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考点练习及答案
一、 课外阅读。
五月的秧苗
小时候,我常跟着叔公到地里去干活。叔公扛着锄头,到地里去清垄,我背着草筐,跟在叔公的背后,捡拾叔公清除下来的杂草。
五月的天,已很有些热。无遮无拦的天空下,火辣辣的太阳光,毫不留情地照射着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天已有很多日没有下雨了,地里旱得很,还没长到我小腿弯高的玉米苗,全都晒得蔫蔫的,有些叶子都打起了卷。即使这样,叔公清垄还很仔细,他不仅把秧苗周围的杂草清理得干干净净,还在每棵秧苗周围深深地划拉上几锄,仿佛嫌秧苗根下的水分还蒸发得不够似的。
我不解,便问:“秧苗都旱成这样了,为啥不浇水,还要再划拉上几锄?”叔公笑着回答说:“傻孩子,知道吗,有钱难买五月旱。这五月的秧苗,正是扎根的时候,这时旱一旱它,给它松松土,秧苗的根就会尽力往深处扎伸,去找水分。表面看起来,秧苗蔫蔫的,一点儿也不翠绿茂盛,但秧苗的根却会因此扎得深,扎得牢固,一旦到了六月的雨季,秧苗就会迅速地往上蹿个子,即使遇到狂风暴雨,秧苗也不会倒伏减产。而且,由于秧苗在土壤里根系扎得深,分布广,吸收的营养成分也多,结的果实——玉米也会特别大……”
听了叔公的话,我不由得恍然大悟。
多年过去了,叔公的话还回响在我的耳旁。现在细想,小时候多受些磨难,多吃些苦,并不是坏事,这磨难这苦,说不定会成为你的一笔财富,激励你成长得更加茁壮。因为,正像人们常说的,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得风雨的。小时候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优裕生活,长大了一点儿挫折就可能把你击垮。要经得起生活的风吹雨打,从小就应该像那些秧苗,勇于接受生活苦难的磨砺,这样,日后你才能长成蓬蓬勃勃的栋梁之材。
1.五月正是玉米苗 的时候,旱一旱它,秧苗的根会扎得 ,扎得 。到了六月,玉米苗就会 。 2.为什么说“小时候多受些磨难,多吃些苦,并不是坏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14
3.本文表面是写______,实际上告诉我们人在成长过程中要___________的道理。
4.读了短文后,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训练。
观潮(节选)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人声鼎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崩地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时间顺序把第1自然段分为两层(用“/”在文中标出),点明这一顺序的词语是 。
3.一条白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了一条白线”意味着____________。
4.第2自然段从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方面描写了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5.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句中“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说明了 。
6.唐朝诗人孟浩然在《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中写道:“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文中哪句话描写的是这句诗的情景?请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14
三、 课内阅读。
有一个豆荚,里面有五粒豌豆。豆荚和豌豆都是绿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豆荚在生长,豌豆也在生长。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太阳在外边照着,把豆荚晒得暖洋洋的。这里既温暖,又舒适;白天明亮,夜间黑暗。豌豆坐在那儿越长越大,它们想,我们得做点儿事情啊。
“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它们中的一个问,“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我似乎觉得外面发生了一些事情——我有这种预感!”
