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卷Vo1.31 第7期 No.7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5年7月 Ju1.2015 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解读《安娜与国王》 王欢 安康725000) (安康学院外语系,陕西[摘要]本文试图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式出发对电影《安娜与国王》中体现的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 离、不确定规避以及男性化社会与女性化社会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彼时东方暹罗社会与西方英国社会文化的差异 以及导致这些差异产生的根源。同时,通过对主要人物间的交流进行分析,揭示出一种对待异文化的正确态度:以一种 包容的心态来理解、尊重和接受其他文化,从而使跨文化交流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安娜与国王;文化维度;差异;包容;跨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J95 [文献标志码]A一[文章编号]1008-5823(2015)07-0024-02 [收稿日期]2015—03—20 、《安娜与国王》的主要内容 告首相,她的目的只是前来教王长子读书,请首相不 影片《安娜与国王》基于史实改编,讲述了英籍女 要再问及她的私人问题。在个体主义文化里,有些话 子安娜在暹罗(今泰国)做皇室家庭教师的故事。通 题是不能随便放在聊天里的,比如财产、年龄和婚姻 过展现安娜在暹罗跨文化交流的经历,影片较好地反 状况(尤其是女性的年龄和婚姻状况)等。安娜认为 映出19世纪中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描述了在文 她与暹罗王室仅仅是工作关系,对于工作之外的问 化包容的心态下,安娜与暹罗国王问突破交流障碍与 题,她没有必要交代。换言之,她的隐私必须得到保 冲突,增进了解,最终萌发浪漫爱情的过程。 二、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留。而首相回答:“在暹罗的习惯是见面先问私人问 题,这是礼貌。”体现出了集体主义社会的重要特 上世纪60年代,荷兰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发现 点——人们相互依赖程度较强。如果见面不询问他 IBM公司在各地分支的管理标准多有不同,于是对其 人情况,则代表对他人不够关心,不被他人询问,则代 在世界各地分支机构的十多万名员工进行了多番的 表被忽视。必要的情感寒暄是集体社会人们所非常 实证性研究,得出了五个文化纬度:个人主义和集体 在意的。首相所做,也只是出于礼貌,并无窥密之意。 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纬度和女性化 安娜在与首相和国王会面时,都再三提起曾经被 纬度以及长期时问和短期取向(第五个是后来考虑到 国王允诺过居住在宫外但宫外住所仍未被安排一事, 儒家思想对东方社会,尤其是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并声明住在宫外对于她和她那将要成长为温文尔雅 而补充的)。任何的文化差异最终都可以从这几个维 的英格兰绅士的儿子很重要,儿子路易甚至拿蜂巢来 度得到解释。 三、文化纬度在《安娜与国王》中的体现 比皇宫。这些都反映出了典型的英国式传统,自由不 应该受到约束,个人空间和隐私权理应受到尊重,并 由于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安娜在暹罗的经 且在应当享有的权利被侵犯时,人们不应该消极避 历并非一帆风顺,有过交流障碍时的苦闷与冲突,也 让,而是要以理力争。个体主义社会环境里的思维模 决定了安娜第一次与国王见面就在花园里大胆争 有交流顺畅后的欢欣与喜悦。影片中,霍夫斯泰德文 式,化纬度中的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 辩。随着剧情的发展,国王对安娜的了解愈深,对她 性规避以及男性化社会与女性化社会等四个方面得 便愈是尊重,安娜一家终于赢得了在宫外的属于自己 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的可以保留英式传统的一片小天地。 身为皇室家庭教师的安娜,原本只需要教授好王 英国是一个典型的个体主义社会。个体主义最 子公主们的学业就可以了,但是她却为了一个渴望赎 重要的核心意义就是独立、自由、隐私、差异以及个体 身而不能的奴仆的自由而发声,在权贵面前同国王理 目标等。而暹罗所处于的集体主义社会恰好相反,倡 论,最终国王不顾贵族势力的不满,说出了“法律上奴 导群体取向与他人取向,突出群体和谐与统一,注重 仆有权利赎回一己自由”的话。生活在个体主义文化 环境下的安娜,绝对可以深深理解奴仆向往自由的强 个人和集体的紧密联系。¨ 安娜初到暹罗与首相会面,首相先后问及她的婚 烈愿望,并且她用自己的力量为奴仆争得了自由。也 姻状况和其丈夫的死因,安娜有些生气,并让翻译转 正因为如此,当大王子向她发出“为什么有的人生来 [作者简介]王欢(1984一),女,安康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主要从事西方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研究。 