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开发控制因素分析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开发控制因素分析

来源:好走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6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7年第11期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开发控制因素分析 杨歆标 (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盘锦 124010) 摘要:油藏一经投入开发,影响剩余油产生的因素便应运而生。目前世界石油采收率平均为33 左右,67 的石油储量仍然剩余在地下油藏中,也就是说,能够采出的石油只占总储量的极小部分这种 现状,客观上是由油藏本身的地质条件决定的,它是影响剩余油形成的最主要因素,这在很多文章中论 述较多,本文不在详述,而主要探讨了影响剩余油产生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一开发条件,为寻找和开发 剩余油提供借鉴。 关键词:开发因素、剩余油;分布;富集;影响因素 .剩余油一般认为是通过加深对地下地质体的认 识和改善开发工艺水平等措施可以开采出来的油。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很多,通常划分为两类地质 因素和开发因素。地质因素主要包括有:油藏非均质 性、构造、断层等。开发因素主要包括有:注采系统的 完善程度注采关系和井网布井、生产动态等等。受生 产动态因素影响的剩余油富集区有注水分流区;注 水二线区;生产井网稀、单井控制储量大的井区。这 些井区多为高产区,但受人为因素影响大,情况经常 发生变化。本文主要论述一下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 开发因素。 1井网影响 井网密度越大,水驱控制程度越高,则注入水波 及系数越高,剩余油富集部位越少,不同的井网形式 其面积注水波及系数大小也不一样。在线性井网模 式下,如果地层性质沿注入井方向变化很大,则甚至 在两口注入井之间都有可能存在剩余油。剩余油富 集区通常位于两口生产井的中线上。然而在四点面 积井网中,甚至在稳定地层条件下,剩余油可以存在 于注入井之间的压力平衡区域。 早期的各种实验表明,见水时七点法和五点法 面积波及系数较大,反九点法最低。当井网不完善或 不规则,或一套井网开采多个油层段时,加上油层平 面、纵向非均质的影响,则可以形成多种形式的剩余 。 微观孔隙水平润湿非均质性的表现,油层润湿性是 油层表面润湿性的总和。对于实际含油区来说 。_般 认为,初始含水饱和度高的区域表现出水润湿性,商 初始含水饱和度低的区域则具有中等润湿性或油润 湿性。诸多实验研究定性认识到润湿性强烈影响着 水驱动态、毛管压力和相对渗透率,它控制着多孔介 质中流体的流动及其分布。西南石油学院的胡学涛、 郭肖等曾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油藏润湿性对 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在中等润湿 条件下,水驱油驱替效率最高,剩余油主要以小液滴 存在;相反,在水湿条件下,水驱油驱替效率最低 剩 余油主要以大液滴存在;至于油湿性条件下,驱替效 果与剩余油饱和度处于两者之间。数值模拟所表现 的结果与所做实验结论吻合较好。微观实验研究表 明,驱替效率受润湿性的影响,从水湿、油湿到中等 润湿,微观驱替效率依次增加。 2.2指进发育程度 油田高含水开采阶段,注入剂指进现象及其对 采出程度的影响研究有重大的社会经济价值。朱九 成等研究表明,水驱油驱替初期的指进与油水粘度 比,注入通道的不规则性、介质非均质性、特别是注 入端附近的非均质性以及驱替速度有关。在三种不 同的驱替速度下,对不同的油水粘度比的油样进行 水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油水粘度比越大,指进越容 易激发,并且激发之后,发育越快;驱替速度越大,毛 管数越大,指进发育程度越大;注入通道的不规则性 或注入通道附近介质非均质性很容易在驱替初期触 发指进,在较高的油水粘度比,较高驱替速度下,初 期指进可能快速成长为大的指进分叉,造成见水过 早及大块被驱替相的圈闭,降低驱替相的波及系数; 指进越发育驱替相所圈闭的被驱替相越多,剩余油 油富集部位。 投产早、井网密的试验区采出程度高,剩余油饱 和度相对低;井网相对较稀的试验区采出程度低,剩 余油饱和度较高。 2其他影响因素 2.1岩石润湿性 从油藏的层次性来看,宏观层次的润湿特性是 收稿日期:20o7一O7—2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第11期 饱和度越高。 