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规划为例
李鸿飞;吴永诚
【摘 要】在武威市钟楼巷历史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发掘和运用,以现代高品位的规划设计角度,解读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的矛盾,从而探索保护与发展的和谐统一.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0(028)006 【总页数】3页(P87-89)
【关键词】武威钟楼巷;历史文化街区;地域文化;保护更新 【作 者】李鸿飞;吴永诚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730050;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73005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098.9
武威古称凉州,位于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东端。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
本次规划用地位于武威市东北角的大云寺内,与文庙、罗什寺塔、海藏寺、雷台等
古建筑遥相呼应。1981年9月l日,被誉为凉州八景之一的“大云晓钟”大云寺钟楼旧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重新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1 项目概况及现状分析
钟楼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用地的范围:西至和平街,东至武威六中,南至凉州区医院,北至武威酒厂、海子巷,总规划用地面积6.84hm2。该区域为武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历史保护街区,区域内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鼓楼、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芝家大院和一些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黄土民居,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区域内用地功能混杂,办公、商业、居住、教育、医疗、工业相互缠挤;空间结构不合理,建筑布局凌乱,景观效果差;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居民区没有供暖设施,排水设施严重滞后;公共活动空间少,绿化率低,环境质量较差。特别是现存的黄土民居,由于建筑结构形式为土木结构,建设年代早,其防潮、防水、抗震功能低,大部分已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正逐渐失去保留价值(图1)。 2 规划设计构思及特点
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要求,在保护好文物景点和传统民居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和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恢复繁荣而富含文化底蕴的历史街区风貌;按照历史保护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做好光明巷、钟楼巷的整治改造,建成集商业、旅游、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古文化街区,加强与发展巷历史街区的联系,形成连接文庙与钟鼓楼的传统特色轴线;同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对部分区域进行开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体现传统风貌特色和现代城市品质的统一,塑造该区域的全新形象。
根据规划设计要求,本区域内主要以商业服务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为主,力求通过本规划区的建设提高保护区域内的整体环境,加强该区的吸引力,初步创立现代化城市文化商业中心的特色形象(图2~3)。
3 总体结构布局
规划以“一心四轴四片区”为结构主体(图4)。
“一心”指位于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大云寺内的钟楼,它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是规划区整体结构的核心,也是规划区的景观中心、视觉中心、形象中心。
“四轴”分别指位于规划区中部,通过钟楼贯穿南北的保护控制轴线,是规划区结构的景观控制骨架;以南片区景观亭与钟楼连接的规划区景观轴线,是规划结构的重要视线控制骨架;以规划改造的钟楼巷和光明巷为两条主要交通联系轴线,是规划结构中道路景观与片区发展的控制骨架。
“四片区”是指位于规划清应寺和大云寺正南侧的历史文化片区;位于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贾坛故居西侧的特色民居片区;位于区人民医院东侧的商业娱乐片区;位于区人民医院西侧的居住片区。 4 规划空间形态与群体轮廓 4.1 整体空间形态
在延续传统概念的同时,方案更注重探索与创新,通过对贯通区域的道路原线型的修改和空间序列的调整,既理顺了原本杂乱的用地功能与布局,又丰富了空间形态,创造出美好景观。
规划用地由于建设用地的复杂性及道路建设的必要性,被分为三大块,以钟楼巷与光明巷十字交叉为分隔。建设用地分列四周,总面积达5.32hm2。 图1 现状标识图 图4 规划结构图 图6 模块空间分析一 图3 总平面图 图2 方案构思图 图10 鸟瞰图
图5 立面图 图9 街景二 图8 街景一
图7 模块空间分析二 4.2 建筑空间布局与景观特色
整体建筑空间布局以仿古建筑群为主,意在以现有保护单位为依托,通过古建筑园林设计手法,强调景观视廊,突出人和自然环境结合,达到现代规划设计与古街区商业气氛的完美融合。街道立面设计与周围历史环境完全融合,达到新老共生的理念(图5)。
设计采用中国古典园林中院落围合特色的风格,满足空间视廊要求情况下,创造城市重点地段重点特色风貌的打造,运用围合、收放、空间套用,以小见大,框景等景观表现手法突出设计所表达的内容,节点细部反映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突出民居特色与大云寺相呼应。利用园林表现手法中的框景和空间过度手法来营造商业休闲文化特征,设计考虑以二处园门过度,周围以竹林假山辅之,突出古建筑群落特色从而达到用途与性质相协调的建筑空间布局。
以清应寺和大云寺入口为对景,强调中间轴线突出表达空间节点,营造商业休闲广场,设计以儒家中庸思想迎合古典建筑形式,淡化现代生活广场繁杂的色彩和夸张的表现手法,意在突出两寺的制高点和形体控制范围(图6~7)。
三处广场都采用低调色彩,以浅浮雕砖为主,避免色彩夺目而适得其反,商业休闲等气氛可以利用植物软色彩和精致的小品表现,也可以利用草坪、水池灯光尽量表达效果,形成钟鼓楼特有的城市空间,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影象。
以空间过度的手法组织三个片区的联系,通过大、小空间的转换和过度来强调主要景观的地域表现力。南侧围合广场内考虑水面一处,面积适中,符合与周围古建筑体量。设计中通过景观小品,种植等软景观特色衬托表达主体,充分利用自然和谐
来强调景区以人为本的要求,提升环境功能,形成浓厚的商业氛围,打造武威市的特色景点,成为将来城市市民聚会、娱乐、消费的新去处(图8~10)。 4.3 保护建筑布局与整体的协调
在建筑空间组合方面,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在规划地段进行住宅和商业开发建设。在主要轴线范围内新建建筑控制在二层以内,其他协调区域内建筑控制为三至五层,保证合理开发的经济性和可行性。
由于原有受保护的黄土民居已遭到破坏,逐渐失去保护价值,在贾坛故居西侧规划特色民居片区,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重建保留较完整的典型民居,遵照原貌进行建设,充分回用原有的建筑材料、构件、雕饰等,新补材料要与原有保留材料有明显区分,突出原有建筑历史价值,达到维护原貌的效果。 结 语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现阶段保护规划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如何去处理和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很多学者也在不断探索。本案中把地域文化特色放到首要的位置,利用古典园林景观设计的手法,结合城市商业娱乐发展的要求,尽力把保护与更新融合在一起,力求在提升品位的同时达到保护的目的。 第二作者 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邮 编730050
电子信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