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
我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精湛的“天人”关系理论和生态文明思想。崇敬自然、顺应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持质。在儒、释、道和其他学说中,都包括着很多优秀的生态文明思想理念。
天、地、生、人整体统一的自然观。先贤们很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天地、人“三才”理论,主张遵循“天行之常”,“地养之那么”,“参赞天地之化育”。尽管由于熟悉所限其中摻杂着天命观和迷信思想,但却包括着敬畏天地,师法万物,遵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节拍等优秀的思想元素,包括着一种整体统一的生态系统思想。
护生、爱物的生命意识和生态伦理。我国古代思想家一直崇尚“生生之德”。儒家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爱人和物”,“恩及禽兽”。佛教讲“众生平等”,“万物有情”。道家称“万物与我为一”。这些都包括着靠近自然和“护生”、“爱物”的生态伦理。
取用有节,“以时禁发”的资源利用和治理思想。“生生之德”表现于自然是“生物”,表现于社会是“生民”,表现于经济是“生财”。“生民”是治国之本,“生财”是富国之需,“生物”那么是基础前提。物质生产消费应与资源再生和环境承载能力维持平稳。先秦两汉思想家已经清楚的论说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维持资源再生能力的重要性。孟子、荀子乃至将其上升到“王道之始”、“圣王之训”的政治哲学高度予以论述,要紧精神是“控制物欲”、“适度消费”,对山川林泽“谨其时禁”,“以时禁发”,采捕生产躲开生物孕育生长的关键季节,对幼小树木、鸟巢卵蛋、母兽幼兽予以爱惜。使生物正常生长繁衍,反对竭泽而渔,童山而樵,围山而猎,赶尽杀绝。这些都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可持续进展”观念。
“变废为宝”和“相资以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我国前人以为,土地是有生命的,需要不断滋养。包括人畜粪便在内的各类废弃物质皆有其功用,任意弃置污秽不堪,恶臭难闻,变为肥料二次利用那么可“化恶为益”,“变废为宝”,土地得其“余气相培”,“地力可使长新壮”。生产进程中的残留废物通过合理利用,能够“相资以利用”,“接踵以生成”。这与今世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理念一脉相承。
既然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如此先知先觉的生态文明思想,为何几千年来生态环境持续受到破坏。如黄河文明的消失,堤岸溃决1500多次;华北平原巨浸大泽,“鱼鸟群集”,“呦呦鹿鸣”的绝迹绝响;林莽焚毁,黄土台塬水土流失,沙漠化和石漠化的接踵呈现。那个问题的缘故很复杂,绝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需要回溯具体的历史进程才能探讨明白。有古代一般百姓的文化缺乏,思想文化传播工具的,思想认同的庞大不同;制度标准和方法执行的惨白无力,思想理论与实际行动的两相悬隔;富裕阶级无穷膨胀的贪欲,暴殄天物的竭泽而渔;赤贫流民的颠沛流离,大肆焚林拓荒致使的水土流失;人口不断增加的生存需要与濒仍的历史战乱。
漫长历史中积渐而成的环境问题,因人口不断增加和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现在变得空前复杂。生态文明建设可谓知而不易,行那么更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空前宏伟的事业,是实现漂亮的重要幸福指数,党和国家已将其放在“五位一体建设“的战略高度来实施。时期呼唤,国人共识,任务艰巨,使命难违。咱们既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老路,也不能走“边污染边治理”的新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做为紧迫的政治任务来完成,以“壮土断腕”的勇气和精神,从此刻做起,全国上下,同心同德,同心合力,共担责任,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革除不良和陋习,狠抓执行和落实,积小绩成壮举,积小善成大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