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特点
一、产后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三方面:
1、气血津伤:由于分娩用力,产时出汗和产伤处血,汗出伤津,致阴血俱虚,变生他病; 2、淤血内阻:产后元气亏虚,运血无力,产后余血浊液易生淤滞,以致旧血阻于胞宮,甚或新血不归经,败血妄行;
3、外惑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产后元气津血俱伤,腠理疏松,那所谓“产后百节空虚”,生活稍有不慎或调摄不当,均可致气血不调、营卫失和、脏腑功能失常,变生产后诸病。 二、产后病的诊断。注意产后“三审”: 1、先审---小腹痛否,以辩恶露有无停滞; 2、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
3、三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三、产后主要的特点 气血伤津,淤血内阻,阴阳两虚的特点。
四 1产后体虚用力失血创伤使得气津血俱亏,头晕眼花精神不振 当归 人参 黑子嘛 莲子煮粥
2血瘀是有于胞宫脉络被损,导致脉络不通,旧血停留,经气淤滞。小腹痛,恶露不尽,月经不调等症状
经常对腹部的按摩,桃仁黄酒,玫瑰茶,田七炖子鸡
3体虚易感冒 气虚血弱对周围的适应能力减弱,产后怕冷怕凤、风,容易感冒,关节冷痛 不是不能洗澡而是水温适当37 避免盆浴,做家务时用温水 4出汗 产后需要排除体内所存的大量水分,新妈妈出汗是正常的,汗液会带走体表的温度,所以要注意保暖,如果出汗过多,口干舌燥,说明气虚,表不能固,要进行中医治疗 浮小麦羊肚汤
5便秘和痔疮产后气血津伤,肠道缺少动力和滋润,产后运动减少,气机不畅,容易出现便秘。产后3天未排便,就为便秘便秘会引发痔疮,一想排便就有恐惧感,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多运动,多吃蔬菜水果 ,多喝白开水,定时排便的习惯。
经咯
一 穴位的治疗作用
1 近治作用 睛明穴 童子廖可以治疗眼部疾病
2远治作用 合谷穴不仅治疗手部的疾病而且治疗颈部和头部的疾病
3特殊作用 双向调节作用 天枢治疗便秘和腹泻
相对特异性 大椎穴治疗退热 至阴穴矫正胎位
二 十二正经
1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止于拇指内侧少商 关键穴
尺泽; 肱二头肌绕侧凹陷处,咳嗽胸部胀满 2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末端商阳止于迎香穴 关键穴
合谷 第二掌骨绕侧中点处 咽痛 目赤肿痛 耳聋耳鸣 经闭 腹痛
3足阳明胃经 起于迎香 止于厉兑
关键穴 天枢 腹中部 距齐中2存 便秘父子而月经不调腹痛 归来 齐下4寸 距正中线2寸 经闭子宫下垂 小便不利
足三里 膝盖中线下3寸,胫骨前缘一横指 腹泻便秘 瘦身,强壮保健
4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隐白止于舌下
关键穴 三阴交 内綶尖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方 月经不调,经闭小 便不利 失眠 痛经 血海 月经不调 经闭崩漏
大包 液中线 当第六肋间隙 胸部胀满 气喘 全身疼痛 四肢无力
5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 络小肠 止于少冲
关键穴 神门 腕横纹尺侧端 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目黄肋痛
6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少泽 络胃肠 止于睛明
关键穴 天宗 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乳痈 肩周炎
7足阳明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交于百会止于至阴
关键穴 肺俞 第3胸椎下旁1.5寸 咳嗽 胸满 盗汗
心俞 第5胸椎下旁1.5寸 心慌,失眠,健忘,烦躁
肝俞 第9胸椎下旁1.5寸 黄疸吐血 目赤,头晕,癫狂 协痛 脾俞 第11胸椎下旁1.5寸 腹泻呕吐 消化不良 痰症 胃俞 第12胸椎下旁1.5寸 胃痛 不易消化 肠鸣
肾俞 第2腰椎下旁1.5寸 月经病,白带,早泄头晕耳鸣水肿,小便不利 大肠俞 第4腰椎下旁1.5寸 腰肌痛 便秘腹泻腹胀
8足少阴肾 起于涌泉 上夹舌本
关键穴 涌泉 头痛小便不利 便秘 怕冷
