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检测题
班级:高一( )班 姓名:
(一)基础知识运用
1、下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湓浦口(pén) 贾人(gǔ) 迁谪(zhé) 乍破(zhà) B.转轴(zhú) 拨弦(Xián) 幽咽(Yè) 花朝(zhāo) C.船舫(fǎng) 霓裳(sháng) 信手(xìn) 虾蟆陵(há) D.慢捻(liǎn) 荻花(dí) 钿头(diàn) 琵琶行(bí) 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曲罢悯默 沦落天涯 枫叶荻花 忧愁暗恨 B.转徙江湖 漂伦憔悴 暮去朝来 东船西舫 C.恬然自安 千呼万唤 沉吟放拔 寻声暗问 D.间关莺语 凝绝不通 轻拢慢捻 幽咽泉流 3、下列诗句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B.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凸出刀枪鸣。 C. 大弦嘈嘈如急语,小弦切切如私语 D.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对括号前的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快速)弾数曲 颜色故(衰老) 击节(节拍)碎 低眉信(随便)手 B.寻声暗(悄悄地)问 欲语迟(迟疑) 始出来(开始) 惨(悲惨)将别 C.声声思(悲,伤) 漂沦(沦落)憔悴 老大(年纪大)嫁作 因为(写作)长句 D.却(然而)坐 轻拢(顺手下拨) 耳暂(忽然)明 每(常常)被秋娘妒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自言本是京城女 B.转徙于江湖间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C.岂无山歌与村笛 恐年岁之不吾与 D.其间旦暮闻何物 开国何茫然
6.下列句中的加点字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今漂沦憔悴 D、暮去朝来颜色故 ..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歌以赠之
A.浔阳江头夜送客 B.遂命酒 C.问君西游何时还 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8、下面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快弹数曲(快速)/歌以赠之(作歌)/欲语迟(迟疑) B.低眉信手(随手)/银瓶乍破(忽然)/却坐(退) C.声声思(思考)/阑干(纵横交错)/是夕(这)
D.漂沦(漂泊沦落)/间关(形容鸟鸣声)/去来守空船(来来往往) 9、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因为长句 为君翻作《琵琶行》 (2)听其音 问其人 ....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B.两个“为”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C.两个“为”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为”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10、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酒:名词活用为动词,摆酒。 B.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字。
C.举酒欲饮无管弦。 管弦:借代音乐。 D. 凄凄不似向前声。 向前:面向前方
1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1
睢宁县文华中学2016-2017高一第二学期语文必修四检测题 2017.5.11
A. ①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 ①铮铮然有京都声 ②沛公然其计,从之 C. ①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②得复见将军于此 D. ①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②何辞为
1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感斯人言.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 B. ①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②自言本是京城女 C. ①轻拢慢捻抹复挑 ②商人重利轻别离 D. ①低眉信手续续弹 ②胜似闲庭信步 13、选出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C.转徙于江湖间。 D.赵氏求救于齐。 14、下列诗句从修辞手法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15、对诗句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第一句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句通过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一句点明了送别的基调:“惨”。第二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与友分别心绪难平,心情和眼前月色一样,一片茫然。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情景交融。不仅与开头“夜”“船”“月”相呼应,而且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演奏的悲凉气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该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同时也是全诗的主题即上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形象化说明。
16、对诗句及词语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声”借指美妙的音乐。“丝竹”是借代修辞格,诗人用原来终年听不到的令人心醉的音乐,来衬托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耳暂明”的神奇感受。 B.“春江花朝秋月夜”——寥寥七字,其用量极大。它浓缩了春秋两季,又融进了江花月三景。足见诗人的炼字功夫炉火纯青。
C.从“五陵年少争缠头”到“门前冷落鞍马稀”,诗人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细节,从巨大的落差中形象地反映出人物命运的突变。这种描写的审美价值在于以点带面凸现她沉沦的社会根源。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全诗的“诗眼”,是全诗的主旨句。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和自己被贬不得志的悲愤融在一起,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冷酷与黑暗。
17、对诗中描写有关音乐的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象中亲聆琵琶女的美妙音乐和旋律的发展变化。
B.从“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盘”可理解为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乐音的急切,圆润清脆。
C.第二乐段从“间关莺语花底滑”至“此时无声胜有声”,“间关”句表现了乐音的婉转、流畅、动听,接着描写乐音由低沉至缓慢半终止的状态,“此时无声胜有声”提供给读者充分的思维空间,激发人的想象力,从而深化了人们对诗人所描绘的琵琶乐音的玩味和品评。
D.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音乐高潮到来的信号;“铁骑突出刀枪鸣”,乐音激越雄壮,强化了热烈而紧张的场面,是音乐的高潮所在;乐曲的终止也写得非常精彩,“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撕心裂肺戛然而止,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样,均从侧面烘托,使听众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韵味中。
2
睢宁县文华中学2016-2017高一第二学期语文必修四检测题 2017.5.11
18、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由于她“平生不得志”,不便说,也不愿见人。
B.“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音词摹声,又用“如急雨”这个比喻使乐声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用了夸张的手法。
C.“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
