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00067财务管理自学考试重点知识点(最新)

来源:好走旅游网
财务管理学00067

作者:贾国军 2014年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 财务管理概述

第一节 财务管理的含义

一 、公司的财务活动

一般是指公司从事的与资本运动有关的业务活动。从公司资本的具体形态看,资本是公司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从来源看,是公司的负债和股东权益。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及股利分配活动。

1、筹资活动: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向银行借款、吸收直接投资等方式筹集资本,表现为公司的资本流入。公司偿还银行借款、支付利息及股利、支付借款手续费以及债券和股票的发行费用等各种费用,则表现为公司的资本流出。这种由于资本的筹集和使用而产生的资本流入与流出,便构成了公司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2、投资活动:公司把筹集到的资本投资于公司内部,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形成公司的对内投资;用于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债券,形成公司的对外投资,对内与对外投资均表现为公司资本的流出。当公司变卖其对内投资的各种资产或收回对外投资的本金和收益时,表现为公司资本的流入。这种由于公司投资而产生的资本流入与流出,便构成了公司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3、经营活动:首先,公司在正常生产经菅活动中,要采购材料和商品,以便从事生产和销售活动,同时还要支付工资和其他营业费用;其次,公司将产品或商品销售之后,可以取得资本的流入,收回资本;最后,如果公司现有资本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可以采取短期借款的方式筹集所需资本。由于生产经营而产生的资本流入与流出,便构成了公司经营活动引起的财务活动。

4、股利分配活动:在会计期末,对生产经营产生的利润和对外投资而分得的利润,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分配。首先,依法纳税;其次,用来弥补亏损、提取法定公积金;最后,向股东分配股利。这种因分配而产生的资本流动便属于股利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 二、公司财务关系

公司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各方面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

1、公司与投资人之间财务关系:最为根本,表现为公司的投资人向公司投入资本,公司向其支付股利。 2、公司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公司向债权人借入资本,并按照借款合同的规定按期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体现的是债务与债权的关系。

3、公司与被投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主要是指公司将闲置资本以购买股票或直接投资的形式向其他公司投资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体现的是所有权性质的投资与受资的关系。

4、公司与债务人之间的财务关系:主要是指公司将其资本以购买债券、提供借款或商业信用等形式出借给其他单位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体现的是债权与债务的关系。

5、公司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主要是指公司内部各单位之间在生产经营各环节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体现为资本的结算关系。

6、公司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主要是指公司在向职工支付劳动报酬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体现为劳动成果的分配关系。

7、公司与税务机关之间的财务关系:主要是指公司要按照税法的规定依法纳税而与国家税务机关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体现为依法纳税和依法征税的关系。

三、财务管理的特点:

1、综合性强:主要体现在价值管理上 2、涉及面广 3、对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反映迅速

第二节 财务管理的内容与目标

公司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公司价值最大化,公司价值增加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收益率和减少风险,公司收益率的高低和风险的大小又取决于公司的投资项目、资本结构和股利分配政策。 一、财务管理的内容

(一)、投资管理

投资是指公司为了获得未来收益或避免风险而进行的资本投放活动。投资管理主要研究和解决公司应该投资于什么样的资产,投资规模多大,并在对风险与收益进行权衡的基础上做出选择。 直接投资:把资本直接投放于生产经营性资产,以便获取利润的投资。

间接投资:把资本投放于金融性资产,以便获取利息、股利以及资本利得的投资,又称证券投资。 长期投资:是指其影响超过一年的投资。如购买设备、兴建厂房以及购买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股票债券 短期投资:是指其影响不足一年的投资。如应收账款、存货、短期交易性金融资产等。 (二)、筹资管理

筹资是指公司资本的筹集。如发行股票、债券、取得借款、赊购、租赁等

筹资管理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取得公司所需资本,包括向谁筹集、在何时筹集、筹集多少资本,以及确定各种长期资本来源所占的比重,即确定最佳资本结构。

权益资本:指公司股东提供的资本,在经营期间不需要归还,筹资风险较低,但股东预期报酬较高,加大了公司使用资本的成本。

借入资本:指债权人提供的资本,它有固定的还本付息时间,有一定的筹资风险,但其要求的报酬 常低于权益资本。

长期资本:指公司可以长期使用的资本,包括长期负债和权益资本。(公司可长期使用) 短期资本:指一年内要归还的短期借款。(主要解决临时性资本需要)

所谓资本结构,就是指公司长期资本来源中权益资本和借入资本的比例关系。 (三)、营运资本管理

营运资本投资管理分为营运资本投管理和营运资本筹资管理

营运资本投资管理:主要是制定营运资本投资政策,决定用于应收账款和存货的资本规模,决定保留多少现金以备支付的需要。

营运资本筹资管理主要是制定营运资本筹资政策,包括决定向谁借入短期资本、借入多少短期资本、是否采用赊购的筹资政策等。 (四)、股利分配管理

股利分配是指确认在公司获取的税后利润中有多少作为股利分配给股东,有多少留存在公司内部作为再投资。

股利分配管理主要是制定股利分配政策,需要结合税法对股利和出售股票收益的不同处理、未来公司的投资机会、各种资本来源、机会成本、股东对当期收入和未来收入的相对偏好等情况制定本公司的最佳股利政策。

二、财务管理的目标:

1、利润最大化: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2、股东财富最大化

3、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是企业所能创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反映企业潜在的或预期的获利能力。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的优点:

①考虑了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强调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并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有利于企业统筹安排长短期规划,合理选择投资方案

②将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和持续的获利能力放在首位,能够克服企业追求利润的短期行为 ③反映企业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要求

④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财务管理目标的协调 1、股东和经营者 2、股东和债券人

3、公司目标和社会责任

第三节 财务管理环境

一、金融市场

资本供应者和需求者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本的市场,广而言之,是实现货币信贷和资本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进行有价证券交易的市场。 (一)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1.市场主体:参与金融交易活动的各个经济单位,简称为参与者(公司、个人、政府机构、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

2.交易对象:各种金融资产(货币、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商业银行发行的可以流通的存单、普通股股票、优先股股票、储蓄者将货币存入金融机构取得的存款凭证、公司开具的应收与应付票据)。 3.组织形式:交易所交易和柜台交易。

4.交易方式:现货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和信用交易。 二、金融市场的种类

三、利息率

利息率简称利率,是衡量资本增值量的基本单位,也就是资本的增值与投入资本的价值之比。从资本流通角度看,利率为资本的交易价格。

利率受供求情况、经济周期、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状况等因素影响。 一般来说,市场利率可用下式表示: R=PR+INFLR+DR+LR+MR

式中:PR是纯利率;INFLR是通货膨胀补偿率;DR是违约风险收益率;LR是流动性风险收益率;MR是期限性风险收益率。 1、纯利率

在无通货膨胀和无风险情况下的社会平均利润率,通常用无通货膨胀情况下的国库券利率来表示。 2、通货膨胀补偿率

通货膨胀会降低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使投资者的真实收益率下降,因此提高利率水平以补偿其购买力损失。政府发行的短期国库券利率由纯利率和通货膨胀补偿率两部分组成。 3、违约风险收益率

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本金和利息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如果借款人经常不能按期支付本息,则说明该公司违约风险较高。投资者为了减少损失,必然要求提高收益率以弥补违约风险。一般将国库券与拥有相同到期日、变现力和其他特性的公司债券两者之间的利率差距作为违约风险收益率。

4、流动性风险收益率

流动性风险是指某项资产迅速转化为现金的可能性。如果一项资产能够迅速转化为现金,说明其变现能力强,流动性好,流动性风险低,利率低;反之,则说明流动性风险高,利率高。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流动性风险小的债券和流动性风险大的债券利率相差1%~2%,即流动性风险收益率。 5、期限性风险收益率

期限性风险是指因债务到期日不同而带来的风险。一项负债,到期日越长,债权人承受的不确定因素就越多,承担的风险就越高。为了弥补这种风险而提高的利率水平,就是期限性风险收益率。长期利率一般要高于短期利率,这就是期限性风险收益率。

第二章 时间价值与风险收益

第一节 时间价值

一、时间价值的概念

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的资本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量的差额。

时间价值的相对数理论上等于没有风险、没有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社会平均资本利润率,实际工作中用通货膨胀率很低时的政府债券利率来表示;绝对数是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带来的增值额。 时间价值的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资本让渡的时间期限,二是利率水平。

现值:一是指未来某一时点的一定量资本折合到现在的价值;二是指现在的本金。通常记作“P”; 终值:是现在一定量的资本在未来某一时点的价值,即未来的本利和,通常记作“F”。 二、时间价值的计算 (一)单利及其计算

单利是只对本金计算利息。即资本无论期限长短,各期的利息都是相同的,本金所派生的利息不再加入本金计算利息。 1.单利终值

是指一定量的资本在若干期以后包括本金和单利利息在内的未来价值。 单利终值的计算公式为:

