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花馍为例
杨新成 刘 荣
(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
摘 要: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文化传承状态,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智能移动终端的结合,进一步导致乡土文化媒介的解析与重构,乡土文化赖以传播的消费渠道消失和瓦解,严重侵蚀了乡土文化的民族性、多样性、原始性;互联网时代下,寄希望于“乡土封闭”的方式保留、传承乡土文化是不可取的,依托互联网经济模式,通过对乡土文化资源中适于现代社会消费需求的部分进行开发,促进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以实现乡土文化有效传承。
关键词:互联网媒体;乡土文化;价值;传承;花馍
中图分类号:G122;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499(2019)05-0204-03
一、乡土文化
广义上乡土文化,可理解为中国农村社会在漫长农耕文明进程中积累的文化资源,以及在农村经济、社会、教育等各项功能下形成的文化关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化体系,其中包括诸如古村古镇建筑、民间传说故事、民俗风情礼仪、传统艺术技法等,都是经过历史沉淀留给现代人的宝贵财富。在互联网媒体生态环境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乡土文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重要的意义;狭义上的乡土文化,根据费孝通先生《乡土本色》阐述的“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观点,可理解为中国社会的基层文化;一方面,乡土文化能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之下,有效地维持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秩序,规避纠纷矛盾,协调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人际关系[1];另一方面,乡土文化是维系中国传统农村社会“村庄共同体”存在、发展的核心[2]。对比之下可知,乡土文化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由于城乡二元化经济体系的存在,严重滞后于中国社会整体文化进程,且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保障了文化形态的稳定,对外界而言,乡土文化保持着较高的“纯粹性”,为中国文化传播增强自信心。
二、互联网媒体生态下乡土文化现状及趋势
互联网媒体生态是一种“技术性文化生态”,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互联网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而这种“技术文化”所具备的工业标准性质,也造成了与人文社会的分割,自成体系;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加上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所带来的新媒体传播冲击力,必然造成乡土文化“猝不及防”。究其原因,除了互联网媒体生态对传统社会文化生产、传播模式的颠覆之外,更无法回避的事实在于乡土文化的自我封闭性。就中国而言,“乡土文化”依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适用于血缘、宗族、村落等小规模管理格局[3],如果将其置于互联网媒体生态所代表的“广域环境”,则意味着地域、种群、环境等稳定性条件丧失,乡土文化赖以存在的空间也消亡殆尽。
1.现状:否定大于肯定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媒体生态影响逐渐开始向农村社会环境渗透,从生活领域过渡到生产领域,不断瓦解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例如,“社区”取代原有的村庄聚落,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民转变为进程谋生的“农民工”,在这些现实中可观察到的变化之下,则是互联网文化形态对乡土文化的侵蚀、取代,越来越多的民俗被简化、取代或彻底消失,如农村传统婚礼中的各项程序、礼仪、器物等,被“西式婚礼”所取代,春节、重阳、端午等传统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洋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浓,甚至新生代90后、00后已经将互联网媒体生态下的文化视为本源,而一脉相承的“乡土文化”被视为落后、愚昧和贫穷;电脑、智能手机等互联网媒体终端为媒介,已经彻底改变了大众传媒方式,乡土文化被淹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当中。
2.趋势:机遇挑战并存
中国乡土文化面临的危机有独特的诱导因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战略设计,导致文化建设处于整体落后趋势,进入21世纪的前十年,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将社会资源再度浓缩到“互联网经济”方面,文化发展开始呈现“城乡对立”的畸形,也就是说,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间内,乡土文化始终是被“抛诸脑后”的状态——包括农村扶贫方面,也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投资、农民补贴等形式展开,文化层面的发掘、整理、继承力度很小,这导致互联网时代呈现“文化井喷”态势下,乡土文化领域没有做出任何应对准备。
收稿日期:2018-12-03
作者简介:杨新成(1991—),男,河南商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理论、民族问题研究;刘荣(1963—),男,云南会泽人,教授,博士,博士研究
生导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民族理论政策研究。
204
2019年第5期(2019年5月)历史文化研究No.5 2019目前,乡土文化流失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断凸显,如农村社会人际关系失调、道德观念丧失、矛盾冲突加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孝敬父母、舍己利人等观念进一步沦陷,取而代之的是“娱乐至死”的互联网文化,以及去权威、去中心、去精英的文化理念,这造成人们心无敬畏,只顾张扬个性,由此激发了很多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团结。面对挑战,我国在乡土文化传承方面也有很好的机遇,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借助顶层设计的优势,以及“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特色小镇”“生态文明”等战略规划途径,可实现对乡土文化资源的重新整理,在保留价值的基础上,改造为适应于互联网媒体生态的文化形式。
三、“花馍”为代表的乡土文化价值与传承