19、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 意在强调的是( )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20、对下列寓情于景的句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渲染萧瑟秋意,创设氛围,以烘托送客的情真意切。 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描写映于茫茫江水中的冷月,渲染冷清、寂寥的气氛,烘托惨别之情。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沉浸于江心的秋月洁白、冷寂,烘托“悄无言”,以“寂”衬“声”,从侧面写乐声之感人。
D.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琵琶女“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
21、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 ) 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悲凉身世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损害者的形象。 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形象。
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D.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2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大家相识多年,出来闯天下,在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宏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23.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24.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2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26.对下面的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3
睢宁县文华中学2016-2017高一第二学期语文必修四检测题 2017.5.11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第五、六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 27.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28.《琵琶行》序言中有“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一句,说明了诗人的写作动机。对诗人的写作动机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是为了排遣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 B.是为了抒发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C.既是为了表达对琵琶女悲惨遭遇的同情,又是为了抒发自己与琵琶女共有的“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D.以上三种都不是,写此诗只是一种偶然事件引起的灵感的触发。 二、名句默写。
(1)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 _____。(2)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 _____。 (3)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 _____。(4)________ 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5)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 _____。 (6)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 _____。 (7)去来江口守空船, 。(8)今年欢笑复明年,________ _____。 (9)________ ____,往往取酒还独倾。(10)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 _____。 三、清人方扶南把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阅读这两首诗,完成下面的赏析。 听颖师弹琴 韩 愈
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銮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问题:这两首诗分别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描绘得如此优美动听的?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
4
睢宁县文华中学2016-2017高一第二学期语文必修四检测题 2017.5.11
三. 《听颖师弹琴》:
①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正面摹写琴声的起伏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如首联比拟儿女之情,次联比拟英雄气概。两种的声音,一柔一刚,构成悬殊的形势。诗歌在摹写声音的同时,或示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英雄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恋,或寓有超凡脱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无不流露出深厚的情意。 ②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如末二句冰炭原不可同炉,但颖师的琴声一会儿把人引进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掷入悲苦的地狱,就好比同时把冰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进一步渲染了颖师琴技的高超。 《李凭箜篌引》:
①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如“空山”二句通过摹写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②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如“昆山”二句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写出了音乐时而壮观,时而幽怨,时而凄凉,时而欢快愉悦,突出表现了乐声的起伏多变。
③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如“梦入”二句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李凭不是在人间演奏,而是在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
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1、提示:A项迁谪zhé;C项衣裳chánɡ;D项慢捻niǎn。答案:B
2.【答案】A(B中“伦”—沦; C中“拔”— “拨” 循----寻D中“宁”— “凝”) 3.【答案】D(A。忧----幽B。凸----突C。语----雨) 4.【答案】C(A快:畅快;B回:重新;D却:退回)
5.【答案】C(A项写作/被;B项在/比;D什么/多么。) 6、c
7.【答案】B(B项与例句名词作动词,其他三项名词作状语) 8、提示:C.思:悲伤。答案:C
9、提示:为:①写作,②替。其:③那个声音,④那个人。 答案:B 10.【答案】D ( “向前:”是先前的意思。) 11.【答案】 C(C项均为介词,在。A项,助词,附在词或词组后构成名词性“者”字词组,用来指代人,可译为“„„的人”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动词,认为„„正确; D项,动词,写,作/动词,认为。)
12.【答案】D(两个“信”字都当“随意”讲。A.言:①话,②字; B.是:①代词,这,②判断动词,是; C轻:①轻轻地,形容词,②看轻,轻视,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3.【答案】 B(B是被动句,其它都是倒装句。) 14.【答案】A(A项夸张,其他几项为比喻) 15、 提示:D.“反问”应为“设问”。答案:D
16、提示:B项以偏概全,诗歌不仅浓缩春秋二季,还有朝夜两时。 答案:B 17、 提示:D.并非一样,前者未从侧面烘托。答案:D 18、【答案】 B( “夸张”不正确。)
19、【答案】C(琵琶女的迟疑是因为她“无心见生人”。) 20、【答案】A( “以烘托送客的情真意切”不对。) 21、B 22、c
23.C(“别有”句表达了琵琶女的“幽愁暗恨”之情,而不是听众内心的愁思和怨恨。) 24.C(ABD三种说法均与原诗不合。)
25.C(A.“衬托……昂扬”说法不当。B.“衬托……成功”说法不当。D“衬托……凄凉”说法不当。)
26.D(“惨”是悲伤的意思,而不是悲惨之义。)
27.C(并不是“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玉盘的声音写琵琶弹奏的清脆悦耳。) 28.c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