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食用菌成品率的原因及其对策
摘要 通过对影响食用菌成品率的原因分析,提出了从接种方式、培养料配方、栽培模式到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的对策,对实际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食用菌;成品率;对策;浙江丽水
丽水市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境内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四季中春秋季短,夏冬季长,季节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18.5℃,年降水1 493mm,年相对平均湿度75%~83%。境内林木资源十分丰富,非常适宜食用菌发展。食用菌生产在该市具有非常悠久的栽培历史,成为山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近年来,食用菌成品率逐年下降,造成普遍性减产,部分菇农甚至绝收,严重制约了山区农民收入的增长。为有效地解决食用菌菌棒的成品率问题,笔者就影响食用菌成品率的原因及提高成品率的对策进行了初步探索。
1食用菌生产的现状
食用菌,特别是香菇是丽水市重要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年产值在20亿元以上,是山区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丽水市香菇主要以“9015”、“135”品种为主栽品种,采取层架式割袋栽培花厚菇的生产模式。据调查,在松阳县的枫坪、玉岩的花厚菇常年栽培量在2 000万袋以上,占松阳全县花厚菇产量的80%以上;产值达5 000万元以上,占人均年收入的70%以上。近年来,香菇生产成品率不稳定,最低不到5%,而且成品率在50%以下的比比皆是。成品率不高成了影响香菇生产的主要因素,也直接影响着菇农的生产积极性,给丽水市的食用菌产业带来了一定冲击,尤其是食用菌生产的老区影响更大。
2影响食用菌成品率的原因分析
2.1成品率与农民烂菌棒的处理方式有关
近年来,山区农民对烂菌棒处理方式都是不科学的。据调查,在枫坪等地,若当年制棒,一部分烂菌棒重新制棒,采取返工的办法处理,这对成品率影响较
小;但绝大部分菇农对重新制棒后再产生的烂棒处理是:破袋后,太阳直接晒干再放置在家中,待来年再种。放在家中半年左右的废菌糠,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扩大了杂菌感染,直接影响着下年度的菌棒成活率。
2.2成品率与接种模式有关
1994年以前,枫坪、玉岩等地的食用菌灭菌都是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来做的。随着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更新,接种模式也先后发生了多种改变。从严格的无菌接种箱接种,到部分无菌的大棚接种再到现在的开放式接种,接种方式的改变也逐步影响着香菇的成品率。1994年,刚出现大棚接种时,香菇的成活率相当好,菇农也就接受了这一简单、方便的接种模式并逐步推广。2004年开始,开放式接种又逐步取代大棚接种。开放式接种如果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对生产成活率是不会有影响的,但绝大部分菇农以为开放接种就什么都可以随便了,除了菌棒及部分接种工具的灭菌,几乎处于天然状态下,空气中的杂菌极易进入菌棒中,人为带菌(诸如动作、谈话、喷嚏、搔头等)也给接种的成活率带来了严重影响。
2.3成品率与灭菌方式有关
刚开始发展食用菌,菇农一般采用灭菌灶灭菌,1灶大约也只有1 000~1 500袋,灭菌均匀,原料也不会变质,接种成活率相当高。现在,大部分菇农都采用蒸汽灭菌,盲目扩大一次灭菌数量,每灶都在5 000袋以上,有的1灶灭菌数量达8 000袋,由此带来菌棒的生熟不一,有的菌棒灭菌过度,有的菌棒还未彻底灭菌,接种的成品率自然不高。
2.4成品率与高温烧菌有关
随着地球气温的持续升高,夏季高温持续出现,给菌棒的安全越夏带来了不小难度,在枫坪、玉岩等地,有的菇农因高温烧菌而绝收,影响在30%以上的约有2成。
2.5成品率与农民心态有关
随着食用菌生产的发展,农民食用菌栽培技术也相应地提高,带来了时间的节约、成本的降低;同时,也对周围环境带来了破坏,使空气中杂菌含量增加。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成品率较高,产生了粗心大意的操作方式,使带杂菌接种成为可能。
3提高香菇成品率的对策
3.1采取深接种技术,防止杂菌从接种口污染
在接种阶段,除要使用种性优良、菌丝体健壮的菌种外,还必须注重接种质量,最大限度提高成活率,创造有利于食用菌生长的环境条件,以最快的速度让菌丝侵透菌棒,降低杂菌感染机会。采用深接种技术,由于打孔深,装入菌种多,使种孔底部种块受外界温差的刺激较小,种块内菌丝体处于一个温湿度较恒定的条件,有利于其全方位、整体的迅速发透袋料,提高成活率。
