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跨文化外语教学思想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以艺术家为题材的课文教学为例

跨文化外语教学思想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以艺术家为题材的课文教学为例

来源:好走旅游网
文化研究・网络财富

CulturalStudies・Intemetfortune

跨文化外语教学思想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以艺术家为题材的课文教学为例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上海200083)

【摘要】学习语言离不开学习其文化,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也是文化领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英语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关于艺术家的文章,如何对以艺术

家为题材的语篇进行教学?这对老师着实是一个挑战。本文结合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实践并通过实地调查法,探讨了对于此类课文教学的方法和心得。【关键词】中学外语教学;跨文化外语教学;以艺术家为题材的课文

一、对以艺术家为题材的课文的教学方法浅探

在中学阶段,尤其是在外国语学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外语教学目标与任务。文化的覆盖面非常宽泛,就美学层面而言,文化指的是一个国家的美术、文学、音乐等形式。(赫奇,2002:38)可见,艺术是文化范畴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也可以说是文化领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艺术家是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因此笔者选取了“以艺术家为题材的语篇”这样一个角度,来进行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实践探索的讨论。

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经常可以接触到以艺术家为题材的课文,如3L第三册第六十五课“Mozart”,新世纪高中第一册第二课“Michelangelo”等。此外,上外附中作为一所全国中小学外语教研示范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文化意识的提高。但是,如何对以艺术家为题材的课文展开教学活动?这对老师着实是一个挑战。这种挑战是来自多方面的:既有词汇方面的难度——怎样教授一些较专业的词汇?怎样将词汇教学穿插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文化层面上的难度——是简单地按照课文介绍一下艺术家的生平与作品,还是有所扩展?要扩展到什么程度?在文化层面上要上升到多高的高度?要不要介绍与其他相关的艺术家?把他们类比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比较?要求学生探讨些什么问题?怎样既不脱离课本又要有深度和广度?……这些问题经常会困扰授课的教师。本人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总结出的一些可供参考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艺术家的生平介绍穿插词汇的教学如果说艺术家的生平介绍是条教学明线的话,那么词汇的教学就是条暗线。暗线要穿插在明线之中,既不动声色又贯穿始终。另外,词汇的教学要在不同的语境中复现,这样才能让学生运用自如。比如

在“Mozart”一课中,首先在导入阶段通

过介绍不同的乐器和作曲家讲解了一些课

文中的词汇,随后将课文中的主要词汇通过听录音填词的方式显现,接下来通过判断正误再将这些词复现,然后让学生跟读录音,再根据所给的关键词复述课文,在后面的活动中依旧牢牢抓住这些词,通过不同的文本将它们反复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操练,使其熟练掌握。

2.艺术家的生平介绍穿插其作品的介绍正如上文所言,艺术家是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而艺术家的作品就是其艺术成就的体现。由于我们的课文一般以艺术家的生平介绍为主,那么教师在授课就要将其作品更多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其人其作。随着多媒体在现代英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我们可以以音乐家的代表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一边聆听音乐,一边学习艺术家的生平;或者通过PPT播放画家的画作让学生对其有些感性的认识。比如在3L第三册第六十五课“Mozart”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一边播放莫扎特的代表作品“TheMarriageofFigaro”(《费加罗的婚礼》),一边让学生听录音作填词练习。又如对于新世纪高中第一册第二课“Michelangelo”的教学,教师可以将米开朗基罗的一些代表作品如《创世纪》、《大卫》、《哀悼基督》等以PPT的形式播放,同时对这些作品进行简单的讲解。

3.适当介绍相关或同类艺术家,突出跨文化色彩

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大杰出艺术家之一,那么另外“二杰”是谁?莫扎特被称为是“天才的作曲家”,那么还有哪些天才的作曲家?这些问题可以在课前、课中或者课后提出,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让他们通过自己查资料、同学间交流谈论或者以笔头或口头作文的形式来反馈。而课堂教学主要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比如在“Mozart”一课中除了主要介绍莫扎特以外,还介绍了贝多芬、比才和柴

