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音乐教师“一专多能”素质的形成与培养
学生姓名:张晨阳 学号:20095141111
音乐学院 音乐学专业
指导教师:杜艳云 职称:讲师
摘 要:近几年我国高等音乐院校大规模扩招,但音乐人才,特别是音乐教育人才,还是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许多普通高校纷纷开设了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呢? 新课标的实施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准音乐教师的高校音乐类师范生的知识掌握也必须从\"单一型\"向\"综合型\"发展,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与专业相关姊妹学科知识,也要了解社会、人文、历史等学科文化知识,实现\"一专多能\"。
关键词:音乐教育;一专多能;文化;素质
在中国,教育改革正在不断地深入,音乐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中国的专业艺术教育经历了从师徒传承模式,到学校教学模式,到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的艺术教育模式的过程。一方面,我国的音乐教育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全国各高等院校纷纷开办艺术专业,社会上各类艺术辅导班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在目前音乐教育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重技艺,轻人文”的现象:不管是社会上的各种艺术教育辅导班还是各级本专科高校大多是出于升学或者经济方面的目的,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偏重于设计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这样也就自然而然地削弱了音乐教育中应有的其他理论和技能的价值。
一、一专多能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一方面为各种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也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许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品德和能力素质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毕业生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顺利成功就业,有许多准备要做。就目前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其中有两方面尤其需要多
下功夫。一、打造“一专多能”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看,中学音乐教师大多来自于高校音乐专业,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和引导方向上基本沿用的是培养专职演员的教学模式。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生毕业后的被动性。一是使一些学生自以为本人在某种专业上很优越,不愿从教,于是往往改行到其他演职单位;二是到了中小学从教后,由于原来在高师院校学得太专一,故无法适应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需要。作为一个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将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从现在中小学学校规模来看,安排音乐教师的职数都很少。因此,学校涉及音乐方面的各种工作,音乐教师都必须去做。
在学校教育中,人为划定的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只不过是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精神产品。人文素养是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类向善、求真与求美的统一。有关文化的教育,其目的不是个体生存需要 和幸福,而是直面永恒的生命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的最高境界应当是追求人文精神,实现生命的意义。
当前各级艺术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人文或社会的意识越来越缺乏,主要表现在不少学生的不文明行为,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于国家大事、时事新闻漠不关心,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他们往往会困惑于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存在与价值的体现、金钱与真理的选择以及做人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等问题着重表现在目标迷失和动力的丧失,在面对求职择业的压力与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时的茫然若失与对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定向的疑虑,在面对五光十色、充斥功利主义、物质攀比的世界时对意义世界追寻的困顿,在面对追求金钱与追求真理的天平时梳理不清它们内在的关联与矛盾,在对待自我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问题时容易将自我放大而忽视了他人、集体与社会对自我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趋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这不仅仅只是要求在专业上有建树的人才,而是一个还要在胸襟气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上都有与众不同表现的人:他不仅有完备的知识、见识和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有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因此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专业艺术院校
及艺术学科学生的成长具有显著的意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可促进艺术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直以来,教育都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是为一种主体、内容、人类的价值或生活方式服务的。艺术是艺术家通过各种材料来体现艺术价值的过程,但艺术并非是一种欣赏物,也并非一种装饰物,而是一种必需的、必不可少的东西。它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助于艺术教育的发展,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文感,孕育创造力,传播一种有助于沟通和交流的艺术技法,提供一种有效评估的审美方法。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通过多学科的文化学习和接触大量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现如今,艺术教育已不是传统的专业技法的传授。艺术是一个开发的领域,艺术的内涵式不断丰富和扩展的,艺术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艺术教育是一个开发潜力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素质方面看艺术体验对人格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启示方面看艺术体验会丰富个人的思想意识。而这一切又都依赖于艺术创造、艺术史、艺术评论和美学所代表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我们来说,传统人文的摄入挖掘能使我们与祖先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也能洞察出中华传统音乐的精髓和内涵,会给我们的创造以启迪。
二、 “一专多能”素质的培养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在运用丰富的物质资料的同时,渐渐远离了我们本来所追求的生活中的“自我”,而走向了“自我”的物质化。这里所讲的本真的“自我”的追求与个人内心的人文素质的提高紧密相连、人类社会的这种发展要求与音乐教育的历史使命在实质上是统一的。
如今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现实问题,造成诸如环境破坏与污染,青年人的压力增大等等各种显示问题,也使得音乐作品往往呈现空虚的状态。但是,音乐教育所要承担的责任必然要求在其社会中缓解这种不良现状,这成为现在所要考虑和实践的问题。而对于这种现状,只有人文思考,提高人文素质才能够给予音乐教育急需的思想的引导,也可以说时代要求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面对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民有更多的机会来从事艺术类型的活动,人民必需具备健全的大脑,健康的身心,完善的人格以适应现代社会实践活动,音乐教育的人文课程教育,则能实现促进人的全面个体价值的实现。
音乐创作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在遵循某些艺术准则,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提出发现新的问题。音乐的创造性与社会的需要时相互联系的,社会通过设计艺术满足、
引导和创造需求,音乐创作引导新的社会需求与人文精神相联系的。创作的人文特征确定创作的目标为满足人的需求,创造人的和谐的生活方式。.
