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的原因及影响早产儿预后的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引起早产的原因及影响早产儿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09年01 月~2013年06月我院住院分娩的156例早产病例和同期住院的156 例足月分娩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膜早破、不明原因、妊高征、产前出血、胎位异常、双胎、胎盘及子宫因素等是早产的病因。早产儿病率与孕周、体重呈负相关(P〈0.05)。结论: 早产病因复杂,早产儿预后与早产病因相关。胎龄越小、新生儿体重越低,其窒息和死亡发生率越高。减少早产的发生率关键是重视围产期保健, 加强产前检查;防治早产是降低围产儿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标签:早产; 原因;早产儿预后;因素
早产是指妊娠满28 周至不满37 足周间分娩者。此时娩出的新生儿称早产儿。早产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围生医学及新生儿抢救技术的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逐年提高,但是早产仍是困扰产科医生的围生期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5% ~ 15%,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安全。本文对2009 年01 月~2013年06 月在我院分娩的156例早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生早产的原因、影响早产儿预后的因素及防治,从而降低围生儿患病率、死亡率和提高其生命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 年01月—2013 年0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发生早产的孕妇共156例作为早产组,孕妇年龄20 ~ 40岁,平均26.5岁。单胎141 例,双胎15 例,初产妇129 例,经产妇27例。孕28 ~33+6 周29例,孕34 周~ 36+6周127 例。另随机选取同期我院分娩无产科并发症与合并症, 年龄相仿, 足月分娩的孕产妇156例作对照组。
1.2 方法 对两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早产的原因及影响早产儿预后的因素,比较不同孕周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死亡的差异。
1.3 治疗 对有先兆早产者入院后常规使用硫酸镁等宫缩抑制剂、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抗生素预防感染等治疗。
1. 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 检验,P 34 周新生儿死亡率明显降低。早产儿在新生儿期内易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RDS,产前、产后联合治疗RDS 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重要措施。临床上多应用地塞米松或倍他米松于产前促胎肺成熟预防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近几年来,广谱抗生素,宫缩抑制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广泛应用为控制感染及促胎肺成熟争取了时间,
使RDS 发生率有所下降。总之,随着围产医学水平的提高,早产儿的生存机会也大大提高。
3.6 早产的预防 积极预防早产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之一。①定期产前检查,宣传孕期生理卫生,平衡营养,孕晚期禁止性生活,避免重体力劳动,以免胎膜早破;②切实加强对高危妊娠的管理,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③子宫颈内口松弛者,应于妊娠14~16 周作宫颈内口环扎术。
综上所述,早产的病因复杂,临床上以胎膜早破最为常见。加强卫生宣教,进行规范的产前检查必能提高孕期管理质量,减少高危妊娠,有利于减少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重视产前检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及早预防可能的早产诱因〔3〕.早产儿由于胎龄小、体重轻、各脏器发育不成熟或者功能不健全、免疫功能及应激能力低, 故其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防治早产是降低围产儿患病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丁秀梅.162 例早产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1 ,23 (20 ):2547。
[2]李 新.189例早产的临床分析〔J〕. 安徽医学,2010,31(9):1060。
[3]徐芳,段生鸾,姚李香.早产病因237 例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2,4):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