F=P+P×n×r=P×(1+n×r) 单利利息的计算公式为: I=P×n×r

式中:P是现值(本金);F是终值(本利和);I是利息;r是利率;n是计算利息的期数。

某人于20×5年1月1日存入中国建设银行10 000元人民币,存期5年,存款年利率为5%,到期本息一次性支付。则到期单利终值与利息分别为:

单利终值=10 000×(1+5×5%)=12 500(元) 利息=10 000×5%×5=2 500(元) 2.单利现值

是指未来在某一时点取得或付出的一笔款项,按一定折现率计算的现在的价值。 单利现值的计算公式为:

某人3年后将为其子女支付留学费用300 000元人民币,20×5年3月5日他将款项一次性存入中国银行,存款年利率为4.5%。则此人至少应存款的数额为:

现值的计算与终值的计算是互逆的,由终值计算现值的过程称为折现,这时的利率称为折现率,相应的计息期数称为折现期数。 (二)复利及其计算

复利是指资本每经过一个计息期,要将该期所派生的利息再加人本金,一起计算利息,俗称“利滚利”。计息期是指相邻两次计息的间隔,如年、季或月等。

复利及其计算 1.复利终值

复利终值是指一定量的资本按复利计算在若干期以后的本利和。如果年利率为r,本金P在n期后的终值为F,则F与P的关系可表述如下: 第1期末:F=P×(1+r)

第2期末:F=P×(1+r)×(1+r)

第3期末:F=P×(1+r)×(1+r)×(1+r) …… 第n期末:

式中:称为复利终值系数或一元的复利终值,用符号(F/P,r,n)表示。(可查表) 因此,复利终值也可表示为:F=P×(F/P,r,n)

2.复利现值

复利现值是指未来在某一时点取得或付出的一笔款项按复利计算的现在的价值。 根据复利终值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到复利现值的计算公式为(互为逆运算):

,式中:

称为复利现值系数或一元的复利现值,用符号(P/F,r,n)表示。(可查表) 复利现值的计算公式也可以表示为:P=F×(P/F,r,n) (三)年金及其计算

年金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期相等金额的系列收付款项。年金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每次收付金额相等;二是时间间隔相同。即年金是在一定时期内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发生一次收款(或付款)的业务,各期发生的收付款项在数额上必须相等。

保险费、养老金、租金、等额分期收款、等额分期付款、零存整取或整存零取储蓄。

按每次收付款发生的时点不同,年金可分为普通年金、即付年金、递延年金、永续年金四种形式。 1.普通年金

普通年金是指从第一期起,在一定时期内每期期末等额收付的系列款项,又称后付年金。这种年金形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最常见。年金一般用符号A表示。

年金及其计算——普通年金

普通年金终值,犹如零存整取的本利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每期期末收付款项的复利终值之和。 如:从第一年起,每年年末存入银行相等的金额A,年利率为r,如果每年计息一次,则n年后的本利和就是年金终值。

普通年金终值的计算公式为:

整理上式:可得到:

式中:称作普通年金终值系数或一元的普通年金终值,记为(F/A,r,n)。

普通年金终值系数可直接查表,普通年金终值的计算公式表示为:

普通年金现值,是指为在每期期末取得相等金额的款项,现在需要投入的金额,是一定时期内每期期末收付款项的复利现值之和。

如:公司从第一年起,在未来n年内每年年末从银行取出相等的金额A,年利率为r, 如果每年计息一次,则现在应存入的本金即为年金现值。 普通年金现值的计算公式为:

整理上式,可得:

式中:称作普通年金现值系数或一元的普通年金现值,记为(P/A,r,n)。

普通年金现值系数可直接查表,普通年金现值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2.即付年金

即付年金是指从第一期起,在一定时期内每期期初等额收付的系列款项,又称先付年金。它与普通年金的区别仅在于付款时间不同。

现值,是指每期期初等额收付的系列款项的复利现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 整理上式,可得:

3.递延年金

递延年金是指距今若干期以后发生的系列等额收付款项。凡不是从第一期开始的年金都是递延年金。

年金及其计算——递延年金 递延年金现值,用公式表示为:

递延年金终值,计算方法与普通年金终值相同,与递延期长短无关。

4.永续年金

永续年金是指无限期等额系列收付的款项。

如,优先股终值,不存在计算问题,因其没有终止时间。 现值,其计算公式由普通年金现值的计算公式推导出来,

年金及其计算—— 永续年金

第二节 风险收益

(一)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

按照风险可分散特性的不同,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1、系统风险:是指由市场收益率整体变化所引起的市场上所有资产的收益率的变动性,它是由那些影响整个市场的风险因素引起的,因而又称为市场风险。这些因素包括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税制改革、世界能源状况的改变等。这类风险是影响所有资产的风险,因而不能通过投资组合分散,故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

2、非系统风险:是指由于某一特定原因对某一特定资产收益率造成影响的可能性。它是特定公司或行业所特有的风险,因而又称为公司特有风险。

例如,公司的工人罢工、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重要的销售合同或者发现新矿藏等。这类事件的发生是非预期的、随机的,它只影响一个或少数几个公司,不会对整个市场产生太大的影响。这种风险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即发生于一家公司的不利事件可以被其他公司的有利事件所抵消。 资产的风险是资产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其大小可用资产收益率的离散程度来衡量。 离散程度是指资产收益率的各种可能结果与预期收益率的偏差。 衡量风险大小的指标主要有标准离差、标准离差率等。 (二)期望值

期望值又称预期收益,是指对于某一投资方案未来收益的各种可能结果,以概率权数计算的加权平均

数。

它是衡量风险大小的基础,但它本身不能表明风险的高低,其基本计算公式是:

式中:是期望值;Pi是第i种结果出现的概率;n是所有可能结果的个数;Ri是第i种结果出现后的 收益。 结论:在投资额相同的情况下,期望值越大,说明预期收益越好。在期望值相同的情况下,概率分布越集中,实际可能的结果就越接近期望值,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的可能性就越小,投资的风险也就越小;反之,投资的风险就越大。 (三)标准离差和标准离差率

标准离差是指概率分布中各种可能结果对于期望值的离散程度。 标准离差通常用符号σ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标准离差以绝对数衡量风险的高低,只适用于期望值相同的决策方案风险程度的比较。

结论:在期望值相同的情况下,标准离差越大,说明各种可能情况与期望值的偏差越大,风险越高;反之,标准离差越小,说明各种可能情况越接近于期望值,意味着风险越低。 标准离差率是标准离差与期望值之比。 通常用符号V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标准离差率是一个相对指标,它以相对数反映方案的风险程度。

结论:在期望值不同的情况下,标准离差率越大,风险越高;反之,标准离差率越小,风险越低。

第三章 财务分析

第一节 财务分析概述 一、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是以公司财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为依据和起点,采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对公司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进行分析,借以评价公司财务活动业绩、控制财务活动运行、预测财务发展趋势、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财务管理活动。 (一) 财务分析的意义:

1、 财务分析是正确评价公司财务状况、考核其经营业绩的依据 2、 财务分析是进行财务预测与决策的基础 3、 财务分析是挖掘内部的潜力 (二) 财务分析的主体: 1、 股东 2、 债权人 3、 经营者

4、 政府有关管理部门 5、 中介结构

(三)财务分析的内容

1、营运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主要是分析公司资产的周转情况。

营运能力是指公司资产周转运行的能力。通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等指标来反映公司销售质量、购货质量、生产水平等,揭示公司的资源配置情况,促进公司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2、偿债能力分析:偿债能力是指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 偿债能力直接关系到公司持续经营能力。(识记)

公司偿债能力分析,主要是通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揭示公司举债的合理程度及清偿债务的实际能力等。同时,偿债能力分析也关注公司资产的质量、资产变现的能力及公司的盈利能力。 3、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是指公司获取利润的能力。

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是分析公司利润的实现情况。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是通过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等指标,揭示公司的盈利情况。 4、综合财务分析

综合财务分析是将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和盈利能力分析等诸多方面纳入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通过相互关联的分析,采用适当的标准,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全面的评价。

二、财务分析的基础

1、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公司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报表,资产负债表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股东)权益”这一会计恒等式来编制的。(识记) 一方面反映公司某一日期所拥有的资产规模及分布; 一方面反映公司这一日期的资本来源及结构。

有助于使用者评价公司资产质量以及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等,评价公司财务状况的优劣,预测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的变动趋势,做出决策。 2、利润表

利润表是反映公司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利润表是按照“利润=收入-费用”这一公式编制的动态报表。

反映公司经营业绩的主要来源和构成情况,有助于使用者判断净利润的质量及风险,有助于使用者预测净利润的持续性,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 反映公司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实现情况; 反映公司一定会计期间的费用耗费情况; 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 3、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公司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从编制原则上看,现金流量表遵循收付实现制原则编制,便于报表使用者了解公司净利润的质量。 从内容上看,现金流量表被划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三个部分,每类活动又分为各个具体项目,这些项目从不同角度反映公司业务活动的现金流入与流出情况,弥补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提供信息的不足。

