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师论坛 r U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 0 9 781 01)、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08J DTD XM84 O O1) 城乡关系视角下的城市化品质提升路径思考 口王世福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容纳城乡差异的一体化,是共同实现生活美好感的一体化,城乡互哺是城市化 品质提升的重要路径,只有建设更好的城市、提供更好的生活,才能通过更好的城乡关系提升城市化 的品质;融合传统东方重礼秩序和现代西方重理秩序的公民文明建设是获得生活美好感的重要路径, 在此基础上的生活方式创新将是人类社会伴随技术进步而可持续地获得城市化品质提升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城乡关系;生活美好感;城市化品质 [文章编号]1006—0022(2010)08-0027—04[中图分类号]TU981[文献标识码]A l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in the Urban—Rural Relationship/Wang Shifu №l哺咖Urban—ruraI integration combines the best of both Iifestyles to realize be ̄er development.Under. standing the urban—ruraI deDendencies is impo ̄ant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A“beEer city, be ̄er Iife”iS the only way to improve the quailty of urbanization in the urban.ruraI relationship.The integration of eastern etiquette with western Order in civil education iS impo ̄ant for developing better lives.Innovative lifestyles that use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re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IKei帅nlsi u巾an—ruraI relationship.Good Iie.Qualfity of urbanization 城市由人类定居地发展兼具安全和繁荣 “Better Ci ty,Better Li fe”。虽然中文主 的手工业和商业聚集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而近代工业化却极快速地推动了城市数量和 类型的增长,并且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形式。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至今,城市作为经济、社会 和个人发展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城市同 时呈现出的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社会分异等 种种弊端,并没有带来理想美好的生活。人类 社会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依靠持续的技术进步 获得了以物质满足为特征的巨大成就感,但是 以精神幸福为特征的城乡生活美好感却不见 得得到普遍认可,尤其是以中心城市作为城市 化成就的集中表现,如何能在“Better Ci ty, 题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意义并不完整 (因为让生活更美好的不一定是城市,而且一 个不好的城市,肯定不会让生活更美好),但 是上海世博会确实让我们反思城市给我们带来 了什么。 世博会是一场世界各国展示最新理念、技 术的盛宴,上海世博会预期的7 0O0万人次也 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主题性聚集, 全球各地涌来的观光者也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以 聚集为本质特征的城市,排队、预约、地铁、拥 挤、新奇、惊叹、疲惫、感悟等感受,是城市 可以提供的。有限的参观资源和数倍的参观人 流,是一种城市有限性和城市化超速性矛盾的 典型缩影,于是拥挤的队列成为公共空间中最 Better Li fe”(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的 目标下,在城乡生活美好感的提升方面有所贡 献,是值得深刻思考的命题。 典型的景观,公共秩序的维护也成为世博会组 织和管理的重中之重。上海市作为中国最有活 1 E海世博会的思考:更好的城市、更好 力的城市,承办着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公共聚会,动用了几乎所有的城市管理手段,给我们带来 的生活 最有价值的城市反思,就是如何建设更好的城 上海世博会首次以“城市”为主题,倡导 市,创造更好的生活。 201 0年第8期第26卷27 更好的生活实际上源于城市的相 对面——乡村,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 市的“发展”优势,以一代人的艰辛 创造下一代的前途成为农民工的城市 化目标。 设的巨大落差性需求,公共服务及市 政基础设施往往跟不上人口和土地 田园诗意的乡村情景都是人们描述理 想生活的空间范型。