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1临沂高三一模

来源:好走旅游网


高三一轮语文试题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挞伐(tà) 忖度(cǔn) 胳肢窝(gā) 讷言敏行(nè) ....

B.媲美(pì) 谂知(rěn) 压轴戏(zhòu) 道行高深(héng) ....

C.龋齿(qǔ) 掮客(qián) 吃空饷(kōng) 转弯抹角(mò) ....

D.攻讦(jié) 颓圮(pǐ) 一服药(fù) 怏怏不乐(yāng) .....

1.A(B项,rěn 应为shěn;C项,kōng 应为kòng ;D项yāng应为yà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坐阵 引申 杆面杖 饥肠辘辘

B.低碳 经典 调嗓子 顶礼膜拜

C.就范 报销 挖墙脚 明火执仗

D.洁癖 缱倦 拨浪鼓 计日程功

2.C(A项,“阵”应为“镇”,“杆”应为“擀”;B项,“调”应为“吊”;D项,“倦”应为“绻”)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一位护士读了《白鹿原》后在给陈忠实的信中说:“我想,写这本书的人不累死也得吐血……不知你是否还活着?还能看到我的信吗?”

B.“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佳句,“木叶”这一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突出地成为他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C.杭州“5·7”飚车案震惊全国,在此前后,北京、重庆等地也发生过类似的富二代飚车致人死伤的悲剧。

D.文字工作者应培养起自己对语言的敏感,这样才有利于遣词造句,写出明确、清晰、生动、鲜明,节奏和谐、音韵优美的作品来。

3.A(B项,第一个句号应置于前面引号内;C项,“富二代”应加双引号;D项,“鲜明”后的逗号应改为顿号)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望着那悠远的夜空中闪烁的群星,他又回想起那有趣的童年,回想起小时候妈妈..

讲给他的许多动人的故事。

B.新上任的检察长衣着俭朴,其貌不扬,但脸上刚毅的神色似乎在告诉人们些什么。 ..

C.香港特首曾荫权的外出访问经费支出,成为港人侃侃而谈的话题,有香港媒体披....露,曾荫权在过去四年外出访问产生的费用不足百万港元,节约程度令人惊讶。

D.828米的世界第一高楼落成之际,恰逢迪拜深陷债务危机之时,这座“通天塔”能否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撑住房地产市场风雨飘摇的天空,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

4.D(A项“悠远”指“离现在时间长或距离大”,应改为“幽远”;B项“俭朴”指“俭省朴素”,侧重“俭省”,应改为“简朴”;C项“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多用来描述人,常做谓语,此处应改为“津津乐道”)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俄罗斯和中国的水产公司将在被日本称为北方领土的国后岛成立合资公司养殖海参,双方已于本月初签署了备忘录并基本达成一致。

B.据了解,春节期间,全国发生的多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多为超速、超载、无证驾驶、酒后驾驶等不文明驾驶行为所致。

C.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介绍,这是有气象资料以来,黄淮地区和山东省大部遭遇的最严重干旱,干旱的原因是降水稀少。

D.预计于2015年建成的粤港澳大桥,将从根本上解决阻碍粤港澳三地的交通,成为深化粤港澳合作,促进三地繁荣稳定的“金桥”。

5.B(A项,语序不当,应将“基本达成一致”和“签署了备忘录”调换位置;C项表意不明,应将“和”改为“特别是”,加以强调;D项,成分残缺,在“交通”之后加“问题”)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阅读的要素

王安忆

阅读的第一要素,我想是信赖。相信我们所读到的东西,这常常是发生在我们少年的时候。那个年龄,心灵像一张白纸,无条件地相信任何事情。书本给我们神圣的感觉,好比人生的老师。我们总是把书本上的话抄在日记本上,还总是将书本上的话赠来赠去。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受影响的时期,是精神世界最初的建设时期。假如我们幸运地读到真正的好书,那么,一生都将受益无穷。不过,很多时候的情况则是恰恰相反。但是,尽管是这样一个不安全的时期,我也以为怀疑主义是最大的不幸。这会使我们丧失阅读的最大乐趣——那种满怀情感的接受,那种对充实内心的渴望。怀疑设立的防线又会使自己孤立,久而久之,内心便将寂寞又空虚。