可夫斯基。当然,这并不是讲座式的介绍,

而是通过一些活动的组织如填词、判断正误、回答问题等来让学生了解其他一些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而在“Michelangelo”一课中就是以“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来进行课文的导入的。

二、两个教学案例笔者以“Mozart”和“Michelangelo”两个教案为例,浅释关于艺术家的课文的教学。

(一)“Mozart”一课的简案如下:TeachingProcedure:I.Lead-in:

1.Introducesomemusicalinstru-mentsandsomecomposers

2.Listentothemusicandguesswhocomposedtheworld-famousmusic

3.Mozart—theAustriancomposerwhowrotethemusicfortheopera—TheMarriageofFigaro

II.Text-learning:

1.Listenandfillintheblanks(Checkandexplainthelanguagefocus:consider,amount,praise)

2.TrueorFalse

3.Listenandreadtogether4.Makeasummary1)Picturetalk2)Groupwork(taketurnstotalkaboutthepicturesandmakeasummary)

III.Someothergreatcomposers(groupwork)

1.Preparation

2.Fillintheblanks3.Summary

4.Exercise(forothergroups)IV.Assignment1.ReadthetextandretellthestoryofMozart

2.SearchtheInternetandmakeabriefintroductionofthegreatChinese

composer,ChenGang——composer

of

109

2010年5月网络财富

网络财富・文化研究Intemetfortune・CulturalStudies

LiangZhu(TheButterflyLovers)

2.Listentothefirstpartofthe

从这个教案看出,教师对于莫扎特及passageandfillintheblanks

其他一些伟大的西方音乐家作了相当多的研3.Listentothesecondpartofthe究。教师在介绍了一些乐器和音乐家之后放passage,doTrueofFalseandanswer了一段音乐,既让学生尽快自然放松地进入somequestions

到音乐世界中,又让学生对莫扎特的音乐(WordsandExpressions:sculpture,有些直观的了解以融入本课的主题。然后sculptor,architect,master(n.&v.),就点出了本课的主题——著名作曲家莫扎fascination,regard…as,turndown,lie特。在课文学习环节,教师先让学生听录onone’sback,becomeusedtosth.,音填空,然后讲解了一些词汇的用法。接can’thelpbutdosth.)

下来让学生通过判断正误对课文有个更深III.Production:的理解。在朗读之后,教师让学生通过看1.Retellthepassagewiththehelp图说话将整篇课文复述出来。在后面的拓展ofsomekeywords

部分,教师又让学生介绍了几位著名的音2.MakeadialogueabouttheChinese乐家,如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但是教painterXuBeihongwiththegiven师并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而是通过让学information(reviewthewordsand生进行分组活动的形式完成的。教师先发phrasesinthetext)

给每个组一份关于某位著名音乐家的材料3.Discussion:Whatmakesagreat(由于该班是双语班,教师按照学生的另artist?(talent,passion,perseverance,一门外语的语种编排成组,并相对应地分sacrifice…)

发给其目标语言国家的艺术家的材料),(Withsomegivenmaterialssuch让学生阅读完之后进行词汇填空练习,在asBeethoven,Gauguin,etc.)

该练习中教师将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汇穿IV.Assignment:插进去,起到了很好的复习作用。然后在1.Readthetextandretellthestory每一组抽一名同学进行复述,其他几组同ofMichelangelo

学在听完该同学的复述后对其复述内容进2.Talkaboutafamousartistand行如判断正误、回答问题等练习,这样每telluswhatmakeshimorheragreat一组的学生不仅了解了自己所拿到的材料中artist.