霍华德针对英国 工业的城市问题,于1898年倡导 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基于美好生活的。 今天中国发展所经历的以农民大量进 城打工为表象的城市化,真的就能使 的扩张,导致增量的财政收入必须供 给各类设施的物质性建设;另~方面, 城乡制度关联没有建立,财政转移、 本公共服务、福利保障等制度系统难 以在地方的层面制定和施行。 乡村,始终肩负着保障城市化进 程中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业生产的基 的田园城市就是兼具城市和乡村优势 本使命,在中国传统重农文化中还承 设施覆盖以及更深层的城乡身份、基 载着东方文明。中国文学、艺术所描 述的人间天堂、天府之国等基本上是 基于乡村场景的,乡村所拥有的山、 农民富裕并且幸福吗?没有了劳动力 的乡村又如何建设呢?城市与乡村是 逐渐一体化呢?还是更加拉大了城市 与乡村的差距?向往城市和城市的拒 绝也是中国城市化所必须思考的!所 以,更好的城市不应该仅仅是商品的 丰富、建筑的密集、道路的拥挤,还 应该包括环境的舒适、社会的和谐、公 民的进步。只有建设更好的城市,才 能提供更好的生活,才能通过更好的 城乡关系提升城市化的品质。 城乡互哺是城市化品质提升的 重要路径 2.1垌讲黼显著:的‘ 殳展”优势, 乡村具有显著的“环境”优势 城市,本质上是相对于乡村的~ 种生活方式,通过高密度的人、财、 物、智的资源和活动聚集,辐射带动 一定范围的区域,并形成城市能级的 等级网络。各级中心城市发挥其集聚 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和区域经 济的协调发展。城市的高强度建设促 进了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提供 了乡村无法比拟的良好完善的公共服 务。更重要的是,城市提供了极大的 个人发展平台,从接受教育到获得就 业、从个体消费到社会保障,城市可 以帮助个人实现质的飞跃。我国常年 形成的城乡差别进一步加大了城市的 这种“发展”优势,农村人口通过教 育、就业改变身份和获得发展的路径 虽然艰辛,但是值得。工业化带来的 农民务工机会也使农民直接感受到城 211规划师PLRr*IRER5 河、田、塘、树、花、果等自然环境 要素和民居聚落、宗祠家庙等人工环 境要素,都表达着诗情画意,同时表 达着与密集钢筋混凝土的城市的差 异。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口净流出地区 的建设相对萎缩,在某种程度上是一 种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环境储备。 2.2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缺乏反哺 乡村的机制 建国后的工业化采取城乡隔离 ,并且强调全面的工农差别,从 而形成了典型的城乡割裂的二元结 构,工业化在城市化品质提升方面基 本上没有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 化采取城乡并举,城乡二元结构 不再显著,乡镇企业带来的乡村工业 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城乡差别,使 其迈出了乡村城市化的步伐,但当前 的乡村工业化基本仅具备制造的单环 节功能,被工业化的地区在物质空间 形态上呈现城市厂房区的特征,而在 社会文化形态上则没有城市化,公共 服务能力的提升相当局限。城市工业 文明和乡村血缘社区交融的小城镇 大幅度发展,尤其在东部发达地区, 小城镇的广泛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 区域一体化的空间表征。乡村工业化 推动的城市化始终具有显著的城市 掠夺乡村的特征,这在土地、劳动力 等基本资源层面尤为明显,乡村资源 源源不断地供给支撑着城市、尤其是 中心城市的迅速发展,但是城市反哺 乡村的机制始终难以建立。一方面, 城市自身拓展过于迅速,引发自身建 2.3城市应以服务反哺乡村 我国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已出 现大量城市人口以郊区性居住和乡村 旅游开发等形式回返乡村,实质上仍 然是一种掠夺乡村、破坏环境的行为。 城市反哺乡村的主要路径是将城乡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城乡协调发展 的基本策略,对中心城市而言,必须 考虑其相对强大的公共服务能力如何 辐 其所影响的区域。这需要系统化 的措施,根本在于不断提高设施的可 服务能力,实现服务效果的均等化,尤 其是有关城市化品质的教育、医疗服 务的均等化,应该从设施建设方面形 成“城市枢纽~乡镇节点一乡村末端” 的网络结构,并从区域交通方面提高 可达性,从人力资源方面提高高素质 人才的城乡流动性,从信息基础设施 方面提高需求信息的及时性等,切实 在受教育程度和公共卫生水平方面反 哺乡村。 从人口城市化的角度看,中国社 会呈现农村优势人口资源单方向流失 的特征,即农村人口一旦接受高等教 育,或者获得即使低收入的就业机会, 就会以永远留在城市的目的离开农 村,直接导致农村人口结构的劣化。相 比我国传统社会“告老还乡…光宗耀 祖”甚至“发配边疆”等非正式制度, 现代社会亦应该反思城市多余优质人 口资源如何反哺农村的问题。 2.4乡村可以文化滋养城市 中国文化的母体和沉淀体在乡 村,而依赖农耕、倚重人文的重礼文 8公民文明建设是城市化品质 使命,尤其是在目前拜金主义、崇洋 征,与工业化倡导的技术文明也不尽 提升的重要内容 主义盛行的信仰缺失背景下,举西方 化传统实际上具有显著的反城市特 相容。可是,恰恰由于乡村的这种特 征,现代城市文明随着工业化、市场 文明中最基本的排队为例,大到举办 在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建设的基 础上,生活美好感的形成还需要公民 文明建设的内涵支持。