当我们逐渐成长起来之后,我们便也逐渐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它不仅来自于阅

读,更来自于直接的经验。假如我们依然热爱阅读,并且依然对阅读保持信赖,便会自觉地去芜存菁,选择那些真正的好书,前段时期阅读好书的经历帮助了我们,从人生中得到的真情实感也帮助了我们。阅读和阅历使我们几乎是本能地懂得哪些是好书,哪些是作者以诚实与信赖写下来的文字。我们仍然以信赖的态度读书,而这时候的阅读却是一种理性的信赖。我们和书本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关系,书本是我们的朋友。理性的信赖还可有效地抵御怀疑主义的侵害,这时候的阅读对于拓展我们不免狭窄的个人经验大有好处。假如个人经验偏于悲观,它便提供给光明的景象;假如个人经验偏于万事无忧,它则提醒我们不幸的存在。它可使我们保持乐观、善良、开阔的精神。在一个人对世界的观念已经形成的中年阶段,阅读可为我们作出补充和修正,使之达到健康完美的境地。

晚年时的阅读信赖,我想应是建立在宽容之上。因为这时候的经验已经成熟到可与任何书本做一个比较,这是该作出结论的时期。假如前两个阶段我们保持了阅读的良性循环,这时便能够再上升一格。在持有自己的经验与结论的同时,善解并诚挚地去观看别人的人生所得,看到人类无穷多的心灵景观。这时候,我们应当如同相信自己一样去读书,书会和我们融为一体,我们其实也是在读着自己。这时候的自己,应该有一颗能够包容一切的心灵,读书就提供这样的好机会。当然,我这里指的是人类写下的最好的那类书。

6.下列对阅读的要素“信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一种神圣的心去阅读,心灵就像一张白纸,无条件地相信任何事情。

B.阅读时满怀情感地接受,渴望内心的充实。

C.去芜存菁的理性阅读,有所选择的接受。

D.怀有一颗能够包容一切的心灵,宽容地去观看别人的人生所得。

6.B(根据文意,阅读的“第一”要素是信赖,这种信赖也就是“阅读的最大乐趣”。ACD三项分别是人少年、中年、老年时阅读信赖的不同)

7.对阅读与经验的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精神世界最初的建设时期,阅读没有什么经验,书本往往给我们神圣的感觉。

B.我们逐渐形成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的时候,便自然形成了对阅读的信赖。

C.由于对阅读的信赖,阅读大大拓展了我们不免狭窄的个人经验。

D.当经验成熟到可与书本相比的时候,阅读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读不读书已经差别不大了。

7.A(B项没有这种因果关系;C扩大了范围,在不同的年龄段是不一样的;D没有“读不读书已经差别不大”的意思)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作者认为少年时期的阅读是不安全的时期,但还是认为这一时期不应该对阅读持怀疑态度。

B.阅读和阅历使我们本能地懂得哪些是好书,可有效地抵御怀疑主义的侵害。

C.中年阶段的阅读可补充和修正我们的世界观,使之达到健康完美的境地。

D.假如一个人从少年到中年能保持阅读的良性循环,晚年时的阅读就能够再上升一格。

8.B(以偏概全)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李文耕,字心田,云南昆阳人。家贫,事亲孝,服膺宋儒之学。嘉庆七年进士,以知县发山东,假归养母。母丧,服阕,补邹平。(1)到官四阅月,不得行其志,引疾去。以.官累,不得归。十九年,大吏闻其干略,起复补原官。