3.2配制适宜的培养料,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根据食用菌对酸碱度的要求,相应调整培养料的pH值,抑制杂菌繁殖。在麦麸、米糠等含有淀粉和可溶性糖的培养基之中,杂菌很容易生存。为此,在拌料时,应尽可能减少麦麸与木糠的接触时间,应该当场拌料当场装袋,灭菌数量不宜过多,以2 000~3 000袋为宜。灭菌时间也不宜过长,灭菌时间过长会使培养料在灭菌过程中发酸变质,从而影响食用菌的成活率。香菇栽培过程中,要求较低温度,而杂菌多数喜高温,应采用适当的降温培养方法。从湿度来看,食用菌菌丝生长阶段要求较低的空气湿度,杂菌则要求高湿环境,故菌丝生长期间应控制空气湿度在60%以下。
3.3采用标准化生产模式,减少二次污染
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为避免在恶劣的环境下用劣质材料和化学辅料生产,安全、卫生不达标,严重损害传统食用菌的自然属性,出现二次污染,使食用菌的成活率受到影响,政府和职能部门应该高度重视食用菌标准化生产,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实行统一原材料供应、统一生产管理及统一培育、技术控制和烘干加工的原则组织标准化生产,提高成活率,使食用菌生产能够得到良性发展。
3.4采取安全越夏的方法,提高菌棒的成品率
3.4.1认真做好菌棒养菌期的管理工作。如香菇在室内养菌和刺孔是越夏成败的关键,不少菇农因刺孔不当或散堆降温不及时而造成烧菌,损失严重。因此,菇农在刺孔养菌期必须严格管理,并根据自己的房舍条件早作安排:一是发菌期间注意菌棒不能压在菌种口上面。由于发菌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菌棒压在菌种口上面,热量不能及时散发,会引起局部闷菌,同时会产生冷凝水造成从菌种口开始的烂棒现象。二是适时安排刺孔。适时适度的做好刺孔是菌棒安全越夏的前提。为了不使温度上升过快,在第2、3次刺孔时就应分批刺孔,注意室温超过28℃以上时要严禁刺孔。同时,要视菌棒的含水量而定,特别要注意含水量高的菌棒越夏的安全系数低,越夏时容易烂棒。所以要在高温来临之前加大刺孔量,以降低含水量,提高安全系数。
3.4.2及时认真做好黄水的处理。转色期菌丝分泌黄水是正常现象,不必放出;但温度过高、含水量过大、分泌黄水过多并已变成酱油色或黑水就应及时放出,以免造成菌丝自溶而烂袋。对烂棒部分要及时挖除干净并用10%石灰浆涂沫。
3.4.3合理选择安排越夏场所。越夏方式有室内越夏和室外荫棚越夏2种方式。室内越夏要选择通风良好、夏季凉爽的土木结构房子,但堆高不能超过4层。由于室内越夏通气散热差,安全系数较低,近年来室内越夏而造成烧菌较室外荫棚越夏的要多。一般提倡在室外荫棚内越夏,午间气温虽高,但通风好、降温快,转色也好于室内,越夏比较安全。室外越夏关键是要做好遮荫棚的搭建,给菌棒创造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一般荫棚要求高3.5m以上,遮荫棚四周立柱应距离内架四周立柱1.5m以上,棚顶要用树枝、杂草、秸秆遮荫,不能让阳光直射到棚内,荫棚周围也应有枝草转墙堵光,但要注意结合通风。近年来,部分菇农采用在竹园下、树林下越夏效果不错,有些菇农的菌棒放在原种菇的大棚内越夏也较理想。具体做法是:将原来盖在大棚上的塑料薄膜去掉,盖上芒杆等草料遮荫物,再在四周种上丝瓜等藤类植物,为菌棒创造一个荫凉的环境,然后将菌棒斜置在香菇棚内。
3.5做好污染菌棒的处理,提高下季菌棒的成活率
污染菌棒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一是对菌丝未发满袋的菌棒,最好是单独放置(最多不能超过3层)让其继续发菌,期间对无污染的接种孔按标准进行放气,有污染的接种孔不能放气。有一部分最后菌丝能将杂菌全部“吃掉”成为“完好”的菌棒,这只是表面现象,这部分菌棒在高温季节还是容易烂棒,应单独放置在低温凉爽的场所。二是菌丝发满全袋后,可将完好部分截取下来连成一根菌棒。三是污染的菌棒可趁晴好天气,在无菌棒生产的时候破袋晒料,晒干的料可作为下季的栽培原料。
3.6加强香菇虫害防治工作,提高成品率
在食用菌生产的“老区”,由于废弃物增加,生产环境严重变差,病虫基数增大。若不及时做好防治工作,也会造成烂棒现象(大部分从菌种口开始烂)而影响成品率,特别是“135”、“241-4”等长菌龄品种烂棒现象更为严重,加上菇农对虫害认识普遍不足,而且不能及时诊断烂棒的原因,致使虫害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因虫害而造成的烂棒,往往菌种口周围菌丝逐渐削退、颜色变黄,并且能看见有小虫在爬行。防治方法是:首先将未受虫害的与轻、中度受害的和严重受害的分类,分开堆放。凡已发现虫害(以自然村为单位),菌棒、场地都要喷施1~3次400倍敌敌畏或3 000倍“保菇神”防虫剂进行预防,并在虫害未得到有效控制之前停止刺孔放气。对受害严重的菌棒,应先将污染部位清除干净后再杀虫处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