2.3驱替特征曲线 杨新标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开发控制因素分析 57 驱开采的稠油油藏,为避免形成地层破裂和油井气 窜,在蒸汽吞吐期应将注气压力控制在地层破裂压 在介质一定的情况下,油水粘度比及毛管数是 影响采出程度、含水率变化的决定因素。Jens Fend— er(1991)认为,毛管驱替时采收率最大,大多数矿场 技术人员也持同样观点。黄延章教授(1990) ̄认为, 只有当驱替速度与毛管渗析速度相等时采收率才最 大,驱替效率才最高。朱九成等分别按4ml/h、8ml/ h、12ml/h进行驱替实验,实验证明了这种观点是正 确的,在相同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情况下,中等驱替 速度的采出程度偏大,含水率偏低。此外,还可由驱 替特征曲线观察到含水率的波动,虽然总体趋势是 上升的,但不能排除下降的可能,这与指进发育直接 相关。这一现象在矿场是普遍存在的。 2.4注入速度和注入方式 力之内,对于已经发生气窜的油井,应及时采取封 堵、控井或将边井改为角井等措施。 2.6污染损害严重的油层 钻井、完井、开采过程中的施工作业及外来流体 对井底附近油层造成的污染损害,会使油层产能大 大降低,使原来可以动用的油层变成基本未动用或 动用很差的油层(主要存在于低渗、低压油层中)。对 于这类剩余油层,需加强储层敏感性及油层保护的 研究。 2.7未列入原开发方案的油层 在开发生产中,还有一类未列入开发方案的、未 石油大学陈亮等对胡12块进行的孔隙网络微 观模型实验中,研究了剩余油的形成机理,以及储层 孔隙结构、注入速度等对水驱油分布的影响。模型为 高、中、低渗三层模型,总孔隙体积为0.0359ml,原 始含油饱和度为79.28 ,束缚水饱和度2o.72 。 实验结果见下表: 表1 驱油方式 常规驱油 提速驱油 抽汲驱油 射孔的潜力层。出现这类油层通常有3个方面的原 因:一些原来不能开采的油层,由于技术的发展,变 成能开发的油层;开发前测井未解释出而后来重新 解释的油层;不属于原开发层系但在采油井中存在 的油层。 3结论 我们从导致剩余油形成的开发因素入手,深入 分析了开发条件对剩余油形成的影响机理。在所有 的开发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 以及它和地质影响因素的处理关系。注采系统不完 善加上剩余油油层平面、纵向非均质的影响,可能造 成剩余油分布的复杂化。在注采井之间压力平衡带 (滞留区)形成的剩余油,可以通过调整井网来提高 剩余油的动用程度,但对井网失控的剩余油却是一 微观水驱油实验数据 速字注 ml/hml 采 率 瑁 U但 馏 J曼 2.0 5.0 5.0 2.0 67.74 2.0 75.81 2.0 83.87 8.07 8.06 25.57 19.18 12.79 从上表可以看出随着注入速度及水驱采收率增 加,剩余油饱和度降低;而且采用抽汲驱油的驱替方 式剩余油饱和度最低。 此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到剩余油的分布, 如流体密度的差异等。流体密度的差异直接影响到 剩余油的形成,因为它不仅使流体形成重力分异,而 且使流体产生驱替力或抵抗力。由于油水密度差异 引起的重力分异作用将使得水在底部运移而油则在 顶部运移。这就使得由于侧向夹挤泥岩形成的上部 个研究的薄弱环节。确定剩余油分布是一项十分复 杂和困难的工程。剩余油在不同沉积类型的油藏中 普遍存在方式和成因类型、高分散的平面和垂向分 布以及它和水侵部分交错分布。针对这些情况,我们 应综合利用各种技术、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对剩余 油分布的影响。在当前形势下,必须采用多学科协同 方法应用油藏工程、地质、地球物理和测井分析的综 合技术可有效的确定剩余油的分布,必须注意各项 新技术在确定剩余油分布方面的应用。另外计算机 数值模拟的应用为剩余油的确定开拓了新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李兴国.应用微型构造和储层沉积微相研究油 层剩余油分布.油气采收率技术,1994,(9). E23徐艳梅,郭平,黄伟岗,郑威,尹永飞.剩余油 分布的影响因素.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 12. 隔层所引起的剩余油饱和度(Sor)有所增加,边滩沉 积上部渗透率K值也在增加。这样水驱油的效率就 更低。‘K值的这种情况对原源砂坝而言,情况恰好 相反。油水的重力分异作用将会使油驱水效率有所 提高。与之相比,注气开发将会提高向上变细层序油 藏的驱替效率,降低向上变粗油藏的驱替效率。 2.5 气窜因素 对于部分稠油油藏而言,蒸汽吞吐阶段发生气 窜,将导致油井出砂和热损失增大,必然会影响蒸汽 [3]刘宝,谢俊,张金亮.我国剩余油技术研究现状 与进展.西北地质,2004. 波及体积,降低储量动用程度。因此,对于适合蒸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