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200题第16至20题讲解
16. 假如你的一首五绝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正文部分每字5元来计算,你应得多少稿费?
A、50元 B、100元 C、200元 (B)
绝句,或称截句,断句;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而六言绝句较为少见。五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做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五言绝句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其最大特色。代表作品有柳宗元的《江雪》、王维的《鸟鸣涧》、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杜甫的《八阵图》、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等。
17. 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
A、戊 B、戍 C、戌 (A)
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横戌无戊。 己(jǐ )、已(yǐ )、巳(sì);自己,已经,巳时。 未(wèi)、末(mò);未来、末尾。
传说天干地支是黄帝时候的大挠氏所创。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天干五行分为阴与阳,具体是: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性,乙丁己辛癸为阴性。
国学常识
国学常识
诗曰:春季甲乙东方木,夏季丙丁南方火;秋季庚辛西方金,冬季壬癸北方水;戊己中央四季土。
18. 诸子百家中名家的特点是注重逻辑辩证,以下哪个典故能体现名家的这一特点?
A、“白马非马” B、“指鹿为马” (A)
白马非马,这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约公元前320--250年)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通俗讲解“白马非马”论:“马” 指的是马的形态,“白马”指的是马的颜色,而形态不等于颜色,所以白马不是马 (白马非马)。
“白马”确实非“马”,公孙龙的辩法其实是指“白马”和“马”两个词的意义不一样,而这点却是任何人无法反驳的。而其他人则认为公孙龙要证明的是“白马”不属于“马”的一种,由于公孙龙偷换概念,导致其他人一直错误的从正确方向进攻,而一旦公孙龙占据主动,他就可以更换概念,从他的路上轻而易举的压死对方,因为他的概念就是正确的。简单来说,公孙龙用事实B证明B存在,再偷换概念说明A存在。
“白马非马”论折服了当时的许多名辩智士,真正用无懈可击的逻辑击倒公孙龙“白马非马”论的,还是后来墨家的四种推论:
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 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船,木也,入船,非入木也。 且读书,非读也。好读书,好书也。 桃之实,桃也。棘之实,非棘也。
上述的一、二、四推论在墨子的《墨子·小取》中有详细论述。
【译文】白马是马,所以骑白马,可以说是骑马。骊马也是马,所以骑乘骊马,也可以说是骑马。(骊:lí深黑色的马)
车,是木头做的,乘坐车,不能说是在乘坐木头。船,是木头做的,但是进入船舱,不能说是进入了木头里。
且读书(随意的泛泛而览),这种行为不能称之为读书。喜爱、认真的读书,才是喜爱书籍的表现(两好均读为hào)。
桃树的果实是桃子。荆棘的果实却不是棘刺。
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出自西汉·司马迁《史
国学常识
国学常识
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
乱:叛乱,此处指篡夺秦朝的政权。 设验:设法试探。 持:带着。 二世:指秦二世皇帝胡亥。 阿顺:阿谀奉承。 因:于是,就。 阴中诸言鹿者以法:暗地里假借法律惩处那些直说是鹿的人。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于“正名实”的方法。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因此,名家的理论在中国五千年来的学术沿传里,一直被冠上一个“诡辩”的恶名。
19.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A、早上 B、中午 C、傍晚 (C)
据史料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 古时候的婚礼是:晨迎昏行,早上男方去女方家迎娶新娘,黄昏举行婚礼仪式。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行娶妻之礼,也包含着神圣虔敬的情感。所以古代一直有“上午接亲,晚上拜堂”的说法。也就是说,晚上举行婚礼才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婚礼习俗。
“婚”字,拆开为“女”“昏”,而在《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是
国学常识
国学常识
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结婚与黄昏”中的“婚、昏”同音,也是古代人在晚上结婚的例证。
20.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公生明,偏生暗 (B)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蕴含着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的道理。
出自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发出的声音一致,则会发出宏亮且清晰的声音;形体如果端正者,则其所体现出来的影子也会是直的。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等。
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青:..靛(diàn)青。 蓝:蓼(liǎo)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自然得到健康成长。
语出《荀子·劝学》:“蓬(péng)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niè),与之俱黑。”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自然挺直,白沙混进了黑泥里,就和黑泥一样黑了。
“公生明,偏生暗”喻批公正就耳聪目明,偏私就昏暗愚昧。谓指公正便能明察事理,后以此三字作为官场箴规。
语出《荀子·不苟》:“公生明,偏生暗,端悫(què)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jié)所以分也。” 悫:诚实,谨慎。 桀:.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名履癸,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公产生正直明察,偏产生暗昧自私,诚实忠厚产生通达,欺诈虚伪产生障碍,真诚可信产生神明,虚夸妄诞产生惑乱。这六种态度产生的六种不同结果,君子必须谨慎地对待。这是士君子行为的首要准则,也是人们区分圣王和暴君的标准。
国学常识
国学常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比喻积累的作用,可以充实、丰富、完善自己。可用来论说学习工作贵在不断积累。 (五下语文拓展二)
语出《荀子·劝学》:“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 半步,古时称人行走, 举足一次为跬, 举足两次为步, 故半步叫“跬” 。
不积累一步半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的地方;不积累小河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海。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劝学第一、不苟第三),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荀子自己所写。荀子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为孙卿。
荀子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主张“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荀子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荀子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国学常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