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文章编号:1673-887)((2008)02-0044—02 浅析小麦全蚀病的防治与控利 山西省河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樊贵中 山西省河津市农业局 陈效庚 摘要 通过多年来在一线指导农业生产的经验做法,重点从10个方面介绍了小麦全蚀病的防治 与控制的实用技术措施。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防治控制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435.121.5 文献标志码B 小麦全蚀病在我国过去是局部发生病害,随着农业生产复 葵、瓜菜、药材等轮作换茬,别再连作小麦等禾本科作物。一般 种指数的提高及良种的频繁调运,逐渐上升为主产麦区的一种 轮作一季可减轻发病,轮作一年防效明显,轮作两年以上基本 重要病害,特别是近年来发生与危害呈扩大和加重趋势,已对 可根除全蚀病。十分严重发生的地块,3年内不准连作重茬小 我国小麦生产和种子产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如何 麦等寄主作物,以切断全蚀病菌源积累,控制病情的发展。 有效地控制小麦全蚀病危害,已成为当前小麦生产上亟待解决 2_2铲除寄主 的重要问题。 小麦全蚀病菌除侵染小麦外,还可侵染大麦、玉米、谷子等 1危害与识别 禾本科作物和禾本科杂草。发病麦田,因倒不过茬口等需继续 种植小麦的,麦播之前一要将地里的禾本科植物,包括自生麦 小麦全蚀病又称黑脚病,是一种毁灭性真菌类病害。小麦 苗、玉米、谷黍、高粱等禾苗和单子叶杂草,以及小麦秸秆等残 染病后,幼苗瘦弱,分蘖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轻者减 杂,全部清理出田外,清洁田园可明显减少麦田病菌基数;二要 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会造成绝收。麦田一旦 深翻土地,把上茬小麦的病根茬埋到深层,减少浅耕层菌源,减 染病,扩散蔓延较快,由零星发病到大发生一般只需3年的时 轻发病或推迟发病。 间,而且发病田较难彻底根除此病。 2.3调整施肥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土传性根病,主要为害小麦的根部和茎 发病田增施腐熟的有机肥(最好是经过充分发酵的无菌净 基部1~2节。小麦自苗期至生长后期均可发病并有症状表现, 肥),增施磷肥、钾肥和铵态氮肥以及锌锰等微肥,可加速全蚀 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死 病的衰退,使全蚀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一般要求0.067 hm2生 白穗,病穗遇雨后,常因生霉而呈污褐色,在潮湿环境下死病株 产350~550 kg小麦的农田,可将有机肥3000~4000kg、复合 根、茎、叶鞘内侧,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膏药” 肥35~65 kg、硫酸锌1~2 kg作底施,再在小麦起身拔节期追 状。土壤干旱时,黑脚及黑膏药特征不明显,但茎基和根变成黑 施尿素5~10 kg。 褐色,出现白穗。手拔植株时极易从根颈处折断。“黑脚”和“白 2.4土壤施药 穗”是成株期所特有的症状。 在小麦全蚀病的治理上,必须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综合 2 防治与控制 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把防治工 作的重点放在小麦播种之前,结合生育期分次用药,逐步控制 2.1轮作倒茬 小麦全蚀病危害。对重病麦田,0.067 hm2用2%的立克秀200 g 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比较严格的土壤寄居菌,在土壤中的 适应范围比较狭窄,一般在土壤中可存活1~2年。小麦全蚀病 兑细干土50 kg拌匀,于播前浅耕时施人土中,具有明显的防 治效果。 菌在病残组织中腐生,在病根茎、土壤中越夏。当病残组织完全 分解后,小麦全蚀病菌就不能生存,故将小麦与全蚀病菌非寄 2.5更换种子 主作物轮作,即可有效地抑制全蚀病。轮作倒茬是目前防治全 小麦全蚀病主要通过土壤中的病根残茬、带病植株的粪肥 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3种途径传播。种子内部不带菌、不传 蚀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重病田最好改种油菜、棉花、豆类、油 病。零星发病区,坚持就地封锁,就地消灭。发病田要单收单打, (下转第46页) [收稿日期]2008—01—06 [邮编]043300 [作者简介]樊贵中(1955--),男,山西河津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的地块,种植密度以3 800~4 200株/0.067 hm 为宜;中等肥 力的地块,种植密度以3 500~3 800株/0.067 hm。