乡土文化贯穿于中国农村社会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觅,无论物质的、非物质的都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民以食为天”,农耕文明时代留下的大量民间习俗中,食品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最为丰富,食品的材料、工艺、造型、用途等均有其独特的寓意。“花馍”作为一种广泛流传的乡土文化载体,在当今互联网媒体生态下,仍然有不可取代的文化传承价值。
1.花馍为代表的乡土文化价值
“馍”(馒头)是中国传统特色浓郁的食品之一,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其中,河南、山西、陕西是重要小麦产区,有历史悠久的面食加工文化传统,且小麦产区又与“中原文化”的地理区域较为重合,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中原文化赋予“馍”这一食品重要的文化载体价值。所谓“花馍”,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可理解为中国“民间面点”,在不同区域的认知程度差异较大、名称叫法各有不同,此处不做过多民俗研究;将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花馍”具有统一的祝福寓意,例如,河南、山西等地民间流传的“百岁馍”,“百岁”等于“百天”,是指孩子出生的第一百天时的祝福礼品,寓意着孩子可以“长命百岁”。当然,由于地域风俗的差异,“花馍”的祝福作用也有差异。
第一,文化价值。乡土文化中蕴含着农村社会长久传承的生产知识、生活习惯、聚落制度等,花馍作为一个“物质文化”代表,浓缩着乡土社会的基本生存信条,也凸显出区域文化特色,如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祖先祭祀等,花馍承载着不同的寓意。对比之下,表现更为清晰,南方则以“稻米”食品为典型,加上制作工艺对文化要素的融合,由此折射出不同农业文化体系的价值观。
第二,经济价值。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软实力”,其在经济领域的价值,主要作用于一定社会空间的经济关系稳定性。早期,民间广泛地存在“花馍艺人”,一般由技艺精湛的农村妇女以家庭作坊式集体经营,相对专业性的分工协作,不仅可以满足规模化消费的需求,也提高了个体家庭经济收入。在互联网媒体生态下,电子商务为花馍
这一传统民俗食品提供了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形成一定的产品体系,如“晋南花馍”已经具备了一定品牌效应。
第三,美学价值。上升至面点层面,花馍具有的美学价值丝毫不逊色于西方烹饪水平,且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如广泛流传的“枣花馍”,在黄河流域传统节日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也是家庭主妇重要的技能之一,其造型多变、观赏性强。又如具有较高艺术造诣的山西“寿桃花馍”,已经远远超越了“食品”的范畴,进入艺术品的境界(如图1)。
图1 寿桃花馍
2.花馍为代表的乡土文化传承
第一,固本培元,在加强乡土文化资源挖掘整理的同时,注重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培养。以花馍为例,本质上是一种传统技艺,其对乡土文化的吸收、转化和承载,离不开传统的乡土社会关系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聚落的宗族观念不断淡化,花馍及其代表的乡土文化技艺,获取继承人的难度增大,开始由一定规模下的“家族传承”转变为“家庭传承”,这一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以政府为主导构建乡土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体系,可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方式,实现更大领域的“传帮带”乡土人才扩充。
第二,注重融合,不断提升花馍这一食品的文化载体价值。从艺术形象存在方式角度分析,“花馍”本身就是一种融合了雕塑、绘画、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体”,在广大农村社会环境中有丰富的文化寓意,如前文中列举的“婚丧嫁娶”“祭祀祖先”等。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扩展,实现更多乡土文化元素的融合,如剪纸艺术、传统建筑等,在实现花馍造型多样化、提升观赏性、增加艺术价值的同时,也满足了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弘扬。
第三,与时俱进,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创新乡土文化社会结构,发挥花馍所代表的乡土文化沟通纽带作用。乡土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人情文化”,花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也承担着联系情感,充当桥梁纽带的作用。如“百岁馍”作为花馍的一种,在传统乡土习俗中,通过馈赠的方式关联亲属、朋友、乡邻,也实现了下一代之间的感情建立,不断强化乡土社会的关系。互联网媒体的大量出现,瓦解了传统的乡土文化沟通方式,如微博、微信、QQ等通信软件,祝福的方式也被“发红包”所取代,由此花馍所代表的乡土文化流转桥梁纽带价值不断丧失;通过“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等开发,将花馍等相关的乡土文化产品转化为包装精美的“礼品”(如下页图2),并突出文化品味、艺
205
2019年第5期(2019年5月)历史文化研究No.5 2019
术价值,融合现代食品加工科技,使其在更广泛的市场空间中流转,重拾沟通纽带价值。
深厚的乡土文化资源,表现出根深蒂固的前喻文化特征。面对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新技术、新媒介等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形态嬗变,后喻文化凸显,由此乡土文化价值传承与弘扬过程中,“前辈向后辈学习”的心态也极为重要。乡土文化价值传承不能固守残缺,而应主动与互联网趋势相融合;“花馍”作为重要的乡土文化的符号,在互联网媒体时代都有重要的传承价值,结合现状而言,“如何传承”既是一个经济课题,又是一个文化课题,通过培本固元、注重融合、与时俱进的策略,化解“花馍”这一乡土文化资源的挑战,充分利用机遇,探索在当前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参考文献:
图2 花馍网销产品包装
四、结语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耕文明古国,凝聚了丰富
[1]廖亚辉.乡土文化的嬗变与农村社会稳定[J].孝感学院学报,2005(1).
[2]孔德斌.乡土文化重构:基于“社区—村民”框架的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6(5).
[3]周宇.乡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存在价值及创新之道[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On the Value and Inheritance of Local Culture under the Ecology of Internet Media
—— Taking Flower Buns for Example
Yang Xincheng Liu Rong
