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卷第4期・总第156期 20 1 3年2月・下半月刊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源性休克 高朝宝 王俊平 (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院急诊科,平顶山467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源性休克临床疗效。方法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内科常规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并 给予观察。结果两组均能使血压迅速上升,2h后血压均趋平衡,治疗组心率下降,但对照组仍保持较高水平。对照组6例感心悸, 2例感胸闷;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参麦注射液配合西医常规治疗能迅速纠正心源性休克,其作用效果明显,且患者自觉 症状更好。 关键词:急性心源性休克;中西医结合疗法;参麦注射液 doi:10.3969/j.issr ̄1672-2779.2013.04.031 文章编号:1672_2779(2013)一O4—0047—02 急性心源性休克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急症之一, 反应。 也是常见的死亡原因[1]。现就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8例急 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压、心率改变比较 ( ±S) 性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常规抢救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 液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期对参麦注射液在急性 心源性休克的作用作一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选46例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心源性 休克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18例。治疗 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44 ̄86岁,平均(65.3± 18.4)岁。基础心脏疾病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10 例,扩张性心肌病6例,冠心病严重心律失常4例,慢 性风湿性心脏病4例,急性重症心肌炎3例,高血压性 心脏病1例。对照组:男10例,女8例,年龄44 ̄87 岁,平均(65.1±17.7)岁。基础心脏疾病为: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7例,扩张性心肌病4例,冠心病严重心 律失常3例,慢性风湿性心脏病2例,急性重症心肌炎1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 因方面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 1.2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诊断依据心电图、心肌酶谱、 3讨论 血压(≤10.7/8.0kPa)、器官循环衰竭表现(尿量≤ 心源性休克是由于严重的泵功能衰竭或心功能不全 30ml/h,精神、神志改变和呼吸深快)以及儿茶酚胺增 引起的休克综合征。缺血性心源性休克,由于大面积心 多的体征(皮肤苍白、冷汗、心动过速)。 肌梗死,平均动脉压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冠脉血流量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按照心源性休克给予内科常 降低,而外周阻力增加,组织灌流量锐减,心肌代谢紊 规抗休克治疗,其中包括心电监护、补充血容量、正性 乱,各种酶的释放和有害物质的蓄积,加重缺血缺氧对 肌力药物、升压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 心肌的损害,引起泵功能衰竭,形成心源性休克。心源 素)、血管扩张剂(硝普钠)、利尿及溶栓治疗等。治疗 性休克属中医学“厥脱(重证)”之范畴。病机多为心气 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参附注射液40ml加入5% 不足,心阳暴脱,导致阴不敛阳,阴阳离绝危证。中医 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滴。 治疗多以大补气津,固阳固脱的治疗原则。参附注射液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0.5、1、2h,血 源自《校注妇人良方》卷九之参附汤,由人参一两、附 压、心率情况,并进行对照统计分析。统计软件采用 子五钱组成。参附汤功能回阳益气、固脱、主治元气大 SPSS10.0。 亏,阳气暴脱之厥脱证。其主要成分为人参皂甙和乌头 2结果 碱,分别为红参和黑附片的提取物_2],药理研究发现,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压、心率改变比较,见 人参皂甙具有抑制Na 一K 一ATP酶,促进Ca2 内流,从 表1。由表可见,两组均能使血压迅速上升,2h后血压 而增加心肌收缩作用,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氧耗量, 均趋平衡,治疗组心率下降,但对照组仍保持较高水平。 有与强心甙相似的强心作用,同时改善微循环,扩张血 对照组6例感心悸,2例感胸闷;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 管,提高机体适应性,达到升压、稳压作用。乌头碱是 第11卷第4期・总第156期 20 1 3年2月・下半月刊 重要的强心成分,同时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两药同 用,具有强心、升压、增强心肌收缩力,减低外周阻力, 增加组织器官的血供,改善组织器官缺血状态,同时可 改善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的作用而拮抗了多巴胺在停药 变化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6例感 心悸,2例感胸闷;参麦注射液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 应。此结果表明参麦注射液配合西医常规治疗能迅速纠 正心源性休克,其作用效果与对照组类同,但患者自觉 症状更好。 参考文献 EO虞东红,贾连旺.参麦注射液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 响[J].中国中医急症,20o4,13(4):218-219. E23程梦琳。吴基良,罗德生.参附注射液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NO,NOS 的影响rJ].成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3,17(4):237-239. 时出现的血管张力下降导致组织灌注不足的副作用,从 而避免了患者胸闷、心悸及低血压等多巴胺依赖症状的 发生。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使血压迅速上升,休克得到纠 正,对照组血压提升稍快,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 著性(P>0.05),2h后两组血压均趋平衡,参麦注射 液治疗组心率下降,但对照组仍保持较高水平,心率的 (本文校对:张文娟 收稿日期:2013-01—16) 中西药联合用药的作用机制及药源性疾病分析 周小虎 (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襄阳441000) 摘要:目的 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疾病已成为临床中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但不合理的中西药联合用药,不但影响疗效,而且会产生 在临床用药过程中,中西药联用时产生 比单用某一种药物,产生更多的不良反应,导致药源性疾病。方法 将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共收集不良反应处方病例 463例,按年龄、性别,随机分组。其中男性处方病例238例,女性处方病例225倒。结果的不良反应,是造成药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结论疾病的发生。 掌握中西药联合应用的配伍禁忌和注意事项,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药源性 关键词:中西药联用;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回归分析方法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3.04.032 文章编号:1672—2779(2013)一04—0048-02 药源性疾病(DID)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因药物 表1 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例数构成}b 的原因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 引起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 应,由此产生各种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疾病。它不仅包括 药物在正常用法及用量情况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而且 还包括由于超量、误服、错误应用以及不正常使用药物 等情况而引起的疾病。药源性疾病多数由于药物副作用、 剂量过大导致的药理作用或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引发的疾 病,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3讨论 1.1一般资料将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期间,由药 物引起的明确的不良反应,纳入标准的不良反应住院病 例,共收集不良反应处方病例463例,按年龄、性别,随 在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疾病时,年龄、营养状况、 精神状态、生理周期、病理是影响药源性疾病的影响因 素之一。但同时如果不合理用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 入人体后,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反应,药物在治疗疾病的 同时,又会发生副作用,即药物治疗的二重性,联合用 机分组。其中男性处方病例238例,女JI生处方病例225例。 1.2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x 检验,单因素回归分析方法,详细统计结果见表1。 2结果 药可以增加药效,药物间也易产生拮抗,副作用发生率 增加,是导致药源性疾病发生最重要的因素。 中药成分复杂、有效成分不稳定、制剂工艺不合理, 配伍和使用不当均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对老年 r(4m01=0.917,现r=0.9217,P<O.01,故有非常 显著意义。诱发药源性疾病既有病人本身的特异质、年 龄、性别等因素,又有药物方面的质量、给药剂量和疗 程等因素,但从统计资料来看,不合理用药,忽视药物 相互间的作用,进而产生不良反应,是造成药源性疾病 的重要原因。 患者、体弱患者或幼儿未作适当的剂量调整致药物过量 或中毒,老年人由于身体各器官机能下降,药物代谢慢, 肾脏排泄较差,可以考虑适当减少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 的剂量,除了已经明确的必须同时使用,中西药最好错 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