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卷第1期 2013年1月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1.35 NO.1 Jan.2013 竹林七贤在唐代的传播与接受 ——从唐人所撰史书、类书及蒙书的角度 刘小兵 (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摘要:从唐人所撰史书、类书、蒙书三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竹林七贤留给了唐人丰厚的记忆。《晋书》所揭示的是 初唐史家对竹林七贤的钦慕、同情与理解。以《艺文类聚》与《初学记》为代表的唐代类书,则;12集了大量与竹林七 贤相关的文献资料,同时也体现了唐人的价值观、审美观,而《蒙求》一书则可见唐代-x--'A.在启蒙时期便对竹林七贤 事迹耳熟能详。 关键词:竹林七贤;唐代;记忆;传播;接受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13)01—0103—06 由竹林七贤打造的“魏晋风度”及他们创作的 卷) ]。可知别集的流传也是后人认识和了解竹林 七贤的一个重要渠道。 “竹林文学”,受到了唐人的青睐。竹林七贤不仅仅 是唐人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也是唐人的文学记忆。 梳理唐人关于“七贤记忆”的来龙去脉,了解竹林七 贤如何成为唐代士人的偶像,有助于我们理解唐代 三是萧统的《文选》。《文选》收录了嵇康、阮籍、 向秀、刘伶等七贤的作品,且大都属于代表作。从《文 选》所收七贤文学作品及六朝人论及七贤的文字(如颜 延之的《五君咏》)可见六朝人对七贤的熟悉与喜爱。 至唐代,《世说新语》《文选》等亦深受唐人喜爱,尤其是 《文选》,学者为之注疏,士子以之为阅读教材,文人以 之为文章典范,自然也是唐人接受竹林七贤的途径之 一文学与竹林七贤之间存在着的某些历史性关联。 竹林七贤事迹与诗文在唐前的主要传播渠道以 及接受情况大致如下。 一是史书、笔记小说。从记录魏晋风流的《世 说新语》及其相关注本来看,不仅可见竹林七贤早 在六朝就已经成为士人心目中的偶像,也可知七贤 。唐人所修《晋书》,对六朝以来的文献如史书、笔记 等也多有所取。 事迹的主要传播载体还包括唐前诸家《晋书》、七贤 之别传等,只是其中许多文献原书今已不存,但从 《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的著录来看,有 些书至唐代依然流传,如戴逵的《竹林七贤论》、孟 总而言之,唐人对竹林七贤的接受和传播必然 是在六朝基础上的继续。竹林七贤的故事传至唐 朝,随着时代的发展无疑又有了许多新的传播渠道 与传播方式。我们知道,竹林七贤并非都是文学家, 并非每个人都有文学作品传世,因此唐人对他们的 接受和了解,不是依靠别集,而是依靠史书、类书、笔 记等。’这里笔者仅从唐人编纂的史书、类书、蒙书三 仲晖的(-e贤传》、袁宏的《名士传》等。又如裴注 《三国志》,其中引《魏氏春秋》日:“康寓居河内之山 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 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 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l1j一般认为这是 关于“七贤”之称的较早出处。 个角度,钩沉并展示竹林七贤在唐代的传播与接受 之某些侧面。 一二是别集的流传。从《隋书・经籍志》看,其中 著录有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四人之别集 J。至 《旧唐书・经籍志》也著录有《阮籍集》(五卷)、《嵇 康集》(十五卷)、《山涛集》(五卷)、《向秀集》(二 收稿日期:2012—12—13 历史记忆:从《晋书》看唐代史家对竹林七 贤故事的记述 史书写什么、怎么写,无疑反映的是一个时代史 家的眼光与偏爱。竹林七贤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幸在 作者简介:刘小兵(1968一),山东惠民人,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 .