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角色
摘要 通过对采访中媒体角色失范的再思考,分析了造成记者角色失范的原因,并指出了应该从控制自我的媒体角色、保持平视的采访视角、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等三个方面去把握好记者的媒体角色。
关键词 媒体角色;角色失范;新闻伦理;二度伤害;新闻娱乐化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2-0005-02
从本世纪初以来,随着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新闻记者队伍的不断扩大,记者在采访现场出现角色失范的情况屡见不鲜。事后,一些媒体与记者遭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齐声谴责,尤其是一篇篇来自媒体人士的文章在将犀利的矛头直指这些同行的同时,也在对记者的角色本身进行着深刻的反思与自省。
从客观的角度上看,那些出现角色失范的记者也许有利益驱动的原因,有要完成上级分派任务的无奈,有满足阅听人“集体偷窥欲”的媚俗心态,有提高节目收视率的目的,但无论哪一种采访的初衷都不会让记者们刻意地去扭曲自身的角色。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其采访行为的结果不仅与其采访初衷背道而驰,而且严重损害了记者的形象。究其根源,应是记者对自身角色的认识不清,或者是有意忽视,才导致了其行为的失控。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记者的角色从最初简单的信息传播者到
如今的社会守望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已经从一种职业变成了一种象征。从总体而言,记者的角色属于社会角色的一种,具有社会角色的一般性。但是,记者手中掌握着社会公器——大众传播媒介,能设置议题,影响舆论。所以记者的角色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媒体角色。这种特殊的媒体角色要求记者遵守特定的角色规范,控制角色行为,使之符合社会大众对其角色担当的要求与期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些记者违背了自身的角色规范,出现角色行为失控的现象呢?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记者角色失控的原因 1.1 个人角色代替媒体角色
应该承认,对于每一个记者而言,在其职业身份之前,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性格、有经历、有认知、有好恶的个人。但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在公共场合,尤其是在采访现场,记者在其个人角色基础之上,主要扮演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媒体角色。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场景理论”认为:“任何人在某个环境中的行为,可以被分成两大类:“后区”或“后台”行为以及“前区”或“台上”行为。在前区,表演者是“观众”面前的一个特定角色,要扮演的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想概念的社会角色(即正式风格),但在后区则放松地演练(即日常生活非正式风格)[2]。无疑,按照戈夫曼的理论,采访现场的记者主要扮演的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想概念的社会角色,个人角色需要隐藏在其社会角色的背
后,这同时也是新闻报道客观性的要求。
在新闻现场,造成记者角色失控的重要原因之一,即记者的个人角色不甘寂寞,走到了前台,并且取代了此时应唱主角的媒体角色。在一般情况下,记者的职业素养能够确保其在采访中不会出现媒体角色失范。但在特殊的报道环境中,受到特别情绪的影响,这时的出镜记者便很容易出现角色失调,以个人角色代替媒体角色,造成情绪失控,进而出现过激评论。 1.2 采访视角的居高临下
在一次采访中,南方报系的一位记者对着采访对象脱口而出“你太懦弱”!且不说如此主观的评判已经违反了客观报道的原则,同时也说明采访者把自己放在了强者的位置上。这种强者的优越感从何而来呢?按常理推测,这种优越感往往来自于一种居高临下的观察视角,连杜甫都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作为采访者,这样的观察角度便容易形成一种俯视的采访视角。
采访视角是记者观察新闻事件的角度,观察的视角不同,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就会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往往不同。采访视角从观察“高度”上可以分为:仰视、俯视与平视。采访视角的失当会造成记者判断的失误,从而也会造成记者角色的失调,大致有三种类型:居高临下自我感觉优越良好者,居低望高攀附逢迎者,也有极力平视却急于“木船打军舰”的挑战者。很明显,“你太懦弱!”的发言者是一位居高临下自我感觉优越良好的采访者。
新华网评:“‘你太懦弱’——子非鱼,焉知鱼之‘苦’?!” 面
对迥然不同的人生,身为采访者却忘记了在采访中应该设身处地,而是以个人立场代入新闻事件的情境,一种强者的优越感便悄然滋生,观察视角随之自动上移,最终变成了居高临下的俯视,于是一句“你太懦弱”便脱口而出了。底层生活者的无力与无助,媒体的舆论暴力和强势思维,形成了令人揪心的鲜明对照。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志安这样提醒所有的新闻记者:“记者最该汲取的教训有二:1)不要被你的常识、感情或道德正义所遮蔽,而要学会去体悟他人的生存状态和心态;2)不要滥用你的权利,对弱者的报道要守住伦理底线。” 1.3新闻伦理道德意识淡薄
凯文·卡特在获得普利策奖三个月后自杀是新闻史上的悲剧,悲剧源于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伦理道德观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时常会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于新闻人而言这两者都不可或缺,但又往往不能同时兼得。譬如美国cbs电视台的老牌节目《60分钟》的每一期都需要在“放弃真相的息事宁人和承受公布事实所带来的伤害”之间进行抉择。
或许冲突是不可调和的,但新闻界内外普遍的共识是:无论是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需要,还是因为媒介竞争等其他各种复杂的原因,新闻伦理道德的底线都必须永远坚守。然而,在一些采访中,中国媒体的新闻伦理道德底线成为了“眼球争夺大战”的牺牲品,人性与良知也被当作了奉献给“利益至上”四个字的祭品。罔顾人情,践踏人性,甚至不惜违反法律,只为了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