许多天过去了。豆荚变黄了,这几粒豌豆也变黄了。“整个世界都变黄啦!”它们说。
忽然,它们觉得豆荚震动了一下。豆荚被摘下,跟许多别的丰满的豆荚在一起,溜到一个口袋里去了。
“我们不久就要被打开了!”豌豆们说。于是它们就等待这件事情的到来。 “我倒想要知道,我们之中谁会走得最远!”最小的一粒豆说,“是的,事情马上就要揭晓了。”
啪!豆荚裂开来了。那五粒豆子全都躺在一个孩子的手中。这个孩子紧紧地捏着它们,说可以当作玩具枪的子弹用。他马上把第一粒豆子装进去,把它射了出去。
“现在我要飞向广大的世界里去了!如果你能捉住我,就请你来吧!”第一粒豌豆说完就飞走了
“我,”第二粒说,“我将直接飞进太阳里去。这才像一-粒豌豆呢,而且与我的身份非常相称!”于是,它也飞走了。
“我们到了哪儿,,就在哪儿住下来,”其余的两粒说,“不过,我们还得向前滚。”在没有被装进玩具枪之前,它们从小孩的手中滑落到地上,打起滚来。但这两粒豆最终还是被装进玩具枪里去了。它们说:“我们才会射得最远呢!”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最后的那一粒说。它被射到空中,落到顶楼窗子下面的一块旧板子上,正好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
3 / 14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粒豆说。 1.从语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寒冷——(______) 柔软——(______) 黑暗——(______) 2.读一读,说一说这几粒豆都要到哪里去: 第一粒豌豆: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粒豌豆: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四粒豌豆:____________。 第五粒豌豆: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五粒豌豆的命运各不相同,如果是你的话,你愿意做哪粒豌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训练
相濡以血
几位探险者在一个荒凉的孤岛上发现了一种生存了14年的吸血蝙蝠,它们是一种100%靠其他动物的鲜血来维持生命的可怕的嗜血动物,已经成为了这个荒岛的霸主。
然而令动物学家不解的是,这个荒岛上的鲜血并不容易找到。那么,它们是怎样生存下来,并发展成为这样一个庞大的集团的呢?
经过长时间的深入观察,探险者惊奇地发现,面对着奄奄一息的同伴,这群面目狰狞的小东西,它们的无私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找不到猎物的情况下,它们甚至会把自己腹中的鲜血反刍给没有进食的同伴,以解缓它的饥饿。
吸血蝙蝠的援助对象,首先是小蝙蝠,然后是有血缘关系的成年蝙蝠,之后是无血缘关系的蝙蝠。不过,这些被援助的无血缘关系的同伴,必须以前也援助过别人,否则就不会得到同伴的援助。
这样一来,被挽救回生命的蝙蝠就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食物,继而再用自己的鲜血来还清这笔感情债。这种互相帮助的特殊亲密关系在那个荒岛上持续了14年,而且还会持续更长时间。
这个答案相信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动物世界中一直
4 / 14
奉行着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这群吸血蝙蝠之所以能够生存壮大,正是因为颠覆了“丛林法则”,在同伴出于危难关头,选择了其他动物无法做到的“相濡以沫”。
人其实也是生活在一个个集体当中的,家庭、单位、国家、社会。而这一个个集体当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遭遇这样那样的危机。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衰败的集体中的人几乎都选择了各种形式的明哲保身,他们并没有考虑到这种做法不仅伤害到整体利益也会伤害自身利益。事实上,在一个集体败落以后,损失最大的还是生活在这个集体中的人。在危难中选择“相濡以血”,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大智慧,因为这是一个集体能够度过难关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 1.填空。
“相濡以血”这个词是由(___________)这个成语转变而来的。 2.选择正确的读音。
鲜血(xuè xiě) 奄(yǎn yān )奄一息 处(chǔ chù)于 3.“这笔感情债”指的是什么?怎么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相濡以血”是一种大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
(1)吸血蝙蝠是靠吸同伴腹中的血而生存的。(________) (2)吸血蝙蝠援助同伴时是有顺序的。(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句子。(________)
(4)一个集体中的人都是选择明哲保身,那么这个集体必将走向败落。(________)
6.对于“丛林法则”文中并没有解释,根据你的理解选择下面的哪种解释比较正确( ) A.以多取胜
B.个体的自然生存
C.大家并肩作战。
7.吸血蝙蝠给我们人类的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 14
五、 课内阅读。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逐渐—( ) 颤动—( ) 飞奔—( ) 犹如—( )
