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目前矿区复垦土地的功能主要以生产型功能和调节型功能为主,而旅游型功能和文化型功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论文结合近自然相关理论、恢复生态学理论、景观美学理论等,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系统科学分析法、对比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探讨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地貌与水系统、重构土壤、生物资源的生态改造和优化方法,分析与评价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旅游资源,并开展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文化设计与科研教育科普功能拓展。本研究旨在为重建矿区生态文明、保护工业旅游资源、促进人地关系和谐发展及资源型城镇转型,实现矿区复垦土地功能提升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地貌重塑方面:成型地貌的保护与改造可采用毛石墙护坡、造景建园、固墙增邑、平整地表等方法。
已基本成型但还处于沉稳期的地貌可按不同类型整合成山丘、梯田等自然生态地貌。水系统建设方面:利用原有水体和改造小水体,使规划景观与原地貌景观更好结合。(2)土壤重构方面:重构土壤功能提升必须考虑土壤形成因素对重构土壤发育过程的影响,消除障碍层次及潜在障碍层次,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物对土壤及周边环境的污染。重构土壤功能提升的技术方法因重构土质类型、复垦方向而异,主要是分层剥离、分类排弃、分区整地,可实现采矿和复垦一体化。
(3)生物资源方面:根据矿区地域特点及现有植物资源的分布情况,将矿区植被进行规划分区,即防风防护林、景观林、自然生态林、经济林4个分区。通过动物、昆虫自然培育、人工引种和生态养殖的方式可实现动物、昆虫类资源的功能提升。(4)从工业旅游、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会议旅游、文化旅游、度假旅游、康体(运动)旅游和自驾车旅游8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旅游专项市场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工业观光+生态复垦+科研科普+生态农业+煤都文化”五位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开发模式。(5)立足区域文化元素,设计了生态、工矿、民俗3个文化旅游主题。
形成了以文化为核心的“一带围绕、七星连珠、九区布局”的旅游资源结构。把旅游功能区规划为复垦纪念公园、民俗文化博览园、地质公园、工业旅游博览区、国际农业博览区、生态游乐园、牧草风情区、药用植物种植区等。(6)立足野外科研基地现状与特点和土地科技领域野外科研基地建设设想,明确了矿区复垦土地的功能定位、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以及解决科研教学问题的方法等,分析了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