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年2月第20卷第3期 Chinese Journa1 of Practica1 Nervous Diseases Feb.2017,Vo1.20 No.3 31(3):253—257. 皮细胞生成、血管形成等多种机制实现。同时, BMSC还能增强残留脑组织特别是缺血区周围的脑 [5] Chen J,Zhang ZG,Li Y,et a1.Intravenous administra— tion of human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induces anglo— genesis in the ischemic boundary zone after stroke in 组织的功能和可塑性 ]。研究表明,提高脑组织的可 塑性可促进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血管发生的 增多,可提高缺血半暗带区血液供应,从而挽救梗死 周围区频死的神经细胞,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Zhang等[7 ]研究也显示,血管密度高的卒中患者比 血管密度低的患者功能恢复快,同时存活时间也较 ratsEJ].Circ Res,2003,92(6):692—699. Y,Zhang R,et a1.Combination therapy of [63 Chen J,Listroke in rats with 8 nitric oxide donor and human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enhances angiogenesis and neuro— genesis[J].Brain Res,2004,1 005(I/2):21—28. 长。新形成的血管可以提高缺血周围脑组织的血流 灌注,改善微循环,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而 VEGF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诱导血管形成的特 性 ]。在缺血缺氧状态下,VEGF的表达可明显增 加ll 。而VEGF可能是通过激活细胞上的磷脂酶C 短暂地诱导Ca 离子释放,从而促进内皮细胞的增 殖进而促进新血管的形成_1 ]。因此,BMSCs可增 加VEGF的表达,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促进神经功 能的恢复,为脑梗死的治疗和恢复提供可能。 4 参考文献 [1] 陈竺.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M].北京:中 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0—17. E7] Zhang ZG,Zhang L,Jiang Q,et a1.VEGF enhances 8n— giogenesis and promotes blood—brain barrier leakage in the ischemic brain[J].J Clin Invest,2000,106(7): 829-838. [8] Zhang ZG,Zhang L,Jiang Q,et a1.Bone marrow—derived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participate in cerebral neo— vascularizati0n after focal cerebraI isehemia in the adult mouse[J].Circ Res,2002,90(3):284—288. [9] Kimura R,Nakase H,Tamaki R,et a1.Vascular endo— thelial growth factor antagonist reduces brain edema for— mation and venous infarction[J].Stroke,2005,36(6): 1 259—1 263. HH,Bernaudin M,Bellail A,et a1.Hypoxia—in— [1o] Martiduce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2]Li Y,Chen J,I u M,et a1.Treatment of stoke in rat with precedes neovascularization after cerebral ischemia[J]. Am J PathoI,2000,156(3):965—976. intracarotid administration of marrow stomal cells[J]. Neurology,2001,56(12):1 666—1 672. sau W.Mechanisms of angiogenesis[J].Nature, [11] Ri1997,386(6 626):671-674. [3] Chen JR,Cheng GY,Sheu CC,et a1.Transplanted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migrate,differentiate and improve motor function in rats with experimentally induced cere— [12] Maeda K,Chung Y,Ogawa Y,et a1.Prognostic value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in gastric bral stoke[J].J Ant,2008,213(3):249—258. [4]雷阳,牟文松,雄鹰,等.