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精编试卷及答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酝酿(liánɡ) 黄晕(yùn) 发髻(jì) 静谧(mì) ....B.唱和(hé) 肥硕(shuò) 鳊鱼(biān﴿ 乌桕﴾jiù﴿ ....C.寥阔(liáo) 枯涸(ɡù) 清冽(liè) 梦寐(mèi) ....D.澹澹(dàn) 耸峙(sǒnɡ) 栖息(qī) 高邈(miǎo)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瘫痪 澄清 云宵 抖擞 喜出忘外 B.莅临 分歧 诀别 荫蔽 花枝招展 C.静谧 宿儒 和霭 奥密 小心翼翼 D.质仆 私塾 烂漫 烘托 人生鼎沸 3、下面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B.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留下了辛酸的眼泪。 ....C.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各级医院先后采用了互联网挂号、电话预约等办法,改善医疗服务水平。 B.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担负起发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C.随着新媒体发展和信息化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天津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在我国制造业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5、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你们家的台阶高,我们高攀不上。(夸张)
B.柳树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拟人)
1 / 9
C.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拟人) D.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比喻) 6、选出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是为什么呢?
②所以,长时间盯着屏幕会使眼睛疲劳。
③因为注视屏幕的时候,屏幕的强光、闪烁、颜色和亮度会迫使眼部肌肉更加努力伸缩,以保持视线清晰。
④我们的工作、学习和娱乐越来越依赖电子设备,但是长时间盯着屏幕常常让我们感到眼睛疲劳。
⑤另外,打开电子产品的时候,我们与屏幕的距离和角度也经常变化,会迫使眼睛加倍努力去聚焦。
A.④ ① ③ ② ⑤ B.③ ⑤ ① ④ ② C.① ③ ⑤ ④ ② D.④ ① ③ ⑤ ② 7、古诗词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2)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 (4)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5)_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6)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陆游的《游山西村》中有一句诗,经常被后人用来描述绝处逢生的处境,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
2 / 9
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__ .(2)可据理臆断欤 臆断:__________ ..(3)但微颔之 颔:__________ .(4)康肃笑而遣之 遣:__________ .(5)但手熟尔 但: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___________________
(2)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___________________
3.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4.两文都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甲)文通过作者的议论总结出________的道理;(乙)文借卖油翁之口告诉人们_______的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剩下半碗饭
王韭
①14岁那年,父亲给我找了个继母。继母带来了一个男孩,比我大几个月,我叫他“喂”。
3 / 9
②家里陡然增加了两张嘴与“喂”的学费,父亲的脸开始阴沉起来。每到吃饭时,“喂”总是低着头一粒粒地扒着碗里的饭,吃完了也不敢再去盛第二碗,因为父亲在旁边冷眼瞪着。只有等我和父亲先后离开桌子后,继母才会趁我们不注意,迅速将我剩下的那半碗饭倒进“喂”的碗里。
③一天,我照例剩下半碗饭,但我却悄悄溜进厨房,舀了一勺盐倒进碗里,然后回到桌边,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放下碗筷。等我走后,继母照例将那半碗饭给了“喂”。这一幕被幸灾乐祸的我,躲在一旁看得清清楚楚。不知有诈的“喂”,猛扒了一大口饭,没嚼几下,就表情痛苦地吐个不停。“哈哈哈!”我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然而上了当的“喂”,却并不生气,只是默默起身倒了些开水在碗里,然后继续埋头吃了起来。
④高中时,我的数理化成绩非常差,排名落到班上的最后几名。我开始颓废起来,索性连写文章的爱好也放弃了。父亲很着急,却毫无办法。
⑤就在这时,一个报社的编辑写信给我,告诉我他接到了几个学生的来信,说很喜欢我不久前发表的某篇文章,鼓励我多写。我迅速振作起来,成绩好了,人也开朗起来。我再度趾高气扬,每天都与父亲高谈阔论,成心要气气数理化比我好的“喂”,不过“喂”并不在意。
⑥一个周日,“喂”在学校打篮球,我无意中走进他的房间里,发现他的书桌上散落着几个信封。我拿起来一看,都是写给报社编辑的。我再抽出信一看,上面说我最近发表的那篇文章让他深感共鸣,并向编辑打听我的通讯方式。每一封信,笔迹不同,内容不同,落款也不同,是市里各个学校的名称和地址:一中、二中、三中、职中……我呆呆地看着,有点糊涂。正好“喂”推门而入,我举着信问他:“谁写的?”他本能地说:“我的一些朋友。”我忽然明白过来,那位编辑收到的信,一定全是他求朋友写的,然后自己骑着车,去各个学校附近的邮筒发信,难怪他的自行车最近总是爆胎。
⑦我发疯似地对他拳打脚踢:“骗子,骗子!原来我的文章没人喜欢。”他情急地大叫:“不是的,我们班就有好多人喜欢。就是他们说要写信给编辑,我才想到这个招的!”我停下手,泪眼朦胧:“真的?”“千真万确,否则我这个只攻数理化的人,哪里知道你文章的好坏?”
