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五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十三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难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会认字和会写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重点) 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板书: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 理解题目:“望”,看。“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也因天门洞而蜚声世界,被誉为“湘西第一神山”、“武陵之魂”和“张家界之魂”。
二、介绍作者,了解天门山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也因天门洞而蜚声世界,被誉为“湘西第一神山”、“武陵之魂”和“张家界之魂”。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中断】 指江水流向在这里有一个转折。 【开】 相互对峙,出,突出。 【至此会】 从中间被断开。 【相对出】 孤独的一叶小舟。 【孤帆】 冲开。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断 楚 至 孤 帆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孤—瓜”“帆—凡”“至—到”。 加一加:“子+瓜=孤 巾+凡=帆”。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孤”:“子”作偏旁时,中间的横画变成提。“孤”字的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孤、帆”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断”是左右结构,左右基本同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楚、至”和左右结构的字“孤、帆”,学生练写。
断:左边的竖折,竖长折短;“米”稍小。
楚:上边“林”要扁,两个捺都变为点;下边的横带钩,“人”撇短捺要长。 至:第二笔撇折转折时下笔要重,然后渐轻,第三笔是点;“土”下横要长。 孤:“子”要窄,横变为提;“瓜”中间是竖提, 竖长提短, 提末端有一点。 帆:左右要匀称。“巾”要窄,横折要带钩;“凡”上窄下宽,里面不要忘了一点。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指名多个学生读,师生评议。)
2.同学们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古诗。)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3.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点评。教师评议,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停顿。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5.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6.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二)探究前两句诗。 1.指名读一读前两句。
2.引导想象: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天门山高、俊秀、险,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
3.探究“碧水东流至此回”。
(1)“碧水东流——至此回”,教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3)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江水碧绿、水势湍急、激荡回旋)(板书:楚江 碧绿)
4.你觉得诗人在这两句诗里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3)教师评议,相机小结:诗的前两句中“断、开、流、回”用的很好,“开”展现了楚江不可阻挡的气势;“回”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作者站在船上看到了碧绿的江水、青色的大山、红色的太阳。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5.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1)指名读,学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2)教师范读,学生听老师读,注意哪里有停顿,哪些词是重读的。
(3)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4)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三)探究后两句诗。
1.谈话过渡: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板书:青山 青色)
2.引导学生观看课文插图,感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畅谈感受。(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这首诗的后两句,“孤帆一片日边来”点出“望”的立脚点。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而是站在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上望的。“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板书:孤帆 白色 太阳 红色)
5.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高兴、激动、自豪)
6.指导朗读: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再次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八、课堂小结
《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九、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由欣赏天门山图片和了解天门山引出今天要学的诗,然后,安排自学,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自由发挥的空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查阅资料理解诗意。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读永远都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自由读,再分节奏读,再试着用气势雄伟的语气读前两句,用高兴的心情读后两句,接着让学生比赛读,齐读,背诵。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熟读成诵。
不足之处:课件的运用较少。在这首诗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悟,效果会更好。例如,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时,课件出示长江动感的视频及配乐的解说,这样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了解长江水的特点。当学生理解第二句时,继续播放长江水击打天门山的声音的音频,让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了解天门山的高,陡峭的特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