骨髓基质干细胞不同移植途径 carcinoma[J].Cancer,1996,77(5):858—863. (收稿2016—08—21) 对脑缺血治疗的影响[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9, 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临床分析 李小磊” 杜迎春” 石伟纲” 高延伦” 陈少武。’ 秦得营” 王红旭” 薛文俊 河南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1)神经内三科【摘要】 目的2)影像中心 平顶山467000 分析38例临床确诊的 探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临床症状、脑脊液、影像学特点及治疗预后。方法SIH患者的I临床表现、脑脊液、影像学、治疗与随访资料。结果 全部患者存在直立位头痛,伴随恶心或呕吐68.4 、颈强直 78.9 、头晕或眩晕47.4 、耳鸣或听力下降7.9 、视觉症状(视力障碍、畏光、复视)10.5 。94.7 患者侧卧位脑脊液压力< 6O mmH。O。头颅MRI检查总体阳性率73.3 ,弥漫性硬脑膜增厚及强化最常见,其他表现依次为硬膜下积液、脑下沉和垂体 增大等。结论 直立位头痛症状、侧卧位脑脊液压力<60 mmH zO及MRI特征性表现对于诊断SIH最具意义,头颅MRI增强 检查是临床诊断SIH主要的无创检查方式之一。治疗以脚高头低卧床休息及补液治疗为主,大多数预后好,少数需硬脑膜修补 治疗。 【关键词1 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直立位头痛;磁共振成像;补液治疗 【中图分类号1 R742.8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110(2017)03—0054—04 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SIH)是一种临床相对少见的以直立位 断,随着近年来无创性医学影像学的发展,SIH的诊 断发生了变化。为探讨SIH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 点,现将我院2009—04--2016—02收治的38例SIH临 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头痛、侧卧位腰穿脑脊液压力低于60 mmH。O为典 型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既往主要进行临床诊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年2月第20卷第3期tical Ne Chinese Journal of Prac!塑 塑£! . !! : : ・5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04—2O16—02我院神经内科诊 治的38例SIH患者,均符合Schievink等_2]2011年 修订的SIH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排除脑脊液耳、 鼻漏、腰椎穿刺术、颅脑外伤及严重脱水、糖尿病昏迷 等继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因素。 1.2诊断标准 SIH(2011年)诊断标准_2]:(1)直立 性头痛;(2)至少存在以下1项:①颅内压≤60 mmH2O(1 mmH2O一0.009 8 kPa);②硬脑膜外血 贴治疗后头痛持续缓解;③证实有活动性脑脊液 (CSF)漏;④颅脑MRI提示低颅压样改变(如脑下垂 或硬脑膜强化);(3)近期无硬脑膜穿刺史;(4)排除其 他继发性因素。 1.3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38例sIH患 者的临床特征、脑脊液检查结果及影像学资料、治疗 情况和预后进行详细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SIH多发于青壮年,本组38例患者 年龄2O~45岁者31例(81.6 );女28例(73.7 ), 男10例(26.3 );均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程1 周内12例,1~2周2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直位性头 痛,头痛部位以前额部(13例)和枕部(9例)最多见, 其次是颞部(6例)和顶部(3例),累及多部位头痛(7 例);头痛程度多为轻至中度疼痛,表现多样,其中钝 痛、胀痛为主约占80.0 ,搏动性疼痛约占7.5 ,头 痛呈炸裂样剧痛及牵拉痛者约占12.5 。38例患者 中头痛伴恶心、呕吐26例,头晕14例,眩晕4例,听 觉症状(耳鸣、听力减退或过敏)3例,视觉症状(视力 障碍、视野缺损、畏光、复视)4例;头痛程度逐渐加重 由直位性头痛变为持续性头痛,伴抽搐后肢体麻木及 无力1例(并发脑静脉窦血栓);Romberg征睁、闭眼 均不稳4例;锥体束征阳性1例;颈部抵抗3O例,颌 胸距1~3指;凯尔尼格征阳性4例,布鲁津斯征阳性 1例。 本组36例侧卧位腰椎穿刺CSF压力<6O mmH O,其中8例“干性穿刺”拔出穿刺针芯无脑脊 液自然流出,需注射器回抽;2例肥胖患者CSF压力 分别为86 mmH O及102 mmH O,经治疗临床症 状完全消失后复查CSF压力160 mmH O及194 mmH。O。CSF检查部分患者有蛋白、红细胞、白细 胞升高,蛋白升高均未超过1.0 g/L,白细胞以淋巴 细胞升高为主。但脑脊液糖及氯化物均正常。 2.2影像学特征38例患者均行头颅CT平扫,结 果示未见异常32例,双侧脑室系统轻度缩小3例,硬 膜下积液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1例。