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常见传染病发热期降温措施的选择

常见传染病发热期降温措施的选择

来源:好走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常见传染病发热期降温措施的选择

作者:赵桂君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第17期

[摘要] 发热是常见传染病的多见并发症,诱发原因较多,感染性发热多由病原体侵入刺激中枢神经,影响体温调节,不仅引发患者不适,消耗大量氧和能量,还可能进一步引发各类并发症,因而快速有效的降温十分重要。本文笔者根据临床经验,总结了常见传染病发热期的降温措施,希望为临床提供依据。

[关键词] 传染病;发热期;物理降温;药物降温

[中图分类号] R44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6(b)-0169-02 发热属于临床感染类疾病的常见症状,也是很多疾病发病的信号之一,是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观察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发热的诱发原因较多,感染性发热主要由于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其代谢产物及毒素等对机体白细胞产生作用,进而释放热源,刺激体温调节中枢神经,造成发热[1]。发热不仅引起患者不适,还会大量消耗机体氧和能量,部分患者引起惊厥,不及时降温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而加重病情。据统计,人体体温每上升1℃,心率可平均增加7~14/min,耗氧量平均可增加7%左右,如发现寒战,可使患者代谢率平均增加300%~400%[2]。本文笔者根据临床经验,总结了常见传染病发热期的降温措施,希望为临床提供借鉴。

1 常见降温方法 1.1物理降温方法

①降低室温:将需降温患者安置在23~25℃室温的病室中,室温控制可通过空调、通风、电扇、冰块等实现,同时注意室内卫生清洁,避免交叉感染。②局部降温:可采用冷湿敷使体表热量随水份蒸发,采用冰袋置腑下或腹股沟等处使温度降低,加强空气对流带走体表热量等,物理降温主要采用局部降温,以避免患者发生寒战等不良反应,同时为避免冷水、冰袋等的低温刺激,应注意给患者非降温部位的保温,一旦降温过程中出现寒战,应立即移除降温辅助物。③全身散热:采用酒精擦浴或温水浴等,常应用于临床体温上升过快,或用药后体温不降反升的患者,多见于小儿,应用棉球蘸取酒精进行全身擦拭,利用酒精挥发带走热量[3]。④灌肠降温:一般采用浓度2%的冷盐水灌肠,温度约为20℃,一方面可达到体内降温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去除肠道内的积滞,常用于菌痢等胃肠道感染患者,效果较好[4]。⑤口服冷饮:口服冷饮也是体内降温的一种有效手段,一方面可通过低温液体带走胃肠道内一部分热量;另一方面还可利用冷饮中的糖分和微量元素补充患者机体因高热产生的能量消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2药物降温

药物降温主要采用解热镇痛类用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布洛芬、百服宁等。用药降温一般分为口服给药、肌内注射、静脉滴注3种,一般在预测高热时间不会过长的情况下可给予药物降温。降温药物的应用需注意婴幼儿减量,避免体温骤降而引发虚脱[5]。口服用药经由胃肠道吸收到,再逐渐向血液系统渗透;肌内注射药物吸收以后逐渐向含水丰富的组织扩散,再经由内皮组织逐渐渗透入血液系统,参与血液循环达到下丘脑[6];而静脉滴注则将用药直接融于血液循环系统,血药浓度高,且药物到达下丘脑后起效的速度更快。3种给药方式起效速度由快到慢分别为静脉滴注、肌内注射、口服用药,但临床采用何种方法,还应综合患者病情、需求、机体耐受程度等综合考量。 2 降温方法的选择 2.1根据体温选用降温方法

临床测体温39℃以上、40℃以下的患者,应迅速给予降低室温和冷湿敷、冰袋等局部降温法;体温40℃及以上的患者,采用酒精擦浴或温水浴降温,但如果患者存在凝血机制障碍,采用该方法易出现皮肤出血点,应避免应用。如应用以上方法患者体温仍无明显下降,可进一步进给予冰饮口服或鼻饲,或冰盐水灌肠,行体内降温。 2.2根据不同病情选用降温方法

