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三单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代文+名著+诗词曲+文言文(二)(解析版)

第三单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代文+名著+诗词曲+文言文(二)(解析版)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三单元

非连续性文本+现代文+名著+诗词曲+文言文(二)

进阶一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蒋勋眼中的宋词

我花了一个多月品读完《蒋勋说<宋词>》这一本书。

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书的语言细腻可感,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蒋勋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切, 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 ,谈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产生宋词, 如何产生宋词, 以及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唐诗就如骚动的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淡雅、不夸张的情绪。阅读蒋勋的作品,你会发现宋词的平实、自然和发现现实的美,发现宋词对人生的美的沉思。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定是曲曲折折。对于困难和挫折,人们有不同的态度,有的退缩,有的逆流而上,有的战而胜之。

人生问题是古代哲人难以回避的。孔子以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很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词人也经常涉及人生态度问题,作出各种各样的解答。苏轼屡言人生短暂,人生如梦。最经典的是《念奴娇·送钱穆父》下片:“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时代使苏轼成为令人仰望的大文豪,可是在政治上他却不是成功者。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颓废的人生观、没落的情趣。其实不然。比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苏轼的追求个人生活的志向确实比较一般。但是,苏轼以此谆谆劝慰朋友:“人生就像逆水行舟,我同你一样逆流而上。”这些言辞,虽然不是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然而也还是积极进取,难能可贵。人生短暂,万事匆促,荣辱得失本来就是相对的,过于执着,就会走向对自己的束缚。

读了这首词,我认为应该像苏轼那样,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受到什么委屈,都不要对人生失去希望,而应该调整心态,怀抱一种飘然自适的性情,在“逆旅”中做一个坚定的、自觉的“行人”。任何时候,人不能缩在乌龟壳里过局天促地的生活,而应该走向广阔的世界,呼吸自由的空气,在

世间寻找人生的情趣,焕发出浪漫的青春。这是人性的觉醒,欲望的复苏。这种理念,将有力地推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成为促使人自身最佳发展的原动力。

有空你不妨读一读,对人生进行一场美的沉思。

(选自网络,有删改)

材料二:喜欢唐诗,是喜欢唐诗里的大唐风骨,喜欢唐诗里的雍容气度、厚朴浑然。喜欢宋词则是喜欢宋词的精致雅丽,它或婉约、或豪放但无不精心雕琢,那种词句间氤氲的韵味总使人读罢难忘,那一种感觉总会在某一个时刻,在人生的伤怀时,在生活的寂寥处,在情致盎然里,在喜上眉梢头时分,总在生活的角角落落里得到遇合。我们会突然在这些时刻,脑海里浮现出这些清丽、豪放、温婉、伤怀……的词句。这个时候我们仿佛觉得宋词是融入到了骨髓里。

(选自《宋词里的韵味》,有删改)

材料三:我们欣赏宋词,首先要欣赏它的意境美,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宋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其次是欣赏它的 语言美 ,因为宋词是最精粹的、最精练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再次 是欣赏它的 形式美 ,宋词是最讲究形式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使宋词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

(选自《如何欣赏宋词》,有删改)

材料四: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刚落下帷幕,16岁小姑娘武亦姝一举夺冠,她在“飞花令”环节中从容自信,给观众留下极深印象。武亦姝至少有2000首诗词储备量,她并不是死记硬背的“诗词复读机”,纯粹是因为对古诗词的喜爱而背,武亦姝说古诗词里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的感觉”。

(选自网络,有删改)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对宋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美在情绪简练,淡雅,不夸张,是安静、圆满的果实。 B.宋词美在平实和自然的结合,还发现现实,沉思人生的美。 C.宋词美在韵味精致雅丽,或婉约或豪放,使人难忘其氤氲。 D.宋词美在语言精粹、精练,能够体现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

【解析】上下句内容杂糅,应为:宋词的形式体现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 【答案】D

