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段科目 基 本 信 息 单元主题 单元组构 学校名称 设计主持 语文 教材版本 自由组合文本 我爱阅读 《走遍天下书为侣》、《窃读记》、《我的长生果》 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 王传贤 授课年级 团队成员 四年级 蔡晓娜
单元教学内容、学情与目标设定
(从单元整体编排与单篇课文之间的联系进行阐述) 教 学 内 容 概 述 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都紧密地围绕着阅读。《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我的“长生果”》通过著名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这一组文章以人教版教材《窃读记》为基点,根据单元教学的理念,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学。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基础、接受能力、差异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从名人的经历中感受读书的魅力,体会文章在记叙时 是如何表现人物痴迷读书这一特点的,学会运用多种写作方法去刻画一个特征,抒发学 习 情感。 需 要 分 析 (可打破原有三维目标的设定,根据本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和学情分析等进行目标设定) 学 习 1. 把握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痴迷。 目 标 2. 通过阅读,进一步感受读书的魅力,分析、总结不同作者表达对书的热爱之情的不设 定 同表现手法。 3. 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在习作中选择恰当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看法与观点。 Qg 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本单元主要评价的内容(概述) 掌握生字词 把握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组词卡 思维导图 所用的方法或工具 分析、总结不同作者表达对书的热爱之情的不同表现手法 在习作中选择恰当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看法与观点 阅读批注、思维导图 小练笔
单元教学结构设计
课时 主要教学活动内容 授课教师 蔡晓娜 夯实基础,逐一过关。以小组为单位检测生字词,汇报难读难写第一 课时 的词。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每篇文章的主要内第二 课时 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痴迷。 单 元 统领问题,走近课文。通过组文阅读,进一步感受读书的魅力,教 学 第三 分析、总结不同作者表达对书的热爱之情的不同表现手法。 安 排 课时 练笔拓展,课外延伸。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在习作中选择恰当第四 课时 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看法与观点。 学习 分析、总结不同作者表达对书的热爱之情的不同表现手法,结合学习和生活难点 实际,在习作中选择恰当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看法与观点。 运用信息技术优势创设情境激发习兴趣,突重点化难点引导积极参与; 课 程 创导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改变单一的讲授文本为主的教学方式。采取各资 源种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前搜集资料、筛选资料,组织利 用 讨论,编班级作文集等。 与 开 发 (可用结构图的形式表示) 单 元 教 学 整体构 思 夯实基础,逐一过关。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统领问题,走近课文。 练笔拓展,课外延伸。
基 本 信 息 课 题 授课教师 如何表现人物痴迷读书 蔡晓娜 授课类型 教学班级 讲授 五(2)班 第 三 课时教学设计通用模板
本课时教学内容、学情与目标设定
这三篇文章皆是以表现人物痴迷读书为主题。《窃读记》对读书场景的刻画,尤其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其爱读书;《走遍天下书为侣》则是向别人倾诉自己的想法做法,从独特的读书方法突出其爱读书;《我的长生果》更多是由读书的作用或带来的好处来突出其爱读书,写自己习作其实恰恰从另一方面表现出读书的作用来,正是因为对读书的如饥似渴,才有习作的如鱼得水。 学 习 但是,这三篇主题相同的文章,表现手法却各有侧重点。《窃读记》选文更多集内 容 中在对人物读书过程的描写,表现人物痴迷读书。《走遍天下书为侣》是通过读书的解 析 方法来表现。《我的长生果》是从习作的成功,即是读书的作用来凸显人物对读书的痴迷。 这几篇文章组合后,能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通过对人物读书时的过程、方法、作用的描写来表现其痴迷读书的特征,即从不同角度表现同一主题,并学会在习作中选择恰当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看法与观点。 通过组文阅读,把握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读书的魅力,分析、总结学 习 目 标 不同作者表现人物痴迷读书的不同方法。 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学会在习作中运用从不同角度表现同一主题的方法。 设 定 重 点 重点:通过组文阅读,把握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读书的魅力,分析、总难 点 结不同作者表现人物痴迷读书的不同方法。 预 设 难点: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学会在习作中运用从不同角度表现同一主题的方法。 (须结合学情进行设定) 本课时教学结构设计
链接生活,引出单元主题 教 学 结 构 流 程 共读《窃读记》,体会人物对读书的痴迷 比较阅读,感悟“痴迷读书”的不同表现手法 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本课时学习评价设计
课前预测 【主要内容】
1.收集与读书有关的名言和故事。
