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下列言论能够反映我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经济政策的是( )。 A.“是故工商盖皆本业也” B.“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C.“乡农卖丝争赴市(场)” D.“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2.明代中后期,小说“三言二拍”第一次将商人当作被歌颂的对象。这一现象说明( )。
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重农抑商政策废弃 C.官营商业渐趋消亡 D.私营商业发展受阻 3.(2011·福建文综)《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4.桑弘羊上书汉武帝说:“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也,特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兼并之路也。”桑弘羊建议由国家管理盐铁的目的不包括(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C.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5.(原创)清朝诗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说:“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对“国初海禁”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禁止一切中外贸易活动 B.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体现 C.主观上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D.重农抑商政策的特定表现
6.1656年,清廷“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并“不许片帆入口”,同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该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
A.打击了中国航海业 B.丧失了外贸主动权 C.影响了商民的收入 D.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 7.(2011·福建莆田高三月考)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定货”的生产形式。上述材料反映明朝时期( )。
A.私营手工业已占据主导地位 B.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自然经济逐渐退居次要地位 D.资本主义萌芽开始逐渐出现
8.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的权利。”我国明清政府的做法( )。
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 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D.导致了农耕经济逐渐瓦解 二、非选择题 9.(2010·海南单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偻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请完成: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
1
之。
——《隋书·令狐熙传》
材料二 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三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
材料四 (按:这是一则关于宋朝的记载)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皆是,即无容虚之屋„„客贩往东„„曾无虚日。
——《梦粱录》
请完成:
(1)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隋唐王朝怎样进行城市商业的管理? (2)材料三、四反映了宋代城市商业活动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3)我们应当怎样认识我国自隋唐至宋代城市商业管理的变化?
参考答案
1. 答案:B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而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
2
古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政策,故B项符合题意。
2. 答案:A 商人成为被歌颂的对象,是宋代以后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结果,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均与史实不符,D项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没有关系。
3. 答案:D 根据“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等信息,说明法律重农抑商但商人富贵、农夫贫贱,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俗之所贵,主之所贱”等信息的内涵不符。
4. 答案:C “非独为利也,特以建本抑末”等信息,说明桑弘羊主张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进而落实重农抑商政策,最终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C项从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5. 答案:A “海禁”政策是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并限制外商到中国进行贸易,但不是禁止一切中外贸易活动,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海禁”政策密切相关。
6. 答案:D 清政府利用国家政权推行“海禁”政策,使中国社会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中“最大影响”的要求。
7. 答案:D “机户领织”制度反映了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表现形式之一,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C项与史实不符。
8. 答案:B 明清政府利用国家政权推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严重束缚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9. 参考答案:(1)态度: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
(2)认识: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逐末;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利用商人,保证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
解析:第(1)问可结合材料中“追其俸以偿商人”等信息,从扶持、保护、利用三个角度进行说明;第(2)问应联系材料中“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等信息,从总体评价、特定阶段的做法及其评价、长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
10. 参考答案:(1)禁止沿街开设店铺;官府规定交易场所;专职官员进行管理;严格限制交易时间。
(2)不禁“夜市”,打破了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可以沿街开设店铺,突破了商业活动的地域限制。
(3)城市商业管理渐趋开放;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不断繁荣发展。 解析:本题围绕我国古代王朝加强工商业管理的措施组织材料,主要考查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以及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应特别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引文出处等。其中,第(1)(2)问可以直接从材料中提取答案;第(3)问应从城市管理、城市商业发展状况等多个角度进行概括和归纳。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