--——103.-・—— 唐人编纂的《晋书》中占有一席之地,说明竹林七贤 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皆是史撰者潜意识中对嵇康的 经过数百年沧桑变迁却没有被后人遗忘。中国历史 怜惜之情的体现。其二是《晋书》更多出“时年四 的车轮走到了唐代,竹林七贤在史家那里受到了前 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之语。无疑,这更是唐人 所未有的重视与厚爱。仅比较两部正史之中关于竹 “史家笔法”之体现,“时年四十”凸显了对其英年早 林七贤的记述,就已可见大概。《三国志・魏书》中 逝的惋惜;“海内之士,莫不痛之”的渲染,则具有历 仅仅附载了阮籍、嵇康事迹,且篇幅短小,《三国志 史想象的味道。看来,“莫不痛之”的不仅仅是当时 ・魏书・王粲传》载: 的魏晋士人,更有数百年后的唐人,“痛之”实则就 璃子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 是“爱之”。下面,再引述《晋书》中的一段“史臣 为模则。官至步兵校尉。时又有谯郡嵇康,文辞壮丽, 日”,以见七贤在唐代史家心目中的位置。 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至景元中,坐事诛 。 夫学非常道,则物靡不通;理有忘言,则在情斯遣。 书中记述阮籍仅寥寥数语,而对后人所关注的 其进也,抚俗同尘,不居名利;其退也,餐和履顺,以保 嵇康之死更是语焉不详。嵇康之死无疑是一件给当 天真。……嵇、阮竹林之会,刘、毕芳樽之友,驰骋庄 时乃至后代士人以巨大心理冲击的历史事件,只是 门,排登李室。若夫仪天布宪,百官从轨,经礼之外,弃 因为作者陈寿身为晋朝史家,对此类敏感话题尚有 而不存。……至于嵇康遗巨源之书,阮氏创先生之传, 所顾虑,不便详加记述。其他五人或许因为已由魏 军谘散发,吏部盗樽,岂以世疾名流,兹焉自垢?临锻 人晋,固其传未入《三国志》。而至唐人所撰《晋 灶而不回,登广武而长叹,则嵇琴绝响,阮气徒存。通 书》,则分别于《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有阮籍、 其旁径,必凋风俗;召以效官,居然尸素。轨躅之外,或 有可观者焉。咸能符契情灵,各敦终始,怆神交于晚 阮咸、嵇康、向秀、刘伶的传记,《晋书》卷四十三列 笛,或相思而动驾。史臣是以拾其遗事,附于篇云 。 传第十三有山涛、王戎的传记,且皆记述详细而又生 与七贤相关的“嵇、阮竹林之会”“嵇康遗巨源 动。限于篇幅,此处仅以对“嵇康之死”这一经典历 之书,阮氏创先生之传”、嵇康的“临锻灶而不回”、 史场景的追忆和记述为例,窥视唐人钟爱竹林七贤 阮籍的“登广武而长叹”,乃至“嵇琴绝响,阮气徒 之一斑。《晋书・嵇康传》日: 存”“怆神交于晚笛,或相思而动驾”等,都已是唐代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 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和难以忘怀的历史场景。可 视日影,索琴弹之,日:“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 见,刚刚饱经战乱之苦与杀戮之痛的初唐史家,不仅 吾每靳11I1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 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 。 仅是在追慕竹林七贤的风度神采,更对这些魏晋之 我们知道,《晋书》对前代史书传记及笔记小说 际的先贤抱以深切的同情与理解。从“嵇康之死” 等多有所取,这一段记述应该糅合了向秀的《思旧 的唐人记述及品评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史臣日”都 赋》序、东晋袁宏的《竹林七贤传》、南朝的笔记小说 可窥见这一点。也正因此,唐人才愿意继续讲述竹 《世说新语・雅量》篇等而成。 林七贤的故事。另外,《晋书》公认的“搜奇志怪”的 《思旧赋》:“(嵇康)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 特色,无疑也影响了关于七贤事迹的记述,如阮籍之 而弹之。” 