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29卷第07期(总第435期) 河北省农村居民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任悦,崔玉姝 (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近年来,气候问题愈演愈烈,控制碳排放,实现碳减排已经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视。河北省毗邻京津, 地理位置重要,在当前我国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河北农村居民的碳排放问题也不容忽视。通过使用多元回归计 量模型对1996~2015年的人口、收入、消费结构和能源结构对河北农村居民碳排放的影响进行计算。结果显示,人口和 收入对碳排放量呈正向影响,消费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呈负向影响。 【关键词】河北省;农村居民;碳排放;影响因素;多元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碳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简称。人类的日常活动都有可能 造成碳排放。为了应对气候问题的挑战,国际社会先后制定了 农村人口、居民收入、生活消费支出结构、能源消费结构4个 变量对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的动态影响过程发现,人口数 量和生活消费支出结构对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量的影响作 用较大。杨沫、陈凯分析了2007—2014年河北省碳排放情况,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重要协议。 控制碳排放,实现碳减排,已经成为了全人类的共识。2015年 《巴黎协议》通过,中国承诺将于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 达到峰值并争取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对河北省碳排放影响最大;煤炭消费量、人 均GDP、城镇人口占比、人口数对河北省碳排放量有促进作用。 本文以河北省农村居民的碳排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数 建议。 表1 1996—2015年河北省农村居民碳排放量 年份 碳排放量(万t) 554.139833 557.018237 359.478423 556.17l492 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达到20%左右。 %卯 ∞叭 ∞ 加加加加加加 嘶 加加据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其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碳减排的对策 但是现阶段,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能 源的需求大,能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的现状 在短期内很难改变。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碳排放总量已达到世 界第一,占全世界总排放量的26%。预计到2020年,中国碳 排放总量将达到世界的三分之一,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碳减排压 力。 河北省正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时期。省内煤炭能 源充足、分布广,85%左右的碳排放源于煤炭燃烧。在当前我 国正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河北省 505.126715 525.559384 526.334595 527.44428 作为能源大省和“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碳减排问题的解决,对于全国的碳减排工作具有巨大的示范作 用。 512.111782 565.444405 近年来,农村居民碳排放量增幅巨大,农村碳排放问题 不容忽视。目前学术界对于碳排放影响因素问题的研究大多针 对国家层面和产业、交通、城镇等领域,对农村居民生活用能 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关注较少。刘晓敏通过分析京津冀地区服务 559.46 1084 580.133308 638.495666 667.92934 746.4l0347 776.056283 835.812197 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发现能源结构、人口效应、产业 规模、能源强度是河北省服务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 京津冀地区服务业能源消费有待向碳排放量低的天然气等能源 转变;刘红耀应用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对河北省能源消费碳 1507.673746 1470.380706 排放及经济发展进行阶段分析,结果表示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是 人口、经济产出和产业结构;汝醒君、汪臻通过定量分析中国 [收稿日期]2018—03—05 1516.95104 [基金项目]森林生态产品供给模式和管理机制研究(CGCF—RD201303);来源: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碳汇研究院。 [作者简介]任悦(1993一),男,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碳排放核算与低碳发展政策。 [通信作者]崔玉姝(1973~),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项目投融管理及财务管理与政策。 54一 一任悦,等:河北省农村居民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1 河北省农村居民碳排放量的测算和现状分析 1.1测算方法和结果 资源·环境 本研究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多元回归模型,即Yt=c+a Xt+bZt(t=1,2,…,T)。Y为因变量;X、Z为自变量。 设模型为Y=C+aXI+bX2+cX3+dX4。其中Y代表河北省农 村居民的碳排放量。X1、X2、X3、X4分别代表人口、收入水平、 消费结构和能源结构。 2.2数据来源的说明 本文测算的碳排放量是1996~2015年河北省农村居民 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其涉及的终端能源消费包括煤炭、 石油、液化气、天然气和电力五类主要能源。