在邹平五年,治尚教化。民妇陈诉其子忤逆,文耕引咎自责,其子叩头流血,母感动.请释,卒改行。听讼无株累,久之,讼者日稀。善捕盗,养捕役,使足自赡,无豢贼,数亲巡,穷诘窝顿①。尝曰:“治盗必真心卫民,身虽不能及者,精神及之,声名及之。”终任,盗风屏息。课诸生,亲为指授,勉以为己之学,民呼李教官,又呼为李青天。调冠县,迁胶州,浚云、墨二河。道光二年,擢济宁直隶州,未之任。巡抚琦善特荐之,宣宗夙知其..名,即擢泰安知府。

调沂州,立属吏程课,谓:“官不勤则事废,民受其害。教化本于身,能对百姓,然后可以教百姓。”属吏皆化之。沂郡产檞树,劝民兴蚕,建义仓备荒,捕盗如为令时。(2)寻擢兖沂曹道,司河事,修防必躬亲。属请浚淤沙,需银五万,往视之,曰:“无庸!春涨,

即刷去矣。”果如其言。

五年,迁浙江盐运使,未几,调山东。时盐业疲累,充商者多无籍游民。文耕知其弊,请分别征缓,以纾商力。责富商领运,不得因引滞贱价私卖,课渐裕。七年,擢湖北按察.使,复调山东。严治胥役,诈赃犯辄置重典。(3)断狱宽平,责属吏清滞狱,数月,积牍一空。谓:“山东民气粗而性直,易犯法,亦易为善,故教化不可不先。” .

居三岁,调贵州。州县瘠苦,希更调,不事事。适权布政使,请以殿最②为调剂,俾久任专责成。凿桐梓葫芦口,以息水患。黔产绸,无绵布,设局教之纺织。贫民艰生计,重利而薄伦常,撰文劝导,曰家喻户晓篇。十三年,休致归。 .

文耕平生以崇正学、挽浇风为己任,在山东久,民感之尤深,殁祀名宦。 .

(《清史稿·李文耕传》)

【注】①窝顿:盗匪多的地方。②殿最:古代官吏每三年一次的考绩,“殿”指政绩差,“最”指政绩好。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尚教化 .

尚:风尚

B.宣宗夙知其名 .

夙:早

C.重利而薄伦常 薄:轻视 .

D.文耕平生以崇正学、挽浇风为己任 挽:扭转 .

9.A(尚:崇尚,重视。)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官累,不得归 ②以乱易整,不武 ..

B.①擢济宁直隶州,未之任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C.①不得因引滞贱价私卖 ②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 ..

D.①山东民气粗而性直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

10.B(A项,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拿、用。B项,①②均为动词,到。C项,①介词,因为;②副词,于是,就。D项,①连词,表并列,并且;②连词,表修饰,相当于“地”。)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李文耕直接“为百姓做实事”的一组是

①课诸生,亲为指授,勉以为己之学

②劝民兴蚕,建义仓备荒

③责富商领运,不得因引滞贱价私卖,课渐裕

④严治胥役,诈赃犯辄置重典

⑤凿桐梓葫芦口,以息水患

⑥黔产绸,无绵布,设局教之纺织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11.C(③是李文耕维护朝廷对盐业的垄断地位,增加税收。④是李文耕严肃吏治,惩治讹诈贪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文耕出身贫寒,极具孝心,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他以知县身份到山东后,就请假回家奉养母亲,直到母亲去世,守孝期满,才补上了邹平知县。

B.李文耕从政,强调做官要以勤为本、以身作则。肃清盗贼,他亲自到盗匪多的地方去巡查、去追究;治理河道,修筑防水设施,他都一定亲临现场。

C.在山东任职期间,李文耕清讼息盗,疏通河淤,扶持农桑,建义仓备荒,同时整治盐业弊病,严肃吏治,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深受老百姓好评。