通过现金流量表,报表使用者能够了解现金流量的影响因素,评价公司的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预测公司未来现金流量,为其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二) 财务分析的方法:分为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 1.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同类财务指标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情况下的数量上的比较,来揭示指标间差异或趋势的一种方法。比较分析法是财务分析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1)按比较对象分类

①实际指标与计划(预算、标准或定额)指标比较。这种分析主要揭示实际与计划(预算、标准或定额)之间的差异,了解该项指标的完成情况。

②实际指标与本公司多期历史指标相比较。这种分析可以了解公司不同历史时期有关指标的变动情况,

揭示公司经营活动的发展趋势和管理水平。

③本公司指标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公司指标或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较。这种分析能够找出本公司与国内外先进公司、行业平均水平的差距,推动本公司改善经营管理,努力赶超先进水平。

(2)按比较内容分类

①、比较会计要素的总量。

总量是指报表项目的总金额(如净利润、总资产等),总量比较主要用于时间序列分析,如研究利润的逐年变化趋势,揭示其增长潜力。有时也用于同业之间的比较,揭示公司的相对规模和竞争地位。 ②、比较结构百分比。

即把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转换成百分比报表。编制结构百分比利润表时,以营业收入为100%,显示利润表各项目的比重;而编制结构百分比资产负债表时,分别以资产总计和负债与所有者(股东)权益总计为100%,显示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比重。通过编制结构百分比报表,可以发现有显著问题的项目,揭示进一步分析的方向。 ③、比较财务比率。

财务比率反映了各会计要素的内在联系。财务比率的比较是最重要的财务分析。它们是相对数,排除了规模的影响,在不同比较对象之间建立了可比性。

A、比较相关比率:相关比率是典型的财务比率,比较相关比率就是将两个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财务指标的数额相除后得出的比率,并据此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

B、比较结构比率:结构比率又称构成比率,用以计算某项财务指标的各构成部分分别占总体的百分比,反映部分(个体)与总体的关系,用以分析构成内容的变化以及对财务指标的影响程度。

在公司财务分析中,资产负债表的“总体”是资产总额或负债与所有者(股东)权益总额,“个体”是表中的各构成项目;利润表的“总体”是营业收入。利用结构比率,可以考察总体中某部分所占比重是否合理,从而达到充分揭示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构成及发展变化情况的目的。 C、比较动态比率。

比较动态比率:指将不同时期或不同时日的同类财务指标进行动态分析,以揭示公司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的变动趋势。

动态比率最为常见的是定基比率、环比比率、定基增长率和环比增长率。

定基动态比率=分析期数额/固定基期数额×100%

例如:以2000年为固定基期,分析2001年、2002年利润增长比率。

假设某企业2000年的净利润为100万元,2001年的净利润为120万元,2002年的净利润为150万元。

则:2001年的定基动态比率=120÷100=120%

2002年的定基动态比率=150÷100=150% 环比动态比率=分析期数额/前期数额×100%

例如:以2000年为固定基期,分析2001年、2002年利润增长比率,假设某企业2000年的净利润为100万元,2001年的净利润为120万元,2002年的净利润为150万元。则:

2001年的环比动态比率=120÷100=120% 2002年的环比动态比率=150÷120=125 定基增长率=定基动态比率-1 环比增长率=环比动态比率-1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和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指标的影响程度。采用这种方法的出发点是:当有若干因素对分析指标产生影响作用时,假定其他各因素都无变化,依次确定每一个因素单独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应用因素分析法应注意: 1、因素分解的关联性 2、因素替代的顺序性 3、顺序替代的连环性 4、计算结果的假定性

第二节 财务比率分析

一、营运能力比率

1、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是指公司在一定时期内营业收入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 总资产周转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其中:平均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年末资产总额)÷2

该指标用来评价公司全部资产运营质量和利用效率。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说明公司资产周转速度越快,资产利用效率越高,营运能力越强;反之,总资产周转率越低,说明公司资产周转速度越慢,资产利用效率越低,营运能力越弱。

2、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是指公司一定时期的营业收入同平均流动资产总额的比值。 流动资产周转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流动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流动资产

其中:平均流动资产=(年初流动资产+年末流动资产)÷2

该指标反映了公司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体现每单位流动资产实现价值补偿的多少和补偿速度的快慢。对公司来讲,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快,会相对节约流动资产,等于变相扩大了资产的投入,增强了公司的盈利能力;相反,则需要补充流动资产参加周转,造成资本的浪费,降低公司的盈利能力。 3、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指公司一定时期内的赊销收入净额同应收账款平均余额的比值。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了公司应收账款的流动速度,即公司应收账款转变为现金的能力。

财务报表外部使用者难以得到赊销收入净额的数据,常以营业收入代替赊销收入净额。 应收账款周转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 其中:

平均应收账款是指因销售商品、产品和提供劳务等而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以及收到的商业汇票。它是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年初、年末的平均数之和。

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周转天数越短,说明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越快;否则,公司的营运资本会过多地停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资本的正常周转。

4、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公司营业成本与存货平均余额的比值。

存货周转率是衡量公司销售能力和存货管理工作水平的指标。存货是公司流动资产中所占比例较大的资产,它的质量和流动性直接反映了公司的营运能力,同时也会影响公司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 存货周转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存货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

其中:平均存货=(年初存货+年末存货)÷2

一般来讲,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其流动性越强。提高存货周转率可以提高公司的变现能力,而存货周转速度越慢,则其变现能力越差。 二、短期偿债能力比率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指公司一定时点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

流动比率是衡量公司变现能力最常用的比率。流动比率越大,表明公司可以变现的资产数额越大,短期债务的偿付能力就越强。

流动比率过大,说明公司有较多的资本占用在流动资产上,影响资本的周转速度,从而影响公司的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

流动比率计算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一般认为,制造业企业合理的流动比率是2。这是因为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差的存货金额约占流动资产的一半,剩下流动性较强的流动资产至少要等于流动负债,只有这样,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才会有保证。

2、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指公司一定时点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

速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较强的那部分资产,如货币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等。

其计算公式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一般认为,制造业企业的速动比率为1比较适宜。由于各个行业的经营特点不同,判断的标准也不同。从债权人角度看,速动比率越高,偿债能力越强。 三、长期偿债能力比率

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指公司的负债总额与全部资产总额的比值。

该指标表明在公司全部资产中债权人所提供资本的比例,用来衡量公司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本进行财务活动的能力,并反映公司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

资产负债率计算公式如下: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公式中的“负债总额”不仅包括长期负债,还包括短期负债。这是因为短期负债作为一个整体,公司总是长期占用着,可以视同长期性资本来源的一部分。本着稳健性原则,将短期负债包括在用于计算资产负债率的负债总额中是合适的。

2、产权比率:产权比率是指公司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值。

该指标反映公司所有者权益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反映公司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产权比率越低,表明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小。 其计算公式如下: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3、利息保障倍数:利息保障倍数又称已获利息倍数。

是指公司一定时期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值,用以衡量公司偿还债务利息的能力。 其计算公式如下: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公式中的“息税前利润”是指利润表中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费用之前的利润。它可以用税后利润加所得税费用和利息费用计算得出。

利息保障倍数越大,说明公司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对债权人越有吸引力;反之,如果利息保障倍数很小,则说明公司当期的利润不能为支付债务利息提供充分的保证,从而影响公司的再筹资。 根据经验判断,该指标一般保持在3~5时即有较好的偿付利息的能力。 四、盈利能力比率

1、 销售毛利率:销售毛利率是销售毛利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

其中销售毛利是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的差额。销售毛利率的计算公式为:

销售毛利率表示每1元营业收入扣除营业成本后,有多少可以用于各项期间费用的补偿和形成盈利,是公司获取利润的最初基础,没有足够大的销售毛利率便不能盈利。 2、销售净利率:是指净利润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 销售净利率的计算公式为: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100%

销售净利率反映每1元营业收入带来净利润的多少,表示营业收入的收益水平。净利润与销售净利率成

正比关系,而营业收入与销售净利率成反比关系,公司在增加营业收入的同时,必须相应地获得更多的净利润,才能使销售净利率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

3、净资产收益率:又称所有者权益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或股东权益报酬率。 净资产收益率是公司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即平均所有者权益)的比值。 其计算公式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其中:平均净资产=(年初净资产+年末净资产)÷2

净资产收益率用来衡量公司所有者全部投入资本的获利水平。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说明由所有者享有的净利润就越多,其投资收益越高。净资产收益率是综合性最强的财务比率。 4、总资产收益率:主要用来衡量公司利用全部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

在实践中,根据财务分析的目的不同,总资产收益率可分为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和总资产净利率 5、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是公司一定时期的息税前利润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 其计算公式如下:

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息税前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 其中:平均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年末资产总额)÷2