相关数据来自 1996~2015年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河北能源平衡表。 在碳排放量的测算上,目前国际上的核算方法主要有投入 产出法、实测法、IPCC法等,没有统一的核算标准以及碳排 放量的官方数据。本文采用的是{{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 在上述数据中,河北省农村居民总人口数量:人均可支配 收入、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均来自1996~2015年的《河 北农村统计年鉴》。能源结构中的河北省农村居民电力消费量 清单指南》中介绍的估算化石燃料燃烧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 即IPCC排放因子法。计算公式为: 碳排放量=∑能源消费量×该能源碳排放因子。所需的 排放因子均来自IPCC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测算结果以及变化趋势见表1和图1。 1.2现状分析 |0 l l i- ≥ l ÷ 0 - 0 图1 1 906~201 5年河北省农村居民碳排放量变化趋势 根据图1和表1可以看出,1996—2015年,河北省农村居 民碳排放量呈总体上升趋势。1996年为从554.139833万t, 2015年上升到了1516.95104万t,增长了1.74倍。 从具体的增长情况来看,河北省农村居民碳排放量在 1996~1997年逐年上升,到1998年有所下降。1998年以后 又呈上升趋势,之后一直保持平稳增长。直到2012年以后, 增长速度加快,2013年碳排放量比2012年增长了80.4%。到 2014年碳排放量虽有小幅回落,但仍保持较高水平。之后的 2014~2015年又有小幅上升。 总体来看,近20年以来,河北省农村居民的碳排放量呈 上升趋势且居高不下。碳排放问题急需得到解决。 2 研究模型及数据说明 2.1 变量的选取和研究模型的构建 根据国内外专家的研究结果以及对现有文献的阅读和整 理,可以得出碳排放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能源消费情况、人口规 模、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等。 由于本文以河北省农村居民碳排放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 因此不考虑产业问题,将影响因素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人口 数量、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和能源结构。并用河北省农村居民 总人口数量代表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代表收入、恩格尔系数 代表消费结构、电力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百分比代表能源结构。 同时选取1996~2015年数据进行验证。 和总能源消费量,来自1996~2015年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的河北省能源平衡表,本文先将各种能源消费量折算成标准煤, 然后再计算电力所占的百分比。 本文进行数据处理采用的软件是Eviews9.0。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研究结果 (1)根据对数据的检验和处理,得到结果如下: Y=426.2948+O.0l 1436X1+O.133157X2-3.915385X3— 15.18295X4 T(0.088886) (0.016653)(2.984435)(一0.358542) (一2.369154) R =0.948401 F=68.92625 d=2.364296 其中影响因素即系数见表2: 表2 河北省农村居民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及其系数 影响因素 系数(影响程度) X1(人口数量) 0.01 1436 X2(收入水平) 0.133157 X3(消费结构) -3.915385 X4(能源结构) -15.18295 (2)显著性检验:给定显著水平d=O.05,根据 k=4,n=20,查自由度分别为4和15的分布表得到临界值 FO.05=3.06。显然F=68.92625>FO.05,说明回归方程是显著的。 3,2结果分析 (1)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口数量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分析: 从人口数量的弹性系数来看,0.O11436,为正值,说明人口变 动对碳排放量呈正向效应。人口越多,消耗的能源就越多,产 生的碳排放量也就越大。 (2)河北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分析: 从可支配收入的弹性系数来看,0.133157,为正数,说明收入 变动对碳排放量呈正向效应。即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越多, 碳排放量就越大。这是因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 入也会随之上升。而过去河北省偏向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势必造成更多的碳排放。因此,随着河北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的日益提升,农村居民的碳排放量也会越来越多。 (3)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分析: (下转P62) 一55— 专业合作组织 业保险服务体系,鼓励发展针对土地合作经营的农业保险,有 助于降低规模经营和市场风险,也能使土地银行的发展空间进 一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29卷第07期(总第435期) 探讨。 [参考文献】 [1]肖扬,郑吉峰.湖南农村土地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叨.湖南 科技学院学报,2011(08):136—138. 步提升。 4 结语 鹊山村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成 立土地银行,发动农户自愿将农田贷给各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 经营管理,很好的解决了农村人地矛盾、土地分散、土地抛荒 的问题,提升了鹊山村的农业发展水平。 [2】权小虎.杨凌“土地银行”的法律监控和规范【J1_新西部(理论版), 2012(Z4):21—23. [3】李陶.农村土地银行的制度设计与完善fD].雅安:I ̄)tl农业大学, 2012. 【4]陈少强,孙艳丽.