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澜沧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西北,唐古拉山北麓查加日玛以西4km的高地,河源海拔5388m。源头河段称加果空桑贡玛曲,南流至尕纳松多后称扎曲,在西藏昌都与右岸昂曲汇合后称澜沧江。再南流穿行于他念他翁与宁静山之间,然后穿过云南西部和云南南部,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31km河段在中缅边境,至南腊河口流出中国国境后称湄公河。
澜沧江全长2161km(中缅边境河段31km),平 均比降2.12‰,流域面积16.74万km2。昌都以上为上游,昌都至四家村为中游,四家村以下为下游。青海省境内河段长454km,区间流域面积3.87万km2,落差1548m,平均比降3.4‰;西藏自治区境内河段长480km,区间面积3.85万km2,落差1255m,平均比降2.61‰;云南省境内河段长1227km,区间流域面积9.02万km2,落差1780m,平均比降1.45‰,国界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760亿m3。
澜沧江水系主要由干流和众多的支流组成,主要支流有:子曲、昂曲、盖曲、麦曲、金河、沘江、黑惠江、罗闸河、小黑江、威远江、南班河、南拉河等。 昂曲是澜沧江最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
杂多县结多乡唐古拉山北麓瓦尔公冰川,海拔5664m。南流人西藏巴青县境称松曲,又东流人青海省境称解曲,转东南流圣囊谦县吉曲乡8km后进入西藏,称昂曲,改向偏南在昌都汇人澜沧江。河长约500km,流域面积16774km2,天然落差1898m,平均比降3.8‰,多年平均流量186m3/s。
黑惠江是澜沧江在云南境内最大的支流,澜沧江第二大支流,全长334km,落差1402m,平均比降4.2‰,流域面积11970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为155m3/s。 2 流域自然特征
。
2.1 地形地貌 澜沧扛流域,南北纵跨北纬21°~34° ,东西横跨东经94°~102°,地势北高南低,自北向南呈条带状,上、下游较宽阔,中游则狭窄,流域平均宽度约80km,其中溜筒江~功果桥河段平均宽度仅为36km,流域内地形起伏剧烈,地形复杂。上源北与长江上游通天河相邻;西部与怒江的分水岭为他念翁山及怒山,其间,德钦县境内梅里雪山海拔6740m;东部与金沙江和红河的分水岭为宁静山、云岭及无量山。上游属青藏高原,海拔为4000~4500m,山地可达5500~5000m,区域内除高大险峻的雪峰外,山势平缓,河谷平浅。中游属高山峡谷区,河谷深切于横断山脉之间,山高谷深,两岸高山对峙,山峰高出水面3000多m,河谷深窄,河床坡度大。下游分水岭显著降低,一般在2500m以下,地势趋平缓,河谷相对开阔平缓。
2.2 气候、水文 澜沧江流域由北向南纵跨纬度13°,地势高亢,山峦重叠,起伏变化大,导致流域内气候差异很大,气温及降水量一般由北向南递增,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降水量越少。澜沧江流域跨越几个气候带,源头地区(青海南部)属高寒气候,地势高、气温低、降水量少,年平均气温-3℃~3℃,最热月平均气温6℃~12℃,年降水量400mm~800mm。
澜沧江西藏地区,属高原温带气候,气温由北向南递增,井有明显的垂直变化。海拔3000m以下河谷,气候干热,年平均气温10°C以上,最热月气温18℃以上;海拔3000m~3500m地带,最热月平均气温15℃~18℃;海拔3500m~4000m,最热月平均气温12℃~15℃。年降水量400mm~800mm,山区潮湿河谷干燥。
澜沧江中游滇西北区,属亚热带,高山峡谷,海拔多在3000m以上,高山超过5000m,峰谷相对高差超过1000m。气温垂直变化明显,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年平均气温12℃~15C,最热月平均气温24℃~28℃,最冷月平均气温5℃~10℃。年降水量1000mm~2500mm,西多东少,山区多河谷少。 澜沧江下游滇西南地区丘陵和盆地交错,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属亚热带或热带气候。平均气温1℃5~22℃,最热月平均气温20℃~28C,最冷月平均气温5℃~20℃,年降水量1000mm~3000mm,由北向南递增,河谷降水小于山区。
全流域属西南季风气候,干、湿两季分明,一般5~10月为湿季,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约85%以上的降水量集中在湿季,而又以6~8月为最集中,3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暴雨多发在7、8两月。上游暴雨较少,中游暴雨强度较大,为流域的主要暴雨区。
流域径流以降水为主,地下水和融雪补给为辅。上游区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降水少,春季冰雪融水较多,上游河段河川径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约占年径流量的50%以上,其次是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中下游河段两岸高山,支流短小,山巅有终年积雪,但冰雪融水占年径流量比重较小,中游区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融雪补给减少,河川径流补给为降水和地下水混合补给。下游河段处于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区,受季风影响,降水丰沛,河川径流降水补给为主,降水占年径流量的60%以上,其次是地下水补给。
