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
”我身边很多人都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一首同名歌,不仅旋律好,而且歌词直接击打我们的痛点,引起了我们的心灵共鸣。时间都去哪儿了?真的不知道吗?未必。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问题,也一定知道和自己形影相随。但是,往往损失的,就是生命中的“时间盗贼”严重的“大户”不愿意承认,因为这等同于举证自己的无能。更何况,培植“时间盗贼”的,正是慵懒和随意的自己。你是否感觉时间流逝严重?是否发现生命大打折扣了?受伤的你,是否渴望捉拿这个“时间盗贼”?我有办法。首先,放任自己,按照既定的习惯与节奏度过一天,零点来临时,拿起纸笔,趁着记忆还算清晰,大脑因为习惯性拖延还不肯睡去时,记录这一天,事无巨细,一一在案。接下来,你会发现:哪怕自己再不济,一天也算没白活,至少完成一两件“主打事”。与此同时,“时间盗贼”的踪影也显露出来。那些夹杂在“主打事”中的零散事、突发事,就是“时间盗贼”。例如,在完成文案的间隙,浏览了3次手机,为15个朋友点赞;在接电话的同时,聊起了暑假计划,即便这时还是初冬的萌芽;准备吃饭,却接待了不期而至的来访者,后来不得不以方便面取代冰冷的饭菜;打开电脑,浏览了淘宝页面,看了一件商品的评价,之后才记起要收发邮件;收发邮件之余,又逛了一会儿淘宝页面;晚餐时,条件反射地拿出手机,输入屏保密码后又切换为待机状态,重复两次……好吧,你懂,是他们瓜分了你了,这些就是你的“时间盗贼”的时间,剥夺了你的生命。原本完整的事被切割,其间还叠加另外几件小事。可恶的“盗贼”让事件变得庞大、冗长,让时间变得短暂与紧迫。。“盗贼”显形,立即“捉拿”方案也很简单———集中完成必须完成的“主打事”。这不是很有效的方法,特别对于有“拖延症”的人而言,这仅是正确的废话。不过,只能且必须这么做。这就如同成功的人成功的法则,和失败者想象中的完全一样,但失败的原因恰恰是“臣妾做。不到”然而这一次,倘若你还做不到,可以参考我提供的辅助方法———将你发现的“时间盗贼”来个“集中处决”。就是用一个集中的时间做原本不需要做,但一时半会儿改不掉、避不了、放不下、手痒时又想做的事。例如,不再随手点赞,改为每天中午12点集中点赞;在自己设定的时间和朋友相见,事先需要预约;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排便就排便,让自己活得纯粹;真要淘宝了,忍一忍,就算为了“银子”……“主打”和“琐碎”两种事,分别集中做,效率就提高了。此时,你会发现时间省下来了。这时候千万不要无事生非,多出来的时间不是让你做得更多,而是让你休息的。因为集中处理,所以消耗更多脑力,唯有休息能让你恢复,效率再拔节。但是,如果能这样一帆风顺,这事也不值一提了。再说了,“盗贼”会甘愿从“游走于你的生?在真正动手“清君侧”命”到“憋屈在一个角落”时,“盗贼”一定会反抗。此时,你还需要进一步。实施“清剿”散碎的小事,其实分为两类。第一类“自找”的,没事找事,闲得发慌后让自己繁忙。比如没事19
主题班会活动设计的整体范式及构成要素(一)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魏登尖
一直以来,探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避不开教案或教学设计———这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和基本凭证。当然,教案或教学设计主要针对的是学科课程语境,是传统认知意义上的教育教学实践话语。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及实践者批判传统认知中教案或教学设计的不足,提出教育教学实践的活动设计。这一转变不只是话语表征的不同,更是从偏重“教”到偏重“学”的实践主体认知,从偏重“点状实践”到偏重“整体实践”的实践时空认知,从偏重“课堂教学”到偏重“全域发展”的实践广度认知的转变。主题班会活动从课程意义上来说,是综合性活动课程,其设计与学科课程的教案或教学设计有本质不同,有独特的范式要求。它的设计更多元、更灵动、更指向生活及与学校整体教育活动的整合。笔者认为,其设计从属性上来说是活动设计。当前,实践中的主题班会活动设计主要是对学科课程教学或教案设计的迁移,越发呈现出学科化倾向。主题班会活动从学科化设计到学科化实践,致使其应有的独特教育价值沦为鸡肋,进而演变成可有可无的实践或基于管理而非教育的实践。那么,主题班会活动设计有怎样的独特性呢?看微信,每天被手机占用的时间比亲娘的还多,但毫无意义。此类“盗贼”,推出去斩了,删除微信,退出群聊,干脆用回“老人手机”。我还没见过一个行家是通过微信成长起来的。况且,在自己生命被缩短的危急时刻,这样的保全理所当然是本能。第二类是“找上门来”的。“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好像彻底躲不过了。例如在办公室,同事来聊天,你总是要应对的。不要说对不起别人不远万里来投靠自己,即使是路过,打声招呼也是人之常情。这类情况,我提供三个备选:其一,另行安排。比如告诉来者,工作正在进行,事后相见,或者直接约个时间再聊。其二,弥补,当被迫占用时间后,主动用自己可控的时间进行弥补。这样几次,延长工作的痛苦也能坚持也能形成“条件反射”促进你勇敢地做出决断。其三,同步。在无法抗拒的“盗贼”面前,可以同步做自己该做的事。如一边谈话,一边继续工作;一边喝咖啡,一边说创意。同步的策略也可以用在做“主打事”上。例如,我每天健身时就伴随着听故事,欣赏音乐;我的出差路途就是最佳的阅读专属时间。“盗贼”善于“巷战”,一次“清剿”难以根除,戒骄戒躁,预防反复,不断警醒,方能养成习惯。这么做也是对自己的奖励,剩下来的时间都是自己的,一天可以活出两天的容量,何乐而不为呢?还有个问题需要解决———什么才是“主打事”呢?按照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创立的“豪威尔法则”,我们可以自行设定。A,重要的且紧急的,是确保完成的第一种事,刻不容缓。B,重要但不紧急的,尽快处理,不要升级为A类,让自己被动。C,紧急但不重要的,拒绝或者委托他人是最好的方案。人的生命用来做重要的事就够了。紧急,让另一个生命去感受。D,垃圾事件。不重要也不紧急,这不正是“时间盗贼”吗?还犹豫什么?推出去,斩立决!此文,写在旅途中,也算是一次自裁的示范吧。请和我一起行动,捉拿“时间盗贼”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