《竹林七贤传》:“嵇康临死,顾视日影, 遇孙登、嵇康之遇王烈及嵇康暮宿华阳亭学得《广 索琴弹之。日:‘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惜 陵散》等,都取自前代笔记小说,具有传奇色彩。作 固不与,《广陵散》于是绝矣。” 《世说新语・雅 为史书或有其弊,但实际效果却有助于七贤事迹的 量》:“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 传播与接受。而《晋书》作为一部重要的官修史书 且成于唐初,故而其对竹林七贤事迹在唐代的传播 陵散》。曲终,日:‘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 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 功能更是无需赘言。 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 二文学记忆:唐代类书对竹林七贤的传播 细加比较,会发现关于嵇康之死的记述,各种版 作用 本之间存有细微的差别。其一是《世说新语》中没 唐代类书对七贤事迹的传播及对七贤文学作品 有了“顾视日影”,代之以“神气不变”,而后“索琴弹 的保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类书不仅仅是 之”,凸显了嵇康处乱不惊乃至视死如归的风神气 前人文献资料的简单汇集,它同样可以体现出一个 度,可谓魏晋风度之绝唱。而《晋书》此处却还原了 时代的价值观、审美观及文学观。下面,就以初盛唐 “顾视日影”的动作描写,似乎隐隐流露出主人公对 两部重要的类书《艺文类聚》与《初学记》为例,考察 最后生命的眷恋。唐代史家于此处取《思旧赋》及 竹林七贤在唐代的传播与接受的又一个侧面。 《竹林七贤传》之“顾视Et影”,笔者以为无论是出于 《艺文类聚》是初唐的一部大型官修类书。唐 ----——104----—— 高祖武德五年(622)诏令编纂,由欧阳询领修,三载 各引了・篇,赋为张协《登北芒赋》,诗即为刘伶的 乃成。全书计100卷,分46部,727个类目,总字数 《北芒客舍诗》。或许是因刘伶之《酒德颂》影响更 逾百万,规模较大。该书突出的特点是并重事典与 大,加之其“酒徒”的形象过于深入人心,这首诗常 辞藻两方面资料的征引,所引故事与诗文都能注明 常为后人所忽略,兹录之于下: 出处与时代。所引用的古籍,据北京大学研究所在 泱漭望舒隐,蹉憨玄夜阴。寒鸡思天曙,拥翅吹长 1923年所作的统计,共为1431种,这些古籍大多散 音。蚊蚋归丰草,枯叶散萧林。陈醴发悴颜,巴歙畅真 佚,现存不足十分之一-1 。《四库全书总目》亦日: 心。媪被终不晓,斯叹信难任。何以除斯叹,付之与瑟 “隋以前遗文秘籍,迄今十九不存,得此一书,尚略 琴。长笛响中夕,闻此消妮衿 。 资考证。”_1 此书因保存了大量的唐以前的文献资 透过这首诗,我们能够看到这位狂傲的“酒 料,而为后世学者所重视。如其中保存的许多与竹 徒”,原来竞也有普通文人士子多愁善感的一面。 林七贤相关的资料,有些便是原书、原文已经散佚了 或许,多一个角度、换一个侧面,我们才能看到一个 的。例如戴逵的《竹林七贤论》,这是一部晋人专论 更接近于历史真实的刘伶形象吧。 七贤的书,可惜原书今人已见不到,而在《艺文类 《初学记》则是成于盛唐的官修类书。起初唐 聚》中却被征引了计6次,虽然不如梁代刘孝标的 玄宗因嫌诸皇子习文所用书籍过于庞杂,“玄宗谓 《世说新语》注征引之多,但可以相互参读补其不 张说日:‘儿子等欲学缀文,须检事及看文体。《御 足,这六段与七贤有关的文字因此而被清人编辑的 览》之辈,部帙既大,寻讨稍难。卿与诸学士撰集要 《全晋文》所辑录,收入戴逵的《竹林七贤论》之 事并要文,以类相从,务取省便,令儿子等易见成就 中E12 3。 也。’说与徐坚、韦述等,编此进上,诏以《初学记》为 值得关注的是《艺文类聚》在每一部、类先征引 名。赐修撰学士束帛有差,其书行于代”_1 。《初 “事典”,后征引诗文,其中有不少“事典”与竹林七 学记》一书于开元十五年(727)编就,全书30卷,分 贤有关,且有大量的诗文出自七贤诸人的文学作品, 23部,313个子目。