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不受公司资本结构变化的影响,反映了公司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活动的效率。债权人分析公司总资产收益率时可以采用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 一般来说,只要公司的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率,公司就有足够的收益用于支付债务利息。因此,该项指标不仅可以评价公司的盈利能力,而且可以评价公司的偿债能力。

6、总资产净利率:总资产净利率是指公司一定时期的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 其计算公式如下:

总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 总资产收益率的高低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评价标准。

在分析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时,通常采用比较分析法,与公司以前会计年度的总资产收益率作比较,可以判断公司资产盈利能力的变动趋势,或者与同行业平均资产收益率作比较,可以判断公司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通过这种比较与分析,可以评价公司的经营效率,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偏低,说明该公司经营效率较低,经营管理存在问题,应该调整经营方针,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

7、每股收益:每股收益是本年净利润与普通股股数的比值,反映普通股的获利水平。 其计算公式如下:

每股收益=净利润÷普通股股数

式中“普通股股数”一般用普通股的加权平均股数来表示。

每股收益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最常用的财务指标。在分析时,既可以进行公司间的横向比较,以评价该公司的相对盈利能力;也可以进行同一公司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了解公司盈利能力的变化趋势。

第三节 财务综合分析

一、杜邦分析法

杜邦分析法是指利用各个主要财务比率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综合分析评价公司财务状况的方法。 杜邦分析体系的核心

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综合性极强、最有代表性的财务比率,它是杜邦分析体系的核心。

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目标就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净资产收益率正是反映了股东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这一比率反映了公司筹资、投资、生产经营等财务活动的效率。净资产收益率的大小取决于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

权益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X总资产周转率X权益乘数 二、杜邦分析体系的应用

第四章 利润规划与短期预算

第一节 利润规划

一、成本性态分析:成本性态也称成本习性,是指成本与业务量的依存关系。成本与业务量的依存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具有规律性。

按成本性态,可以将公司的成本分为1、固定成本 2、变动成本 3、混合成本 二、成本性态分析--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其总额在一定时期或一定产量范围内,不直接受产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的成本。(识记)

例如,按直线法计提的厂房、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管理人员的月工资,财产保险费,广告费,职工培训费,租金,等等。

由于其总额不受产量变动的影响,因而其单位成本与产量呈反比例变动的关系,即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份额相对减少。

某公司生产一种产品,其所需的加工设备按月计提的折旧费为10 000元。该设备的最大生产能力为5 000件,则产量在5 000件内变动对于成本的影响如表所示。 公司固定成本总额与单位固定成本 三、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 如直接材料费、产品包装费、按件计酬的工资薪金、推销佣金以及按加工量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等。 与固定成本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变动成本的总量随着业务量的变化呈正比例变动关系,而单位业务量中的变动成本则是一个定量。 四、成本性态分析--混合成本

混合成本,顾名思义,是指那些“混合”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成本。这类成本的特征是,其发生额的高低虽然直接受业务量大小的影响,但不存在严格的比例关系。(识记)

人们需要对混合成本按性态进行近似的描述,只有这样才能为决策所用。其实,公司的总成本就是一项混合成本。

五、盈亏临界点分析

盈亏临界是指公司经营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

公司的销售收入扣减变动成本总额以后得到的边际贡献,如果刚好可以补偿固定成本,则公司处于不盈不亏状态,此时的销售量就是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也称为保本点的销售量。

若边际贡献大于固定成本,说明企业有利润;若边际贡献小于固定成本,说明边际贡献不足以补偿固定成本,企业出现亏损。

盈亏临界点分析--计算盈亏临界点的基本模型

设Q为销售量,P为销售单价,Vc为单位变动成本,FC为固定成本,m为单位边际贡献,M为边际贡献总额,EBIT为息税前利润,即公司尚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费用之前的利润。成本按照成本性态分类之后,则息税前利润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EBIT=Q×(P-Vc)-FC

或 EBIT=M-FC 或: EBIT=Q×m-FC

而盈亏临界点就是使公司息税前利润等于零时的销售量,即: Q×(P-Vc)-FC=0 所以,

,或

设某产品销售价格为每件1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6元,相关固定成本为4000元,则: 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4000/(10-6)=1000(件) 六、盈亏临界点分析--安全边际与安全边际率

所谓安全边际,就是指正常销售超过盈亏临界点销售的差额,这个差额标志着公司销售下降多少才会发生亏损。

安全边际有绝对数与相对数两种表现形式,即安全边际和安全边际率。 安全边际=正常销售量(额)-盈亏临界点销售量(额)

安全边际和安全边际率的数值越大,公司发生亏损的可能性越小,公司就越安全。安全边际率是相对指标,便于不同公司和不同行业之间进行比较。

由于只有安全边际部分的销售量(额)才能为公司创造利润,所以销售利润(率)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销售利润=安全边际的销售量×单位产品的边际贡献

=安全边际的销售额×边际贡献率 销售利润率=安全边际率×边际贡献率

某公司某产品销售价格为每件1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6元,相关固定成本为4000元,该公司预计的销售量可达1500件,则:

以盈亏临界点为基础,可得到另一个辅助性指标,即盈亏临界点作业率。 其计算公式为:

公司要获得利润,作业率必须达到该临界点的作业率,否则就会亏损。 该指标对公司安排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某公司某产品销售价格为每件1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6元,相关固定成本为4000元,1500件是公司正常开工可以完成的销售量,则:

即该公司作业率必须达到66.67%以上才能获利,否则就会发生亏损。显然,盈亏临界点的作业率与安全边际率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1-盈亏临界点作业率=安全边际率

第二节 短期预算

一、全面预算

全面预算反映的是公司未来某一特定时期的全部生产情况、经营活动的财务计划。它以销售预测为起点,进而对生产、成本及现金收支等各个方面进行预算,并在这些预算的基础上,编制出一套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利润表等预计财务报表及其附表,以反映公司在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全面预算的编制方法--全面预算的构成 特种决策预算 日常业务预算 财务预算

1、特种决策预算:最能直接体现决策的结果,它实际上是选中方案的进一步规划,如资本支出预算主要涉及长期投资的预算,是指公司不经常发生的预算,包括固定资产的购置、改建、更新,其编制可以追溯到决策之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只不过预算比决策更细致、更精确一些。

2、日常业务预算:是指与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经营业务的各种预算。具体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产成品预算、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等。这些预算既有实物量指标,又有价值量指标,前后衔接,相互联系。

3、财务预算:是与公司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有关的各种预算。作为全面预算的最后环节,财务预算可以在价值方面总括地反映特种决策预算与日常业务预算的结果,具体包括现金预算、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利润表。

三、全面预算的编制方法:

全面预算的构成比较复杂,编制预算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常用的预算编制方法如下:

1. 固定预算:又称静态预算,是根据预算期内正常的可能实现的某一业务活动水平而编制的预算。

特点:(1)预算内容一预订的某一固定的业务量水平为基础,一般不考虑预算期内业务量水平的变化,编制过程简单;

(2)将实际结果与确定的固定预算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并据以进行业绩评价与考核。

2.弹性预算

弹性预算就是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业务量、成本和利润之间的关系,按照预算期内可预见的各种业务量而编制不同水平的预算。

特点:(1)它可按预算期内某一相关范围内的可预见的多种业务活动水平确定不同的预算,也可按照实际业务水平调整其预算。

(2)实际业务量发生后,将实际指标与实际业务量相应的预算进行对比,使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与考核建立在更加可比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挥预算控制的作用。 3.增量预算

增量预算是以基期现有的水平为基础,根据预算期业务量水平及有关影响因素的变动情况,通过调整基期项目和数额而编制的预算。

特点:(1)公司现有的每项活动都是公司不断发展所必需的

(2)在未来预算期内,公司必须至少以现有费用水平继续存在。 (3)现有费用已得到有效的利用

这种方法是以承认现实的基本合理性作为出发点,从而使原来不合理的费用开支可能继续存在下去,甚至有增无减,造成资本的巨大浪费。 4.零基预算

零基预算就是以零为基数编制的预算。在编制预算时,对于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基础,不考虑其以往情况如何,对每项内容都根据生产经营的客观需要和一定期间内资本供应的实际可能作出最先进的估计,划分决策单元,分别提出预算方案,并对每个预算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按重要程度对预算方案进行排序,从而对公司有限的经济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形成最终的预算方案。

特点:(1)合理、有效地进行资源分享

(2)有助于公司内部进行沟通和协调,激励各基层单位参与预算编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目标明确,可区别的方案轻重缓急。 (4)有助于提供管理人员的投入产出意识。 5.定期预算

定期预算是以固定不变的会计期间作为预算期间编制预算的方法。可以保证预算期间和会计期间在时期上的配比,便于根据会计报告数据与预算的比较,考核和评价预算的执行结果。但不利于前后各期间预算的衔接,不能适应连续不断的业务活动过程的预算管理。 6.滚动预算