D.调任贵州后,由于地方贫瘠,李文耕心生懈怠,希望朝廷重新调动自己的工作。因为朝廷要考核官员政绩,他除水患,教纺织,劝导民众重视伦常。

12.D(原文意思是州县官吏因为地方贫瘠,希望调换任职,工作懈怠。李文耕“除水患,教纺织,劝导民众重视伦常”也不是因为“朝廷要考核官员政绩”。)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文耕,字心田,云南昆阳人。家庭贫困,对父母有孝心,衷心信奉程朱理学。嘉庆七年考中进士,凭借知县的身份被派遣到山东,请假回家奉养母亲。母亲去世后,守孝期满,补任邹平知县。到官任过了四个月,由于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推病离任。因为辞官牵累,没有旅费回家。嘉庆十九年,巡抚大吏听说他的才干和谋略,起用他重新补任邹平知县。

在邹平五年,治理注重教育感化。有个妇女控告她儿子忤逆不孝,李文耕把错误归到自己身上,责备自己,妇女的儿子叩头到流血,他母亲深受感动,请求释放她儿子,最终撤销了案子。李文耕审案不搞株连,时间长了,打官司的人日渐减少。李文耕善于搜捕盗贼,他供养逮治盗贼的差役,让他们生活富足,不受盗贼的引诱利用,多次亲自巡查,到贼多的地方去查问追究。他曾经说:“治理盗贼一定要真心保护百姓,自己即使不能亲自做到,精神方面要达到,声望影响要达到。”结束任职时,邹平的盗贼敛迹消失。李文耕教儒生们读书,亲自给他们指导讲授,用“为自己读书”劝导他们,百姓都尊称他为“李教官”,又称他为“李青天”。调任冠县知县,不久升迁到胶州,疏浚了云河和墨河。道光二年,李文耕又升任济宁直隶州,还没有到任,巡抚琦善特向朝廷推荐他,宣宗早就听说李文耕的名声,就提拔他出任泰安知府。

调任沂州,李文耕订立下属官吏的学业课程,说:“官员不勤奋,政事就会荒废,百姓受伤害。政教风化应该从自身做起,能认真对待百姓,然后才可以教化百姓。”下属官吏都得到教化。沂郡产檞树,李文耕鼓励百姓养蚕,建造义仓防备荒年,搜捕盗贼跟做县令时

一样。不久,提拔做兖沂曹道,掌管治河的事情,修建堤防工程一定亲自践行。属官请求疏浚河中淤沙,需要五万两银子,李文耕亲自去查看河事,说:“不需要!春水涨的时候,就冲走淤泥了。”后来果然跟他说的一样。

道光五年,李文耕调升浙江盐运使,不久,调回山东。当时山东盐业不振,充任盐商的多半是无业游民。李文耕查知其中弊病,请准朝廷缓征盐税,来缓解盐商的压力。他责令富商总领盐运,不准因为借口积压而贱价私卖,盐税渐渐充裕。道光七年,他升任湖北按察使,不久又调回山东。他严肃整治官吏差役,对讹诈贪赃的人犯就用严厉的法典进行处置。李文耕断案宽容平和,他责令属官清理积压的案子,几个月后,积压的卷宗就清理得干干净净。他说:“山东的百姓脾气粗犷,性子刚直,容易犯法,也更容易向善,所以教育感化不可不先行。”

过了三年,李文耕调任贵州。州县官吏由于地方瘠苦,都希望调换任职,不积极做事。恰好李文耕暂且代理步政使,请求朝廷用官员考绩作为调剂官员的标准,使他们能长时间地专心于自己的职责。李文耕主持开凿桐梓葫芦口,来免除水患。贵州产丝绸,没有棉布,他开设专部教百姓纺织。贫苦百姓生计艰难,看重利益却轻视伦理纲常,他就写文章规劝开导,文章的名字叫《家喻户晓篇》。道光十三年,李文耕退休回到故乡。