体式上的突出特征是:先有“叙 如《艺文类聚》卷八十九“木部”下“杨柳”篇引《文 事”,次列“事对”,最后是诗赋文等各类文字之例 士传》日:“嵇康性绝巧,能锻,家有一柳树,乃激水 证,故而与一般类书略有不同。其中“叙事”汇集各 以圜之,夏天甚凉,居其下遨戏及锻。” 再如《艺 种资料以说明子目标题,提供有关的知识。“事对” 文类聚》卷四十四“乐部”四“琴”篇,依次引《孙登 列出对偶式的典故,下注出处,以供写诗作文时取 别传》述阮籍与孙登相遇苏门山之事:“嗣宗乃长 用。诗赋文部分则精选关于本题的诗文佳作,以作 啸,与琴音谐和。”继引《语林》日:“嵇中散夜灯下弹 经典范文供学习、临摹和借鉴。虽然《初学记》一书 琴,忽有一人,面甚小,斯须转大,遂长丈余,黑单衣 最初编撰的意图是服务于王室子弟,但成书之后其 草带。嵇视之既熟,乃吹灯灭之,日:‘耻与魑魅争 阅读与使用的对象必然扩大到更多的文人士子,与 光。”’诗文则引阮籍《乐论》日:“汉桓帝闻楚琴,虔 初唐编成的《艺文类聚》一样,成为他们读书、习文 而悲慷慨长息日:‘善哉!为声如此而足矣。”’继引 及应付科举考试必备的工具书之一。《四库全书总 嵇康的《琴赋》片段,此类例证不胜枚举 。 目》谓之“其所采摭,皆隋以前古书,而去取谨严,多 总之,所引“事典”、诗文与七贤相关者,大致包 可应用。在唐人类书中,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 括如下内容:嵇康、阮籍、刘伶、向秀等人的诗文(全 则胜之。若《北堂书钞》及《六帖》,则出此书下远 文或片段),六朝人所做的七贤“别传”,《世说新语》 矣”[ 。 等笔记小说中有关七贤的文字,前人论及七贤或对 竹林七贤之事典与诗文在《初学记》中被征引 七贤诗文的仿效之作等,合计也不下百余种之多。 的情形也较为可观。 限于篇幅,不复一一列举。虽然这类文献有的存于 首先是“七贤”这个概念在该书中就出现了6 竹林七贤之别集,如《嵇康集》《阮籍集》,有的见于 次,其中主要是对晋人戴逵《竹林七贤论》的征引, 诸种《晋书》等史籍,有的散见于《世说新语》《文 唐人对于这部与七贤相关的专著予以反复援引,无 选》及其注本之中,但是,《艺文类聚》作为初唐的一 疑体现了编纂者的偏爱,同时这样也起到宣传的效 部文人士子常用的工具书,其对于竹林七贤在唐代 应,扩大了竹林七贤这一魏晋名士“组合”在唐代的 的传播作用无疑不容小视。此外,《艺文类聚》对于 影响。此外还有征引自唐前称颂七贤的诗文,如 《竹林七贤》文学作品的保存最值得一提的是:它还 《初学记》卷十七“人部上”“贤”篇收录了东晋谢万 保存了刘伶唯一的一首诗歌,见于《艺文类聚》卷七 的《七贤・嵇中散赞》:“邈矣先生,英标秀上;希巢 “山部”上“北芒山”篇,而且关于北芒山的诗赋仅仅 洗心,拟庄托相。乃放乃逸,迈兹俗网;钟期不存,寄 ----——105----—— 音谁赏。”[】引《初学记》“人部”首列圣、贤、忠、孝等 篇,七贤人选其中无疑说明七贤不仅是六朝也是唐 人心目中的贤人形象。 论东晋谢万的《七贤・嵇中散赞》外,尚有李充《九 贤・嵇中散颂》:“肃肃中散,俊明宣哲;笼罩宇宙, 高蹈玄辙。”(《初学记》此处误将李充写作“李 其次是“事对”中总结了许多与七贤有关的典 故,这些典故或出自竹林七贤的历史故事,或出自七 贤的诗文创作。略举数例如下: 尤”) ,而《初学记》卷十六《乐部下・笛篇》征引 了四首诗,其中三首都会令人想起向秀的《思旧 赋》,皆可视为对《思旧赋》的接受,如陈代周弘让 《赋得长笛吐清气诗》日:“情断山阳舍,气咽平阳 坞。”陈代贺彻《赋得长笛吐清气诗》也有“韵切山阳 曲,声悲陇上吟”,唐人刘孝孙《咏笛》也有“邻人思 旧情”之语。 (1)【神交】袁宏《山涛别传》日:“陈留阮籍,谯 国嵇康,并高才远识,少有悟其契者。涛初不识,一 与相遇,便为神交。”(卷十八・人部中・交友) (2)【龙章风姿】《嵇康别传》日:“康长七尺八 寸,好容色,虽土木形骸,不自饰,而龙章风姿,天质 自然。”(卷十九・人部下・关丈夫) 因此,唐人的类书不仅保存了许多竹林七贤的 文字作品及与竹林七贤相关的史料文献,而且也留 (3)【伯伦形陋】与嵇康入“美男”系列相反,5r0 伶则进“丑人”史册,梁祚《魏国统文》日:“刘伶,字 伯伦,形貌丑陋,身长六尺。然肆意放荡,悠焉独畅, 自得一时,常以宇宙为狭。”(卷十九・人部下・丑 人)。 下了六朝人追慕与接受七贤的足迹,这一切都成为 唐人写诗作文的文学记忆,其结果必然影响了唐朝 时期一代士人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面貌。 