三、 一专多能素质培养的途径
人对世界的感知要依靠眼、耳、鼻、舌、身五种器官,从而形成了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从“通感”的角度讲这五种感觉是互相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通感”在审美教育中有着极高的价值。可以说,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艺术通感。它是不同感受的相互借鉴,也是社会生活实际经验积累的结果;运用好了通感,可以深化艺术的思想,可化无形为有形,创造出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和境界。在艺术教育中,我认为仅仅依靠一种专业的发展并不能形成真正的艺术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观其形,更要见其神,,即从外在的形象中看到内在精神,从情感起伏中体会到它的深刻含义。
人文素质评价体系是评价在音乐教育中人文素质评估的标准和方法的系统。这需要从音乐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入手,使其在学生中具有导向性作用,让学生将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又有利于学生自觉提高人文素质。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底,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在教师培训中,应使教师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学校要不断引进和总结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与学生的一种享受。教师学会肯定学生,对学生的一些好的建议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而不是仅在他们的一些错误上斤斤计较,要努力营造一种良好、融洽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小结
最后,课程改革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假如课堂是一种呆板地、凝滞地教学情境,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传统的课堂授课制中,学生的视野只是局限在课堂内,难以有突破课堂之外的见解,这样就使得学生难以适应纷繁多变的社会环境。因此,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与户外相结合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们更加快乐地学习。
一个成功的课堂改革应综合教师、学生、教材、情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在教学中要实现的目标是: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促使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也有所增强,最终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同时,在改革中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不应该忽略体育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更重要的是课程改革不应流于形式化,应以实践教学为参照,有步骤、有分别地加以实施。
总之,教科书只是一种媒介,是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如果要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真正能学有所用,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教师就应该主动去充实自我,无论设立的目标看上去如何遥远,只要它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了,就比方向错误的变迁乃至无方向的变迁更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 马跃,郑云娟,张忠友,高等教育人文精神初探[J].教育育人,2001年20期 [3] 徐涛,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 [4] 班忠玉,人文素养对艺术类大学生发展的意义[J].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学号:20095414111
钢琴艺术史论文
学 院 音乐学院 专 业 音乐学 年 级 09级 姓 名 张晨阳 论文题目 小议音乐教师一专多能素质的形成与培养 指导教师 杜艳云 职称 讲师 成 绩
2012 年 6月 11日
目 录
摘 要 „„„„„„„„„„„„„„„„„„„„„„„„„„„„„„1 关键词 „„„„„„„„„„„„„„„„„„„„„„„„„„„„„„1
一、一专多能的意义 „„„„„„„„„„„„„„„„„„„„„„„1 二、一专多能素质的培养 „„„„„„„„„„„„„„„„„„„„„3 三、一专多能素质培养的途径 „„„„„„„„„„„„„„„„„„4 四、小 结 „„„„„„„„„„„„„„„„„„„„„„„„„„„„„4 五、参考文献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