关于一名艺术家的介绍,还通过听力练习了从这个教案可以看出,教师从一些与解其他的几位音乐家的生平。在最后的回米开朗基罗同时代的一些艺术家(达芬家作业中,教师布置学生通过网络的搜索奇、拉斐尔)入手,让学生进入一个时代(当然书籍、音像制品也可以)了解著名背景之中,然后又介绍了他们的一些代表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曲作者陈钢的作品。在课文学习部分,先用一些图片引生平,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地介绍。

出了一些名词,如sculptor,architect此教案的评述:此教案跨文化色彩非等。接着教师将课文分成了两个部分,分常浓郁,不仅是内容上的跨文化,形式上别采取了不同的练习方式。前两段通过听也做到了跨文化。将同一外语语种(非英录音填空,让学生通过上下文了解了一些语)的学生编排成组,共同完成关于其目词组的用法,如beregardedas,belong标语言国家的著名艺术家之内容的操练,to,master(v.&n.)等。而在接下来的两然后让其他各组的成员听其叙述,并完成练段中教师通过判断正误和回答问题两种方习。这种教学方式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容式让学生习得一些词汇和词组,如turn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最后的作业部down,can’thelpbutdosth.等。在分又回到了学生的母语国家,让学生自主学生的反馈与产出阶段,教师通过让学生研习关于我国著名艺术家陈钢的生平,这根据关键词复述课文,然后用课文中所学又是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点睛之笔。

的词汇和短语完成一个关于中国艺术家徐(二)“Michelangelo”一课的简案悲鸿的对话练习等活动让学生对于这篇课如下:

文的主要词汇牢记于心。最后教师通过米TeachingProcedure:开朗基罗的事例提出了一个问题:“WhatI.Lead-in:makesagreatartist?”同时给与学生1.Showsomeportraitsoffamous一些其他艺术家的资料(如贝多芬、高更paintersandaskthestudentswhothey等)让学生从这些材料中总结出要成为一are.

名优秀的艺术家所需的品格。

2.Talkaboutthesepainters’此教案的评述:该教案很有文化深度,masterpieces

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同时融入了II.Text-learning:对于文化的思索和探讨。该课中不仅涉及1.What’sMichelangeloapartfrom

了诸如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

beingapainter?—sculptor,architect

贝多芬、高更、徐悲鸿等多位艺术家及其生

网络财富2010年5月

110

平,更重要的是最后用一个大的问题“Whatmakesagreatartist?”将这些艺术家串联起来,形成了比较,并让学生通过材料及自己已有的知识做出总结和归纳。可以说,学生通过这堂课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思想。

三、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效果研究

学生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势必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研究的。对于教学成果的客观评价更是离不开学生的意见和看法。因此,笔者在课后对于参加以上教学活动的学生作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1.本研究的主要方法(1)问卷调查法

被试:参加教学活动的学生(一部分只参加教师运用“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授课的《Mozart》或《Michelangelo》的教学,另一部分同时参加教师没有运用“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授课的《Mozart》的教学)

问卷:针对两类不同被试,分别设计调查问卷。

(2)个别访谈法

除了运用问卷调查法外,笔者还在这104名学生中选取了10余名学生作了个别访谈,就一些问题让他们谈一谈自己较深层次的看法。

2.问卷调查统计和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的对象为上外附中初二和初三的学生,总共104名,他们做了“问卷调查一”。这些学生都参与了教师运用“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授课的《Mozart》(选自3L第三册L65)或《Michelangelo》(这篇课文选自《新世纪高中英语》第一册第二课,考虑到我们学校的学生外语程度较高,初中的学生完全可以接受)的教学,其中20名学生为初二双语班的学生(即同时学习英语和另外一门外语),全部为有效问卷。此外,被试对象中的40名初三学生同时参与了教师没有运用“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授课的《Mozart》的教学,这40名学生除了做“问卷调查一”以外,还做了“问卷调查二”,也全部为有效问卷。统计结果及相关分析如下:

问卷调查一的统计和分析:问题1:你喜欢艺术吗?A.很喜欢 B.比较喜欢C.一般 D.不喜欢

供选答案A

BCD选择数3447203比例(%)

32.7

45.2

19.2

2.9

问题2:你喜欢阅读关于艺术家的故事吗?

A.很喜欢 B.比较喜欢C.一般 D.不喜欢

供选答案A

BCD选择数2153255比例(%)

20.2

51.0

24.0

4.8

这两道题的设计旨在调查调查参与教有帮助”。可见,运用此教学方法对于学学活动的学生对于艺术和艺术家故事的喜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而文爱程度,这对于探讨后面的教学效果和影化知识又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响有一定的关联。统计结果显示,第一题此间接对于语言学习也有着积极地意义。

关于是否喜欢艺术的问题,近三分之一的同问题6:在学习了该篇关于艺术家的学(32.7%)表明“很喜欢”,接近一半的课文后,你对该艺术家是否有了进一步的同学(45.2%)“比较喜欢”,这两者相加了解?