公民是不同于 市民、农民的一种概念,公民是同一 大型公共活动的组织,小到城市公共 化难以渗透到农村社区内部,同时'由 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乡村相对困难, 使得乡村相当程度地保留了地方性和 民族性文化,传统的血缘关系、宗法 制度仍然可以起到社会利益整合作 环境的排队秩序、城市驾车的礼让习 惯,甚至灾难发生时候的逃生通道使 用等,按序排队是公共资源共享的效 国籍全体社会成员的法律概念,市民 和农民是基于居住地的身份概念。公 率和公平保证,与我国社会现有普遍 存在的“插队”习惯是 中突的,是需 用,这种存续是中国传统文化存续的 重要部分。更深层次地认识乡村承载 的传统文化,对解答城市化进程所引 发的诸多问题有着价值观层面的巨大 潜动力,当今在可持续发展主线下演 化的生态、低碳主题,其引向的生活 方式就是乡村文化所倡导的。因此,在 城市化进程中,地方特色和生活方式 这两大有关品质的要素,城市都应该 向乡村学习。 2.5城市应该强调地方文化建设 地方文化建设是在物质需求得到 满足基础上的精神满足,也是生活美 好感获得的基本策略。我国地大物博, 地方文化造就各方水土,南方的广州 市、东方的上海市、西部的重庆市、北 方的北京市和天津市,都有显著的地 方文化特征。城市是价值观和生活方 式的培育、宣传和推广中心。以广州 市为例,其拥有2 200多年的建城史, 是全国对外开放最早,也是唯一历久 不衰的港口城市,是粤文化的中心,粤 语、粤菜、粤剧等文化认同在国际交 流中往往等同于中国的南方文化,粤 语的国际化程度及其在世界华人中的 文化纽带作用方面不低于普通话。因 此,广'Jt、l市拥有不可替代的地方文化 建设使命,以广州市为中心的岭南文 化,包含兼收并蓄、融合中西、宽容 待人、勇于创新等人文内涵。广州市 应该以强化地方文化建设的方式迎接 巨量的流入人口,在不断提高公共服 务能力的同时倡导地方主义的生活方 式,带动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进步。 民概念的本质是基于资源共享的秩序 管治的,在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 天,有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 公民文明是一个超越文化的概 念,是基于社会公共性的行为准则,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理性 社会体系。广义的“文明”涵义是文 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 活方式和精神风尚,表明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达到较高的水 平;狭义的文明是指与野蛮相对的理 性的社会体系。 3.1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公民文明 建设 全球化不可避免地让我们加入了 世界大家庭,认识和提取东西方文化 中的公民文明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 式。传统东方文化重农尚礼,以儒道 佛为承载,以“天人合一…‘人本主义” “贵和尚中”等思想为主导,虽然有尊 卑等级、权强势利等消极因素,但是 强调礼让、和平、谦逊等人生观是值 得在现代社会倡导的;西方现代文化 则重理重技,以民主思想为主导,强 调公平、守法、科学等,是伴随着现 代化、法制化、市场化而产生的,是 处理资源公共化、集聚化的城市化过 程中经验的加总。 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东方文化中 的积极因素,并将其构成中国公民文 明建设的基质;同时,我们应该采纳 和推行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将 其作为中国公民文明建设的拓展。两 种文明的融合实际上是个相当艰巨的 要深刻接受、学习和推广的。 3.2城市能级提升应该强调公民 文明建设 城市在经济实力方面的能级提升 始终是带动国家发展的根本举措。但 是基于国民生活美好感的城市化品质 提升角度,城市也应该有所作为,除 了前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 外,城市是培育、建设、传播公民文 明的枢纽。 城市公民文明具体体现为生活方 式中的价值观,我国过急过快的城市 化过程中呈现了“城不像城、村不像 村”的现象,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是城市公民文明滞后和缺失,应该从 公共秩序队列化、公共卫生共同维护、 公共场所不雅动作羞耻化等小节入手, 开展公民习惯建设,这是中心城市走 向国际化必须做到的,也是城市作为 城市化进程中的公民素质教育中心所 应该具备的。只有强调公民文明的建 设,城市才能更好地带动社会进步。 3.3生活方式创新是公民文明建设 的持续使命 公民文明是支持社会进步的基础, 而当今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必然引发 生活方式的不断变更,居住方式由单 位大院到楼盘公寓;通讯方式由书信 到电子邮件,从移动电话到视频网络; 交通方式由步行、马车到自行车,从公 交车到地铁轻轨;购物方式由街道商 场到超市,由逛街购买到网络购买等。 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亦在一轮一轮的 201 0年第8期第26卷2g 嬗变,而相应的社会文化形态由于文 考察城市发展质量的全部因素,必须 化堕距而延后改变。物质形态方面,我 们建设着更高更密的集聚城市、更宽 [3]贾平凹.高兴[ .北京:作家出版往2007. [4]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 组.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内涵的基本界定 增加社会指标、文化品质等因素。