土地银行的构想[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0 (04):6O一61. 土地银行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使鹊山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给中国农村辽阔的土地发展创新出一条新的道路。虽然在实施 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但是有问题就会有对策,希望抛砖引 玉,引起学术界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银行进行深入地 [5]赵富洲.农发行支持农村土地流转的有益探索——河南省临颍土地 银行运作实践与思考叨.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1 1):97—99. 保理念,倡导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上接P55) 由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从而使得农村居民自觉参 与到节能减排活动中,使得低碳生活方式成为广大居民的自觉 行为。 4.2 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特色经济。合理提高农村 居民收入 根据计算,所得的弹性系数为一3.915385,呈负向效应。说明 恩格尔系数越低,即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越低,碳排放量 越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有了更多的食品选择, 可能会更多地采购成品或半成品食品,这虽然使得农村居民生 活用能直接碳排放下降了,但是隐藏在成品或半成品食品生产、 流通过程中的间接碳排放会有更大的增加。同时,农村居民的 消费结构会更加趋向多元化。除了基本的食品消费以外,农村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河北省农村居民收 入的提高,碳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河北省在今后的经 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摆脱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既要加快发展, 又要守住生态环境的底线。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 居民会进行一些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如驾车出游等娱乐 活动,都会增加碳排放量。 (4)河北省农村居民能源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分析: 根据结果,其弹性系数为一15.18295,呈负向效应,即电力消 进步,减少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单位能耗和碳排 放强度。以创新驱动发展,寻找发展新引擎,全面落实新发展 理念,从低碳供给、生产、经营、消费等方面以更加集约、高 效的方式来实现低碳发展。同时要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积极发展农村特色经济,发展旅游业,合理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4.3 调整能源结构,加大新能源的使用 费占总能源消费的百分比越高,碳排放量越低。这是因为随着 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居民生活电价的降低,农村居民对 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劣质低效的传统能源消费 需求下降,越来越多农村家庭选择使用碳排放量较小的各种家 河北省农村居民在能源消费上主要以煤炭等高碳能源为 主,碳排放系数较小的天然气及排放系数为零的清洁能源使用 较少,这给河北省农村地区的温室气体减排带来很大压力。因此, 应该加大包括天然气在内的清洁能源使用。进一步普及农村地区 用电器作为提升生活品质的主要手段。再加上近些年农村地区 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 “煤改电”、 “煤改气”等的工作持续 推进,和清洁能源、清洁灶具的利用,农村居民的能源结构也 越来越合理和先进,碳排放量也就会相应地降低。 天然气的使用,扩大天然气的使用领域,逐步降低广大农村居民 对煤炭的依赖。同时,在非化石能源使用方面,充分开发和利用 农村地区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煤层气等 清洁能源。提升新能源利用比例,逐步实现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 [参考文献】 [1]刘晓敏,许永兵,刘志辉,等.京津冀服务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 因素分析[J].河南科学,2016(5):810—816. 4对策和建议 4.1 提高农村居民的低碳意识,加强低碳宣传。倡导低碳 生活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人口数量对河北省农村地区碳排放量 的增大具有正向拉动作用,构成河北省农村地区节能减排工作 的重要方面。人口因素之所以成为影响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 是因为人类的生活生产等活动对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不可忽视 的影响。目前,中国为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经开放“二 f2]刘红耀,肖磊,徐晓丽,等.河北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影响因素分 析[J1_河北农业科学,2016(4):81—84. [3]汝醒君,汪臻.中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生 态经济,2017(1):73—76. 孩政策”,控制人口数量这一途径已不可行。在人口方面控制 碳排放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人们的低碳意识,倡导低碳生活。因 此,应该大力开展低碳宣传教育活动,培养低碳意识,增强环 62一 『4]杨沫,陈凯.基于STIRPAT及解耦模型的河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 分析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300—304.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