将近80%,而第二题关于是否喜欢阅读艺术A.有了很深刻的了解 B.有了一般家的故事的问题,同样有超过70%的同学选的了解 C.依旧不太了解

择了“很喜欢”或“比较喜欢”,应该说供选答案ABC学生本身对艺术有一定的兴趣是教师运用选择数53501这种教学方法有成效的非常重要的前提。

比例(%)

51.0

48.1

1.0

问题3:在上课文《Michelangelo》该题旨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表/《Mozart》之前,你对该艺术家有所了明,超过一半的同学(51.0%)认为“有了很解吗?

深刻的了解”,近一半的同学(48.1%)“有A.很了解 B.比较了解了一般的了解”,仅极少数同学(1.0%)对C.不太了解 D.不了解

教师所授课的艺术家“依旧不太了解”。

供选答案A

BCD问题7:在学习了该篇关于艺术家的课选择数1969142文后,你对于艺术或关于艺术家的生平故比例(%)

18.3

66.3

13.5

1.9

由于米开朗基罗和莫扎特都是非常著事是否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名的艺术家,再加上上外附中作为一所上A.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B.兴趣变化海市实验性示范学校和全国中小学外语教不大 C.没有兴趣

供选答案ABC研示范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素养选择数54464都比较高,因此学生对于这两位艺术家的比例(%)

51.9

44.2

3.8

知晓率还是比较高的,其中“很了解”的问题8:在学习了该篇关于艺术家的占18.3%,“比较了解”的占约三分之二课文后,你是否会在课后自行研习一些关(66.3%),“不太了解”的为13.5%,仅于艺术家的生平故事或代表作品?

有1.9%的学生“不了解”。

A.会 B.不确定C.不会

问题4:你认为老师这种上课的方式供选答案ABC(将艺术家的生平介绍穿插其作品的介绍选择数36599以及介绍相关或同类艺术家)对于你的语比例(%)

34.6

56.7

8.7

言学习是否有所帮助?

该题旨在调查教师运用的这种教学方

A.有很大的帮助 B.有一定的帮助法对于学生兴趣的影响以及学生后续的学C.没有帮助

习意图。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同供选答案ABC学(51.9%)对于艺术或艺术家的生平故事选择数27

716“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也有超过三分之一比例(%)

26.0

68.3

5.8

的同学(34.6%)表示会在课后自行研习一问题5:你认为老师这种上课的方式些关于艺术家的生平故事或代表作品。这(将艺术家的生平介绍穿插其作品的介绍表明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升以及介绍相关或同类艺术家)对于你文化还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

知识的学习是否有所帮助?

问卷调查二的统计和分析A.有很大的帮助 B.有一定的帮助问题1:你喜欢艺术吗?C.没有帮助

A.很喜欢 B.比较喜欢供选答案ABCC.一般 D.不喜欢

选择数66371供选答案A

BCD比例(%)

63.4

35.4

1.0

选择数141790该题旨在调查学生接受了这种教学方

比例(%)

35

42.5

22.5

0

法后对其语言和文化知识学习和的影响。调问题2:你喜欢阅读关于艺术家的故

查结果表明,26.0%的学生认为对语言的事吗?

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超过三分之二的同

A.很喜欢 B.比较喜欢学(68.3%)认为“有一定的帮助”,仅6%

C.一般 D.不喜欢的同学认为“没有帮助”。相比之下,学生

供选答案

A

BCD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帮助

选择数921100比例(%)22.552.5250

更大:近三分之二的同学(63.4%)认为对问题3:在上课文《Mozart》之前,于其文化知识的学习“帮助很大”,超过三你对该艺术家有所了解吗?