滚动预算是在上期预算完成情况的基础上,调整和编制下期预算,并将预算期间连续向后滚动,使预算期间保持一定的时期跨度。

使预算时间依时间顺序向后滚动,能够保持预算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有利于考虑未来业务活动,实现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预算随时间的变化不断地被修订与调整,使预算更符合实际情况,有利于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但是,滚动预算的延续工作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四、日常业务预算编制: 1、销售预算 2、生产预算 3、直接材料预算 4、直接人工预算 5、制造费用预算 6、产品成本预算

7、销售和管理费用预算 五、财务预算编制: 1、现金预算 2、预计利润表 3、预计资产负债表

第五章 长期筹资方式与资本成本

5.1 长期筹资概述

一、筹资的概念和分类 (一)筹资的概念:

是根据公司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和调节资本结构等需要,通过筹资渠道和金融市场,运用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集资本的活动,也是公司从资本供应者那里取得生产经营活动资本的一项基本的财务活动。 股票上市、债券发行以及向银行贷款等,都属于公司筹资的范畴。筹资是保证公司生产经营正常进行和获利的需要,也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筹资的分类:

1.按筹集资本使用的期限分类:

①短期资本:一般指一年以内使用的资本,采用短期银行借款、商业信用等方式筹集

②长期资本:指供一年以上使用的资本,通常采用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发行公司债券、银行长期借款、融资租赁和内部积累等方式筹集。 2. 按筹集资本的来源渠道分类:

①权益资本: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吸收直接投资、内部积累等方式筹集,一般不用偿还本金、财务风险小,但付出的资本成本相对较高

②债务资本: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向银行借款、融资租赁等方式筹集的资本,一般要求定期支付利息,到期归还本金,财务风险较高,但资本成本相对较低。 二、筹资数量的预计——销售百分比法

销售百分比法是指假设经营资产和经营负债与销售收入存在稳定的百分比关系,根据预计的销售收入和相应的百分比预计经营资产和经营负债,然后确定筹资需求的一种财务预测方法。(识记)

· 销售百分比法始于销售预测,这是财务预测最为关键的一步,其准确率直接影响预测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并进而影响公司的各个方面。

具体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根据销售总额预计经营资产和经营负债,然后根据会计恒等式确定筹资需求;另一种是根据销售增加额预计经营资产、经营负债的增加额,然后确定外部筹资需求。

(一)、将预计随着销售收入变动而变动的项目区分出来。不同公司销售额变动引起资产和负债变化的项目是不同的,需要根据历史数据逐项研究确定。

(二)、确定需要的资本。2015年的预计销售收入为250 000元,其预计的资本占用为230 000元,而通过负债(不再增加外部负债筹资的情况下)可取得资本来源109 000元,因此,预计仍有121 000元的资本需求缺口。

(三)、确定外部筹资需求数量。上述121 000元的资本需求缺口,其中一部分可以通过公司内部留存解决,2015年的净利润为37 500元(250 000×15%),公司股利支付率为60%,则有40%的净利润即15 000元(37 500×40%)被留存下来,所以,ABC公司股东权益由原来的100 000元增加到115 000元,从资本需求缺口121 000元中减去115 000元的内部留存,则还有6 000元的资本必须从公司外部进行筹集。

第二节 权益资本

一、吸收直接投资

吸收直接投资是指非股份制公司以协议等形式吸收国家、法人和个人直接投入资本的一种筹资方式。吸收直接投资无须发行任何证券作为媒介。吸收直接投资中的出资者都是公司的所有者,对公司具有经营管理权。公司经营状况好,盈利多,各方可按出资额的比例分享利润;但如果公司经营状况差,连年亏损,甚至被迫破产清算,则各方要在其出资的限额内按出资比例承担损失。 吸收直接投资——优缺点

优点:1.增强公司信誉。 2.快速形成生产能力。 3.降低财务风险。 缺点:1.资本成本高。2.可能分散公司的控制权。 二、普通股

普通股是指在公司的经营管理和盈利及财产的分配上享有普通权利的股份,代表满足所有债权偿付要求及优先股东的收益权与求偿权要求后对公司盈利和剩余财产的索取权,它是公司资本的基础,是股票的一种最基本形式。

发行普通股——普通股筹资的优缺点 优点:1.没有固定的股利负担。

2.没有固定的到期日,无须偿还。 3.能增强公司的信誉。 4.筹资限制少。

缺点: 1.资本成本较高。2.容易分散公司的控制权。

3.可能会降低普通股的每股净收益,从而引起股价下跌。

三、优先股

优先股是指在一般规定的普通种类股份之外,另行规定的其他种类股份,其股份持有人优先于普通股股东分配公司的利润和剩余财产,但参与公司决策管理等权利受到限制。 发行优先股——优先股筹资的优缺点

优点:1.没有固定到期日,不用偿还本金。2.股息支付既固定又有一定弹性。3.有利于增强公司信誉。 缺点:1.筹资成本高。

2.财务负担重。优先股的股息通常被视为固定成本,与负债筹资没有什么差别,会增加公司的财务负担并进而增加普通股的成本。 四、 留存收益

留存收益是指公司从历年实现的利润中提取或留存于公司的内部积累,它来源于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实现的净利润,包括公司的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两个部分。 留存收益——留存收益筹资的优缺点

优点:1.资本成本低。 2.不会分散控制权。 3.增强公司的信誉。

缺点:由于留存收益是公司生产经营的积累,在使用时会受到资本的数额以及法律、法规的限制。如公司首先要盈利,盈利后还要进行利润的分配等。

第三节 长期债务资本

一、长期借款

长期借款是指公司向银行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的使用期超过一年的借款,主要用于购建固定资产和满足长期流动资本占用的需要。 (一)、长期借款的条件:

1、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有法人资格。

2、经营方向和业务范围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借款用途属于银行贷款办法规定的范围。 3、借款公司具有一定的物资和财产保证,担保单位具有相应的经济实力。 4、具有偿还贷款的能力。

5、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制度健全,资本使用效益及公司经济效益良好。 6、在银行设有账户,可办理结算。 (二)、长期借款的保护性条款: 1、一般性保护条款 2、例行性保护条款 3、特殊性保护条款

(三)长期借款——长期借款的利率

长期借款利率的大小取决于金融市场的供求状况、借款期限、抵押品的流动性以及公司的信誉等因素。长期借款利率有:

1.固定利率 2.浮动利率

1、固定利率

固定利率是指借贷双方找出一家风险类似于借款公司的其他公司,以该公司发行的期限与长期借款期限相同的债券利率作为参考,确定长期借款利率,利率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

一般当借款公司预测未来的市场利率会不断上升时,才会与银行签订固定利率合同。 2、浮动利率

浮动利率是指长期借款的期限内,利率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根据金融市场的行情每半年或一年调整一次,或在贷款协议中规定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动情况随时调整,借款公司尚未偿还的本金则按调整后的利率计算利息。

(四)长期借款的偿还方式:

1、定期支付利息、到期偿还本金的方式 2、定期等额偿还方式 3、平时逐期偿还小额本金和利息,期末偿还余下的大额部分的方式 (五)长期借款的优缺点:

优点:1、筹资速度快 2、借款弹性较大

3、借款成本较低,长期借款利率一般低于债券利率,且属于直接筹资,筹资费用低

缺点:1、财务风险高 2、限制性条款比较多

二、债券

债券是发行人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这里说的债券,指的是期限超过一年的公司债券,其发行目的通常是为建设大型项目筹集大笔的长期资本。 (一)债券的种类:

(1) 按债券上是否记有持券人的姓名和名称,分为记名债券和不记名债券

(2) 按是否转换为公司股票,分为不可转换债券和可转换债券(只限于股份上市企业), (3) 按有无特定的财产担保,分为抵押债券和信用债券

(4) 按是否参加公司盈余分配,分为参加公司债券和不参加公司债券 (5) 按偿还方式,分为一次到期债券和分期债券 (二)债券的发行价格

债券的发行价格是指债券发行时使用的价格。公司债券的发行价格通常有三种:平价、溢价和折价。 平价是指以债券的票面金额为发行价格;溢价是指以高出债券票面金额的价格为发行价格;折价是指以低于债券票面金额的价格为发行价格。 债券发行价格的形成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主要是票面利率与市场利率的一致程度。债券的票面金额、票面利率在债券发行前已参照市场利率和发行公司的具体情况确定下来,并载明于债券之上。但在发行债券时已确定的票面利率不一定与当时的市场利率一致。为了协调债券购销双方在债券利息上的利益,就要调整发行价格,即:当票面利率高于市场利率时,以溢价发行债券;当票面利率低于市场利率时,以折价发行债券;当票面利率与市场利率一致时,则以平价发行债券。

在不考虑发行费用,且分期支付利息、到期还本的情况下,债券发行价格的一般计算公式为:

式中:n为债券期限;t为付息期数。

债券发行价格计算公式的基本原理是将债券的全部现金流按照债券发行时的市场利率进行贴现并求和。债券的全部现金流包括未来债券持有期间内各期的利息现金流与债券到期支付的面值现金流。