第7期 王欢: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解读《安娜与国王》 25 是主人,有人生来是仆人”的疑问时,她推荐大王子阅 男人匹敌。”国王笑着答道:“不是男人,是跟国王匹 读《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这本书带给了这位暹罗 敌。”在国王眼里,安娜处处礼待他人,却也时时不忘 未来的接班人更多的思考,并深深地影响了他。后 维护自我尊严,无论对方是平民或是大臣,是奴仆或 3 来,这位王子继承王位时向他的老师承诺,从此他面 是国王,均一视同仁,是值得尊敬和欣赏的。l前再不会出现主人高傲无礼和奴仆卑躬屈膝的景象。 是的,他的确做到了。 (二)权力距离 (三)不确定性规避 不确定规避是指组织或群体面对不确定性时所 感受到的威胁以及试图通过制定安全规则和其他手 权利距离表明一个社会能够接受组织或公司的 段来避免不确定性的程度。当安娜发现不得不在宫 权利在各成员之间不平等分配的程度。_2 对等级差异 内居住一段日子时,虽不喜欢却坦然接受,因为英国 容忍与否以及容忍的程度,是权力距离维度主要反映 出的问题。 安娜见到国王前,被告知宫廷礼仪是“面见皇帝, 头要点地”。事实上也是如此,镜头中不止一次闪现 国王赤脚从跪倒伏地的众人间走过的场景。而安娜 自始至终都用着英格兰式最恭敬的态度屈膝以示尊 敬。英国社会是低权力距离文化,人们崇尚平等,不 相信权威,认为权力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应该尽可能地 减小。而暹罗社会拥有的是高权力距离文化,人们已 经习惯并接受了君臣和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己 在这种关系中所处的“恰当”位置。“你不能讨价还 价,你要服从。”众人惶恐,再次俯首下跪。在当时的 暹罗,是没有人敢和国王说一个不字的。但是安娜 敢。安娜的一句:“我不是仆人,我是客人。”充分表明 了这位西方女性对森严的等级关系的不认同。 影片中还有三处,也深刻地反映了东西方权力距 离的差异:路易和大王子打架;塔恬被送进皇宫做皇 妃以及安娜帮助奴仆向国王理论。“老师的儿子忘记 了我是王子。”“老师的儿子不买你的账。”“你不许碰 我。”“我没碰你,我推你了。叫你的奴仆放马过来 吧。”路易虽在印度长大,但是深受英国文化影响,认 为道理面前,王子与庶民平等。大王子生平第一次感 受到了心理冲击,原来世界上还有人是敢冒犯王子 的。塔恬与她的情郎真心相爱,却不得不分离。情郎 追赶着送她人宫的轿撵呼喊着永远爱她,她的眼泪说 明了她人宫的不情愿。但为了家族利益,她不得不这 样做。在高权力距离的暹罗社会里,国王代表了绝对 权威,任何人不得违逆其主张。塔恬和她的情郎私下 联系,最后双双被处死,正反映了“顺我者昌逆我者 亡”的封建王权意识。安娜为救一个奴仆进言:“你说 你要把暹罗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国家,要把国家置于国 君之上,一个人人都要奉公守法的国家,所以我才应 聘。”这话点醒了国王,内忧外患的暹罗想要求得一席 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必须要改变。安娜面对皇权没有 畏惧,敢于直言。“工作上我愿意听皇命,工作以外就 不一定了。”这也难怪当国王身边的大人对君主进言 说,“这个女人够无礼和麻烦的了,她认为自己可以和 更是一个典型的有着低度不确定规避文化的社会。 这样的社会里,人们对模棱两可和未知情况的发生以 及反常的意见和行为都比较宽容,心理压力小,懂得 以放松的心态来对待。 (四)男性化社会和女性化社会 男性化社会/女性化社会维度表明性别对一个社 会中男性和女性扮演什么角色的决定程度。在男性 化社会里,男性更加注重成就和果断力,表现出男子 气概,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差异很大,性 别不平等受到肯定,而女性化社会里无论男女都更加 注重生活的质量、人际关系以及培育后代问题,主张 男女性别平等。 安娜对于自己与首相会面时被称为“先生”觉得 很诧异,方得知原来在暹罗女人在首相面前是不能站 的。因为她是站立的,所以要把当男人看待。彼时暹 罗男女的不平等由此得到体现。而在英格兰,无论男 女,都无需在国王面前下跪。安娜与国王日久生情, 但是安娜来自一夫一妻制男女更为平等的英国,国王 却坐拥后宫几十佳丽,对女人有绝对的决定权,价值 观差异如此大的他们,最终也只能将爱意永留心底。 同时,男权思想也渗透给了暹罗的下一代人。大王子 与路易在课堂上吵起来,安娜提醒儿子不要忘记她之 前说过的话,路易礼貌地说:“对不起,妈妈,但是是他 先开始的。”大王子用一种近于挑衅的语气说道:“我 国男人从不向女人道歉的。如果你有父亲的话,你就 会明白的。”路易深受男女地位平等的文化的熏陶,觉 得只要男人是错的,向女人道歉无可厚非,凡事讲的 是一个理字。但是大王子的头脑里男尊女卑的思想 根深蒂固,男人在女人面前就应该高高在上,即使是 错了,也不应该道歉,更何况他还是这个国家未来最 有权力的男人。 四、结语 安娜与以国王为代表的暹罗人之间的多次交流 障碍和冲突说明了东方和西方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 义、权力距离、不确定规避以及男性化和女性化等文 化纬度方面有很大差异。需要注意的是,在霍夫斯泰 德对男性化纬度和女性化纬度的阐述(下转第27页) 第7期 罗解:彝族史诗《勒俄特衣》中鹰的原型分析 27 过渡发展的彝族史诗。关于英雄支格阿鲁的降生,史 中关于原型的定义,认为鹰在最初是一个己知的联想 诗中讲到他是龙鹰之血滴在蒲莫列伊的裙子上而怀 物,彝族人们是渐渐地熟悉它的,鹰这个意象可交际 孕的,蒲莫列伊首先以为不详,便请毕摩翻阅经书后, 和可传播,在彝族历史的语境中,在特定的文化场合 念了生育经,毕摩做了法事之后,于龙年龙月龙日生 中,在历史的演进中鹰本身被赋予了多方面的内涵。 