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译者的主体性——以Crowley的《道德经》英译本为例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31卷第4期 2009年7月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1.31 NO.4 Ju1.2O09 论译者的主体性 以Crowley的《道德经》英译本为例 傅庆莲 (1.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1081;2.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002) 摘要: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通过对中国先秦老子《道德经》的Aleister Crowley英译本的讨论,谈译者在翻译活动中 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体现在译者的取向和译者具体的翻译策略与方法。译者在一定程度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去传达 自己的理解,综合读者接受、译入语文化需求等各方面的因素,整合自身文化修养、语言能力,将译文呈现给读者。 关键词:《道德经》;译者主体性;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9)04—0219—02 《道德经》是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主流中永恒不灭的 经典,从20世纪上半叶起由西方汉学家翻译成英文,据不 完全统计,英文版本达数十种。在近现代汉学经典翻译群 体中,出现了一些较具代表性,并被公认为具有较高学术 水平的译著学者。如英国神秘学著名人士、诗人Aleister Crowley,英国汉学家James Legge、Arthur Waley和中国的林 语堂(Lin Yutang)、陈荣捷(Wing—tsitChan)等人。文学作 品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存在。因此它的意义解读和价值 取向也必须置于历史文化中。特定的译者及译者所处的 文化背景对他的不同接受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策略。 Aleister Crowley是英国著名神秘学人士、诗人。其译 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能反映出著作者所处时代和 那一时代解经译经的思想高度、文化层次和理解水平,基 本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译著风貌。本文将以其为蓝本,透 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 一体性可以表现为对原作的背离,而这种背离是和规定性翻 译探讨不相容的,从而使译者的主体性问题长期以来受到 译界的质疑。然而,不可否认,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题 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译文的各个要素。 翻译之中客观存在的译者,不可能避免自身的主体 性,去对原作做出透明的、真空的阐释。译者主体性在宏 观上体现为译者的取向,如倾向于忠实原著,还是更注重 读者的接受;在微观上决定了译者具体的翻译策略与方 法,如归化还是异化。译者总在一定程度发挥自己的主体 性去传达自己的理解,综合读者接受、译入语文化需求等 各方面的因素,整合自身文化修养、语言能力.尽力将自认 为最好的译文呈现给读者。 二译者主体性的宏观体现 译者主体性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一直热衷于对忠实标准及由此衍 生出来的诸多类似概念的讨论,如译者的隐身、等值翻译 等,而一个重要的翻译现象——译者的主体性——却没有 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然而长期以来的翻译实践却似乎 表明了和忠实翻译相反的事实,并且显示完全意义上的忠 实是不切实际的,译者的介入不可避免。同时,社会学、心 理学、人类学等一些相关学科的发展使人们逐渐意识到译 者的翻译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此背景下,译者主 体性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尽管如此,围绕这一翻译 现象仍有很多争论和误解。长期以来,翻译研究一直以规 定性研究为主流,这在客观上阻碍了对译者主体性的认真 的思索。出于实际的需要,传统译论把注意力放在为翻译 实践规定标准和原则上面,而这一规定性特点在盛行于上 个世纪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得以延续,这一点可以从翻 译语言学理论对“对等”模式的关注上看出来。译者的主 译者主体性在宏观上体现为译者的取向。流传到现 在的《道德经》各抄本对原文字句的顺序、段落安排及注解 都不尽相同。涉及到各章各节,具体的字句也有所不同。 供译者选取的抄本及注本是如此之多,译者选取哪个作为 自己的底本,自然成为影响其译文的第一个要素。 Crowley(1875—1947)是作为一个神学家而非作为一 个翻译家将其《道德经》译本呈现于读者面前的。Crowley 从小受到严格的基督教家庭氛围的熏陶。作为一个知识 渊博、学贯东西的神秘主义学者,Crowley对东方文化怀着 浓厚的兴趣。他对包括印度的瑜珈和中国的佛教都有一 定的造诣。为了解中国的哲学思想,他曾与1904—1905年 只身前往中国云南山区。Crowley颠覆当时西方世界唯基 督教是从的普遍观点,认为东方有着更优秀的文化,只是 这种文化没有很好地被传播、被西方人所接受而已。他认 为Legge的译本有很多章节没有很好地传达《道德经》原文 的意思,从而也产生了重新翻译这本古老的东方著作的想 法。然而他所参照的并非中文手抄本原著,而是另一位神 秘学人士Amalantrah的英文译本。这就决定了译者Crow一 收稿日期:2009—04—20 作者简介:傅庆莲(1968一),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职研究生,湘潭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教师,副高职 称,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应用语言学、高职英语教学研究。 219 ley在承担翻译角色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承担了与原 作者Amalantrah的“合作者”与“再作者”的角色。译者对 原文的难解或有歧义之处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译文的内 容和风格。 东西方传统哲学在表达上有截然不同的特点,西方哲 学重逻辑,用词准确明晰,是“科学之科学”,与西方哲学相 比,“中国哲学著作几乎同时都是文学著作”中国哲学大多 是哲学家们对自己诗意境界的一种陈述??中国传统哲学 所寻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一种依靠直觉所得到的 模糊感受,完全不像在主客二分式中那样靠理性找概念的 确定性。