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村干部涉农职务犯罪的调查
当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少数农村基层干部法律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农村干部违法犯罪行为偶有发生。本文结合湖南省冷水江市的案例,对农村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建议。
一、冷水江市农村涉农经济职务犯罪的特点
2007年至2012年,冷水江市纪检、检察等机关共查处涉农经济职务犯罪5件、11人。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犯罪主体基本固定,发案领域重点突出。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主体多为村(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村(居委会)主任及村报账员等村(居委会)两委成员。在立案查处的11名两委成员中,村支部书记兼主任4人,村主任2人,村报账员3人,共9人,占立
上接第64页)张鸿翔医药费用的公示数目。“网上公开的都是村里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但村民很关心,都想知道。”万寿镇百子村支部书记王春生介绍。
“万寿阳光村务网”是2012年11月开通的,内容涉及重大村务、村级党务、“三资”管理、惠农资金发放等15个方面,一些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事项也设立专
52
农村财政与财务2014年第1期
□李林森刘元忠刘春峰
案查处数的81.8%;其他村委会成员2人,占立案查处数的18.2%。涉案人员大多数是对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具有一定“话语权”的人员,涉及征地补偿、基础设施建设及救灾、扶贫等领域。
二是涉嫌罪名集中,涉案金额较大。在查处的11名两委成员涉农职务犯罪案件中,罪名集中于贪污、挪用公款和单位行贿三项。其中,贪污罪9人(有2人还涉嫌挪用公款)、单位行贿罪2人。
三是窝案串案增多,共同犯罪现象突出。在查处的两委成员5件、11人中,个人犯罪案件仅2件、2人,属于共同犯罪、窝案、串案的有3件、9人。基本都是村支书、主任、报账员及村委其他人员相互勾结,联手作案,共同犯罪。在办案过程中,往往是“拔出萝卜带出泥”,逮住一个牵出一串。
四是作案手段多样,隐蔽性较
栏挂在网上接受群众监督。如村里在建民生项目,村官基本报酬、奖励工资等,群众对公开内容有异议的,可通过网站民意信箱进行反映。
目前,万寿镇4个村、1个社区的村务全部上网。在市纪委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对“万寿镇阳光村务网”进行多次修改和完善,在网页版块设计上更加突出条理
强。主要有以下几种:收入不入账,直接侵吞公款;以各种名义,
采取虚报冒领或虚增补偿款,套取国家对集体土地的补偿款;在项目工程发包、招标、验收等环节,为获得“特别关照”,以村集体名义送红包礼金,堂而皇之地称之为、“一点小意思”。
五是破坏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基层稳定。农村干部经济犯罪,严重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社会危害性较大,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特别是换届选举期间成为群众举报最多、最频繁的时段。如2008年村级换届选举前后将近一年时间,冷水江纪检、检察等机关接到匿名举报
信、实名举报信、群众联名举报信的数量是平时的5倍以上。
二、涉农经济职务犯罪原因分析
一是法制观念淡薄。大部分村
化、简易化、人性化,努力让农民群众看得明白、都会操作。在江苏昆山打工的汊河村村民代表、村监委成员李业才高兴地说:“在网上就能参与监督村级各项事务,太方便了。”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市纪委、万寿镇纪委)
责任编辑:欣闻
“辛苦费”(问题探讨
干部文化水平低,当“官”动机不纯,加上平时放松自身学习,对廉政建设和相关法律法规领会不深刻,法制观念淡薄,做事不讲原则,经不起金钱诱惑。如将公款借给个人使用,认为只要“靠得住”、账员,报账员把凭证拿到经管站就了事,经管站不审核凭证的真实与合理性。
五是监督渠道不畅通。近年来,国家对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支农惠农资金不断注入农展,选举出德才兼备、服务群众的优秀干部。
三是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制度,规范财政支出。严格规范财务制度,把好财务收支关口,杜绝“白条”入账。将“财权”进行适当分“能还上”就可以借。有些村干部道德修养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包养情妇、吃喝玩乐、腐化堕落,公款消费现象突出。
二是选任机制不完善。少数村民主政治环境差强人意,直接选举流于形式,甚至“变了味”,不能客观公正地选出为村民谋利益的“当家人”。有的地方村支两委组成成员中,家族势力影响渗透,亲戚关系盘根错节,有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带“病”上岗。
三是村务公开不彻底。少数村干部为谋取私利,不想让群众了解村务、政务和财务;有的村干部害怕群众知道多了不利于工作,应该让群众明白的事情却暗箱操作。村务公开得不到落实,使得村干部履行职权缺乏必要的监督,为滋生犯罪提供了土壤。如在高速公路征地过程中,有些村只公示了征地时间、补偿标准等,而对每户村民具体征地面积、附属物数量、补偿款金额等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内容却没有公示。
四是财务管理不规范。部分村村级财务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实施整套的财务收支审批和经办制度;一些报账员不懂财务业务,不敢坚持原则,唯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命令是从,也给村干部职务犯罪留下可乘之机;财务管理混乱,部分村白条现象严重,正规发票不多;乡镇经管站人员疏于监管,没有按照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要求村里的报
村,但上级管理部门对涉农资金的分配、使用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和制约机制,对开支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审核流于形式,后续跟踪监督不到位。
三、预防涉农职务犯罪的措施及对策
一是加强对村干部教育,提高素质。在现有财力有限、无法大幅度提高村干部待遇的条件下,加强村干部教育、提高素质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加强村干部的素质教育,包括文化素质教育、权力观教育和法治教育,消除其犯罪的内因;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建设、纪律作风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当前,要紧密结合“领导干部联系社区、机关干部进社区”等活动,对农村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增强服务意识,从思想上自觉杜绝腐败思想的产生。
二是完善村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要真正把好选人用人关,对村委会直选工作加强领导监督,教育并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法制意识。同时,要严格把关,对村党支部推荐和通过其他渠道推荐出来的候选人进行资格审查,严防带中出现的利用家族、宗派势力,或采取威胁、欺骗、贿赂等手段,非法拉选票破坏公正选举的要严肃查处,保证选举工作沿着法制轨道发
解,由一人掌握变为多人交叉掌管,建立层层审批制度,形成相互制约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民主监督的有效方式,村民理财小组要真正发挥作用,切实参与财务管理,定期审核。建立财务公开栏,增强工作透明度,使村级财务公开落在实处。
四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公正透明。要加强乡镇财务监管、审计监督,切实履行对村财物的监督检查,对村干部要进行定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加强民主集中制,村干部要主动接受村民委员会的监督,重大事项要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建立农民群众评议村干部制度,定期对农村各级组织和干部进行群众评议,实行群众监督,依靠群众建立共同监督防范体系。以村务公开为制度保证,能公开的一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公开,让村干部的公务行为置于全体村民的监督之下。
五是加大打击和预防涉农违法犯罪力度。要认真查处打击村干部以及涉农的有关职能部门的违法犯罪,不断研究涉农职务违法犯罪的新动向、新特点,探索打击违法犯罪的有效途径。同时,惩防并举,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提高村干部的法律意识、监督意识、反腐意识,从源头上遏制涉农职务犯罪的发生。
(作者单位:湖南省冷水江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农村财政与财务2014年第1期
53
“病”上岗现象发生。对选举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