2.用“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好处: 3.从“ ”这个词语可以看出来,这两段话是作者按照 的顺序来写的,描写的是 的景象。
4.文中的“水墙”指的是_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 5.读了这两段话,你对钱塘江大潮的气势有了怎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课外阅读。
有趣的小刺猬
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它的身体活像一只老鼠,只是比老鼠大多了。它的头尖尖的,眼睛和耳朵很小,牙齿非常锋利,门牙特别长。刺猬的四(肢 枝)很短,跑起来很快。它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那么有力。除了腹部,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又短又密。遇到强敌时,它就把身体蜷(quán juǎn)成一团,成为一个可怕的刺球,连凶猛的野猪也拿它没有办法。刺猬不但能用硬刺(保护 保卫)自己,而且还可以用它来搬东西呢!夏天,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它悄悄地从洞中爬出来,趁着月光,窜到瓜地里,用它那锋利的牙齿把瓜柄咬断,然
6 / 14
后在地上打个滚,把硬刺扎进瓜皮,一翻身就背(bēi bèi)着瓜溜走了。
1.选择( )里正确的读音或字词。
2.文章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划出来。 3.根据短文填空。
刺猬的头(____),眼睛和耳朵(____),牙齿(_____),门牙(_____)。 它们四肢(____),跑起来很快。爪子(____)、(____)。浑身长满了(_____)。
4.下列句子中哪个是打比方的。 (1)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 (2)刺猬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 5.仔细读读短文,看看刺猬的硬刺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很多动物身体的某一部分都有着独特的作用,你能试着找一种动物写写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阅读短文。
大自然的一种现象——风
大自然的现象真是多种多样、千奇百怪。风就是其中的一种。
对于我们来说,风并不陌生,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走动。风像一位神奇的隐士,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会儿,它像个乖巧的孩子;一会儿,它又像个调皮的顽童;一会儿,它像个慈祥的母亲,用手轻拂着你的脸庞;一会儿,它又像个凶神,疯狂地抽打着你的身躯。总之,它是变化无常的。
那么,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其实很简单。只要空气流动,就会产生风。只不过,有时流动得快,有时流动得慢罢了。地球上有6个风带:低纬度信风带(2个)、中纬度西风带(2个)和极地东风带(2个)。由于这6个风带的纬度、方向和速度不同,就出现了不同种类的风。此外,风形成的因素还有地势的高低、气候的冷暖等。
7 / 14
风为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劳动人民利用风的原理,给船加上帆。于是,帆船就成了沟通各大洋重要的交通工具。
我国人民很早就利用风车磨面。现代,美国的一个研究机构做了一个大风车用来发电,其发电量足够一个1500户人家的村镇使用。
不过,风也有它有害的一面。美国出现过的黑风暴,曾席卷大半个美国,将3亿吨优质土统统吹入了大西洋,给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我国沿海的台风,墨西哥湾以及加勒比海的飓风,都给当地人民带来灾害。
风是大自然的现象。它能给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带来灾害。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风一定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幸福。 1.文中是怎么写风“变化无常”的?请把有关的语句用“____”画出来。 2.你知道风是怎么形成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在你认为表述最完整的句子后面的括号里打“√”。 (1)风是变化无常的。( ) (2)风是怎样形成的。( )
(3)风给我们人类作出了哪些贡献,带来了哪些灾害。( ) (4)风是大自然的现象。( ) (5)风的形成及风与人类的关系。( )
4.“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风一定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幸福。”请你大胆地想象一下,在不远的将来,风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三个和尚(shàng)
传说古时候,一个活泼伶俐(líng lì)的小和尚来到山上的一座庙(miào)里。开始,他勤快地挑水,不但自己够喝,还往菩萨(pú sà)手中的净瓶里灌水,净瓶里的柳枝活了。不久,来了一个瘦和尚。他与小和尚为了喝水和挑水的问题发生了争执(zhí),谁也不愿意吃亏(kuī),于是,两人商量一起抬水。后来,又来了一个胖和尚。三个和尚都要喝水,但都不愿意多挑水。没
8 / 14