3O例行头颅 MRI平扫或增强检查,未见异常8例;弥漫性硬脑膜 增厚及强化19例(63.3 ),T WI呈等或略低信号, Tz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硬脑膜均呈连续、弥漫、 对称、均匀强化,软脑膜未见强化;13例(43.3 )硬 膜下积液及硬膜下血肿;脑下垂征像5例主要表现为 小脑扁桃体下移,下移>4 mm(枕骨大孔连线下,即 斜坡下缘至枕骨大孔后缘间的连线)。鞍上池及桥前 池变窄共9例,乳头体一脑桥距离和中脑一脑桥角度明 显变小7例。脑室变窄、脑沟变浅3例;垂体增大征 象者4例,主要表现为垂体外形饱满,垂体高度增加; 颅脑MRV检查中上矢状窦及左侧横窦、乙状窦未见 显影,提示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合并横窦及直窦的 扩张2例,直窦扩张4例;11例进行脊柱MRI平扫 及增强扫描均有不同程度硬脊膜增厚及强化,6例硬 膜外间隙积液。 2.3治疗及预后所有患者均卧床,并采取头低脚 高位。治疗主要给予大量补液每日静滴生理盐水2 000~3 000 mL,6例经补液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患 者给予糖皮质激素5~7 d后症状缓解明显;住院时 间(13±6.4)d,其中31例经治疗后直立位头痛等症 状消失,5例症状明显好转,2例症状改善不明显转上 级医院行“人工硬脑膜覆盖术”,术后症状消失。22 例症状消失患者随访2 a,20例未见复发,其中2例 搬重物后症状复发但疼痛程度较轻,自行卧床休息并 补液后约1周症状消失。 3讨论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 30 ̄40岁,男:女比例为1:3_3],本组患者男:女比 例为1:2.8,38例患者中年龄2O~45岁31例 (81.6 A),与文献报道结果基本一致。自发性低颅压 0综合征病因目前不很清楚,发病机制或与脑脊液生成 减少,脑脊液回流过多、过快,脑脊液漏出异常有关。 目前认为,蛛网膜的缺损或撕裂导致的CSF漏是 SIH最可能的病因,蛛网膜的缺损或撕裂最多见部位 是脊神经根鞘处L4]。当脑脊液减少、颅内压下降时, 脑脊液液垫作用减弱或消失,坐立位时脑组织下沉, 引起颅底神经被压在颅底骨上,引起疼痛等刺激症 状;当患者直立位时出现明显头痛,而改为卧位或脚 高头低位时,上述影响消失,症状减轻或消失Es]。当 第Ⅷ对脑神经受损可见头晕、耳鸣、听力下降,第Ⅲ、 Ⅳ、Ⅵ对脑神经受损可见复视,第Ⅱ对脑神经受损则 出现视物不清。且脑神经受损症状与体位变化有关, 即立位时出现或加重,卧位后减轻或消失与文献[6] 报道一致。关于SIH患者并发脑静脉血栓形成,既 往文献均有报道。美国AHA和ASA制定的CVT (脑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处理指南中曾指出SIH作 为cVT的少见原因,临床应引起关注 ]。 本组所有患者均行腰穿脑脊检液查,其中36例 腰穿压力<6O mmH。O,少数患者伴蛛网膜下腔或硬 膜下出血而出现血性脑脊液,部分患者脑脊液中白细 胞数及蛋白轻度增高,原因可能与脑静脉或静脉窦扩 ‘56・ 主圄塞旦 经疾病杂志2017年2月第20卷第3期Chinese Journal 0f Practica1 Nerv0us Diseases Feb.2017,Vo1.20 No.3 张通透性升高、渗出增加有关。腰穿压力<6O mmHzO有助于SIH诊断。但参考SIH(2011年)诊 断标准 ],不能仅根据脑脊液压力>60 mmH。O而 排除SIH诊断。本组2例腰穿CSF压力均>60 mmHzO,但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治疗后症状消 失,且复查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分析可能是部分患 者特别是肥胖患者或基础CSF压力偏高,只要CSF 压力下降达到一定程度而致CSF容量明显下降即可 出现低颅压表现。Peeraully等[8 也有类似报道,提 示SIH患者临床表现并非完全由颅内CSF压力降低 所致。部分学者指出脑脊液容量不足是SIH发病的 重要病理、生理基础,而不是颅内CSF压力的绝对值 下降嘲。 38例患者均行头颅CT平扫,32例未见异常,3 例双侧脑室轻度缩小,2例硬膜下积液,1例慢性硬膜 下血肿。可见头颅CT平扫检查对于SIH诊断敏感 度差,大多头颅CT未见异常,仅少数可表现为脑室 缩小、双侧硬膜下积液或出血等,与既往文献[103报 道结果基本一致;本组3O例行头颅MRI平扫或增强 检查发现异常者22例,阳性率达73.3 。63.3 的 患者硬脑膜弥漫性增厚及强化,硬膜强化表现为连 续、对称、弥漫及均匀强化,且未见软脑膜强化表现。 该类患者脑膜强化特征与脑膜转移癌、脑膜炎等其他 脑膜疾病不同,脑膜炎、脑膜转移癌除硬脑膜强化外, 软脑膜强化多见,且多有强化结节,大多呈不规则、非 连续强化,并可见脑实质强化病灶。因此,有学者强 调对称性弥漫性硬脑膜增厚并线样强化是SIH阳性 率最高且出现最早的MRI表现[1 。有关硬脑膜弥 漫强化机制,Monro—kellie假说认为,脑体积、CSF容 量和颅内血容量三者的总和是相对恒定的[1 。当 CSF容量减少时,则脑体积和脑血容量会相对增加, 但脑体积相对稳定,当低颅压时脑血容量则代偿性增 加,表现为静脉系统的血容量扩张,因硬脑膜缺乏血 脑屏障,所以,硬脑膜静脉首先充血扩张,MRI表现 为硬脑膜的弥漫性增厚性强化_1 。而软脑膜及脑实 质血管有血脑屏障,所以软脑膜强化不明显。因此多 数学者认为MRI增强扫描硬脑膜弥漫性强化而软脑 膜不强化可作为SIH诊断的特征性MRI表现。本 组颅脑MRI所见,小脑扁桃体下沉、鞍上池及桥前池 变小、乳头体一脑桥距离和中脑一脑桥角度明显变小等 均为脑组织下沉征象,临床上需与其他疾病鉴别。至 于SIH患者颅脑MRI所见硬膜下积液、硬膜下血 肿、静脉窦扩张及垂体增大分析如下,当脑静脉的充 血扩张仍不能很好代偿时,则出现硬膜下积液或硬膜 下血肿。静脉窦扩张是脑血容量代偿性增加的表现; 垂体增大则是硬脑膜及硬脑膜静脉窦过度充血的表 现[1 。但硬膜下积液/血肿、静脉窦扩张及垂体增大 等影像学征象缺乏特异性,因此临床遇到此类征象且 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时,应考虑SIH的可能性。