2.拍摄家庭读书或者个人读书情景的照片。 3.小组分享成果。 【评价反馈】 1.课堂链接生活,采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熟悉的情景拉近课堂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2.以小组交流的方式检查课前学习是否对“阅读”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和理解。
课堂读写 【主要内容】 1.共读《窃读记》,体会人物对读书的痴迷。
2.比较阅读,感悟“痴迷读书”的不同表现手法。 3.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评价反馈】
1.引导学生通过“读—找—圈—议—悟”的方法,深入探究文本,于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2.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为学习进程,力求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將从不同角度表现同一主题的方法加以习得,自主内化、深入体验,达到学习的量的积累、思的深入、疑的探究,从而自主生发趣味。
3.教学时,不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还要抓表达,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特点,鼓励他们在口头和书面中迁移、运用。
课后评测 【主要内容】
1.读读这几篇文章中你喜欢的句子,积累优美的语言。 2.根据课堂上交流的思路,写一篇关于表现自己痴迷读书的小练笔,写完后在习作天地展示。
【评价反馈】
1.语言的积累可以说是我们每一个人语言不断发展的根基,它对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影响。
2.小练笔写作是传递知识的形式,是和阅读相反的过程,也是检测阅读是否有效的一个标准之一。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拥有的知识,提高语言的流畅度,表达方式,文章结构。
本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导入 1. 出示学生痴迷读书的照片,引出主题。 Ppt呈现:
(这个班孩子日常读书的三张照片) 2. 出示组文。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将兴趣、习惯的培养贯穿始终,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而,刚开课就用孩子们自己平时阅读的照片导入,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与教的活动 (标清环节步骤,每个大环节都须注明设计意图) 【共读《窃读记》,体会人物对读书的痴迷。】 (一)理解题目,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感知“窃读”。
2. 教师小结,点明作者对读书的痴迷这一情感贯穿了整篇文章。 (二)精读感悟,细品“痴迷”。
1. 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出作者对读书痴迷的句子。 (1)生画出的相关的语句,汇报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师相机指导: 预设1: Ppt呈现:
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1. 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动词)谈感受,体会作者对读书的渴望。 2. 抓语气词“呦”,体会作者的快乐。 预设2: Ppt呈现: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作饿狼来表达自己对读书的渴望与痴迷。 2. 教师创设情境引读(个人读+全班读),进一步体会人物情感:
对于作者而言,书就意味着食物。看到书,她两眼放光!请你来读一读——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虽然我昨天才见到书,但仿佛已经过了很久很久,请你来读一读——
读书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读书对于她而言是多么好的精神粮食啊!我们一起读—— 预设3: Ppt呈现: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1.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面做的和心里想的不一致的原因。 2. 理解作者对读书的喜爱与痴迷。 (三)小结升华,点明方法
作者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为我们再现了那段快乐难忘的窃读时光。这篇文章正是通过对人物读书过程的具体描写来体现人物痴迷读书这一特点的。
板书:过程。
【设计意图】首先,以“窃读”为线索,引导学生感知文本,理清文章主要内容。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读—找—圈—议—悟”的方法,深入探究文本,于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比较阅读,感悟“痴迷读书”的不同表现手法。】 (一)比较阅读,明确要求。
1. 出示组文,明确要求,对比阅读。 Ppt呈现:
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篇文章来学习
(1)默读选定的那篇文章,一边读一边画出能表现“我”痴迷读书的语句或者事例。 (2)小组分享讨论,看看文章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痴迷读书的,并完成学习单。 篇目 写法小窍门(如何表现痴迷读书?) 《窃读记》 具体描写“我”窃读的过程 《走遍天下书为侣》 《我的“长生果”》
2. 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巡视。 (二)小组合作,探索交流。 1. 学生根据发现完成表格。 2. 小组交流。
(三)全班汇报,相机点评。 《走遍天下书为侣》 预设1
Ppt呈现:
至于我个人,我不要蛋糕,那东西一吃就没了。我也不要扑克牌,风一吹那些牌就全飞了。毛线弄不好会湿了。口琴比八音盒好些,因为你可以用它吹自己的曲子,而八音盒只演奏固定的几个曲子。我不带图画,因为我可以看大海上的景色。也不带画箱,因为里面的纸总会用光的。看来,最后我要在口琴和书之间做一选择。我相信我会选择书。 1. 关注对比,体会作者对书的喜爱。
2. 以“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不带……也不带……”句式引读,体会作者在阅读中形成的独特体会和感受。 预设2
Ppt呈现:
所以,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首先我会思考,想想故事中的人为何如此作为。然后我可能会想,作家为什么要写那个故事。以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这个故事,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最后,我会想象那个作者是什么样的……