为宜,一般 肥力的地块,种植密度以3 300~3 500株/0.067 hm 为宜。 3.3播种深度 3.7合理施肥 针对该品种高产栽培中需要较高的肥力基础,且在苗期 对磷敏感(地块缺磷,幼苗在4~5叶时就表现叶片灰暗,叶缘 和叶背发紫发暗)等情况,应在施足底肥、种肥的基础上重施穗 肥,补施粒肥。具体方案有两点:①施有机肥2000kg/0.067 hm:以上,过磷酸钙50 kg/0.067 hm ,两者混匀,条施或穴施; 种肥碳铵35 kg/0.067 hm ,位置施于两粒种子之间,深度不小 确定一个合理的播种深度,是保证全苗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阳泉地区一般播深应掌握在5~7 cm之间,具体应根据墒情 好与否来确定,如土质粘重,墒情较好,就应播得浅些;反之,则 播得深些,但不要超过10 cm。 3、4播种方式 于10 cm;在拔节期追施尿素30—35 kg,施肥深度5~10 cm。 ②底施有机肥2 000 kg/0.067 hm2以上,条施或穴施;种肥磷 该品种采用单粒播种的方式进行种植,具体有气吸式播法 酸二铵40 kg/0.067 hm2,施于两粒种子之间;追施尿素30~35 和人工点播法2种,播种量为l穴1粒,无论采用哪种播种方 kg,在拔节期进行,施肥深度5~10 cm。 法,都要做到随播随覆土,深浅要一致,播后一定要镇压。 3.8病虫防治 3.5适期播种 先玉335易受玉米螟为害,严重地块虫株率高达7.6%,受 播种期以5—10 cm表层土壤地温稳定在l0qC—l2qC时 害株果穗子粒松秕,单穗粒重比正常果穗粒重减少15%~ 为标志,阳泉市绝大部分地区的适宜播期为每年的4月中下旬 至5月上旬,从2007年的生产实践来看,适期早播有利于减少 25%。防治玉米螟主要有2条措施:①越冬期防治,即在成虫羽 发生秋旱时对产量造成的不利影响。 化前的冬春季节,对田间秸秆进行轧、铡、沤、烧等措施,消灭越 3.6中耕除草 冬幼虫。②大喇叭口期防治,用50%西维因可湿性粉按1:10 根据杂草发生的程度、土壤是否板结等实际情况,及时搞 的比例和细土混合成毒土,撒到心叶里,每株2 g。用此方法可 好中耕除草工作,中耕深度一般为5 cm,苗旁宜浅,行间宜深。 大面积消灭病虫害,减少粮食损失,达到农民增产增收之目的。 (上接第44页) 所收小麦严禁留种,且麦秆、麦糠不能直接还田,最好高茬收 在小麦返青起身期至拔节期,0.067 hm。可用30 g 12.5%禾 割,然后把病茬连根拔掉焚烧,尽量减少菌源。同时,需全部更 果利或者500 g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者用100 ml 20%粉 换新种子为宜。目前淌无抗全蚀病的小麦品种。河南和山东等 锈宁乳油,兑水100~200 kg,取下喷雾器的喷片,用纱布包喷 省已将小麦全蚀病列为植物检疫对象补充名单,加强植物检 头,打小气流,沿麦垄对着发病麦苗茎基部浇灌或灌根,均有较 疫,严禁从病区调种,防止病害传人,保护无病区。各地要严格 好的防治效果。发病特重的麦田,还可提前在小麦三叶期到越 检疫程序,从无病区或无病田引种。 冬前,增喷1次药。注意交替用药,防效更好。 2.6药剂拌种 2.9后期“三喷” 对全蚀病防治,要坚持防重于治、综合治理的原则。近几年 在小麦生育后期,除及早拔除发病中心病株外,要看气候 全蚀病发生偏重的麦田,必须使用消蚀灵、立克秀、蚀敌、全消 年型、因苗制宜及时选择叶面肥、杀虫剂、杀菌剂,配成混合液, 等药剂拌种。预防全蚀病兼治害虫,可先拌391 1等杀虫剂,再 喷打麦田。“三喷”一般在小麦抽穗至灌浆期进行,间隔7~lO 用2%的立克秀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l%~0,15%),防效 d,连喷2~3次最佳。以促进小麦灌浆成熟,提高小麦籽粒产 较好。要严格掌握用药量,可保墒、造墒播种,适当加大播量,以 量,减轻发病田小麦产量损失。 免影响田间出苗率。最好直接选用已用含立克秀等种衣剂包衣 2.10促健栽培 的种子。 实行免耕或少耕、测土配方施肥,返青起身期适时中耕松 2_7推迟播期 土,优化全生育期水肥管理,大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全面推 小麦全蚀病初侵染是以菌丝从小麦幼苗的初生根、胚芽和 行促健栽培,提高小麦自身抗病能力。有条件的可施用沼气肥。 根以及茎叶侵入组织内部,然后进一步扩展到全株。病菌以菌 沼气肥不仅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施后可增加土壤团粒结 丝体在麦苗组织内越冬。病菌发育适宜温度为l9℃~24℃,侵 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有益微生物活动,改善小麦根际微生 入麦苗的适温为l6℃。小麦苗期最适宜全蚀病菌侵染。一般播 态,使苗旺株壮抗病,抵制全蚀病菌的侵染;而且沼气肥中的假 种越早,发病越重。特别是重病麦田,应在小麦适宜播期范围 单细胞细菌等微生物对小麦全蚀病有拮抗作用,能抑制其对小 内,适当推迟小麦播期。适期晚播町显著降低发病。至少要坚决 麦的侵染,并加速病菌的衰退。沼气肥可基施,还可用沼液浸种 杜绝提早播种。 和叶面喷雾。施用沼气肥的地块,小麦全蚀病发病晚,病株率显 2.8春季施药 著减少。 46鼬拗l 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