本 组l1例进行脊柱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均有不同程 度硬脊膜增厚及强化,机制与硬脑膜强化机制可能相 同,6例硬膜外间隙积液,提示存在CSF漏。与既往 文献报道CSF漏是SIH最可能的病因结论一致 ]。 SIH患者大多有较好预后,大多患者经卧床、大 量补液即可痊愈。本组38例患者经卧床、大量补液 等治疗31例症状消失,6例经大量补液治疗后症状 无明显缓解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5~7 d后症状明显 缓解。表明糖皮质激素可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对于 顽固性长期内科治疗无效,且明确存在脑脊液漏证据 者“人工硬脑膜覆盖术”可能是一种好的治疗选择。 综上所述,参照SIH(2011年)诊断标准,结合颅 脑MRI有弥漫性硬脑膜强化等特征性表现,可减少 SIH误诊及漏诊,以防延误治疗。对于有典型临床症 状和头部MRI表现的患者,腰穿检查并非诊断所必 须,因腰穿检查本身增加了脑脊液漏的风险,因此有 可能加重病情。 4 参考文献 [1] Amoozegar F,Gulielmin D,Hu W,et a1.Spontaneous in— tracranial hypotension:recommendations for manage— ment[-J].Can J Neurol Sci,2013,40(2):144—157. [2]Schievink WI,Dodick DW,Mokri B,et a1.Diagnostic cri— teria for headache due to 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 tension:a perspective[J ̄.Headache,201I,51(9):1 442— 1 444. [31詹悠,刘琼,王峰.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25例临床分析 [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2):101—102. [41 Schievink WI.Spontaneous spinal eerebrospinal fluid leaks and intracranial hypostension[J].JAMA,2006, 295(9):2 286-2 296. [5] Graff—Radfond SB,Schievink WI.High—pressure heada— che,low—pressure syndromes,and CSF leaks: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Headache,2014,54(2):394—401. [6] 郑雯,李明欣.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4例临床分析并文 献复习[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53(4):87—91. [-71 Saposnik G,Barinagarrementeria F,Brown RD,et a1.Di— 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erebral Venous Throm— bosis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 sociation[J].Stroke,2011,42(4):1 158—1 192. [8]Peeraully T,Rosenlerg ML.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 potension without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J].J Neu— roophthalmol,2011,31(3):248—251. [9] Miyazawa K,Shiga Y,Hasegawa T,et a1.CSF hypovol— emia V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in“spontaneous in— tracranial hypotension syndrome”[J].Neurology,2003, 60(6):941—947. [1O]高岩,冯娟,韩顺昌,等.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26例临 床及影像学特点[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23(5): 371. [11]郑克,余晖,袁丽芳,等.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MRI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年2月第20卷第3期 chi !se』 ! ! ! ! 塑! !!! 坚 ! !塑 : !: !: 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9(9):1 168—1 170. [12]杨艳梅,刘怀军.低颅压综合征的影像学和诊治研究进 展[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6,29(2): 102—104.!: ・57・ 2012,23(6):417—419. [14]Firat AK,Karakas HM,Firat ZY,et a1.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with pituitary adenoma LJ].J Headache Pain,2006,7(1):47—5O. [13]李德刚,李启,李在军.