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名亭欣赏——放鹤亭

名亭欣赏——放鹤亭

来源:好走旅游网


名亭欣赏——放鹤亭

放鹤亭,为彭城隐士张天骥所建。亭南北长11.95米,东西深4.95米,歇山飞檐,古朴幽雅。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与其结为好友。山人养了两只仙鹤,每天清晨在此亭放飞仙鹤,亭因此得名。

元丰元年秋,苏轼写了《放鹤亭记》,除描绘了云龙山变幻莫测的迷人景色外,还称赞了张山人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超凡出群的隐士形象。因此文脍炙人口,被选入《古文观止》,云龙山和放鹤亭也因此闻名于世。

鹤,乃古代贤士也。古有林逋“梅妻鹤子”之美谈,再有张天骥隐居之不仕之名。放鹤乃喻招贤士也。

放鹤亭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山之颠,为彭城隐士张天骥于1078年所建。苏轼曾写过一篇《放鹤亭记》,用如椽之笔描绘了动人的放鹤图卷,使放鹤亭与云龙山闻名于世。

自云龙山北门拾级登达第三节山顶,半月形院门门额上有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徐州知府田庚书写的“张山人故址”5个隶字。

走进院门,有平坦开阔、铺有甬道的四方庭院,其东侧便是放鹤亭,飞檐丹楹,宏敞明亮。亭南北长11.95米,东西深4.95米,前有平台,周环游廊,十分优雅。

放鹤亭西侧有饮鹤泉,泉亭相依已逾千载。距放鹤亭南20米,饮鹤泉南10多米处,还有一座建在高耸之处的小亭招鹤亭,因《放鹤亭记》有招鹤之歌而得名。

招鹤亭为砖木结构,小巧玲珑,檐角欲飞,是登高远眺的好地方。放鹤亭、饮鹤泉和招鹤亭这三座古迹有着密切的关系。

院门上所写“张山人”即北宋隐士云龙山人张天骥,最初就是他筑了放鹤亭。张天骥(1041-?),字圣涂,自号云龙山人,家有花园、田宅,在云龙山西麓黄茅岗筑有草堂。他爱好诗书、花木和音乐。他父亲张希甫、母亲李氏以及他本人都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

而放鹤亭名闻遐迩,固然与它坐落的幽美环境有关,更主要的是因为放鹤亭联结着苏

轼与张天骥友谊的佳话。苏轼早年也曾受道家思想的熏陶。他从小在家乡四川眉山县,跟着眉山天庆观北极院道士张易简学习过3年。成年之后,道、佛、儒三家思想对苏轼几乎有同样的吸引力。

他仕途坎坷,政治上屡遭挫折,更助长了他放达旷逸的性格。因此,他与张天骥感情十分投洽。苏轼在徐州写的大量诗歌中,张山人的名字频频出现。

苏轼常常带着宾客、僚吏甚至歌伎到放鹤亭来饮酒。张山人“提壶劝酒”,也“惯作酒伴”。苏轼屡次大醉而归。他在诗中描述了这种情景:“万木锁云龙,天留于戴公。路迷山向背,人在滇西东。荠麦余春雪,樱桃落晚风。入城都不记,归路醉眼中。”这首诗不仅是苏轼在张山人这里畅乐心情的自白,也是云龙山美妙景色的写照。

熙宁十年时张天骥已38岁,尚未娶妻。苏轼愿为张山人做媒,替他找个合适女子,但张山人婉辞谢绝。表示要坚持“不如学养生,一气服千息”的道家独身生活。由此可见张山人醉心于“修真养性”之术,也可看出苏、张彼此关心的亲密之情。

他们的友谊保持很久,12年后,即元祐四年(公元10年)苏轼任杭州太守时,张天骥还不远千里到杭州去看望他。苏轼热情款待这位老友住了10天,才赠诗话别。

“名山与高士,人地两相倚”,人们喜爱幽雅的放鹤亭,也自然地怀念飘逸豪放的苏轼和张山人。放鹤亭屡坍屡修,世代存留。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徐州都司戴时宗、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徐海道吴世熊都曾重建过放鹤亭。

辛亥后也曾修过。但嗣后年久失修,到前夕放鹤亭已破败不堪。后拨款修缮,恢复旧观。1979年放鹤亭又加整修,彩栋丹楹。焕然一新。

原来悬挂的乾隆所书“放鹤亭”匾额,改用苏轼笔迹,重新制匾,高悬其上。这样更加富有历史感,增加游人的兴味。放鹤亭内窗明几净,四壁张挂名家书画,清爽雅静。

周边古迹

放鹤亭西侧有饮鹤泉,泉亭相依已逾千载。距放鹤亭南20米,饮鹤泉南10多米处,还有一座建在高耸之处的小亭招鹤亭,因《放鹤亭记》有招鹤之歌而得名。招鹤亭为砖木结构,小巧玲珑,檐角欲飞,是登高远眺的好地方。放鹤亭、饮鹤泉和招鹤亭这三座古迹有着密切的关系。