降温仅是临床改善各类传染病病情、缓解不良症状的一种方式,降温的同时,还应积极明确患者并发症及感染源,对症进行治疗和用药,从根本上杀灭病源菌,阻断感染源引发发热的病理机制,从而彻底退热,避免复发。①伤寒:一般在患者体温不超出40℃情况下,可不采取降温措施,由于伤寒具有独特热性,应先明确病因和致病菌,再对症使用抗菌药物,临床直接应用物理或药物降温一般退热效果并不明显。②菌痢:一般多见于婴幼儿,易诱发惊厥,损伤大脑,临床应采用物理结合化学退热方法,并应用亚冬眠疗法,注射异丙嗪和氯丙嗪以达到有效退热的作用。③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体温高于39℃情况下,应及时采用降温措施,物理配合用药降温,并适当应用抗生素对症治疗。④麻疹:一般透疹期不易采用冷敷降温,影响排毒,可采用较小剂量的清热解毒类药物进行退热治疗,同时严格监测患者体表温度变化。 2.3临床传染病发热处理方法的比较

目前临床传染病发热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对本院临床降温方法的统计结果显示,物理降温的处方率为97.6%,药物降温的处方率仅为62.8%,物理降温的应用频率相对较高,这主要与物理降低采用体外降温方式、安全性相对较好有关。物理降温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寒战,解除物理降温或适当采取保暖措施后均可消除,且多数患者可耐受;而药物降温由于是体内用药,根据用药的不同可能出现肝脏、肾脏、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毒副作用,引起诸多临床不良反应,尤其在老年和儿童患者中用药应格外慎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 小结

人体体温受到体温调节中枢神经控制,只有在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情况下,体温才能够保持稳定。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微生物成为感染源,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临床传染病的发病也逐渐增多。发热是感染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机体对各类致病因素的预警信号。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患者体内的体温调节中枢受到影响,致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进而造成体温升高[7]。但是,长期的高热不断加大患者机体能量的消耗,一些患者因高热不退而发生惊厥,临床应及时采取降温手段,以预防因高热而引发的各类并发症,避免原发疾病病情的加重[8-9]。

目前临床常见的方法主要有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各类不同降温方式的选择应综合参照患者体温变化和病情状况。物理降温的原理为通过低于人体体温的辅助降温工具来带走皮肤、肠道等的一部分热量,常见工具有冰袋、冷湿毛巾、酒精、冷饮等。药物降温的机制为解热镇痛类药物经由机血液循环达到下丘脑,从而促使体温调节中枢行使体温调节职能,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速排汗和减少机体产热。物理降温配合药物降温能够使降温更加快速,效果更好。当然,采用何种给药方式,还要根据患者年龄、机体状况、需求等具体选择。 [参考文献]

[1] 何海崧,张晓燕,邓玉英. 小儿感染性发热药物降温后最佳测温时间研究[J].当代护士,2011,5(5):1-3.

[2] 李雪,刘桂平,胡雅玲,等. 临床常见传染病发热期降温措施的选择[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367-2368.

[3] 刘桂苹. 浅谈儿科传染病发热时降温措施选择[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23-226.

[4] 冯天行. 小儿发热的中西医病因及治疗[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1):106-107. [5] 陈勇军. 浅谈儿科传染病患儿发热时降温措施的选择[J].求医问药,2011,9(2):21-23.

[6] 冯艳华,李文静. 2种降温方法在感染性发热患儿降温效果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6):672-674.

[7] 朱彩香. 原因不明的发热患者病因分析与全面的降温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5):84-86.

[8] 潘景梅,闫新玲. 浅谈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降温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6):177-178.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9] 陈泽杰,李莉,杨佛荣,等.口服安定及对乙酰氨基酚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复发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14):38-39. (收稿日期:2013-03-13 本文编辑:魏玉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