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武汉市践行慢行交通建设的经验与总结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18年9月第9期 DOI:10.167990.I·nki.e.',,dqyfl1.2018.09.002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8全国技术论坛5 武汉市践行慢行交通建设的经验与总结 蒋乐,车丽彬,李丹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湖:fE武汉430074) 摘要:2015年,在城市快速路、轨道交通基本形成骨架的基础上,武汉市提出“让城市安静下来”I‘ 的城市建设新理念,力推 慢行交通建设。阐述武汉市慢行交通的特征,从面层、线层、点层三方面总结了武汉市慢行交通体系构建和示范项}I建设的经 验和实施效果。对持续推进慢行交通建设提出了4个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慢行交通;绿道;步行街;经验 中图分类号:U49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9—7716(2018)09—0005—05 0引言 武汉是一座美丽滨水城市,长江、汉水穿城而 过,将城市分隔为汉口、汉阳、武昌三镇。武汉也有 “百湖之城”的美誉,市内江河湖泊众多,其中东湖 是我国最大的城中湖。独特的城市地理特征,带来 宝贵的滨湖滨水风光资源和两江四岸公共空间景 观带,给慢行交通营造了环境。图1为武汉市依水 而建的自然空间图。 快”骨架交通体系。20l7年底,城市机动车拥有量 达到288万辆,年增幅超过l5%。20l7年主城交通 运行指数为6.3,处于轻度一中度拥堵之间 。 1.2城市慢行交通运行情况 根据(2017年武汉市共享单车H{行报告》,全 市已投放共享单车70万辆,日均骑行总量超过 200万人次,活跃用户日均骑行次数超过1.9次.单 次平均骑行距离为1.69 km,单次平均骑行时问 12.4 minI 。从运行效果来看,共享单车有力推动_r 慢行出行的回归。 1.3城市机动化交通与慢行交通的关系 总体来看,城市机动化和慢行 行呈现“共存 和相互竞争”的关系。 (I)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共存。慢行交通接驳 了公共交通的“最后一公里”,是公共交通的延伸 和补充。早高峰共享单车接驳轨道站点客流比例 达到10.6%,晚高峰为l1.5%1 I,扩大了轨道交通的 客流吸引范围,引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慢行” 绿色出行方式。 图1武汉市依水而建的自然空间图 (2)私人机动化交通和慢行交通相互竞争。城 市常发交通拥堵路段、区域和主要骑行路线重合, 均集中在老城区、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沿线。机非 共争路权不利于慢行交通的发展。 1武汉市慢行交通特征 1.1城市交通设施供给 现状主城范围内形成“快速路环射成网 (237 km)、轨道交通(237 km)网络化运营”的“双 2武汉市慢行交通建设实践 城市慢行交通承担的功能分为“通勤性和休 闲娱乐性”两类。从国内外城市建设的经验来看: 收稿日期:2018—08一Ol 作者简介:蒋乐(196I一)。男,湖北武汉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为道路交通、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 通勤慢行交通成功的关键在于提供安全、连续、有 独立路权的慢行交通网络;休闲娱乐慢行交通设 6 2018全国技术论坛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8年9月第9期 施以专用的慢行绿道、老城区和商业区的步行街 为成功代表。 结合武汉市居民出行特征,以及武汉市丰富 的滨水资源和城市空间尺度,慢行交通的建设思 路口进行完善,实现骑行的畅通。 (3)提升品质。以第七届世界军山运动会为契 机,对全市940 km道路进行整治。完善配套的栏 杆、车档、遮阳棚,修复破损的路面、站卧石,消除 路口高差,补齐相关的交通标志和标线,以提升慢 行交通品质。 2.1.2休闲性——打造慢行系统重点片区 路是:立足现有的道路条件,“点、线、面”结合,以 系统提升和示范项目建设为引领,满足人民群众 通勤和休闲娱乐慢行交通需求。 2.1“面”层 2.1.1通勤性——打造连续的骨架慢行网络 依托现状道路,以“连通路段、顺畅路口、提升 品质”为抓手,改变主要通勤道路上机动车和慢行 的路权竞争关系,保障慢行独立路权,构筑“安 全、连续、高效”的通勤慢行交通骨架网(见图2、 图3) 选取城市最有活力、慢行供需矛盾最突出、最 具备建设条件的区块,建设慢行示范区。 (1)打造两江四岸慢行示范区(见图4)。该地 区是城市的核心区、重要的公建和商业集中区。 结合长江主轴文明景观带的打造,规划非机动车 道159.9 km。