李文耕一生把推崇正学和纠正不良社会风气当作自己的责任,他在山东做官时间最长,山东百姓感激他最深,他死后人们在名宦祠祭祀他。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到官四阅月,不得行其志,引疾去。(3分)

(2)寻擢兖沂曹道,司河事,修防必躬亲。(3分)

(3)断狱宽平,责属吏清滞狱,数月,积牍一空。(4分)

13.(1)到官任过了四个月,由于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称病离任。(3分,“阅”“其”“引”各1分。)

(2)不久提拔做兖沂曹道,掌管治河事务,修建防水工程一定亲自践行。(3分,“寻”“擢”“司”各1分。)

(3)李文耕断案宽容平和,他责令属官清理积压的案子,几个月后,积压的案卷就清理干净。(4分,大意1分,“狱”“宽平”“滞”各1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苏庠

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坞黄茅店①,梦倚高城赤叶楼②。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灞桥杨柳③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

【注】①黄茅店,指的是乡村客店。②赤叶楼,这里指女子所居之楼。③“灞桥”句,汉代人送别,在长安灞桥折柳相赠,故后代以“灞桥杨柳”代指离别。

(1) 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词中有何作用?(4分)

14.(1)开头两句,写旅途上所见的秋郊景色:枫叶凋零,飘落河桥,野水退落,暮烟飘散,郊外山丘衰草漫漫,一片枯黄。(1分)。渲染出秋的寥廓、苍凉、萧瑟(1分),烘托出词人的离愁别绪(2分)。

(2) 明代杨慎评论说:“‘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鹧鸪天》之佳句也。”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这两句诗。 (4分)

(2) ①实写酒醉入眠,虚写梦中情境,一实一虚,虚实相生(2分,“虚实相生”1分,分析1分);②醉眠乡村客店的孤单离愁,与昔日出入都市高楼的热闹欢愉,对比鲜明(2分,“对比”1分,分析1分)。(如果从“对仗”或“色彩”方面进行赏析,给1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李清照《声声慢》)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4)月明星稀,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15.(1)剑阁峥嵘而崔嵬 齐彭殇为妄作

(2)凄凄惨惨戚戚 云无心以出岫

(3)见贤思齐焉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乌鹊南飞 纵一苇之所如

(6分。任选3小题作答,全做则按前三小题评分。每空1分,有一处错误,该空即不得分。)五、(12分)

16.以“语文教育”为开头,用一个单句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字。(4分)

《语文的诗意》让我再一次想到语文教育的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人技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注重将语文养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养”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如果说“人技语文”给学生以“真”,“人格语文”给学生以“善”,那么,“人生语文”则将学生

引向生命之“美”。

语文教育

16.语文教育的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人生教育”分别教给学生真、善、美。(答出“语文教育的三重境界”及其内容2分,答出其给人的影响及作用2分,若不是一个单句扣1分,超过字数扣1分,不含标点符号)

17.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写序号)(4分)

①山水画中绝少穷山恶水,纵使孤峰插云,仍不会给人险恶的感觉。

②这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对世界的善意与爱惜,显现温柔敦厚之美。

③中国人欣赏山水的态度可以从山水画中看出。

④无论谈诗看画,在孤高超诣之中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

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后人临摹王维的《雪石图》、燕肃的《寒岩积雪图》,都使人觉得幽静之至,却又深藏着生机,而不使人感到惊惧可畏,望而却步。

正确的顺序是

17.③①⑤②④(第③句总说中国人欣赏山水画的态度,可从山水画中看出,第①句承接上句写国画即山水画给人的总体感觉,第⑤句举例说明这种感觉,第②句和第④句对这种感觉作出理性分析且为因果关系。共4分,排错一句即不得分)

18.某学校民乐社的网页拟增设“精美音画”栏目,请你仿照“古典名曲”栏目的宗旨介绍,为“精美音画”栏目写一段体现栏目宗旨的句子。要求体现栏目特点,句式一致,字数相同。(4分)