我 们应该关注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城 乡互哺的城市化发展路径,既应延承 中国历史有关生活理想的传统方式, 也应顺应现代社会有关先进进步的创 的一体化,是共同实现生活美好感的 更多的道路,使用着更快更准的交通 工具,我们在城市里所需消耗的能源 总量不断增加;社会形态方面,我们 [J].经济研究参考,2002,(52):l-12. [5]顾朝林.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的初步研究 [J].地理学报,1991,(2):129-141. [6]周一星,张莉,武悦.城市中心性与 我国城市中心性的等级体系 ].地域研 究与开发,2001,(4):卜5. 的居委会转变成业委会,邻居由同事 新方式。城乡一体化是容纳城乡差异 变成了陌生人,富人和穷人渐渐分异, 我们在城市里孕育着不知方向的社会 结果。 体化,以传统东方重礼秩序和现代 [7]吴晓隽,高汝熹.试析全球化时代都市圈 中心城市极化效应的新模式及对中国的 西方重理秩序融合的公民文明建设是 获得生活美好感的重要路径。在此基 础上的生活方式创新将是人类社会伴 随技术进步而可持续地获得城市化品 质提升的必由之路。Ⅱ 启示 ].世界经济研究,2006,(11):28— 33. 城市建设中生活方式的创新应该 建立在前述公民文明的基础之上,不 断纳入新观念,将可持续、生态、低 [8]王何,逢爱梅.我国三大都市圈中心城 市功能效应比较[J].城市规划汇刊, 2003,(2):72—77. 碳等有关公共资源利用、公共环境维 护的行为准则建立起来,纳入公民文 [作者简介] 明的内核之中,通过这种内涵建设来 应对持续汹涌的城市化浪潮。 [参教献] [1]甄峰,宁登,张敏.城乡现代化与 城乡文化——对城市与乡村文化发展的 王世福,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 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4结语 经济指标、物质强度不应该成为 探讨 ].城市规. ̄IJ/ETIJ,1999,(1):51— 53 [收稿日期]2o1 O一07一o1 [2]王世福.城市特色的认识和路径思考 ]. 规戈fJ师,2009,(12):l 7—21. [修回日期]201 0-07—13 [上接第26页]2010年3月,联合匡人 居署将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第五届世界 筑园区、历史性建筑的保护和适应性 再利用的研究,都是利用高科技手 不懈探索的主题,并且任重而道远。n 城市论坛。论坛主题:“为所有人的城 段,加以改造和保护,使之最大限度 市——缩小城市的鸿沟”。该讨论的主 地减少对环境的破环。 [参教朗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要议题包括:缩,J、城市收入的差距,减 少城市中的不平等和贫困,民主参与, 城市的文化多样性,尊重妇女的城市, 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可获得的住房,健 201 0年上海世博会向世人展示 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主 题,阐释了城市建设要平衡人与自 4结语 [2]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樊纲.城市化[ .北京:中国经济出 版社,2010. 康,供水,卫生和基础设施服务,以及 包容性城市的权利[Il。可见城市的可 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市民的参与与感 受,公众参与将会成为美好城市建设 与管理的重要方面。 [4]泉.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 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3). 然、科技与社会、历史与未来的各种 矛盾的理念。城市是人类所向往的美 好的生活场所,处于城市化中级阶段 [5]毛其智.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及展望[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4). [作者简介] (6)重视科技的发展,平衡人与 的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不足, 李桂媛,一级注册建筑师,三峡大学城规建 科技、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历史与 城市资源的消耗殆尽,城乡建设差距 筑学系教授,三峡大学艺术设计研究所所长。 现在、历史与未来的矛盾,才能实现 建设中,现代科技的含量越来越显 著,低碳环保的施工材料、施工工艺, 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具有显著成效。同 时,业界对于既存建筑、大型工业建 的增加,城市环境的污染、恶化促使 导下,探讨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 陈静,三峡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生态 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环境 城市工作者要在人居环境科学的指 展,分析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为 美好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的 支撑。这将是我们在今后较长时期内 工程硕士研究生。 余菲菲,三峡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2O1O一06—2O [修回日期]201 0—07-13 30援訇j师pLRnn£R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