分之一的同学(35.4%)认为“有一定的帮

A.很了解 B.有些了解

助”,仅有极少数同学(1.0%)认为“没

C.不太了解 D.不了解

文化研究・网络财富

CulturalStudies・Intemetfortune

供选答案

A

BCD选择数72850比例(%)17.57012.50

这三题与问卷调查一的前三题题目相

同,旨在了解学生对于艺术、艺术家故事的喜爱程度以及对于所教课文中的艺术家的了解程度方面各个选项所占的人数比例与全体被试对象的差异。调查结果显示,这40名被试对象在此三个问题的分布上与全体被试对象差别很小。

问题4:在学习了该篇关于艺术家的课文后,你对该艺术家是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A.有了很深刻的了解 B.有了一般的了解 C.依旧不太了解

供选答案A

BC选择数72310比例(%)

17.5

57.5

25

问题5:在学习了该篇关于艺术家的课文后,你对于艺术或关于艺术家的生平故事是否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A.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B.兴趣变化不大 C.没有兴趣

供选答案A

BC选择数52312比例(%)

12.5

57.5

30

问题6:在学习了该篇关于艺术家的

课文后,你是否会在课后自行研习一些关于艺术家的生平故事或代表作品?

A.会 B.不确定 C.不会

供选答案A

BC选择数42313比例(%)

10

57.5

32.5

这三个问题与问卷调查一的最后三道

选择题相同,旨在比较学生在经历了教师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关于艺术家题材的课文进行教学活动后所表现出的对于课文中所提及的艺术家的了解程度、对于艺术的兴趣以及是否会作一些“可持续发展”的自觉研习。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运用了“跨文化外语教学”等方法对以艺术家为题材的课文进行教学后,学生在学习兴趣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在学习了课文后对于该艺术家的了解程度比较如下:问卷调查一所显示的“有了很深刻的了解”和“有了一般的了解”都在50%左右(分别为51.0%和48.1%),而问卷调查二中“有了一般的了解”也占了一半多(57.5%),但是“有了很深刻的了解”的不到20%(17.5%),还有四分之一(25%)的同学“依旧不太了解”,但是这个比例在问卷调查一中仅为1.0%。在兴趣方面的差别则更明显:问卷调查一中有超过一半的同学(51.9%)对于艺术或艺术家的生平故事“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但在问卷调查二中这个比例仅为12.5%。最后,在自主学习方面,问卷调查一显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同学(34.6%)会在课后自行研习一些关于艺术家的生平故事

或代表作品,但是这个比例在问卷调查二中

111

2010年5月网络财富

网络财富・文化研究Intemetfortune・CulturalStudies

仅为十分之一(10%)。

3.个别访谈的结果

由于被试的样本数不是很大,本文还通过与十余名学生的个别访谈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于老师运用跨文化教学法对以艺术家为题材的课文展开教学活动的感受。

主要的问题如下:

1)在上这篇关于艺术家的课文之前,你希望了解哪些关于这位艺术家的内容以及老师怎样对这篇课文展开教学活动?

2)老师讲授的该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能否引起你的兴趣?

3)老师讲授的同类或相关艺术家的故事能否引起你的兴趣?

4)你喜欢老师的这种授课方式吗?为什么?

5)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6)你会非常乐意地去完成老师布置的关于艺术家的故事课后作业吗?

7)你对这堂课还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在上课之前,这几名学生大多希望了解该艺术家的“生平轶事和相关作品”。在教学方法上,他们有的希望老师“循序渐进地介绍艺术家生平、作品以及相关的艺术家”,有的希望“通过PPT展示及背景知识补充,并设置各种互动环节帮助记忆及理解课文”,还有的希望“做groupwork,并交流小组讨论成果”。

老师讲授的该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以及同类或相关艺术家的故事能吸引大多数同学的兴趣。初三(5)班的管佳鑫同学表示“我本来对艺术就十分感兴趣,对米开朗基罗的生平也有所闻。而老师详尽的介绍使我的认识更深一层,十分引人入胜。”而且“在听了关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介绍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去查阅了相关资料。”初三(4)班的刘鑫淼同学表示“老师所提及的米开朗基罗、高更、徐悲鸿等古今中外的艺术家无一例外地都具有高贵伟大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大多数学生也非常喜欢老师的这种授课方式。初三(5)班的陆天焜同学认为“老师将比较有趣的故事穿插于授课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以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初二(3)班的陈秀杉同学表示“很喜欢这种授课方式,因为不仅学习了语言,而且增加了对名人的了解与对音乐的欣赏,各个内容融合地很好。”