下“支格阿鲁”,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型就是龙鹰之血 鹰的这个意象,如同荣格所讲:“这是一种集体的而不 滴在裙子上导致蒲莫列伊怀孕,因为“英雄感孕而生” 是个体的,是种族记忆,不是个人经验。集体无意识 是神话故事中常用的原型,龙和鹰在彝族的历史上有 不为个人所察觉、所留意,然而却处处制约着个人的 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彝族的图腾崇拜对象和彝族毕摩 精神、心灵和行为方式。它是种族的共同的心灵的遗 最重要的保护神之一,从原型理论的角度看,鹰是一 留物。” J‘‘鹰”这个意象在如今的社会,已经成为了 个重要的意象,雄鹰在动物分类中属于猛禽类,身材 彝族人们共同的记忆,彝族人们远古记忆集体留存, 机灵矫健,翱翔天空,因为这些特点而被彝族人们崇 鹰的意象已经深入了彝族人们的生产与生存方式之 拜。文化是人类适应地域环境的产物,地域文化具有 中,它时时刻刻存在于彝族人们的头脑里,并影响着 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它以丰富的 人们的生存观念。 蕴藏量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彝 四、结语 族文化与美学思想,包括审美意识、审美趣味、文化心 众所周知,原型批评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融入 态与审美精神,皆离不开彝族地域文化的作用与影 了人类学与其他学科的成果,原型批评不断地造就着 响,彝族史诗《勒俄特衣》主要流传在四川的大小凉山 时代精神,这恰恰补偿了现如今畸形化和片面化的社 地区,此地是鹰的主产地方之一,它集中地反映了这 会价值取向,原型批评家们把这些古老的意象挖掘出 个地区的审美特色,彝族人的审美意识受到了自然地 来,并且使我们同代所接受和理解,《勒俄特衣》中的 理环境的“纠缠”,自然界是人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人 鹰的意象成为了彝族文学千百年来稳定不变的成分, 是自然界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勒俄特衣》中鹰的反复 在今天仍旧散发着魅力。 出现,是凉山人们在体验自然、领悟历史的长河中留 下来的,是凉山彝族地区审美意识的典型代表,地域 [参考文献] 环境造就了鹰在彝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鹰在 彝族还代表着对男子的美称,它已作为一个“秘传符 [1]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号”,具备了一些约定性的特质和作用,在彝族人民的 社,1987. 生产和生活中不断重现,因此也产生了图腾崇拜。在 [2]四川省民间文艺研究会.大凉山彝族民间长诗选[M].方 彝语中“支格阿鲁”四个字,“支格”就是“鹰”的意思, 赫,邹志诚,巴胡母木,俄施觉哈,整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 “阿”是语气词,“鲁”指“龙”的意思,可见龙与鹰都与 社,1960. [3][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上海:三联出版社,1984. 彝族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并直接在词汇上体现出 [4][瑞士]荣格.心理类型学[M].吴康,丁传林,赵善华,译. 来,自然是反映了彝族先民对龙鹰的崇拜心理和崇拜 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 传统。“鹰”作为一个意象,在彝族的历史进程中不断 [5][瑞士]荣格.荣格文集-集体无意识原型[M].徐德林, 地发生交际,这个意象在历史中不断被重复,形成独 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11. 特的民族心理模式。按照弗莱在《关于原型的象征》 [责任编辑:白彩霞] (上接第25页) 中,英国较泰国有更高的男性化倾向,这与影片中表 现出的暹罗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男女性社会文化 [参考文献] 现象恰恰相反。由此说明,文化具有变化性特征,政 [1]魏艳.《安娜与国王》中体现的文化维度[J].英语广场(下 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各时期的文化 旬刊),2015,(2). 发生变化。因此,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文 [2]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 化现象,并且像安娜与国王一样,从理性的角度理解 社,2009. 和接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做到人乡随俗,以包容的 [3]安志宏,刘丽珍.浅析《安娜与国王》中的文化交叠情境 [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3). 心态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 [4]许力生.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白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