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 点及MRI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收稿2016。08’02) 基于镜像视觉反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 肢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 景淑真李坤彬 450006 抽取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康复医学部 郑州【摘要】 目的探讨镜像视觉反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2015一O2—2O16一O3我院6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根据不同干预方式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康复训练 基础上实施镜像视觉反馈疗法,2组均持续干预1个月。对比干预前后2组上肢功能评分(FMA)、前臂旋前肌群与屈肘肌群肌 张力评分(MAS)、日常活动能力评分(BI)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前2组FMA评分、前臂旋前肌群与屈肘肌群MAS评分、BI评 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FMA(46.82土18.85)分、前臂旋前肌群MAS(1.22士0.46)分、屈肘肌群 MAs(1.24±0.51)分、BI(54.14±3.43)分优于对照组[(37.20±16.18)分、(1.69±0.38)分、(1.68士0.44)分、(37.18士4.03) 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联合采用康复训练及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干预效果显著,可 有效改善其上肢功能,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脑卒中后偏瘫;康复训练;上肢功能;日常活动能力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110(2017)03—0057—03 脑卒中为急性脑循环障碍引起的全面性或局限 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 脑梗死等多种类型_1]。虽早期诊断、药物治疗及手术 1.2一般资料抽取2015-02--2016—03我院64例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根据不同干预方式分为2组各 32例。研究组女11例,男21例;年龄42~58 (50.27±4.24)岁;左侧偏瘫18例,右侧14例。对照 组女13例,男19例;年龄41~59(50.31±4.19)岁; 左侧偏瘫17例,右侧15例。2组性别、偏瘫侧、年龄等 基线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等措施不断进步,明显降低了脑卒中病死率,但 致残率仍较高,约74.6 患者可遗留认知功能、吞 咽、语言、运动障碍等多种后遗症,其中偏瘫发生率最 高,且危害性较大,可致使患者不同程度丧失工作与 生活能力[z-3]。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具有重 要价值,可促使其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而镜像视觉反馈疗法于1994年由Ramachandran提 出,该措施基于视觉刺激,通过镜子使患者可看到自 身健侧肢体,反馈给患者一个假象,使其认为镜中成 1.3方法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一手紧握患者腕 部,一手固定其上臂下端,对前臂进行充分旋转;协助 患者充分伸展、屈曲指关节、掌指关节及腕关节,若肌 力允许,则通过肩关节回旋训练器、腕关节旋转器及 前臂旋转训练器等维持、改善其关节活动范围;叮嘱 患者非治疗时期进行坐位训练,抬高床头约30。,坐位 像为患肢,通过此措施帮助患者恢复机体功能 ]。 本研究选取我院6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探讨镜像 视觉反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 肢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承受时间≥0.5 h时逐渐抬高床头,直至可维持于 90。并超过0.5 h,随后开展患侧、健侧起坐训练;协助 患者取坐位,伸展脊柱与颈部,一手控制其手部,一手 紧握其肘关节,使其完成手指伸展、拇指外展、腕关节 伸展、前臂旋后、肘伸展、上肢外旋等运动;根据患者 感知能力为其安排对应活动,如棋、版画、编织等;指 导、协助患者进行家务劳动、上下楼梯、如厕、梳头、洗 脸等日常生活活动。 研究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镜像视觉反馈疗 法。通过镜像视觉反馈疗法专用镜盒开展手部及上 肢训练,要求患者控制双手同时进行相同动作,观察 健侧上肢镜像时尽量活动患肢,将镜像中健肢想象为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 会制定的脑卒中相关临床诊断标准;经MRI或CT 等影像学手段确诊;单侧肢体偏瘫;无外力支撑可平 衡端坐时间≥15.0 min;(2)排除标准:既往具有神经 系统疾病或脑部器质性损伤者;视觉功能障碍者;合 并严重肺气肿、心绞痛发作、心肌梗死等限制活动功 能疾病者;上肢痉挛或严重疼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