(School of Marxism, Dali University, Dali 671000, China)
Abstract: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broken the traditional inheritance state of local social culture in our country, and further lead to the resolu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local culture medium especially driven by the combination of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intelligent mobile terminals. Meanwhile, the nationality, diversity, primitiveness of the local culture have been seriously eroded by the disappearance and collapse of the consumer channels on which local culture rely for spread. In the Internet era, it is not advisable to preserve and inherit local culture in a “local and closed” way. Rather, the effective inheritance of local culture can be realized by relying on the Internet economic model, by developing the part of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which can meet the consumption needs of modern society, and by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to economic value from cultural value.
Key words: Internet media; local culture; value; inheritance; flowers buns
[责任编辑:师清芳]
(上接第200页)
传播功能的语言文化体系,实现其有效传播,通过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乃至国家形象来达到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的目的。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在建立和完善传统文化传播体系时,应当注意找准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宣传与弘扬要点。通过语言文字上的分析和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整合转变为能适应国际环境的、具备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意义的、具有共享性的价值资源。这也是实践**总书记在十九大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的一条有效路径。另外,在传统文化的表达和输出方式上,也应当注意及时进行创新和发展,拓展传统文化与具有先进性的各类元素的融合,以先进的元素和工具为载体,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目标。通过能在电视和网络媒体中普遍流通的、以传统文化的内容为框架和依托的相关电视和网络节目为载体,达到建立和展示文化传播和文化自信的目的,不断利用先进的资源和技术构建传统文化传播和交流平台,并最终实现体系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五、结语
总之,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每一种传统文化的类型,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累积下来的智慧的结晶,丰富的传统文化宝库,同时也是我国国民文化自信建立和加强的根基。在实践坚定文化自信的道路上,应当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对文化自信建立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当今社会的时代特点,探寻文化自信建立的新路径。参考文献:
[1]侯力丹,刘洪彩.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J].人民论坛,2018(3).[2]严昭柱.在历史的启示中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红旗文稿,2017(8).
[3]徐旭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新业态增强文化自信[J].中国经贸导刊,2017(7).
[4]吴雪.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1).
A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rying Forwar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stablishing Cultural Self-
Confidence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should tak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our country as the background and backing both in root and content, becau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obvious cultural connotation featured by richness and profundity both in the content or in spiritual connotation. Only by taking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can people carry forward and spread culture in real sense. It is also in the propagation process that people can have a more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our country, can generate cultural identity and belonging, and can further establish cultural confidenc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carry forward; inheritance; cultural confidence [责任编辑:师清芳]
Zhu Min
(Party school of CPC Hefei Municipal Committee, Hefei 230031, China)
2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