古典名曲:聆听古典名曲,领略名曲风采,弘扬中华文化。

精美音画:

18.精美音画:欣赏精美音画,收获视听享受,传播民族音乐。(体现栏目特点2分,句式一致2分,字数不同扣1分)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暮色中的炊烟

迟子建

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又钻过了一段漆黑的烟道后,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纯洁、轻盈、缥缈。

炊烟总是上升的,它的气息天空最为熟悉的了。但也有的时候气压过于低,炊烟徘徊

在屋顶,我们就会嗅到它的气息。那是一种草木灰的气息,有点微微的涩,涩中又有一股苦香,很耐人寻味。

这缕涩中杂糅着苦香的气息,常让我忆起一个与炊烟有关的老女人的命运。

在北极村的姥姥家居住的时候,我喜欢趴到东窗去望外面的风景。从东窗,还能看见一座木刻楞房屋。这座房屋的主人是个俄罗斯老太太,我们都叫她老毛子。她是斯大林时代避难过来的,她嫁了一个中国农民,是个马夫,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在北极村的儿子为她添了个孙子,叫秋生。秋生呆头呆脑的,他只知道像牛一样干活,见了人只是笑,不爱说话,就是偶尔跟人说话也是说不连续。秋生不像他的父母很少登老毛子的门,他三天两头就来看望他的奶奶。除了他,老毛子那里再没别人去了。

那时中苏关系比较紧张,苏联的巡逻机常常嗡嗡地叫着在低空盘旋,我方的巡逻艇也常在黑龙江上徘徊。不过两国的百姓却是友好的,我们到江边洗衣服或捕鱼,如果看见界河那侧的江面上有小船驶过,而那船头又站着人的话,他们就会向我们招手,我们也会向他们招手。

那时村中的人很忌讳和她来往,因为一不留神,就会被戴上一顶“苏修特务”的帽子。她也不喜欢与村中人交往,从不离开院门,只呆在家里和菜园中。她个子很高,虽然年纪大了,但一点也不驼背。她喜欢穿一条黑色的曳地长裙,戴一条古铜色三角巾,她脸上的皮肤非常白皙,眼帘深深凹陷,那双碧蓝的眼睛看人时非常清澈。我姥姥不喜欢我和她说话,但有两次隔着栅栏她吆喝我去她家玩,我就跃过栅栏,跟着她去了。我至今记得她的居室非常整洁,北墙上悬挂着一个挂钟,挂钟下面是一张紫檀色长条桌,桌上喜欢摆着两个碟子,一个装着蚕豆,一个装着葵花子,此外还有一个茶壶,一个茶盅和一副扑克牌。她把我领到家后,喜欢把我抱起,放在一把椅子上。我端端正正地坐着的时候,她就为我

抓吃的去了。蚕豆、瓜子是最常吃的,有时也会有一块糖。与她熟了以后,她就教我跳舞,她喜欢站在屋子中央,扬起胳膊,口中哼唱着什么,原地旋转着。

她旋转的时候那条黑色的裙子就鼓胀起来了,有如一朵盛开的牵牛花。北极村的很多老太太都缠过足,走路扭扭摆摆的,且都是小碎步;而老毛子却是个大脚片子,她走起路来又稳又快。我那时把她爱跳舞归结为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并不知道一双脚的灵魂其实是在心上。

那些不上她家串门的邻居,其实对老毛子也是关心的。他们从两个途径关心着她:一个是秋生,一个就是炊烟了。人们见了秋生会问他:秋生,你奶奶身体好吗?秋生嘿嘿地笑,人们就知道老毛子是硬朗的。而我姥姥更喜欢从老毛子家的烟囱观察她的生活状况,那炊烟总是按时按晌地从屋顶升起,说明她生活得有滋有味的,很有规律。大家也就很放心。