三童年记忆:从《蒙求》看唐人对七贤事迹的 (4)【纳正】嵇康《琴赞》日:“闲邪纳正,宣和养 素。”另如嵇康《琴赋》中的“理正声,奏妙曲;扬白 雪,发清角”,“穆穆重华,托心五弦;宣和养气,介乃 遐年。”其中的“正声”、“养气”也都被作为咏琴的 “关键词”列入“事对”之中。(卷十六・乐部下- 琴) 接受与传播 中国历来有重视启蒙教育的传统,蒙学涉及古 代文人士子最初的教育背景,它关系到每个中国古 代作家的童年记忆,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故而理 所应当纳入古代文学研究者的视域之中。其实,上 文论及的《初学记》既是一部类书,同时也是一部蒙 学教材。下面再通过唐代另一部重要的蒙学作品 《蒙求》,来看唐人对七贤事迹的接受与传播,以作 为研究唐代文学与竹林七贤的又一个视角。 (5)【鉴阮帷】以及【吹阮衿】则都是出自阮籍 《咏怀诗》(其一):“夜中不能寝,起坐弹鸣琴;薄帷 鉴明月,清风吹我衿。”(卷一・天部・月;卷一・天 部・风) 唐人李翰撰写有《蒙求》一书_2 ,书名当是取 自《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2 这是 一(6)【玄云】阮籍《咏怀诗》(其九)日:“良辰在 何许,凝霜沾衣衿;寒风振山冈,玄云起重阴。”(卷 二・天部下・冬) 部融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为一体的启蒙读物,作者 将唐以前之古人的言行事迹、逸闻趣事,以四字为一 (7)【阮厨】阮籍闻步兵缺厨多美酒,营人善酿, 求为校尉。(卷二十六・器物部下・酒) 句编排组合,并讲求声韵之协调,对仗之工整,全文 计2980字。而有意味的是,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竟 然皆有幸入选这部唐人的启蒙读物。限于篇幅,仅 摘录与之相关的内容,并考其出处。 (8)【算金】徐广《晋记》日:“王戎殖财贿,家僮 数百,计算金帛,有如不足,以此获讥于时。”(卷十 八-人部中・富) (10)【王戎简要】这是全书的发端,第一个登场 的乃是七贤之王戎,言王戎以“简要”为其风采特 (9)【山阳余利】则与向秀有关:“向秀与吕安灌 园于山阳,收其余利,以供酒食之费。”(卷二十四・ 居处部・园圃) 征。见《世说新语・赏誉》篇:“吏部郎阙,文帝问其 人于锺会,会日:‘裴楷清通,王戎简要,皆其选也。’ 于是用裴。” 最后,还有《初学记》在诗赋文部分列举了不少 七贤的作品以作范文,这对竹林七贤作品的保存和 传播作用亦不可小视,其中征引阮籍、嵇康的诗文最 多,各有十几处之多。限于篇幅不再列举例证。刘 伶的《酒德颂》也留在卷二十六《器物部下・酒篇》, 成为颂酒的范文。山涛则有数篇推荐人才的“山公 启事”人选其中。另外,唐前作家对七贤及其文学 的接受,在《初学记》中也有所体现,如除了上文所 .————(11)【嵇吕命驾】讲的是嵇康与吕安之间的友 情。见《世说新语・简傲》篇:“嵇康素与吕安善,每 一相思,千里命驾。” (12)【仲容青云】阮成字仲容,有青云之器。见 颜延之《五君咏・阮始平》:“仲容青云器,实禀生 民秀。” (13)【叔夜玉山】《世说新语・容止》篇,山涛 106...—— 评价嵇康的风度神采!“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 可称。爰自宗周,逮兹炎汉,竞微茂异,成重儒术。窃 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见臣境内寄住客前信州司马仓参军李翰,学艺淹通,理 (14【山涛识量】是说山涛在七贤中以“识量”见 识精究,撰古人状迹,编成音韵,属对类事,无非典实。 长,“识量”可理解为“识度”“器量”,如戴逵《竹林 名日《蒙求》,约三千言,注下转相敷演,向万余事。翰 七贤论》:“山涛与阮籍嵇康皆一面而契若金兰。涛 家儿童三数岁者,皆善讽诵,谈古策事,无减鸿儒,不素 妻韩氏尝以问涛,涛日,当年可为友者,唯此二人耳。 谙知,谓疑神遏。司封员外郎李华,当代文宗,名望夙 妻日:‘负羁之妻,亦观狐赵,意欲一窥之可乎?’涛 著,与作序云:“不出卷而知天下,岂其蒙求哉!”汉朝王 日:‘可也。’二人至,妻劝涛留之宿,具酒食,夜穿牖 子渊制《洞箫赋》,汉帝美其文,令官人诵习;近代周兴 嗣撰《千字文》,亦颁行天下。岂若《蒙求》者,错综经 而窥之,涛入日:‘所见何如吾?’