A公司于2013年1月1日发行新债券,面值1 000元,票面利率为10%,10年期,每年12月31日付息一次,到期按面值偿还。在公司决定发行债券时,认为10%的利率是合理的。如果到债券正式发行时,市场利率发生变化,那么就要调整债券的发行价格。出现如下三种情况时将如何发行? 1.资本市场上的利率保持不变;

2.资本市场上的利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3.资本市场上的利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1.资本市场上的利率保持不变, 债券的发行价格

=1 000×(P/F,10%,10)+1 000×10%×(P/A,10%,10) =1 000×0.385 5+100×6.144 6 ≈1 000(元)

A公司的债券利率仍然合理,则可以采用平价发行。

2.资本市场上的利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达到12%, 债券的发行价格

=1 000×(P/F,12%,10)+1 000×10%×(P/A,12%,10) =1 000×0.322+100×5.650 2 =887.02(元)

A公司应该采用折价发行,公司按照887.02元的价格出售债券,投资者按此价格购买债券,可获得12%的报酬率。

3.资本市场上的利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达到8%, 债券的发行价格

=1 000×(P/F,8%,10)+1 000×10%×(P/A,8%,10) =1 000×0.463 2+100×6.710 1 =1 134.21(元)

A公司应该采用溢价发行,投资者按照1 134.21元价格买入A公司面值为1 000元的债券可获得8%的报酬。

(三)债券的信用评级

债券的信用等级反映了债券的违约风险的大小,进行债券评级有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督促发行公司积极改进经营管理并健全财务结构,进行信用评级是考虑的主要因素:

1、负责比率 2、已获利息倍数 3、流动比率 4、抵押条款 5、担保条款 6、偿债基金 7、到期时间 8、稳定性 9、会计政策 债券信用等级的重要性:

1、 信用等级是衡量债券风险的指示器

2、 由于多数的债券被投资机构购买,而投资机构受法律保护,只能购买投资级以上的债券,当等级

低于BBB就会出现销售困难

3、 信用等级对公司未来负责资本的筹集会产生影响。 (四)发行债券信——债券筹资的优缺点

优点:1.资本成本低于普通股。 2.可产生财务杠杆作用。 3.保障股东的控制权。 缺点:1.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2.限制条件较多。 三、融资租赁

租赁是指出租人在承租人给予一定报酬的条件下,授予承租人在约定的期限内占有和使用财产权利的一种契约行为。 通常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

(一)融资租赁:包括多种形式,根据租赁所涉及当事人关系的复杂程度,通常可细分分为直接租赁、售后租回杠杆租赁

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的区别:

项目 租赁程序 融资租赁 经营租赁 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提出正式申请,由出租人融通资本引承租人可随时向出租人提出租进承租人所需设备,然后再租给承租人使用 赁资产要求 租赁期短,不涉及长期而固定的义务 租赁期限 租赁期较长,一般为租赁资产寿命的75%以上 合同约束 租赁合同稳定。在租期内,承租人必须连续支付租金,租赁合同灵活,在合理限制条非经双方同意,中途不得退租 件范围内,可以解除租赁契约 租赁期满租赁期满后,租赁资产的处置有三种方法可供选择:将租赁期满后,租赁资产一般要的资产处设备作价转让给承租人;由出租人收回;延长租期续租 归还给出租人 置 租赁资产租赁期内,出租人一般不提供维修和保养设备方面的服租赁期内,出租人提供设备保的维修保务。 养、维修、保险等服务 养 1、直接租赁:直接租赁是指承租人直接从出租人那里租入所需要的资产,并支付租金。 直接租赁的出租人主要是制造厂商、财务公司、银行、独立的租赁公司等。除制造厂商外,其他出租人都是事先向制造厂商或供应商买入资产,再将资产出租给承租人。 通常所指的融资租赁,若不做特别说明,均是指直接租赁。 2、售后租回

公司先将其拥有的资产卖给出租人,然后再按照特定条件将其租回使用,这种取得资产的筹资方式就是售后租回。

从事售后租回的出租人通常是保险公司、商业银行、专业租赁公司或投资者;承租人则是出售资产后再将其租回的公司。 在这种租赁形式下,出售资产的公司可以得到相当于资产售价的一笔资本,同时仍然可以使用该资产。 3、杠杆租赁

杠杆租赁涉及承租人、出租人和资本出借者三方当事人。从承租人的角度来看,这种租赁与其他租赁形式并无区别,但对出租人来说是不同,出租人只出购买资产所需的部分资本(一般为20%~40%),作为自己的投资;另外以该资产作为担保向资本出借者借入其余资本。这里的出租人既是资产的出借者,也是贷款的借入者。出租人收取的租赁费首先用于偿还贷款机构的贷款本息,剩余部分是出租人的投资报酬。通常,杠杆租赁适用于金额巨大的设备租赁项目。 (二)融资租赁租金的计算 1、租金的构成:

包括设备价款和租息两部分,其中,设备价款是租金的主要内容,它由设备的买价、运杂费和途中保险费等构成。租息又可分为租赁公司的筹资成本和租赁手续费等,租赁手续费包括租赁公司承办租赁设备的营业费用和一定的盈利。 2、租金的支付方式:

(1) 按支付的时期长短,可分为年付、半年付,季付和月付

(2) 按支付租金的时点不同,可分为先付租金(期初支付)和后付租金(期末支付) (3) 按每期支付金额是否相等,可分为等额支付和不等额支付

3、租金的计算方法:实务中,承租人和租赁公司商定租金的支付方式大多数为后付年金 (三)融资租赁优缺点:

优点:1、能迅速获得所需资产

2、融资租赁筹资限制较少

3、税收效应:支付的利息可在税前扣除 4、维护公司的信用能力

5、减少固定资产陈旧过时的风险

缺点:1、资本成本高

2、承租人在财务困难时期,固定的租金支付会成为沉重的财务负担

第四节 资本成本

一、资本成本的概念

资本成本是公司筹集和使用资本的代价。(识记) (一)资本成本组成:包括两部分:

1、筹资费用:即公司在筹集资本过程中所支付的各种费用,包括向银行支付的借款手续费,发行股票和债券而支付的发行费用、律师费、评估费、担保费、广告费等。

2、用资费用:即公司在使用资本过程中支付的费用,包括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和向股东分配的股利等。 资本成本可以用绝对数和相对数来表示。由于各公司的规模不同,资本结构不同,绝对数的表示方法往往不便于不同公司之间进行比较。为了提高可比性,资本成本通常用相对数表示。

(二)影响资本成本的因素:

主要有资本市场供求关系、证券市场条件、公司内部经营风险和资本结构 1.资本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无风险利率上

2.证券市场条件主要体现在流动性风险补偿上,流动性风险补偿主要受证券转让的难易程度以及价格波动程度影响

3.公司内部经营风险主要是因经营状况或经营环境的变化影响资产收益率的变化,产生较高经营风险。 (三)资本成本的作用

1.是评价投资决策可行性的主要经济标准

2.是选择筹资方式和拟定筹资方案的重要依据 3.是评价公司经营成果的依据

(四)资本成本分类:资本成本 分为:

二、个别资本成本:

是指使用各种长期资本的成本,包括长期借款资本成本、债券资本成本、优先股资本成本、留存收益资本成本和普通股资本成本等。

筹资成本高低顺序:直接投资>普通股>留存收益>优先股>融资租赁>债券>长期借款>短期借款 因为负债筹集资金的利息可以抵税而权益资本筹集资金的股利不能抵税,所以负债筹资成本低于权益资本;借款筹资费用低于债券;优先股的股利是固定的,而普通股的股利是呈增长趋势,所以优先股成本低于普通股和留存收益;留存收益和普通股相比,因留存收益不考虑筹资费用,所以留存收益成本低。 (一) 长期借款资本成本

包括借款利息和筹资费用,借款利息计入税前成本费用,可以起到抵税的作用

(二) 长期债券资本成本

主要是指债券利息和筹资费用,筹资费用包括债券申请手续费、注册费、印刷费、推销费其数额一般比较高,在计算资本成本时一般不可以省略。

(三) 优先股资本成本

优先股股息按面值和固定的股息率确定,优先股筹资总额按发行价格确定。优先股股息以所得税后净利润支付的,故不会减少公司应交所得税

(四) 留存收益资本成本:

是公司缴纳所得税后形成的,其所有权属于股东,股东将这部分未分派的税后利润留存于公司,实际上是对公司追加投资。

1、 股利增长模型:是依照股票投资的收益率不断提高的思路计算留存收益资本成本,一般假定收益

以固定的年增长率递增。 KS=DC/PC +g,

式中KS为留存收益资本成本,DC 为预期年股利额,PC为普通股市价,g为普通股利增长率,

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 按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留存收益资本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KS=Rf+βj(Rm-Rf)