过两天水缸露底了。净瓶里的柳枝也因没水而开始枯萎(wěi)了。
一天夜里,三个和尚都在打盹(dǔn)的时候,一根正在燃烧的蜡烛掉在香案上,小庙起火了。危机之中,三个和尚争先恐后地挑水救火,一场大火很快被扑灭了。
大火过后,三个和尚似乎明白了什么。从此,水缸里的水又满了,三个和尚高高兴兴地捧着大碗喝水,净瓶里的柳枝又恢(huī)复了生机。 1.联系上下文,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
争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争先恐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是 _______________,故事发生的地点是____________。
3.第一自然段是按 ________的顺序写的。文中表示这个顺序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三个和尚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净瓶里的柳枝又恢复了生机,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课外阅读乐园。
埋藏了六十年的故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件事整整埋藏(cáng zàng)了六十个年头。 故事发生在广东中山县(现中山市)的一个广场上。时间约在1943年。当时一队日本兵驻扎(zhā zhá)在那里。一天,几个日本兵在喂马,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好奇地远远望着这些高大的马匹。日本兵拘捕了他,审问不出什么名堂,便对小孩说:“皇军写几个字,你照着写了,我们便放了你。”一个日本士兵蹲在地上写了“日本战胜中国”这六个字。
小孩接过日本兵的石块,蹲在地上也写了六个字“中国战胜日本” 。 日本兵叽叽喳喳讨论了一会儿,估计小孩不明白他们的用意,一个日本兵又重(chóng zhòng)新写了一遍“日本战胜中国” ,指着这几个字朝小孩嚷
9 / 14
道:“要按我们的意思去写,懂吗?否则,枪毙枪毙的!”
小孩拿起石块,重写:“中国战胜日本” 。
日本兵暴怒,用马鞭抽打小孩,还把他捆绑在木柱上。过了一夜,日本兵把小孩放了。可第三天又把他抓了回去。原因之一是小孩的家人“顽固不化” ,家长没带孩子向皇军“认罪” 。于是又在木柱上将小孩捆绑了一天,然后押送到了监狱。经过近一个月的关押折(zhē zhé)磨,小孩已经气息奄奄,但他就不向日本兵求饶,不将“中国战胜日本”这几个字颠倒过来。
日本兵眼看小孩快要死了,便假装仁慈放了他。回家不到七天,小孩就离开了人间。
小孩的名字叫郑振华——假如他还活着——现在应该是七十多岁的老伯伯了……
1.把短文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用“\\”画去。
2.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那个年代中国正在和哪个国家的侵略者作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男孩为何拒绝写“日本战胜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孩的名字叫郑振华——假如他还活着——现在应该是八十多岁的老伯伯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
宋庆龄十五岁那年,被父母送到美国留学,进了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
有一天,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广泛收集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讨论的时候,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历史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特别是亚洲中国,已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坐在第一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紧锁着双眉,耐心地听完了这
10 / 14
位同学的发言。
轮到宋庆龄发言了。她虽然有些激动,但仍然温文尔雅地站起来,声调柔和地说: “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但它永远属亿万大众。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她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她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有多少仁人志士正在为她的振兴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啊!有一天,东方睡师的吼声必将震惊全世界!因为她有广阔的土地,有勤劳的人民,有悠久的历史,有富饶的物产,有优良的传统……”。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
一次,有一位同学问她: “亲爱的宋庆龄,我们女孩子年纪轻轻的,应该无忧无虑地尽情享乐,你为什么总是想着祖国啊、大众啊?你不觉得这是自寻烦恼吗?’
宋庆龄听了,抿着嘴笑了笑,说:“我自己觉得非常愉快。我不能忘记祖国,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一个人,如果真的忘记了祖国,那人生该是多么没有趣味呀!”