抢得一条能吸引人眼球的刺激性新闻。这些媒体的表现受到了强烈的非议,许多声音都在质疑媒体道德的底线到底在哪里。学者迈耶斯说过,“我们过多的关注了新闻价值而未关注道德价值”。可以说,新闻伦理道德意识淡薄是很多记者的媒体角色被扭曲的重要原因之一。
1.4新闻娱乐化大背景下的利益至上原则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生深刻变革,新闻传媒体制也随之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传媒纷纷将新闻娱乐化作为争夺受众的杀手锏。部分媒体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和获得更多的广告赞助就需要“搏出位”,制造出“轰动”的新闻,“影响力”大的事件。在获得所需的过程中,新闻伦理往往被放到了靠后的位置考虑,尤其在多家媒体同题竞争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这种压力从上而下一层层转嫁到前线记者的身上。重压之下,一些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角色易位,忽视了媒体责任,混淆了媒体服务的对象,忘却了媒体应依靠的主体和基础。所以,违背新闻伦理道德的“强迫式”采访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2 记者应如何履行其角色职责 2.1学会控制自我的媒体角色
有位美国新闻节目主持人,在波黑战场上进行报道:“站在这里我为周围的死难者感到悲伤”,这时他的眼睛里出现泪花,“但这不符合新闻节目的要求,因此我又忍住了泪水”,他的泪水果然忍住了。为何要流泪?为何又要忍住泪水?泪水是为战争带给人类的灾
难,忍住泪水是因为新闻报道要求采访者应控制好自我的媒体角色,只做冷静客观的观察者,不做事件的介入者。
在控制自我媒介角色方面,有过非常成功的例子。比如,1993年《东方时空》第100期特别节目《洋河污染导致大片农田绝收》报道了位于张家口市的洋河污染,致使当地蔬菜烂根,水稻不能抽穗,农民丰收无望的新闻。当记者要求就此事采访当地政府却被无理拒绝之后,记者章伟秋表现出特有的镇静以及很有分寸的角色控制,她站在市府大门口作现场报道:“从上午8:20,我们就到张家口市政府要求采访市长,但直到中午12:00,市政府办公室的负责人还是不知道市长去了哪里,他说地市合并工作很忙,但我们认为老百姓吃饭的事情也很重要。”镇定、内敛,只有客观的描述,没有咄咄逼人的词语,但一点也不缺思想的锋芒。这个节目当年荣获中国电视新闻一等奖。从另一层面讲,不能不说是媒体角色的分寸把握得恰到火候。
2.2保持平视的采访视角
新闻采访应遵循一个原则:无论采访对象是谁,记者的采访视角均不宜“俯仰”,而应该是“平视”,切忌神态居高临下,提问咄咄逼人。2001年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作过一次演讲,谈的是“电视文化”,其中详细谈到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开播以来如何建立“平视”理念的情况。
平视的采访视角可以使记者避免在一种非正常的心态下失去正常的理解和判断,可以设身处地的去体验被采访者的处境,避免出
现简单粗暴地道德审判。多一份理性、少一份冲动,尽量以平等的视角去体察被采访者的生存状态,这会有助于对事物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从而帮助记者更好地履行媒体角色的职责。 2.3怀有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将人看作首要条件,考察事物的价值取向时也首先考虑到人,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体现了对生命的怜悯与尊重。 新闻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为将“人”放在新闻报道的核心位置,其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如若新闻采访活动违反了人性,践踏了人情,必会遭到社会各界一致的挞伐,这在中外新闻界都概莫能外。也许中国媒体能在反思中汲取教训,在采访中多一些人文主义情怀,以一颗人文之心对待每一次采访。这样由媒体造成的“二度伤害”可能会越来越少,乃至终有一天会彻底销声匿迹。
此外,记者要履行好媒体角色的职责,尤其是不出现媒体二度伤害的行为,还需要形成较强的新闻伦理观意识。新闻伦理观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环境和教育等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在每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身上形成新闻伦理的他律与自律的结合,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新闻伦理的氛围,从而增强媒体记者的新闻伦理道德意识。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记者的角色也有其特殊的社会规定性。在记者的角色规范中包括了正向规范,即可以做、应当做和需要做的行为规范,与反向规范,即不能做、不应当做的各项行为规
定。比如,记者可以是守望者,但不可以是破坏者;可以是质疑者,但不可以是质问者;可以是揭露者,但不可以是审判者。可以是吁请者,但不可以是谩骂者;可以是客观观察者,但不可以是冷漠旁观者;可以是时代记录者,但不可以是事件介入者……记者常常是在这些个“可以”与“不可以”之间不断校正自身的角色,其中分寸的难以掌握不言自明,稍有越位便造成记者角色的失控。值得媒体人思考的是:虽然要规避对当事人客观的伤害并不意味着媒体要保持沉默,但是牺牲受害人的尊严是不是抵达真相的必经之路? 记者的角色意识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界定和不断规范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的媒体及记者应时刻对自身进行冷静客观的审视与反思,准确界定并不断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让角色回归记者职业本身,回归人性,回归其应有的角色担当。 参考文献
[1]刘建华主编.一本书学会新闻采访[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2][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5-26. [3]蓝鸿文.新闻采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王春泉.新闻采访技巧:理论与实践[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5][美]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