1. 引导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地读”体会作者对读书的喜爱与痴迷。 2. 梳理作者独特的读书方法,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痴迷。
教师小结:在《走遍天下书为侣》中,作者还通过描写他在不断阅读形成的独特的读书方法,来体自己对读书的痴迷与喜爱。 板书:方法。 《我的“长生果”》 预设1
看小画片、连环画、图书馆
(1)引导学生梳理作者读书范围的变化 (2)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痴迷。 预设2
Ppt呈现:
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作文便常常居全班之冠。 1. 引导学生梳理习作与读书之间的关系。
2. 结合第七自然段的关键句“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了”,理解痴迷读书的作用(功用)。 教师小结:在《我的“长生果”》中,作者还从读书的作用,即两次习作的成功来体现我对读书的痴迷。 板书:作用。
(四)小结升华,总结方法。 Ppt呈现:
从不同角度表现同一主题。
这三篇主题相同的文章,表现手法却各有侧重点。在平时习作中,我们要发散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表现同一主题。
【设计意图】组文阅读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能弥补单篇阅读容量的不足,在同类文章的横向阅读中不断探寻普遍规律,强化习得方法,锤炼阅读速度,建构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能力。此环节统整了三篇关于表现人物痴迷读书的文章,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为学习进程,力求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將从不同角度表现同一主题的方法加以习得,自主内化、深入体验,达到学习的量的积累、思的深入、疑的探究,从而自主生发趣味。
【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一)运用
教师引导学生将已学到的方法用在习作中。 Ppt呈现:
我是小作家:如果要表现自己痴迷读书,那么你会怎么样写?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来表现呢?
1. 小组讨论。 2. 全班交流分享。(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来说) (二)小结
表现一个人对读书的痴迷,我们可以从读书过程、自己总结的独特读书方法、习作或演讲比赛的成功等等来体现。课后我们将刚刚的思路写下来,形成一篇小练笔,和大家分享交流后存放在班级作文集里。下课!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创设由内化向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语文教学走向科学、高效的途径之一。因而,教学时,不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还要抓表达,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特点,鼓励他们在口头和书面中迁移、运用。
板书设计:
如何表现人物痴迷读书
方法 过程 作用
本课时教学评价与反思
自我反思 【优点与特色】
1.善于选择组文,这三篇主题相同的文章,表现手法却各有侧重点。在平时习作中,我们要发散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表现同一主题。
2.设计构思巧妙,层层推进。先共读《窃读记》,体会人物对读书的痴迷,交给学生方法。接下来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运用已学到的方法,感悟“痴迷读书”的不同表现手法。
3. 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问题与建议】
课堂容量较大,稍微有些超时。
同伴评价 【优点与特色】
1.设计巧妙,有的放矢地运用这组文章,使学生对“痴迷读书”有了多维度的了解。 2.课堂重视与生活链接,重视读写结合。 【问题与建议】
课堂容量较大,稍微有些超时,可适当减少一些环节的时间。
单元教学后的整体评价与反思
【与单篇教学相比之下的优点与特色】
1.课堂容量大,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单元教学以主题作为设计核心的主题学习模式,体现中观的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掌握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主题活动将教材内容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中呈现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
1. 要注意单元教学的内容,确定教学内容是基于哪些方面的,适合于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该按什么思路来进行。
2. 整个主题单元框架的构成,应该以什么为主线,以什么辅线,要设置哪些步骤,如何才能设计的完整。
3. 要注意问题的设计方向,即是一个问题,也是给学生指定了一个研究或者是思考的方向,让学生沿着确定的路线走,以此达到预期的目的。
专家点评 【本单元整体教学的优点与特色】 单元教学以主题、问题或任务活动为设计的核心,开展以学生主动参与为特点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也强调学生的合作;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也强调个人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建构。
单元教学一个重要优势在于能弥补单篇阅读容量的不足,在同类文章的横向阅读中不断探寻普遍规律,强化习得方法,锤炼阅读速度,建构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能力。 【本单元整体教学的问题与建议】
如何整合内容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问题,需要哪些准备工作,学生要准备什么,教师要准备什么,这些准备不仅是物的准备,还是能力、知识以及经验等方面的准备。单元学习的难度比较大,教师准备的时间很长,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如何做好这个工程,还得加强整体教学内容的架构,把工作做到前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