2.古人对人生问题的沉思,下列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孔子思考不同人生阶段的处世态度,体现了他对待人生现实的、积极的态度。 B.庄子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在世,像白驹之过隙一样短暂。 C.范仲淹与苏轼不同,他只关怀政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D.苏轼认为人生如逆旅,劝慰朋友 要逆流而上,体现了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解析】无中生有,文中没有说到范仲淹只关怀政治。 【答案】C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蒋勋对宋词进行了通俗化的全面解读,对宋朝的所有诗人逐一进行了分析。 B.苏轼词体现对个人生活的追求,这样的追求导致他成为政治上的失意者。 C.人要促进自身最佳发展,就要有如苏轼一样面对“逆旅”调适心态的理念。 D.武亦姝背诵诗词的经验告诉人们,只要热爱,就能 够 背诵出大量的诗词。

【解析】A.扩大范围,蒋勋没有对宋朝的所有诗人逐一进行分析。B.强加因果,文中没有说苏轼在政治上的失意是因为词。 D.混淆条件,材料说武亦姝因热爱而背诵很多诗词,但并不能说明“热爱“是背诵出大量的诗词唯一条件。 【答案】C

4.材料二提到, 宋词里那一种感觉总在生活的角角落落里得到遇合,请结合生活场景谈谈你和宋词里的感觉如何遇合,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解析】场景的特点与诗句表现的特点要吻合,启示要围绕“场景”或“诗词”来写。

【答案】示例:夏夜,在田间小路上散步,闻着田间特有的味道,听着阵阵蛙声,让人心旷神怡,喜悦满怀,不由得想起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从中我得到积累古诗词可以让自己的生活体验更加丰富的启示。

进阶二 现代文阅读 大漠古城 赵丽宏

①吐鲁番盛夏的太阳光,是真正的火焰。在热辣辣的阳光烤灼下,所有一切都仿佛在冒烟,在喷火。汽车在大戈壁中飞一般奔驰,公路边那些被太阳晒得发烫的大大小小的卵石,像一些惊诧的眼睛,呆呆地瞪着没有一丝云彩的天空。

②当高昌古城突然在前方出现时,轮到我惊诧了。这真是奇迹,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居然会有一座被遗弃的城市,一座真正的古城!远远看去,它像一群风化的土山,走近细看,才能从千奇百怪的形状中辨认出房屋、街道、围墙的轮廓和残垣。

③阒无声息。只有那些高低起伏的、方的、圆的、不规则的残墟断垣,连带着它们在阳光下的浓浓的阴影,一座座一片片迎面而来,像一群沉默的幽灵……据说,历史学家能在这迷宫般的黄土堆中分辨出一千多年前的王宫、寺院、商场、监狱,甚至还能找到唐玄奘当年讲经说法的地方……然而我却无从分辨。在炽烈的阳光下,我流着汗,和残墟断垣们默默对峙。哦,你们,能告诉我什么呢?你们曾经像璀璨的宝石一般,镶嵌在荒凉的戈壁大漠中,闪耀在漫长曲折的丝绸之路上;你们曾经是人类的骄傲,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灿烂缤纷的标志。而现在,一切早已荡然无存,这里没有人烟,没有声音,连一星半点生命运动的迹象也无法找到,连一棵小小的绿草也没有……听一位久居吐鲁番的汉族同志告诉我,冬天的时候,这里常常狂风大作,狂风挟裹着滚滚黄尘,在高低起伏的城堡和残垣之间、在迂回曲折的街巷之中穿行,发出令人心悸的呼啸。也许,这是古城在以自己的方式回忆着它的黄金时代,回忆着丢失了一千余年的繁华和喧闹……

④一千年,十个世纪的岁月流水,可以把许多历史的遗迹磨得一干二净,而它,这座没有任何人照看的都市,却顽强地、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了,尽管失去了缤纷的色彩。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有些惊奇,也有些纳闷。

⑤视野突然开阔起来。我发现,自己已走到了一块宽阔坦荡的平台上,平台的尽头,是一幢还保留着圆顶的高大的古建筑。我正仰头看着,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一阵轻轻的笑声。回头一看,原来是三个维吾尔族小男孩,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并排站着。真不可思议,他们不知是从哪里钻出来的!