妻日:‘君才殊不如 史,随便谢I释,童子则固多宏益,老成亦颇觉起予。臣 也。正当以识度相友。’涛日:‘然,伊辈亦当谓我识 属忝宗枝,职备藩扦,每广听远视,采异访奇,未尝遗一 度胜。” 又见《晋书・山涛传》:“山涛,字巨源, 才,蔽片善,有可甄录,不敢不具状闻奏。陛下察臣丹 河内怀人也。父曜,宛句令。涛早孤,居贫,少有器 诚,广达四聪之义,令翰志学,大开奖善之门,伏愿量授 量,介然不群。” 一职,微示劝诫。臣良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天 (15)【向秀闻笛】出自向秀《思旧赋序》:“邻人 宝五年八月一日,饶州刺史李良上表 引。(见陆心源 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 《唐文续拾》卷十九) 叹,故作赋云。” 文中说“翰家儿童三数岁者,皆善讽诵,谈古策 (16)【东平为善,司马称好】指阮籍欲为东平 事,无减鸿儒,不素谙知,谓疑神遇”,又云此书曾有 “相,司马昭许可之事。《晋书・阮籍传》:“及文帝辅 一代文宗”李华为之作序,可见《蒙求》在当时社会 政,籍尝从容言于文帝日‘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 之影响。而李良愿将其推荐给最高统治者,更可知 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 其影响之大。再从后世的一系列冠以“蒙求”字样 (17)【吕安题凤】指嵇康与吕安之事。出自《世 的蒙学著述,如晚唐王范有《续蒙求》三卷,宋代洪 说新语・简傲》:“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出户延之, 迈有《次李翰蒙求》三卷,此外更有《广蒙求》《叙古 不入,题门上作‘凤’字而去。喜不觉。犹以为欣故 蒙求》《春秋蒙求》《左氏蒙求》《南北史蒙求》《十七 作。‘凤’字,凡鸟也。” 史蒙求》《三国蒙求》《唐蒙求》《宋蒙求》等,乃至 (18)【嵇绍不孤】《晋书・山涛传》:“(山涛)与 “蒙求”成为教学体裁之一种,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 李翰《蒙求》对七贤事迹在唐代的传播作用不 契。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日:‘巨源在,汝不孤 可小视,它使得唐代士人在启蒙时期便对竹林七贤 矣。’巨源在,汝不孤也。” . 的故事耳熟能详,例如至晚唐,杜荀鹤《赠李镡》诗 (19)【刘伶解酲】《世说新语・任诞》篇:“天生 中尚有“地炉不暖柴枝湿,犹把蒙求授小儿”之 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语 。童年的学习与记忆,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思想 (20)【阮籍青眼】《晋书・阮籍传》日:“籍又能 观念和行为模式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尽 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管不是思想性格的唯一成因,但却是不容忽视的重 虽然《蒙求》作者在结尾处说:“浩浩万古,不可 要因素。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相对于后世如宋元明 备甄;芟繁摭华,尔曹勉旃。”但是魏晋之七贤却都 清的蒙书,李翰《蒙求》尚无太多乏味的伦理道德的 能凭借着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才情入选这部专为儿 说教以及君权、父权等专制思想的宣传,相反却不乏 童编写启蒙教材之中,这说明了竹林七贤在唐人心 对个性自由的赞美与追求,如对唐前历代名士风流 目中无疑都是值得记忆的前贤。同时,有意思的是 的津津乐道即是其表现之一。虽然《蒙求》一书并 作者对晋之七贤皆取其佳话,而对晋室帝王却用趣 非唐代儿童阅读的唯一的教科书,但无疑体现出唐 闻予以调侃,如【晋宣狼顾,汉祖龙颜】【胡嫔争樗, 代社会在意识形态上包括教育理念上兼容并包的博 晋武伤指】,二者恰好相映成趣,其倾向与《晋书》大 大襟怀。