学生课后的收获也非常多。初二(3)班的金悦同学认为“不仅仅提高了语言能力,还提升了文化素养”,初三(5)班的俞世杰同学认为“课堂中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能加深我们对艺术的理解、陶冶我们的情操。”而初三(5)班的虞宙同学表示“体会到了艺术家坚忍不拔、孜孜以求的追求精神。”

绝大多数同学也非常乐意完成老师布

网络财富2010年5月

112

置的课后作业。初三(5)班的陆天焜同学表示“我非常乐意完成,因为这样做可以让我进一步了解更多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并探究他们成功的原因。”初三(4)班的刘鑫淼同学表示“课堂中提及的内容使我对艺术家们产生了崇高的敬意,促使我想要去了解更多伟大的艺术家。”

最后关于对这堂课的意见和建议,初二(3)班的金悦同学“希望老师能加强对小组讨论的管理,让每位同学都更加积极地参与。”而初三(5)班的俞世杰同学认为“可以在课堂上探讨一下艺术对于我们人生的价值。”

4.讨论

国家教育部在2000年制定的中学英语教学的教学大纲中有这样的文字描述:“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英语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教育,使学生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展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能力,扩展他们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经历,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需要。”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他国的语言,加深对他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学会尊重他国的语言和文化,进而更好地认识并热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由此可见,在中学的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跨文化外语教学无论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外语教学的需要来看,还是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都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文化作为外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语言学习提供了真实而又丰富多彩的语境,有利于促进外语语言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符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张红玲,2007:191)

在具体的对于以艺术家为题材的课文展开教学活动时,一般来说一篇课文只提及一名艺术家,但是他们是非常著名的艺术家的代表,为了防止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师在教学环节可运用跨文化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一些其他同类的或同时代的艺术家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其高雅的情操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同时,教师又可以让学生通过听、读、说等方式在了解其他艺术家的同时复习了课文中的

一些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型,真可谓“一

举多得”。

四、对以艺术家为题材课文展开教学活动的注意点

可以这么说,对于以艺术家为题材的课文展开教学活动既让教师紧张又使其激动。教师在上这类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提到自身的人文艺术修养如果没有自身的修养作支撑,只是通过课文或者网络搜索一些资料的话,是很难充满激情地对这类课文展开教学活动的。只有教师自身对这些艺术家有相当的熟悉并喜爱,才能非常有创造性地构想出内容丰富的教案,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输、文化的传递、思想的传达,否则只能照本宣读,这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了。

2.对课文的处理要做到“不脱不粘”——既不脱离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

通过课文来进行内容方面的拓展、通过选取课文的一个切入点来进行阶梯式文化与思想层面上的提升,如在“Michelangelo”一文的教学时,通过米开朗基罗凭借其坚强的毅力完成了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的事迹引申到一个问题的讨论:Whatmakesagreatartist?(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需要哪些品格),同时也引入了其他艺术家的介绍。

3.在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自主学习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运用书籍、网络、音像制品等媒介自主地研习一些关于艺术家的生平故事、代表作品,并且可以结合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艺术家的人生,如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代表作品《月亮与六便士》就是以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为原型的,进而提升学生的艺术人文修养。

五、总结

艺术是文类文明的一朵奇葩。西方有句名言:“人生没有音乐做伴,就如荒漠中没有甘泉。”可见艺术对于一个人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以及生活品质的重要性。而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在让学生习得语言的同时很好地了解外国的文化和艺术,那么关于外国艺术家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研究该类文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以让学生乘着艺术的翅膀快乐地飞翔。

参考文献

[1](英)赫奇.TeachingandLearningintheLanguageClassroom(课堂中的教与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