⑥这些孩子,看来对这里非常熟悉。他们并不怕陌生人,我便走过去和他们攀谈起来。 ⑦“你们怎么在这里?”我微笑着问。

⑧“我们来玩,我们的家离这儿不远。”胖男孩歪着脑袋回答我。他的回答使我吃惊:这古城附近,居然还有人家!我发现,他那件沾满黄土的汗衫胸前,别着一枚美国的纪念章,纪念章的图案是中美两国国旗。看来,常常有外国旅游者来看这座古城。并且受到了这些孩子的接待。

⑨“你们知道,这座古城有多少年历史了?” ⑩“一千年前,这里住人。”这是那个胖男孩回答我。

⑪“一千年不住人,这些房屋为什么还在呢?”这问题刚吐出口,我就有些后悔了——连我自己也无法弄明白的问题,怎么问这些小男孩呢!

⑫胖男孩抬起头,对着强烈的阳光眨巴着一对深棕色的大眼睛,突然得意地笑了:“因为它,太阳。这里不下雨。”

⑬回答得有道理。假如像江南一样年年下几场倾盆大雨,这座用泥土垒起的古城恐怕早就从大漠中消失了。

⑭三个孩子蹦蹦跳跳地走了,我的四周,又是死一般的寂静。他们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呢——一千年前的高昌人,为什么要遗弃这座繁华的都城?是遭受了突然降临的灾祸?还是不堪忍受那如火的炎阳?也许,这又是一个谜,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来解答……

⑮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古城的边缘。举目远眺,我不禁眼眼发亮了——从残缺的城墙缝隙里,涌进来一片清凉的绿色!那是白杨林,是玉米田,是葡萄园。

⑯在茫茫大戈壁中,有许多新的城市正在崛起。从高昌古城出发,我将去寻找它们! 1.根据内容,梳理作者的内心变化过程。

情节内容 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居然会有一座被遗弃的城市。 这座没有任何人照看的都市,却顽强地、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了 这古城附近,居然还有人家! 从残缺的城墙缝隙里,涌进来一片清凉的绿色!

作者的内心变化过程 (1) (2) (3) (4)

【答案】(1)惊诧 (2)惊奇、纳闷 (3)吃惊 (4)不禁眼睛发亮了(激动) 2.选文第③段使用第二人称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可以快速调动作者的感情到文章中;②便于抒情,直接抒发自己因古城的衰败消亡而产生的惊奇和疑惑;③让读者读起来更加亲切、随和。 3.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公路边那些被太阳晒得发烫的大大小小的卵石,像一些惊诧的眼睛,呆呆地瞪着没有一丝云彩的天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答案】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戈壁上炽热的天气。

(2)胖男孩抬起头,对着强烈的阳光眨巴着一对深棕色的大眼睛,突然得意地笑了。(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

【答案】运用外貌、神态(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一位天真、活泼、可爱的小孩子形象,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4.文章结尾富含深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将去寻找它们”中的“它们”不仅仅是指有白杨林、玉米田、葡萄园的新城市,还指太阳照耀下有生机、有活力的人类与人类创造的繁荣昌盛的世界;②“寻找”体现作者追寻的脚步,说明作者内心充满希望;③表达出作者对大漠中顽强的生命力的赞叹之情。

进阶三 名著阅读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完成练习。

饭是由两个态度冷淡的孩子侍候的,确切地说是由他们端来的,他们穿着大了好几号的制服,戴着红军八角帽,帽舌很长,不断掉下来遮住他们的眼睛。他们最初不高兴地看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就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的友善的微笑。这使我胆子大了一些,他从我身边走过时,我就招呼他:“喂,给我们拿点冷水来。”那个孩子压根儿不理我。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外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这时我发现戴着厚玻璃近视眼镜的交通处长李克农在笑我。他扯扯我的袖子,对我说:“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可是,你不能叫他‘喂’。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革命者,所以自愿到这里来帮忙。他们不是佣仆。他们是未来的红军战士。”正好这个时候,冷水来了。“谢谢你——同志!”我道歉说。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