童年的记忆,是人之精神大厦的第一块基 体一致,如《晋书・宣帝纪》日:“帝内忌而外宽,猜 石,会伴随人之一生。因此,当我们徜徉在唐代文学 忌多权变。”唐人李良的《荐蒙求表》也可以帮助我 的美丽景致之中时,常常会看到,唐人在自己的诗文 们大致了解李翰《蒙求》的主要内容以及此书在唐 创作中如何纯熟地运用有关竹林七贤的掌故;唐人 代受重视的程度。李良,天宝中饶州刺史,历抚州司 在为人处世、风神器度上又是如何接受竹林七贤的 马、太子中允。其《荐蒙求表》日: 影响。正是这些来自童年的记忆,伴随着唐王朝海 臣良言:臣闻建官择贤,其来有素;抗表荐士,义或 纳百川的胸襟气度与相对宽松的时代氛围,才使得 ・-———107.--—— 唐人对魏晋风度心仪神往,并努力去追寻与超越这 些前代的贤哲。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606. [2]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1060—1061. [3]刘昀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057. [4]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604—605. [5]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374. [6]萧统.文选[M]_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20. [7]李防.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2614. [8]杨勇.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6:314. —783. [15]欧阳询.艺文类聚[M].北京:中华书局,1982:137. [16]刘肃.大唐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137. [17]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 1997:1773. [18]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4:413. [19]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4:412. [20]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033—10037. [21]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9:37. [9]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385—1386. [10]欧阳询.艺文类聚[M].北京:中华书局,1982:3—4. [11]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 1997:1771. [2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M].北 京:中华书局,1958:2253. [23]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 165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96. [24]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 1999:8017. [1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M].北 京:中华书局,1958:2252—2254. [13]欧阳询.艺文类聚[M].北京:中华书局,1982:1530. [14]欧阳询.艺文类聚[M].北京:中华书局,1982:781 【责任编校周永军】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