其中:连通路段l6.3 km,顺畅路口 36.5 km,提升品质道路51.2 km,新建道路20.6 km, 现状35-3 km道路维持不变。 二 - . 规划无非机动车道 图4两江四岸慢行交通网络图 (2)结合亮点区块建设,同步构建完善的慢行 系统(见图5)。结合8个亮点区块建设,在道路系 统建设之初就落实片区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共规 划非机动车道130.6 km。其中:连通路段l4.7 km, 顺畅路口34.5 km,提升品质道路38.5 km,新建道 路9.0 km。以上区块慢行系统的建设,有效提升了 区块交通设施的品质。 2.2“线”层 图3 482 km改造路口非机动车道网络图 以线带面,利用示范项目带动全市建设慢行 交通。 (1)连通路段。调整主城范围内652 km无独 2.2.1建设示范性休闲绿道,构筑城市绿心 东湖绿道位于东湖风景区内,是国内首条城 区内5A级旅游景区绿道。现状建成段长102 km、 立路权的道路断面,实现非机动车道全覆盖。 (2)顺畅路口。通过增加路口过街候驶区、过 街横道、过街信号灯,以及优化交通组织等措施,对 主城范围内482 km较为完善的非机动车道沿线 宽6 m,串联起东湖五大景区。其建成后,大型节假 日游客接近30万人次,是开通前的3倍。2016年 2018年9月第9期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8全国技术论坛7 √ 、 扬春湖 长 .闩 墨水湖 江 沙湖 东溯 一 龆l非机动乍道 一一南湖 野芷潮  二级非机动车道  =级非机动车道 一々用路 一一 无非机动乍逆 图7规划全市休闲绿道网 图5亮点区块慢行交通网络图 通道”改造为“公交+慢行”道路(见图8、图9)。 6月,东湖绿道入选“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改善城市 公共空间示范项目”。东湖绿道建成后,发挥了示 范效益。 2016年8月,《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获得国际 规划学界最高奖“规划卓越奖”。 (I)引领区域绿道系统的建设,构筑城市绿心。 东湖绿道一期工程(28.7 km)建成后,广受市民好 评,以此为契机推进东湖绿道二期(73.3 km)和三 期工程(60 km)建设,逐年推进总长377 km的环东 湖绿道主干线网建设。图6为环东湖区域规划绿 道网。 图8改造前中山大道断面图(单位:m) 图9改造后中山大道断面图(单位:m) 中山大道建成后,对全市慢行交通起到带动 作用。 (1)良好的示范效益。项目建成后,核心商圈 日客流由15.3万人次增至24万人次,昔日滚滚车 流的道路转变为更具人气的历史商业老街。项目 图6环东湖区域规划绿道网 建成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由58%提升至7l%,其 中轨道交通的出行比例由34%提升至55%,私人 机动化出行方式由16.4%下降至9.9%,优化了商 业街区客流的出行结构。项目建成后.平均车速由 15 km/h提升至29 km/h,交通运行状况由严重拥 堵变为基本畅通。 (2)带动全市绿道建设。在东湖绿道的示范带 动下,主城区建成汉口张公堤连两江江滩绿道、汉 阳月湖墨水湖绿道、狮子山绿道等项目,新城区新 增环青龙山、环后官湖、环金银湖等山水景观型郊 野绿道。全市有26个湖(河)及6座山体共建成总 长788 km的绿道。全市绿道骨架系统基本建成。 (2)辐射周边区域。在改造完成的中山大道沿 线各1.5~2 km 范围内,对片区内道路进行整体整 治和提升,建成慢行街区。 图7为规划全市休闲绿道网。 2_2_2建设商业步行街。激活老城区活力 为激活老汉口、复兴中山大道商业步行街,结 (3)带动同类商业区项目建设。中山大道商业 步行街建成后,全市重要的商业区,如江汉路、光 谷、昙华林、汉阳造文化产业园区、武汉天地、楚河 合轨道6号线的封闭施工,将中山大道由“车行大 8 2018全国技术论坛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8年9月第9期 汉街、黎黄陂路等,共建成商业步行街42 km,提升 了城市的商业吸引力。 2.3“点”层 (2)完善公园周边慢行网络通道406.9 km,实现 公园向周边区域延伸。 (3)建设公园之间慢行连接通道236.3 km,串 联城市滨水景观。 围绕轨道+公交站点、公园、学校、医院、商 圈、旅游景区等人流集中点,带动半径1 km范围 内慢行环境的提升。 2.3.1围绕轨道站点。打造“轨道+公交站点”最后 一2.3.3完善学校、医院、商圈、旅游景区等公共服务 周边慢行道路 围绕学校、医院、公园、图书馆、旅游景区等公 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宁静生活步道480条,约 360 km,安宁过街352处,实现“求学通道、就医通 公里慢行网络 通过落实站点配套道路建设,整合站点200 m 范围内的建筑连通道、车站过街功能,打通站点周 边1 km范围的“断头路、堵头路”,3年内共建设轨 道配套道路56 km,较好地满足了“最后一公里”的 出行需求。图10为轨道站点周边衔接道路图。 