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升旗仪式的活动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世界粮食日”主题的宣传活动,孩子们知道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更了解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在当日的记录本上,我发现小小观察员的倾听记录本上记录了她发现的一些问题......
一、我的观察记录
语:今天我是小小观察员,我发现每天小朋友都倒饭,他们都吃不掉,我觉得这样很浪费。
二、我的猜想:为什么会剩这么多饭?
儿童会议中,小小观察员提出了这个问题,大家便开始讨论,进行猜想,孩子们有的说可能是因为小朋友生病,所以吃得少,还有的说可能是因为小朋友吃的太少了,可能是老师盛的太少了.....
结合孩子们的初步猜想,我们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验证孩子们的猜想......
请假的小朋友太多了?今天又有8个小朋友没来,如果他们来了饭还多吗?那我们试试把他们的饭盛出来,看看饭还会多吗?
三、日常活动:自主盛饭
歆语:我们班一共有39个小朋友,如果大家都来的话就是39碗饭。
西瓜:39碗饭盛好了,怎么还是剩这么多呀?
小汤:那会不会是因为我们盛的时候盛太少了才会这样?下次我们盛多点是不是就不浪费了?
歆语:盛太多小朋友会吃不掉的。 西瓜:那我们一碗饭盛多少才最合适呢? 老师的话:
在日常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够大胆想象,并用一定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还通过盛饭过程锻炼了自我服务能力和点数能力。
四、值日生饭盛太少了?
小朋友要吃多少饭?
道小朋友一天吃多少饭?我们可以去问一问保健室的老师! 通过询问保健室的张老师,孩子们知道了,原来小朋友每顿要吃65克的饭,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65克有多少?PART 02
墨墨:我们怎么知道65克有多少?
一一:我家里有秤,可以用秤称一下就知道了! 浩:秤怎么用呀?
语:我家有秤,好像把东西放在上面就可以了! 言:那怎么知道到底多少?我们还是去问问老师吧!
基于孩子们对电子秤使用方法的认识需要,我们开展了集体活动《认识电子秤》,让孩子们学会自主使用电子秤,体验65克到底有多少。秤出65克饭。
墨墨:原来65克饭只有这么多。 阿哲:看起来比我们平时吃的还少一点。
墨:我盛完了,还是剩了好多饭呀!
陆:那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呢?我觉得我可以吃的再多一点,如果小组长盛的稍微多点是不是不会剩了?
老师的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在秤饭的过程中,孩子们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到了“秤”,同时在教师的支持和推动下,孩子不自觉地就主动进行了深度的学习。
小朋友吃太少? 菜不好吃所以吃不下?
通过集体活动,孩子们统计出了班级里小朋友们最喜欢的是玉米排骨汤,但是在吃玉米排骨汤的这一天,依旧剩很多的饭。
老师的话:
我们跟随孩子们探索的脚步,通过统计的方法了解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菜,并验证了猜想结果,整个过程都是以问题为导向,自然开展的,在探索完成后,孩子们还提出了自己的新问题,我们将跟随孩子的思路进行下一步探索。
二次猜想:剩饭的原因
在幼儿进行一系列有关应该吃的多少饭的研究并尝试自己进行盛饭以后发现依旧会剩饭,由此再次进行儿童会议,孩子们继续讨论原因。孩子们觉得还可能是因为食堂的叔叔阿姨给多了饭等等原因。
(一)我的猜想
睦涵:
饭多会不会是小蚂蚁半夜伪装成米饭在饭桶里,饭才变多了?或者是小老鼠把饭桶咬了个洞,把它们的粮食储存在里面,所以饭变多了?
结合孩子们的二次猜想,我们继续开展了进一步探索...... 一个班的小朋友一共需要多少饭?
一个小朋友65克,我们班一共有39个小朋友,那需要多少? 我知道有个东西叫计算机,它能算出来! 1.认识计算器
通过计算机,孩子们算出了一共需要2535克的饭,那么多少克的米可以做出2535克的饭呢?
2.一百克米能做多少饭?
在妈妈的帮助下,睦涵开始了在家的尝试,得出结论:100克米大概可以做出270克米饭。
哦!原来100克米可以做出270克米饭!
那我知道了!制作全班的米饭需要大概1000克的大米! 那我们去和食堂的爷爷奶奶一起秤一下,看看这次对不对吧! 老师的话:
孩子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对孩子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跟随着孩子们的想法,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得知食堂的爷爷奶奶之所以盛这么多饭,是为了防止有小朋友要添饭。
1.辩论赛:饭吃不掉怎么办?
小陆:我觉得饭还是要全部吃完,这样身体好。 一一:我们不能浪费粮食,所以要吃掉。 峥峥:我觉得吃的太多会吐,而且会长胖。
通过辩论赛,孩子们又产生了“为什么要节约粮食”这一问题,真的要为了节约粮食将饭全部吃掉吗?
为什么要节约粮食?
为了探寻节约粮食的原因,通过区域游戏、集体活动的方式,了解大米的来之不易、进一步了解大米和水稻。
关键经验:
1.让幼儿了解大米的产生过程,知道它的来之不易。
2.通过了解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教育幼儿要珍惜粮食。珍惜別人的劳动成果,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美工区:绣花水稻 关键经验:
1.学会使用针线,并能根据步骤图进行创作。 2.促进手的小肌肉发展。
3.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水稻的样子。 美工区:记录美好生活的农民画 关键经验:
1.观察欣赏农民画,感受农民画浓烈的色彩、夸张的造型所营造的丰收的喜庆氛围。
2.了解农民画表现的内容,知道农民画是农民对自己生活的描绘。
3.结合欣赏过的画作用图画表征的形式表现出自己的想法。 美工区:津津乐“稻” 关键经验:
1.能够根据步骤图制作水稻。
2.艺术活动中能与他人相互配合,也能独立表现。 美术室:稻子 关键经验:
1.能够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手法表现水稻的样子。 2.愿意和别人分享、交流自己喜爱的艺术作品和美感体验。 (三)剩下的饭怎么办? 我的想法 一对一倾听记录
小汤:我们吃不下的饭可以找工厂,工厂帮我们放在机器上面,压成饼就又可以吃了。
微微:剩下来的饭可以给外面的流浪小猫小狗吃。 做饭团
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知道了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后,孩子们便发起了节约粮食倡议书,还进行了光盘行动签约仪式,表示今后一定会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
果,争取做到节约不浪费。
老师的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能爱护身边的环境,注意节约资源。”孩子们从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节约粮食相关的延伸活动,从辩论是否需要节约粮食,到了解粮食的由来、如何处理剩饭,到最后的光盘行动签约仪式,将最初的探索初衷进行了升华,懂得要爱惜粮食,不浪费,真正成为节约粮食的小卫士!
本主题由一次升旗仪式引发,孩子们萌发了要节约粮食的情感后,在当小小观察员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了问题:我们的米饭为什么剩这么多?由此为脉络,开展了一系列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活动。孩子们通过儿童会议共同探讨其原因,尝试进行解决,并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得了自己应该吃多少饭、秤和计算机的使用方法、米饭的做法等,同时,我们也引导幼儿感受了农民伯伯的辛苦,进一步认识了我们每天吃的米饭,在一次次的辩论、儿童会议的过程中逐步让孩子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可以说经过了一个主题的探索和研究,孩子在经验和能力方面都有了提升。在本主题活动中,我们始终秉持着以幼儿为主的探索方式,引导幼儿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激发幼儿的表征愿望。我们还将继续在实践的道路中探索,继续鼓励孩子进行光盘行动,让孩子成为一个不浪费、不挑食的好孩子!
我们的探索还在继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