9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胸中 依次络上中下三焦 止于关冲
关键穴 内关 腕横纹商寸,肌键之间 心痛心季 胸闷 胃痛 劳宫 心痛 呕吐 癫狂 口臭 呕吐 呃逆
10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关冲 从胸至腹,上 中,下三焦 止于目外眦 关键穴 外关 腕背上2寸,尺骨和桡骨之间 耳鸣耳聋 头痛目赤肿痛
11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下进入缺盆 止于足窍阴 关键穴 风池 头晕头痛耳鸣耳聋
12足厥阴肝经 起于大敦连于目系
太冲 足背,当第1石骨间隙后方凹陷处 月经不调 目赤肿痛 头晕,头痛 期门 第6肋间隙乳头直下 胸胁胀满,腹胀,呕吐,乳痈
13督脉起于小腹 沿前额下行鼻柱
命门 第2腰椎下凹陷中 腰酸冷痛,月经不调,泄写
14任脉起于腹部止于承泣
亶中 两乳头中 心悸 乳少 呕吐 胸痛
温灸
1、 作用:利用艾绒或其它热源在穴位上的温烤或熏蒸,但不灼伤皮肤,借其温热效能,通
过经络的作用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平衡,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有温经通络,调和气血、升提中气、回阳固脱、活血逐痹、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功效。 2、 方法:(1)艾炷灸(着肤灸、膈物灸),
(2)艾条灸(循经往返灸-疏通经络;
回旋灸-寻找穴位的敏感点、 雀琢灸-激活穴位的吸收
温和灸-注意灸的时间和距离,5-10分钟,有温热感但无灼痛感),
(3)其他灸法(温针器灸、温针灸、其他材料灸法)。
3、 禁忌证:(1)妊娠期妇女腹部和腰骶部禁灸。 (2)内热盛的患者和严重脱水的患者。
(3)颜面、五官、阴部和有大血管的部位禁直接灸。
(4)相对禁灸的穴位有:精明、丝竹空、童子髎、人迎、经渠、尺泽、委中等。
拔罐
1、 作用:通过作用在局部或一定的穴位上,能引起局部或全身的反应,从而调整机体的功
能。具有平衡阴阳,疏通气血,祛湿散寒,泄热拔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2、 方法:火罐法、抽气罐法(留罐5-10分钟为补法,超过20分钟为泻法) 单罐法:用于病变范围小的部位,比如压痛点,穴位 多罐法:病变范围较广
闪罐法:罐拔上后立即取下,反复进行,吸拔至皮肤潮红发热为止。多选闪火法,
适用于肌肉萎缩、麻木、瘫痪等
留罐法:拔稳后留置5-15分钟,如拔淤血罐,时间还可以延长,但不能超过30分钟。
走罐法:先在吸拔部位涂些润滑剂,比如按摩精油、凡士林等,便于滑动。吸拔后,用左手按住罐具前部皮肤,右手握住罐底平推或稍倾斜推,前后、左右移动。看见潮红、深红、起痧可以结束。
3、禁忌:(1)精神高度紧张、狂躁不安部合作或抽搐发作者。
(2)皮肤高度过敏,有广泛皮肤病或全身极度消瘦皮肤失去弹性者。 (3)受术部位皮肤破损溃烂、静脉曲张或有疝气史、癌肿者。 (4)怀孕妇女的下腹部、腰骶部、乳头部。 (5)有凝血功能障碍、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者。 (6)严重心肾功能衰竭者。
(7)眼、耳、鼻、前后阴、显浅动脉分布处,及皮肤毛发太多、有褶皱处。
(8)过饥者,太阳穴处慎拔,儿童轻拔。
刮痧
1、 作用:(刮痧时刮痧板向下的压力会使含体内毒素的血液从通透性紊乱的毛细血管壁渗
透出来。)出痧和退痧的作用:出痧清洁体内环境,促进血液循环;退痧的过程可以提高免疫功能;对美容的作用:表里双清,净化体内环境;排毒解毒,消炎杀菌;通经活络,疏通营养供应渠道;调节脏腑,养颜美容;增强整体调节功能,以内养外。
2、 方法:整体刮试顺序一般是先上后下,先背腰后胸腹,先躯干后四肢,先阳经后阴经。
先刮头面部、颈项部,再刮肩部、背部,然后是胸部、腹部、最后刮四肢。方向一般是背部、四肢从上向下、面部、胸部从内向外。静脉曲张从下向上。 3、 禁忌:(1)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严重贫血等 (2)严重心脑血管病,肝肾功能不全者
(3)新发生的骨折患部不宜刮痧,须待骨折愈合3个月后在患处补刮。外科手术疤痕应在3个月以后进行刮痧,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疤痕局部处慎刮。 4、原因不明的肿块及恶性肿瘤部位禁刮。 5、妇女月经下腹部慎刮,妊娠期下腹部、腰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