《道德经》全书充满隐喻论证,这使纯抽象的思辨 和推理获得形象生动的表达,使这部著作赢得了哲学诗的 及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生产的词汇换成他们日常生活中 常见的词。 第三,译文的重点是为揭示原文精微的思想,还是要 致力于捕捉原文的行文风格,即形式与内容更应侧重哪一 个?在大多数情况下,译者是难以做到两全的——既表达 原文精深微妙的思想,又能保留原文简洁凝炼的行文风 格——所以就面临着内容与形式的取舍问题。对于译者 而言,要想既传达原文的内容又能保持原文的风格实属不 易。是集中表达原文的实质内容;还是要尽力兼顾原文的 风格和韵昧;是把读者带回中国古代还是将原文带到现代 读者的世界;译者再次面临选择。Crowley就曾清楚地表 明:他的翻译旨在用精确的表达再现原文的内容。正因为 美称。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 三主体性的微观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宏观上体现为译者具体的翻译策略与 方法。由汉语到英语的转换过程的差异是《道德经》产生 众多译本的另一重要原因,这里译者要面对的主要有三个 问题。 第一,是尽量贴近原文,字字对译,还是采用意译,尽 量解释清楚原文的含义?有时,字字直译是可行的,如第4J4 章中“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被直译为“Name or per- son:which is nearer.9 Person or property:which is dearer?”但 大多数情况下,字字对译的结果是晦涩的英译文,连英语 国家的读者都读不懂。如第66章“图难于其易”被Addiss 和Lambardo直译为“Map dificult through easy”,什么意思? 在这里舍却了直译,改为意思表达更清楚的意译“Under take dififcult tsaks by approacihng what is easy in them(要解 决困难的问题,须从简单之处人手)”(Legge 1966:48), 这样译就明白多了。笔者认为,真正的直译应该是用最恰 当的译入语表现原意。而所谓“意译”,不是指译者随意给 原作一种解释,而是指译者对原意要作正确的融会贯通。 第二,译者是要使译文尽量贴近现代生活,使普通读 者都能够毫不费力地理解译文,还是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努力去适应原作的时代背景?《道德 经》第四十六章有:“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 马生于郊”,原意是说天下有道的时候,战马没用了,只好 用来耕田,背粪;天下无道的时候,所有的马都用来作战, 母马都得在战场上生产。Leggc的译文是尽量贴近原文: When there is Tao in the empire the galloping steeds are turned hack to fertilize/the ground by their droppings./ When there is not Tao in the empire/war horses will be reared even on t}le sacred/mounds below the city walls.(天下有 道,战马都还给农民,其粪便被用来肥田;天下无道,战 马都出生在城墙外的神圣的土墩下。)(Legge 1966:121) 其译文后是若干注释,说明背景知识。而Crowley显 然是想努力使现代的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译文,所以改 变了原文中马的形象,全句译为: When a country is in harmony with the Tao,factories make trucks and tractors,and when a country goes counter to the Tao,warheads are stockpiled outside the cities.(Crowley 1988:103) 再译回中文就变成了“天下有道,工厂只生产卡车和 拖拉机,天下无道,农村的场院上都堆积着弹头。”学者型 的读者也许会说:这种译文更改了原文的意象,没有忠实 于原文,不“信”,这只能算作改写或解说,而不能算作译 文。实际上,在Crowley的整个《道德经》译本中到处都存 在着这样的现象——把一些西方现代读者难以理解的涉 220 如此,他的译文不时地出现散文似的、甚至不那么优美的 表达。而有的译者则希望尽力重现古汉语的精简用词和 节奏感。此时的难点也许不在理解,而在于译者对原文形 式的关注,从中也能部分体现译者的翻译观。即使在对原 文的理解大致一致的情况下,译者主体性的创造性发挥也 会导致各式的翻译。 四结语 《道德经》可译性已不言自明。然而一种翻译,终究不 过是一种解释。《道德经》原文是富于暗示的,而译文则不 是,也不可能是。翻译本身就意味着部分信息的必然丢 失,译者的作用不在于传递所有信息的努力上,而在于选 择。译者本人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的职 业、经历等都会影响译文的风格。 原文本的开放性使译者面临多样的选择,译者的选择 始终受到前理解的影响,而最后的译文更是泽者创造性地 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的结果。每一位译者面对《道德经》时, 都在尽力寻求它的“真意”,为了自己的翻译目的,不可避 免地寻求“结合点”。而这些“结合点”要么丢失了部分信 息,要么过分突出原本没有的重点,甚至造成误导。译者 具有客观历史性,他总是从不同的程度体现着“过去”的沉 淀;但他毕竟不是作者,不可能与作者带着同样的“烙印”, 他的主体性作用无处不在。这种主、客观的结合就共同决 定了译者既不可能完全渗透原作,绝对忠实于原作,也不 可能完全脱离原作,翻译毕竟不同于创作,还得“因循本 旨”、“案本而传”。“本”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元人能改的 事实。但究竟如何来“传”,就取决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当然,人无完人,严复在百年前就曾发出译事难的感慨。 一篇译作总有成败得失,何况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故意“误 读”,而社会又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不可能有唯一的、完美 的译文,但翻译批评仍然有存在的必要。 因为我们需要通过对原作与译作以及不同版本的译 作之间做相互的比较来历史性地评判翻译的结果——译 作,更重要的是分析产生差别的原因,并引以为鉴,指导今 后的翻译实践,以期在翻译艺术中加入更多的理性思考。 参考文献: [1]Crowley,Aleister.Tao Te Ching[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 [2]Kramsch,Claire.Language and Culture[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3]何自然.另类翻译的困惑[J].中国翻译,2003,(24). [4]金元浦.文学解释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7. (责任编校龙四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