⑧那天饭桌上,他依然慢慢地数着碗里的饭粒,而很久都不再剩饭的我却端
4 / 9
着故意剩下的半碗饭平静地说:“哥,我吃不完,给你吧。”瞬间,大家都愣住了,为我叫的那声“哥”。继母首先反应过来,马上把我的剩饭接过去倒在他碗里。他想笑却哽咽道:“妹妹的剩饭本来就应该是哥哥吃的。”
⑨他埋头欢快地吃起来。虽然我泪眼模糊,但还是看清了他脸上的喜悦之色。 1.理清文章思路,在下面空白处补全情节。
继母趁我和父亲不注意,将我的剩饭倒进“喂”的碗里→______我无意间发现“喂”为了帮我树立学习信心,暗中抽同学们写的信给编辑 →______。 2.文中的“喂”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实例加以说明。 3.如何理解第⑧段加横线句子的含义。
4.为什么“我”最后不再称他为“喂”了? 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2、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5 / 9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1.本文写了父亲哪几件事?
2.请从人物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
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3.第④段中写到油画《采石工》有何作用?
4.作者在第⑤段中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文章开头和结尾又说“常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难免有“不容易”的时候:有的“不容易”是外因带来的繁复、艰辛、曲折……有的“不容易”来自内心的难堪、纠结、胆怯……做好一份职业、兑现
6 / 9
一句承诺、改变一种习惯不容易,道一声抱歉、解一个心结、登一次讲台,可能也不容易。有的“不容易”通过努力最终圆满,有的“不容易”竭尽所能也难如愿。或许正在经历,或许已成过往,“不容易”带来的种种感悟,值得珍藏。 请以“____________真不容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故事。
要求:①请将标题补写完整;②把主要情节构思好,要让情节有些波澜;③要有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丰满、曲折感人。
7 / 9
参考答案:
一 D B C D A D
(1)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2)独怆然而涕下 (3)造化钟神秀 (4)会当凌绝顶 (5)落红不是无情物 (6)自缘身在最高层 (7)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
1.(1)倒塌(2)主观地判断(3)点头(4)打发(5)只
2.(1)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2)用铜钱盖住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
子倒油滴入葫芦里。
3.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以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4.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 三 【答案】
1.我故意将舀有一勺盐的半碗饭留给“喂”吃; 我终于接受了“喂”,并真诚留给他半碗饭.
2.懂事:每到吃饭时,“喂”总是低着头一粒粒地扒着碗里的饭;善良:他情急地大叫:“不是的,我们班就有好多人喜欢.就是他们说要写信给编辑,我才想到这个招的!”;宽容:然而上了当的“喂”,却并不生气,只是默默起身倒了些开水在碗里,然后继续埋头吃了起来
3.“笑”和“哽咽”表明因终于得到“我”的认可与接纳而产生的喜悦满足之情.也表现了“喂”的宽容与善良.
4.是“喂”的真诚善良和宽容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于是
8 / 9
“我”由称他“喂”到称他“哥”,表现了“我”内心的转变.生活中,只要与人真诚相处,宽容待人,一切都会变得十分美好. 【答案】
1.①国庆放假开电瓶车接我;②年轻时帮人炸石头;③父亲挑粪浇地;④父亲上树为我摘苦柚。
2.用几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印象中父亲健硕强壮的形象,与现在枯瘦的形象做对比,写出了父亲的辛劳与苍老。
3.通过与现实的比对,表明了父亲并没有那么强壮,写出了父亲当年的辛劳,和现在的苍老。
4.不矛盾。“”我喜欢那个砸石头的背影,这个背影让“我”崇拜,让“我”依赖;但是“我”常常梦到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那时的父亲已经不再年轻,他需要“我”的陪伴。 四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