老毛子在冬季时静悄悄地死了,她是孤独地离开这个冰雪世界的。那几天秋生没过来,人们是通过她家的烟囱感觉她出了事的。住在她家后面的人家,每天早晚抱柴生火时,总是习惯性地看一眼老毛子的烟囱,结果她连续几天都没有发现那烟囱冒出的一缕炊烟,知道老毛子大事不好了。于是喊来她的家人,进屋一看,老毛子果然已经僵直在炕上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在暮色苍茫的时分看到过那幢房屋飘出炊烟,尽管村子里其他房屋的炊烟仍然妖娆地升起,但我总觉得最美的一缕已经消逝了。

(选自《迟子建散文精品赏析》有删改)

19. 文章以“暮色中的炊烟”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19.①从结构上,“炊烟”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暮色中的炊烟”与事件的发展有密切关系;(2分)

②“暮色中的炊烟”,烘托了一种宁静平和的氛围,而老人却在这种宁静平和的氛围中孤独地死去,更凸显了老人悲苦的命运。(2分)

20. “我那时把她爱跳舞归结为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并不知道一双脚的灵魂其实是在心上”,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2分)

20.老毛子爱跳舞,并不是因为她拥有一双自由的大脚,而是源于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源于一颗热情奔放的心。(2分)

21. 从全文看,北极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

21.①勤劳、善良,北极村人对老毛子也是关心的。(2分)

②友好,在中苏关系比较紧张的时候,还能与邻国百姓友好相处。(2分)

③也有一些谨小慎微,很忌讳和老毛子来往,因为一不留神,就会被戴上一顶“苏修特务”的帽子。(2分)

22. 文章结尾说“尽管村子里其他房屋的炊烟仍然妖娆地升起,但我总觉得最美的一缕已经消逝了”,结合全文,具体分析作者这样表达的原因?(6分)

22.说老人家的炊烟最美,实际上寄寓的是作者对老人的怀念和赞美:

①怀念老人的勤劳和热情好客:她的院子里种植了大片大片的向日葵,她的居室非常整洁;她招呼我去玩,给我吃零食。(2分)

②她外表沉静冷漠但实际内心热情奔放:她也不喜欢与村中人交往,却有两次隔着栅栏她吆喝我去她家玩,熟了之后还教我跳舞。(2分)

③她境遇悲苦却生活得有滋有味的:她的居室非常整洁,北墙上悬挂着一个挂钟,挂钟下面是一张紫檀色长条桌,桌上喜欢摆着两个碟子,一个装着蚕豆,一个装着葵花子,此外还有一个茶壶,一个茶盅和一副扑克牌。(2分)

(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铁生轶事

陈建功

1月2号清晨,我和妻子赶到八宝山二楼西厅告别室时,铁生已经安放在灵柩里了。周围只有二三十人吧,没有告别仪式,也没有人号令鞠躬。铁生的妻子陈希米说:大家不要哭,铁生不愿看大家哭……

这个日子,本来是定在1月3号的,不知为何又提前了一天。想了想,觉得希米的确是最理解铁生的人。铁生说过,人之于世,应该像徐志摩《再别康桥》那样,“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提前一天,或许是为了让铁生走得更为“悄悄”吧?他谢绝了灵堂,谢绝了花圈和挽联,谢绝了悲悼。他希望朋友们为他高兴,高兴他的一生终于战胜了灾难

与残缺,高兴他终于有一点感悟与思考留存人世,高兴他还留下了一份肝脏,救治了天津的一个患者,留下了脊椎和大脑,供医学研究……

我知道,倘若我向希米表达我的难过,铁生肯定会在轮椅上笑着看我。想着想着,我甚至为带来了一个花篮而尴尬起来——铁生和我,多次谈到死亡,他是如此的淡定和从容。他说过的,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而我,又何必要带来这个如此常规的花篮和挽带呢?

