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不以物喜,不以物悲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不以物喜,不以物悲

金代禅师在寺中种了数百盆兰花,而弟子在浇水时绊倒兰架,毁了花。禅师没有生气,而是淡然地说:“如果迷恋于心爱的事物,执着不能割舍,就不是禅师的行径了。”禅师的话揭示了生死与物相的真谛,也让我想到:为人,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物悲。

佛说,一切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生死流转,物相无常。世间的一切本就在变,又何必因外物的好坏而改变心情?印度的修行者,常年各地流浪。他们行走在荒漠古道上,长河落日间;他们风餐露宿,衣衫褴褛;然而他们的双眼却炯炯有神,清和慈悲。而这种精神境界,让他们收获了更多的快乐,才让他们拥有了清和慈悲的双眼。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世间万物皆有情,然而万物的存在,又岂能因人的喜好而决定。不以物喜,不以物悲才是我们在面对万物时应有的心态,有时,我们过于在乎外物的好坏,一物的生长与凋亡,并非人力所能维系,以物决定悲喜,只会使人生平添烦恼。自在,是人们说追求的最高境界,那么,何不尝试新的思考方式,做到不因外物的好坏而或喜或悲呢?

佛说,一个人悟道有三个阶段:勘破,放下,自在;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不仅禅者能过做到不以外物或喜或悲,普通人也一样可以勘破,放下。苏东坡遭受贬谪,却将这些抛却,以自在的心态过上了自由的生活。全世界的穆斯林舍弃外在事物,毅然地踏上了前往圣地麦加的道路,只因《古兰经》的规诫是“放弃外物,成为一个较好的人”。不以物喜,不以物悲更多的是一种信仰,有这种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来品鉴世间的美好,放下琐事对平静心湖的扰动。

佛说,一切外物都是心中的挂碍。诚如禅语,因为有了太多挂碍,人们不能充分享受

幸福。因为有了太多挂碍,人们变得过于执著。佛说,执著如渊,是渐入死亡的沿线;执著如尘,是徒劳无功而返。我们只有选择了不以物喜的生活方式,才会活的快乐。

不以物喜,不以物悲,才是人生真境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