1.3 地质 澜沧江流域地质上属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是古特提斯洋域分布的主体地带。这一地区在漫长的陆核形成、板块运动、板内活动和陆内汇聚的地质演变阶段中,经过大洋俯冲、扩张、关闭,板块漂移、碰撞、缝合,陆地挤压、隆起、沉陷等错综复杂的地质构造活动,由中国南方—东印支板块和青藏—西印支板块这两大板块区中的东印支板块、昌都——兰坪——思茅板块焊接而成。各板块之间有结合带和平移带相连。
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化导致流域区内超常岩石圈和岩石圈断裂,形成流域区内的断裂构造。主要断裂带有:
(1)北澜沧江断裂带,西起青海省杂多北西,向南延经囊谦、妥坝、芒康西而止于云南省德钦以西附近。除昌都北至察雅之间偏离澜沧江以东约10~15公里外,其余均沿澜沧江河谷展布。此断裂切割很深,深部构造背景清楚,属深断裂。
(2)类乌齐一登巴断裂,在西藏自治区境内,西起类乌齐北西,向南延至登巴附近。属区域性断裂。 (3)查隆塘一剑达(温泉)断裂,在西藏自治区境内北澜沧江断裂带东面,属区域性断裂。 (4)昌宁—勐省断裂,在云南省境内。北起昌宁北,南止勐省,属区域性断裂。
(5)南澜沧江断裂,在云南省境内。北起兰坪以西的澜沧江河谷,南经永平西、云县北,过景洪向南西延入缅甸境内,为深断裂。
(6)无量山断裂,在云南省境内。北起兰坪,南经景东西、镇沅西到思茅西南止,为区域性断裂。 (7)李仙江断裂,在云南省境内。北起镇沅,南止康平,为区域性断裂。 (8)北东向断裂,由南往北包括澜沧—新平断裂、南汀河——大姚断裂、雅江——盐井断裂、道孚——芒康断裂和色达——八宿断裂,均为区域性断裂。
(9)澜沧江——清迈断裂带,北段是云南省昌宁——孟连裂谷带,南段分布于云南省景洪一泰国清莱—泰国清迈西侧一带。以超岩石圈及岩石圈断裂为主。
受板块构造体制的演化控制,流域区内发生了多次岩浆活动,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岩浆构造带,每种类型的岩浆构造带又有其特定的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同一板块活动部位上,多期形成的岩浆带叠加,即为现今保存的构造岩浆带。流域区自西向东分布有如下8个主要的岩浆构造带。
1.杂多、金沙江、红河喜马拉雅碱性岩带
在中国境内。带内正长岩、正长斑岩、碱性辉长岩、碱性超基性岩、暗橄云煌岩等呈群分布,并发育与斑岩有关的铜钼矿化和金、银、铅、锌矿化,常伴有喜马拉雅期粗面岩、碱性玄武岩溢出,可能属大陆裂谷作用的结果。
2.澜沧江——孟连蛇绿岩带
在昌宁——耿马——孟连一带有初始裂谷型碱性玄武岩及由超镁铁岩、镁铁岩、基性火山岩、复理石、硅质岩组成的蛇绿岩套分布。 3.景洪—清迈构造岩浆带
临沧岩基南部流沙河有晋宁期花岗岩体,Rb—Sr等时线年龄值715±40Ma;清迈—达府前寒武纪变质岩中,有属正变的花岗片麻岩、叶片状花岗闪长岩及由镁铁质岩变质形成的角闪岩分布,其上并为寒武纪轻变质地层不整合接触。岩带北延为唐古拉山花岗岩带,南延为马来西亚东部会锡花岗岩带。 4.绿春—桑怒构造岩浆带
现今位于哀牢山—黑水河板块结合带西南侧,是一个多期强烈活动的构造岩浆带,早期古岛弧始于元古代,在马江河谷见有该期洋脊玄武岩及裂谷型玄武岩。华力西至印支期岛弧,继承早期岛弧发展,晚二叠至早三叠世为初始洋内弧发展期,在马江断裂中有由橄榄岩、辉长岩、闪长岩、玄武岩及细碧岩组成的蛇绿岩带;印支期为岛弧碰撞型岩浆带强烈活动时期,从北西向南东,在绿春等地有富钾铝过饱和系列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碱性二长花岗岩及浅色花岗岩分布,Rb—Sr等时线年龄在230~211Ma,同碰撞期尚有流纹岩、英安岩及基性熔岩(马江)等火山岩与花岗岩共生;燕山期有滞后型陆相酸性火山岩喷出及小型酸性岩墙呈线状展布;喜山期有板内张裂期石英正长岩、霓辉(辉石)正长岩等碱性班岩杂岩体分布,Rb—Sr等时线年龄为37-21Ma。
在地球演化历史中,特提斯海洋曾经历过不同的打开与闭合过程,控制了该区域古生代以来的地层沉积、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特提期海洋打开时,促使洋壳两侧的陆地分离,区内出露的晚古生代(距今4亿年前)以来比较完整的古生物地层记录,反映了这里曾经是广阔的特提斯古海洋的组成部分;由超基性岩(如蛇绿岩、橄榄岩)、基性岩(如辉长岩、辉绿岩、枕状玄武岩、细碧岩等)与深海相沉积(如放射性硅质岩)组成的蛇绿岩,反映出这里曾经是类似于现今大洋中脊附近洋壳的环境;特提斯海洋的闭合,最终驱动着印度板块冲向欧亚板块,区域从大洋深海环境演变成大洋岛弧、多岛洋盆环境,再演变成大陆环境、高原环境;持续的碰撞活动,使这一地区大规模地抬升并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类型多样、成分复杂的岩浆类岩石(包括火山岩类、浅成岩类、深成岩类)记录了这里各时期岩浆活动的规模和特点,反映了不同阶段的演化模式;区内的变质岩、混杂岩、构造岩与地层、岩石中的褶皱、断裂、节理、劈理等构造变形及不同地块间的深大断裂系统,反映出这里曾遭受洋壳的消亡、地层的压缩、地块的拼合、地壳的降升等地质历史过程,两个大陆的强烈挤压,将这里的岩石挤碎、揉皱、变质,并引发大规模的岩浆活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