察和描写事物。

2、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

二、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重点。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并总结“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

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观察事物和描写事物呢?”教师创设情境:“打个比方说,现在就有一只小鸟飞你的面前,就在你的眼前蹲着,你怎样去观察它?描写它呢?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再展示一段描写小麻雀的文字,让学生分析:这段描写是从哪些角度观察并抓住了小麻雀的什么特点呢?相信学生到此已经明白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了。

明白了方法,就要在看图编故事中动用。

(二)观察画面,组织讨论。

1、请同学们看图编故事。根据画面内容,每个学习小组合作编一个故事。大家先细致地观察画面,你希望本小组重点讨论哪些问题呢?每人提出一个供大家选择的问题。

2、围绕重点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并做好表演准备,每个小组推选二名代表表演共同编写的故事。

(三)深入研讨,动态修改。

1、请一个小组上台表演。观众作好评论准备。

2、请同学们评论演出情况。

3、教师评论,拓深拓宽同学们的思维,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是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描写二只小鸟的不同生活经历。初一学生表现生活常犯片面毛病,说林中生活方式好,只说山林风光多美,虫子多么好吃,朋友很多,经常开音乐会什么的,就不敢写林中生活的危险,和风雨霜雪带来的痛苦。写笼中生活舒适安逸,就不敢提失去自由的痛苦。为此,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都是有苦有乐,有悲有喜,有得有失的。问题的关键是该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克服困难。通过引导,学生学会了从多角度多方面认识生活,表现生活,思想变得更加深刻。

二是如何处理好“文”与“道”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本课教学中对于部分学生贪慕安逸舒适生活方式,不思进取,拒绝奋争思想,教师注意正确引导。

(四)练习写片段,师生合作评改。

或者写,“大鸟的健美”,或者写“小鸟的弱小可怜”,或者写“山林生活之自由快乐”,或者写“笼中生活之痛苦乏味”,要求从多角度多方面抓住特点观察。用五分钟写一百来字即可。

三、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在下一节作文课上把故事完整地写出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