道、旅游通道”的舒适性,提升城市生活幸福感。 图12为公共服务设施周边慢行道路提升图。 图12公共服务设施周边慢行道路提升图 图10轨道站点周边衔接道路图 2.4实施效果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武汉市主城区慢行骨架 2.3.2实施公园连通工程。对主要公园、滨水空间 进行串联 网络实现率为60%以上,轨道站点实现与非机动车 便捷换乘比例达84%,公园绿地连通率达72%,基 本形成“滨水I临山皆有绿道、通勤慢行骨架网络 化、重点片区慢行自成系统”的慢行网络。 从实施效果来看,通过“建设慢行网络+共享 单车”,全市3 km以内的机动化出行下降15%左 右,轨道站点周边自行车接驳比例由2%提升到 l1%左右,切实发挥了优化居民出行结构、引导绿 色出行的作用。 以公园湖泊为中心,构建绿色休闲廊道、公园 周边慢行网络通道、公园之间慢行连接通道三级 慢行网络,形成绿道网向中心区渗透。图11为全 市公园连通工程图。 3对持续推进慢行交通建设的思考 在建设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同样看到:慢行交 通与每个人Et常出行息息相关,必须紧密结合人 民群众多样化的慢行出行需求,在细节上下功夫, 设施提升要贯彻到慢行出行的全路径。 下一步,武汉市慢行交通建设将聚焦以下4 个方面: 图11全市公园连通工程图 (1)结合城市三旧改造,实施“背街小巷综合 整治”,构筑近500 km的绵密连续慢行网络,把慢 行交通与街区建设结合起来;兼顾部分弱势群体 (1)修建绿色休闲廊道289.4 km,提升市民对 公园景观的深体验。 的慢行出行需求,体现交通设施供给的公平性。 2018年9月第9期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8全国技术论坛9 (2)针对武汉电动自行车已超过200万辆的现 车的过度使用和依赖,是优化居民出行结构的关 实情况,通过标志标线引导电动车纳入非机动车 键一环。武汉市的实践表明:慢行交通出行与每个 道。机动车与电动车冲突集中区增设减速慢行标 人的日常出行息息相关,必须在综合考虑人民群 志,不能组织二次过街的交叉口全面施划非机动 众通勤和休闲娱乐双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城市 车左转待转线以明确电动车等候区,降低电动车 实际情况,构建安全、连续、便捷、舒适的慢行空间 与机动车的冲突,提升电动车的行驶安全性。 网络系统。 (3)针对武汉夏天较热的气候特点,启动安全 未来3—5年,武汉市将在已建成慢行网络的 过街、天桥加盖等品质慢行工程。实施“天桥加盖 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人民群众的的慢行出行需求, 延伸计划”,完善交叉口遮阳、遮雨棚设置,建立全 打造“多模式、全出行链、高品质”的“公共交通+ 天候舒适的慢行环境。 慢行”出行楷模城市。 (4)针对武汉骨架道路红线多数大于40 m的 参考文献: 特点,实施“行人安全岛、二次过街推广计划”,全 【1】武汉市人民政府.2015年武汉市城建工作报告[R].武汉:武汉市 面提升城市过街安全。 人民政府,2015. 【2】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2017武汉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 4结语 【R】.武汉: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2017. 【3】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2017年武汉市共享单车出行报告 建立新型的城市慢行交通体系,减少对小汽 jR].武汉: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2017. 湖北:建立高速公路省界站MTC车辆信息共享机制 近日,经湖北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中心与陕西省相关部门的联调测试,鄂陕省界共建站MTC(人工车 道)车辆信息顺利实现共享。至此,鄂陕两省共建站已全面共享所有人工车道和ETC车道车辆信息。 自省界站ETC车道信息共享以来,省界通行效率明显提升。受此启发,湖北省联网中心积极探索 MTC车道信息共享机制,制定出MTC车道信息共享方案。经3年的运行检验,通行效率和发卡准确率均 得到充分验证。 在邻省代发人口通行卡模式下,实现MTC车道信息共享,两省收费人员可直接共享对方省份通行车 辆信息,避免了重复输入、核实车辆信息,不仅直接提升了站口通行效率,更为交通部撤销高速省界收费 站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目前,湖北省已与陕西、重庆两省市建立MTC车道信息共享机制。下一步,湖北省将继续推动其余相 邻各省部署实施该模式,力争实现全省高速公路所有省界共建站车辆信息共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