我想,这些孩子真了不起。我从来没有在中国儿童中间看到过这样高度的个人自尊。可是,这第一次遭遇不过是少年先锋队以后要使我感到意外的一系列事情的开端而已,因为我深入苏区以后,我就会在这些脸颊红彤彤的“红小鬼”——情绪愉快、精神饱满、而且忠心耿耿——的身上发现一种令人惊异的青年运动所表现得生气勃勃精神。

1.第一段划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解析】“他们穿着大了好几号的制服,戴着红军八角帽,帽舌很长,不断掉下来遮住他们的眼睛。”从人物的穿戴看,属于外貌描写,军服大了好几号,帽舌很长,写出军服和帽子不合身,不是量身定做的,体现了当时条件的艰难。

【答案】外貌描写;写出了“红小鬼”的衣着不合身,体现了当时条件的艰难。 2.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饭是由两个态度冷淡的孩子侍候的,确切地说是由他们端来的。 ..

【解析】“侍候”本义指在人身边照料生活;服侍。等候;守候。斯诺来到红区,每日的饭菜都由两个“红小鬼”端来,在斯诺身边照料他的生活,表现“红小鬼”热心、照顾周全和红区对斯诺此行的重视。

【答案】“侍候”一词写出了“红小鬼”把斯诺当做贵宾招待,照顾周全。体现了孩子们的热心,以及红区对此的重视。

3.选文主要表现了这两个少先先锋队员怎样的特点?这反映了红军官兵之间怎样的关系? 【解析】“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革命者,所以自愿到这里来帮忙。”——忠于革命,无私奉献;“他从我身边走过时,……我又招呼另外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自尊要强;“我就会在这些脸颊红彤彤的‘红小鬼’——情绪愉快、精神饱满、而且忠心耿耿——的身上发现一种令人惊异的青年运动所表现得生气勃勃精神。”——情绪愉快、精神饱满、忠心耿耿、生气勃勃。“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他们不是佣仆。他们是未来的红军战士。”反映了红军官兵之间友善尊重、人人平等的关系。

【答案】表现两个少年先锋队员自尊要强,情绪愉快,精神饱满,忠心耿耿。反映了红军官兵之间友善,人人平等,需要尊重的关系。

进阶四 诗词曲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注】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 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首联描写了阴沉萧瑟的秋景,烘托了诗人伤感抑郁的心情,奠定了全诗忧愁凄凉的感情基调。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表达了诗人暮年飘零的孤独愁苦之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对国家动荡时局的担忧之情。

进阶五 文言文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 ①上:指唐太宗。②贾(ɡǔ)胡:胡商。③赇(qiú):贿赂。④抵:触犯。⑤徇:顺从。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C.宜戮力相辅 .D.上谓侍臣曰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 .B.劳其筋骨 .

C.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答案】B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答案】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2)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

【答案】人们都知道他喜爱珍珠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4.【乙】文在君臣的对话中,唐太宗提出的警示与【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意思相同,用自己的话简述。

畎亩:田间,田地 喻:告诉 宜:应当 谓:对……说

震耳欲聋 .无案牍之劳形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将以下骑送迎 .

【解析】A项,欲望/将要。B项,使……劳累。C项,和/欣赏。D项,将要/将领。

【答案】官吏不能因受贿而触犯法律;君王不能因贪图奢华享受而亡国;君臣要尽力相互帮助,避免被人嘲笑。 【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乙:皇上对侍臣说:“朕听闻西域有个商人,得到一颗无价的宝珠,就剖开自己的肚子,把宝珠藏在里面,(因而丢了性命)有这回事吗?”侍臣回答说:“是有这么回事。”皇上说:“人们都知道,嘲笑这个商人爱惜宝珠而不爱惜身体,但有的官员因贪赃受贿而受法律制裁(丧命),和有的皇帝因追求无限制的欲望而亡国的,与那个胡商的可笑行为有什么两样呢?”魏征说:“从前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个健忘的人,搬家而遗忘了妻子’。孔子说:‘还有健忘得更严重的呢:桀、纣把自己都忘了。’也和这个事是一样阿。”皇上说“是啊,我和你们应该同心合力地互相帮助,差不多能够避免为他人所讥笑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