几年前,我兼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不久,为了使展览有所创新,决定办一个名为“作家友情展”的展览,我到铁生家闲聊,问他有没有代表作家间友情的物件。他说:“要不你把王安忆为我织的一件毛衣拿去?”我大喜过望,因为还从来不知道安忆居然有这等耐心,竟为铁生亲手编织一件毛衣寄来。以两个人的知名度,这毛衣应可视为“文人相亲”的典范。没想到铁生说出就后悔了,他说,哎呀,说不定人家王安忆不愿说出这件事呢?我当然理解铁生的担心,因为和我是朋友,才口无遮拦,同样低调的王安忆,大概也确实不会同意拿这次朋友间的馈赠说事儿。话已至此,我们就没有继续毛衣的话题。铁生对于我,历来是有求必应的,我想这次他肯定是要挖空心思找另一件事来弥补“毛衣”之憾。少顷,他说,算啦,那毛衣也不好找,要不你把刘易斯送我那双跑鞋拿去吧。

铁生是关心并热爱体育的。他说,在比赛中,赢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有了一个向自身极限挑战的机会。他还在散文《我的梦想》里,表达过对美国体育明星卡尔·刘易斯的崇敬: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的两条腿一动不能动,却是体育迷……我最喜欢并且羡慕的人就是刘易斯。他身高一米八八,肩宽腿长,像一头黑色的猎豹,随便一跑就是十秒以内,随便一跳就在八米开外,而且在最重要的比赛中他的动作也是那么舒展、轻捷、富于韵律……

应该是这篇文章,使得铁生在2001年3月间居然有了一次和飞人卡尔·刘易斯的会面。那天上午,他把自己的一些作品送给了刘易斯,刘易斯则回赠以签名的跑鞋。刘易斯拍拍铁生送给他的书,说:“我相信这些书一定很棒,可惜我不懂中文,不能看懂它们,这真是个遗憾。”铁生也指指手里的签名跑鞋,说,得到您签名的跑鞋,应该也是特棒的事,可惜我没有健全的双腿,所以也深感遗憾!说完两人笑着拥在一起,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跑鞋的故事并不比毛衣的故事逊色,因而成为了“作家友情展”中体现中国作家和海外交流的佳话。

文学之于铁生,似乎算不上“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说过,“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这个史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然而,他用笔蹚出的这条心灵之路,难道仅仅有着个人救赎的意义吗?

或许他就是这样秉持着自己的信念去思考,去写作,去完成自己的一生的,而他的涅槃之路,却烛照了我们,使我们自惭形秽。

2011年1月4日

(有删节)

19. 第3自然段中,“想着想着,我甚至为带来了一个花篮而尴尬起来”,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3分)

19.表面上看,我是理解铁生的人(1分),但面对铁生对待死亡的淡定和从容,又感

觉到带花篮来是一件多余的事(2分)。

20.本文是写史铁生,为什么花费了那么多的笔墨去描写刘易斯?(3分)

20.通过写刘易斯来衬托史铁生(1分),表达了他对运动的渴望和羡慕(1分),表现了他挑战自身极限的追求和信念(1分)。

21.结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史铁生的特点。(6分)

21.①低调,平实

②淡定,从容

③富于挑战自身极限的精神

④幽默,机智

⑤无私奉献

⑥秉持信念,善于思考

(每点1分)

22.文章结尾说:“他用笔蹚出的这条心灵之路,难道仅仅有着个人救赎的意义吗?”结合自身的生活感受,试探究这“救赎”的意义。(6分)

22.一是对他自身的救赎,寻求一份适合自己的事业;

二是心灵的救赎,使他从一颗燥动的内心走向宁静;

三是对他人的救赎,用自己的精神和信念教育和鼓舞了他人;

四是救赎的社会意义,结合自身的经历,史铁生的救赎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一些不起眼的地方。人们往往不去注意,不去关心,甚至会忽视,但是这些不起眼的地方,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发出明媚的光芒,绽放人生的精彩,让人们彻底改变对这些地方的看法。

请根据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3.请参照全国高考(山东卷)作文评分标准执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