饮鹤泉位于放鹤亭西侧,如今可以见到饮鹤泉凿作一井。四方环绕石栏,颇为美观。井南侧立有石碑,上冠“古迹”二字。中间书有“饮鹤泉”三个尺幅大字。上款为“天启癸亥仲冬吉旦”,下款署“古部张璇重浚”。“天启癸亥”为明熹宗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当时的徐州户部分司主事张璇疏浚饮鹤泉后,立此碑作纪念,碑文为张璇手书。他籍贯“古部”,即高邑,现为河北省柏乡县。

旧方志记载:“饮鹤泉一名石佛井,深七丈余。”明成化二十三年 (公元1487年)的《重修石佛寺》碑文说:“有井在山顶,弃而不食者累年, 发其瓦砾,甘美如初。”清咸丰九年(公元15年)又疏浚一次,也有碑记说:“不五丈而得泉,甚甘。”从这两段文字记载,再联想到苏轼《游张山人园》诗句:“闻道君家好井水、归轩乞得满瓶回。”可以想见饮鹤泉的水质是清纯甘美的。

放鹤亭院西北角有一座凉亭,西南角有一间门窗玲珑的小轩。这原是“御碑亭”,内曾立有清高宗弘历(乾隆)的《游云龙山作》诗碑。乾隆皇帝曾四次来徐州,几乎每次必登云龙山,而且一定要留下一些“御制诗”标榜风雅的“御书”。

如今乾隆为云龙山书写的碑刻已移到放鹤亭后的碑廊里。这碑廊和廊北的船厅,如今

也是放鹤亭院中吸引游人的去处。

相关文学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

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

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国画

国画《放鹤亭》,李可染1945年作,水墨设色纸本直幅,68.5×46.9厘米,印语“李”,“有君堂”。此画与李可染故乡徐州的放鹤亭有关。画的即是古人逸事,也是童年回忆。放鹤故事表白了一种回归自然的野逸旷放胸襟。画家借此题材驰骋遐想,诉之于笔情墨趣,以大写意笔墨聊抒胸中逸气。

李可染早年的水墨画痴情于“墨戏”,对中国水墨在宣纸上的氤氲非常敏感。此作笔趣墨韵十足,用笔老辣简练,用墨尤富变化,枯湿浓淡相互映照。亭与人用焦墨,古拙苍厚;前景山石用浓墨重墨,墨渖淋漓;远山几抹淡墨,透明、干净、明快。秋天高远,独鹤与飞,可以感受画家当年作此画的自由心境。

2007年发行的第六套特种邮票《李可染作品选》一套六枚,第四枚便是以此画为底稿。

相关评价

对放鹤亭的相关评价

〖第一篇·节选于《巡察徐州说徐州上下五千年》〗(1952年)10月29日,从山的东麓登上云龙山。在石佛像前,和当地同志共同研究了其历史和艺术价值。那石佛方面大耳,阖眸微笑,环手趺坐,法相庄严。

来到放鹤亭,他说这个亭子与苏轼以及他的《放鹤亭记》分不开的:“1077年,苏轼出任徐州知州,当时刚过不惑之年,奋发有为,政绩卓著,给徐州百姓做过一些好事。在他离任时,徐州百姓成群结队为他送行,有的人挽住苏轼的马头,献花献酒,依依惜别,甚至放声大哭。”

“苏轼与张山人是好友。苏轼常与别的朋友登门赋诗、饮酒。这位张山人驯养了两只鹤,并在云龙山顶修建了一座草亭,名为'放鹤亭’。苏轼为此写了一篇《放鹤亭记》,文情并美,成为流传千古的著名散文。”他背诵了《放鹤亭记》。在亭前,看了乾

隆皇帝题诗的石碑。他说:“乾隆这个人好题诗。”

〖第二篇·节选于《七次来徐州》〗

……出兴化寺到了放鹤亭。问,此亭是苏轼《放鹤亭记》里的放鹤亭吗?华诚一便讲了放鹤亭的来历。说:你知道的还不少呢。随后补充道“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这是《放鹤亭记》里说的。

亭的一侧有“饮鹤泉”,问到,此泉是否因放鹤亭而凿?华诚一回答:此泉在先,原叫石佛井,传说汉朝后期有一个皇帝见云龙山蜿若游龙,生怕徐州再出皇帝,故下令在山上凿井,以破徐州的天子气。看了看,泉内水深三尺,清澈见底,深有感触地说:“事是荒唐,但能在这数丈深的岩石上凿出水来,则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