1.根据词义,在文中找出合理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①态度温和,举止文雅。(_______) ②仁爱而有节操的人。(_______) ③众口同声赞美。(_______)
2.本文有一句话既点了题,又点出了文章中心思想,找出来画上“____”。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想到了本学期学的哪篇课文?此时,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给文章取个题目,写在文章上面的横线上。
答案
11 / 14
一、
1.扎根 深 牢固 迅速地往上蹿个子,即使遇到狂风暴雨,秧苗也不会倒伏减产
2.因为只有小时候接受生活苦难的磨砺,长大后才能经得了风雨,不被挫折击垮。 3.玉米苗 接受生活的磨砺
4. 五月的秧苗旱 勇于接受生活苦难的磨砺, 5.在生活中,我们要勇于面对挫折,迎难而上。 二、
1. 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2.第1~3句为一层,第4句为一层。过了一会儿 3. 浪潮 江潮开始从远处过来了 4. 形状 声音
5.比喻 白浪 水墙 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 6.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三、
1. 温暖 僵硬 明亮
2. 飞向广大的世界里去。 直接飞进太阳里去。 到了哪就在哪住下来。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3.我想做第五粒豌豆,因为它会帮助别人,给别人带来快乐。 四、 1.相濡以沫 2.xuè yǎn chǔ
3.同伴在自己饥饿时把腹中的血给自己,自己腹中有血也要无私地给同伴。 4.为别人付出后,自己需要帮助,别人也会帮助你,这种互相帮助让每个个体都得以很好地生存,同时,还壮大优化了这个集体,因此说这是一种大智慧。 5. × √ √ √ 6.B
12 / 14
7.人类也应该同文中的蝙蝠一样,懂得帮助别人,只有互帮互助,那么人类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五、
1.渐渐 震动 飞跑 好像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写出了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
3.越来越近 由远及近 潮来时
4. . 潮来时的浪 形象地写出了大潮的大、高 5.塘江大潮真是非常壮观,作者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 六、
1.肢 quán 保护 bēi 2.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
3. 尖尖的 很小 非常锋利 特别长 很短 锐利 有力 像钢针一样的硬刺 4.(1)
5.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搬运东西。 6.壁虎在遇到危险时会脱尾巴。 七、
1.一会儿,它像个乖巧的孩子;一会儿,它又像个调皮的顽童;一会儿,它像个慈祥的母亲,用手轻拂着你的脸庞;一会儿,它又像个凶神,疯狂地抽打着你的身躯。
2.只要空气流动,就会产生风。此外,风形成的因素还有地势的高低、气候的冷暖等。 3.(5)√
4.以后的风可以受人控制,能刮走雾霾,使天空变蓝;夏天能随时为人类解暑。 八、
1. 三个和尚争论中各持己见,不肯相让。 三个和尚都争抢着挑水。唯恐落在后面。
2.古时候 山上的一座庙里 三个和尚
13 / 14
3.时间 开始 不久 后来
4.水缸里不能没有水,只有大家不相互推诿,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做好。 5.三个和尚都开始争先恐后地挑水了,水缸里的水又满了。净瓶里有了水,柳枝就又恢复了生机。 九、
1.cáng zhá zhòng zhē
2.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确切地说是1943年。那个年代中国正在和日本侵略者作战。
3.因为小男孩虽然年纪很小,但非常爱自己的祖国。他坚信中国人民不会屈于压迫,一定能够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最后胜利。 4.表达了作者对小男孩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十、
1. 温文尔雅 仁人志士 交口称赞
2.我不能忘记祖国,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一个人,如果真的忘记了祖国,那人生该是多么没有趣味呀!
3.宋庆龄在美国留学时,同学在历史课上轻视中国,而宋庆龄为祖国据理力争。
4.《我的祖国》。如果我们都像宋庆龄那样热爱自己的祖国,那么我们的祖国就会变得更加强大。 5.我不能忘记祖国
14 /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