式中:KS为留存收益资本成本;Rf为无风险证券的利率;βj为股票j系统风险的度量;Rm为投资者对市场组合要求的收益率(即证券市场的平均收益率)。

· 某公司普通股的β值为1.2,证券市场平均收益率为15%,无风险证券利率为10%,则留存收益资本成本为: KS=10%+1.2×(15%-10%)=16%

3、风险溢价模型:KS=KB+RPC

(五)普通股资本成本:可按照股利增长模型思路计算 二、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概念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以各项个别资本在公司长期资本中所占比重为权数,对个别资本成本进行加权平均确定的。公司加权资本成本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个别资本和各类资本占长期资本的比重,在实际计算中,各类资本占长期资本的比重其决定性的作用。 1.以账面价值为权重 2.以市场价值为权重

3.以目标资本结构为权重

·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KW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i为第i种资本在长期资本中所占的权重;Ki为第i种资本的税后资本成本;n为公司筹集长期资本的种类。 三、边际资本成本的概念

公司在筹集资本时,要考虑新的资本成本,即边际资本成本。边际资本成本是指资本每增加一个单位而增加的成本。公司在追加筹资时,应以边际资本成本作为评价投资项目可行性的经济标准,据此进行投资方案的取舍。

第六章 杠杆原理与资本结构

第一节 杠杆原理

一、经营风险和经营杠杆——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由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未来经营收益或者息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任何公司只要从事经营活动,就必然承受不同程度的经营风险。

通常,经营风险可以用息税前利润的概率分布对其期望值的偏离程度,即息税前利润的标准差或标准离差率来衡量。经营风险发生的因素: 1、 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性 2、 销售价格的稳定性

3、 投入生产要素价格的稳定性 4、 产品更新周期以及公司研发能力

5、 固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值

二、经营风险和经营杠杆——经营杠杆 1.经营杠杆的含义

经营杠杆是指在某一固定生产经营成本存在的情况下,销售量变动对息税前利润产生的作用。

由于公司固定成本存在而导致的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杠杆效应,称为经营杠杆。 2.经营杠杆系数的概念及计算(应用)

公司只要存在固定成本,就存在经营杠杆作用。经营杠杆是把“双刃剑”,不仅可以放大公司的息税前利润,也可以放大公司的亏损。经营杠杆的大小用经营杠杆系数DOL衡量。 经营杠杆系数是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相对于销售量变动率的倍数。 经营杠杆系数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EBIT为基期息税前利润,△EBIT为息税前利润变动额;Q为基期销售量,△Q为销售量的变动。 如果假定公司的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保持线性关系,变动成本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不变,固定成本也保持稳定,则我们可以得到经营杠杆系数的简化计算公式。 因为:EBIT=Q(P-Vc)-FC △EBIT=△Q(P-Vc)

式中:P为销售单价;S为销售额;Vc为单位变动成本;VC为变动成本总额;FC为固定成本总额。 注意:经营杠杆系数的定义公式和简化计算公式均是建立在假设产量等于销量的前提下。 A和B两个公司的有关资料如下表: 息税前利润计算表(简表) 单位:万元 项目 销售量(万件) 销售收入 固定成本 单位变动成本(元) 变动成本 总成本 息税前利润 A公司 2014年 60 120 20 1.5 90 110 10 2015年 120 240 20 1.5 180 200 40 B公司 2014年 60 120 50 1 60 110 10 2015年 120 240 50 1 120 170 70

方法一,采用定义公式法计算。 A公司:

息税前利润变动率=(40-10)÷10×100%=300% 销售量变动率=(120-60)÷60×100%=100% 经营杠杆系数=300%÷100%=3

B公司:

息税前利润变动率=(70-10)÷10×100%=600% 销售量变动率=(120-60)÷60×100%=100% 经营杠杆系数=600%÷100%=6

经营杠杆系数3或6表明息税前利润的增长是销售量增长的3或6倍;或表明息税前利润的降低是销售量降低的3或6倍。

方法二,采用简化公式法计算。

A公司产品的单位价格为2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5元,固定成本为20万元,则当销售量为60万件时

当Q=120万件时:

当Q=120万件时:

B公司产品的单位价格为2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元,固定成本为50万元,则当销售量为60万件时:

当Q=120万件时:

当Q=120万件时:

采用简化公式计算,可以更加清晰地表明在每一销售水平上的经营杠杆系数。即销售水平不同时,其经营杠杆所起的作用大小各不相同。 三、财务风险与财务杠杆——财务风险

公司在存在负债和优先股筹资的情况下,应该按规定向债权人(优先股股东)支付按固定利息率(股息率)计算的利息(股息),并且按照约定的方式偿还债务本金。如果公司无法支付利息(股息)和债务本金,公司将面临一定的财务压力。

这种由于固定性资本成本存在(包括负债利息和优先股股息)而对普通股股东收益产生的影响,称为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通常用财务杠杆来衡量。 四、财务风险与财务杠杆——财务杠杆 1.财务杠杆的含义

财务杠杆是指由于固定性资本成本的存在,当公司的息税前利润有一个较小幅度的变化时,就会引起普通股每股收益较大幅度变化的现象。

财务杠杆主要反映息税前利润和普通股每股收益之间的关系,用于衡量息税前利润变动对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的影响程度。 2.财务杠杆系数的概念及计算

只要公司存在债务利息和优先股股息,就会存在财务杠杆效应。财务杠杆效应的大小通常用财务杠杆(DFL)衡量。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 按照财务杠杆系数的含义,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式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EPS为基期普通股每股收益额;△EPS为普通股每股收益额的变动额;EBIT为基期息税前利润;△EBIT为息税前利润的变动额。

根据每股收益与息税前利润、债务利息、优先股股利股息、所得税税率和普通股股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到财务杠杆系数的简化计算公式。

式中:I为债务利息;D为优先股股息;T为公司所得税税率。

C和D两个公司的资本总额相等,息税前利润相等,息税前利润增长率也相等,只是资本结构不同。C公司全部资本都是普通股,D公司的资本中普通股和债务各50%。

上述计算反映了债务筹资的财务杠杆现象。财务杠杆系数为1.67表明公司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变动是息税前利润变动的1.67倍。当公司没有债务和优先股筹资时,不论息税前利润为多少,财务杠杆系数总是等于1,每股收益与息税前利润同比例变动。若公司采用债务和优先股筹资,财务杠杆系数必然大于1。运用债务和优先股筹资的比例越大,公司每股收益变动的幅度越大,即财务风险越高。 三、复合杠杆

经营杠杆是通过扩大销售规模来影响息税前利润,而财务杠杆是通过扩大息税前利润来影响每股收益。如果两个杠杆共同起作用,那么销售规模稍有变动就会使每股收益产生更大的变动,这就是复合杠杆作用。

不同的公司,复合杠杆所起的作用大小是不完全一致的,为此,需要对复合杠杆所起的作用进行计量。对复合杠杆所起作用进行计量的最常用指标是复合杠杆系数(DCL)。 所谓复合杠杆系数,是指每股收益的变动率相当于销售量变动率的倍数。复合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复合杠杆系数的简化计算公式为: DCL=DOL×DFL

例如,E公司的经营杠杆系数为2,财务杠杆系数为1.5,则复合杠杆系数为: DCL=2×1.5=3

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可以按照多种方式组合以得到一个理想的复合杠杆水平和公司总风险程度。即较高经营杠杆系数的公司可以在较低的程度上使用财务杠杆;经营杠杆系数较低的公司可以在较高的程度上使用财务杠杆。从而使经营风险可以被低财务风险所抵消,高财务风险也可以被低经营风险所抵消,使公司达到一个较合适的总风险水平。

第二节 资本结构决策

一、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指公司各种资本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在财务管理实践中,资本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本结构是指公司全部资本(包括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而狭义的资本结构是指各种长期资本(长期负债与股东权益)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一般情况下,公司财务管理中的资本结构多指狭义的资本结构,即研究长期负债与股东权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影响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

1、公司产品销售情况 2、公司股东和经理的态度 3、公司财务状况 4、公司资产结构 5、贷款人和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 6、行业因素与公司规模 7、公司所得税税率 8、利率水平的变动趋势 三、资本结构的决策方法

最优资本结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使公司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公司价值最高的资本结构。在确定最优资本结构时一般有三种不同的考虑: 1、 比较资本成本法:

公司在做出筹资决策之前,先拟定若干个备选方案,分别计算各方案的加权平均成本,并根据计算出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来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方法,称为比较资本成本法,该方法侧重于从资本投入的角度对资本结构进行优选分析 2、 每股收益分析法

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可以通过每股收益的变化来进行分析。当公司面临是采用债务筹资还是权益筹资的选择时,可以先计算两种方式下的每股收益,然后选择每股收益最大的筹资方案。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两种不同筹资方案的有关资料,计算两种资本结构下每股收益相等时的销售水平或息税前利润,即每股收益无差异点。利用每股收益无差异点即可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采用债务筹资,在什么情况下只能采用权益筹资。缺点:没考虑风险因素。 3、 公司价值分析法:

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应当是可使公司的总价值最高,而不一定每股收益最大的资本结构。同时在公司总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下,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也是最低的 普通股每股收益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EPS为普通股每股收益;I为负债利息;T为公司所得税税率;D为优先股股息;N为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S为销售额;VC为变动成本总额;FC为固定成本总额。

在每股收益无差异点上,无论采用何种筹资方案,每股收益均是相等的。用EPS1和EPS2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资本结构下的每股收益,即EPS1=EPS2,则:

根据上述公式可以分别计算出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销售额(S)或息税前利润(EBIT)。

G公司目前拥有长期资本8500万元,其资本结构为:长期债务1000万元,普通股7500万元。现准备追加筹资1500万元,有三种筹资方式可供选择:增发普通股、增加长期债务和发行优先股。有关资料如下。

G公司目前和追加筹资后的资本结构资料表 单位:万元 目前资本结构 资本种类 长期债务 优先股 普通股 资本总额 其他资料: 年债务利息额 年优先股股利额 普通股股数(万股) 金额 1000 7500 8500 90 1000 比例 12% 88% 100% 追加筹资后的资本结构 增发普通股 金额 1000 9000 90 1300 10% 90% 增加长期债务 比例 25% 75% 100% 2500 7500 270 1000 发行优先股 金额 1000 1500 7500 90 150 1000 比例 10% 15% 75% 比例 金额 10000 100% 10000 10000 100%

当息税前利润为1600万元时,假定公司所得税税率为25%,测算这三种筹资方式追加筹资后的普通股每股收益,资料如下表。

G公司预计追加筹资后的普通股每股收益测算表 单位:万元 项目 息税前利润 减:长期债务利息 税前利润 减:公司所得税 税后利润 减:优先股股利 普通股可分配利润 普通股股数(万股) 普通股每股收益(元) 增发普通股 1600 90 1510 377.5 1132.5 1132.5 1300 0.8712 增加长期债务 1600 270 1330 332.5 997.5 997.5 1000 0.9975 发行优先股 1600 90 1510 377.5 1132.5 150 982.5 1000 0.9825

根据测算结果可见,采用不同筹资方式追加筹资后,普通股每股收益是不相等的。在息税前利润为1600

万元的条件下,普通股每股收益在增发普通股时最低,每股收益为0.8712元;在增加长期债务时最高, 每股收益为0.9975元;在发行优先股时居中,每股收益为0.9825元。这反映在息税前利润一定的条件下,不同资本结构对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影响。

如果确定普通股每股收益相同时的息税前利润,则需要测算每股收益无差异点。

增发普通股与增加长期债务两种增资方式下的普通股每股收益无差异点为:

EBIT=870(万元)

增发普通股与发行优先股两种筹资方式下的普通股每股收益无差异点为:

EBIT=956.67(万元)

上述测算结果表明:当息税前利润为870万元时,增发普通股和增加长期债务筹资的每股收益相等;同样道理,当息税前利润为956.67万元时,增发普通股和发行优先股筹资的每股收益相等。 上述每股收益无差异点分析的结果可用图来表示。

每股收益无差异点分析图直观地说明了无差异点的含义。增发普通股和增加长期债务的每股收益无差异点870万元的含义是:预期EBIT低于870万元时,应采用普通股筹资方式;高于870万元时,应采用长期债务筹资方式。增发普通股和发行优先股的每股利润无差异点956.67万元的含义是:预期EBIT低于956.67 万元时,应采用普通股筹资方式;高于956.67万元时,应采用优先股筹资方式。综上所述,当预期EBIT低于870万元时,首选的筹资方式是发行普通股,其次是举借长期债务,最后才是发行优先股;当预期EBIT在870万元和956.67万元之间时,首选的筹资方式是举借长期债务,其次是发行普通股,最后是发行优先股;当预期EBIT超过956.67万元时,首选的筹资方式是举借长期债务,其次是发行优先股,最后是发行普通股。

第七章 证券投资决策

第一节 债券投资

一、债券

一般来讲,投资者购买债券基本都能够按债券的票面利率定期获取利息并到期收回债券面值。因此,债券投资的估价就是计算债券在未来期间获取的利息和到期收回的面值的现值之和。 (一)债券投资估价——分期计息,到期一次还本债券的估价模型

典型的债券是固定利率、每年计算并收到利息、到期收回本金。其估价模型是:

式中:V为债券价值;I为每年利息;r为市场利率(或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M为到期的本金(债券面值);n为债券到期前的年数。

L公司于2014年6月1日发行面值为1000元的债券,票面利率为8%,每年6月1日计算并支付一次利息,并于5年后的6月1日到期。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为10%,则该债券的价值为:

该债券的价值是924.16元,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这种债券的价格只有等于或低于924.16元时,投资者才会购买。

某一公司债券的面值为1000元,票面利率为12%,期限5年,每半年计息一次,当前市场利率为10%。则该债券估价过程如下:

票面利率为12%,半年利率=12%÷2=6%;计息期数=2×5=10;市场利率为10%,半年利率=10%÷2=5%。

根据债券估价模型,该债券的价值为:

V=1000×6%×(P/A,5%,10)+1000×(P/F,5%,10) =60×7.7217+1000×0.6139 =1077.2(元)

(二)债券投资估价——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的估价模型

对于该类债券来说,债券的利息随本金一同在债券到期日收回。其估价模型为:

式中:F为到期本利和;其他字母含义同前。

有一种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公司债券,面值为1000元,票面利率为12%,单利计息,期限5年,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为10%。则该债券的价值为:

=(1000+1000×12%×5)(P/F,10%,5) =1600×0.6209 =993.44(元)

该债券的价值是993.44元,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当债券的市场价格等于或低于993.44元时,投资者才会购买。 二、到期收益率

到期收益率是指以特定价格购买债券并持有至到期日所能获得的收益率。它是使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于债券购买价格的折现率。

K公司于2014年1月1日以1010元的价格购买债券并持有两年至到期日。该债券每年1月1日计息一次,到期还本。债券面值为1000元,票面利率10%。计算该债券的到期收益率。 根据分期计息、到期一次还本债券的估价模型,有:

1010=1000×10%×(P/A,r,2)+1000×(P/F,r,2) =1000×10%×1.7355+1000×0.8264

=999.95(元)

因为999.95元小于1010元的购买价格,故应降低折现率再试。 以年利率8%作为折现率进行测试。

1000×10%×(P/A,r,2)+1000×(P/F,r,2) =1000×10%×1.7833+1000×0.8573 =1035.63(元)

1035.63元大于1010元的购买价格。所以,折现率r应该为8%~10%,采用插值法计算折现率r。

这里的计算只是理论上的计算。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收益率的计算要考虑购买成本、交易成本和通货膨胀等因素,需要对上述计算结果作相应的调整。 三、债券投资风险

债券投资的风险主要有:违约风险、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变现力风险、再投资风险等。 (一)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无法按时支付利息以及偿还债券本金的风险。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由于有政府作担保,所以可以认为没有违约风险。除此之外的债券则或多或少地存在违约风险。违约风险一般是由于发行债券的公司经营状况不佳或信誉不高而带来的,所以在选择债券时,一定要仔细了解公司的情况,包括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公司以往债券支付情况等,尽量避免投资经营状况不佳或信誉不好的公司债券。在持有债券期间,应尽可能对公司经营状况进行了解,以便及时做出卖出债券的决策。 (二)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变动而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风险。债券持有的期限越长,承受的利率风险就越大;反之,期限越短,承受的利率风险就越小。即使没有违约风险的国债也会有利率风险。应采取的防范措施是分散债券的期限,长短期配合。如果利率上升,短期投资可以迅速地找到高收益投资机会;如果利率下降,长期债券却能保持高收益。 (三)购买力风险

购买力风险,是指由于通货膨胀使价格总水平变动而引起债券购买力变动所产生的风险。在现代经济活动中,通货膨胀成为普遍现象,因此投资者无论是购买股票还是债券都会蒙受购买力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一般来说,预期报酬率会上升的资产,其购买力风险会低于报酬率固定的资产,前者更适合作为减少通货膨胀损失的避险工具。 (四)变现力风险

变现力风险,是指无法在短期内以合理价格卖出债券的风险。存在活跃市场的债券相比冷门债券,其变现力风险就小。针对变现力风险,投资者应尽量选择交易活跃的债券,如国债等,便于得到其他人的认同。 (五)再投资风险

再投资风险是指债券持有者在持有期间收到的利息收入、到期收到的本息、出售时得到的资本收益等,用于再投资所能实现的报酬,可能会低于当初购买债券时的收益率。再投资收益率依赖于利率的未来走势。当利率走低时,再投资收益率就会降低,再投资风险加大;当利率上升时,债券价格会下降,但是利息再投资收益会上升。一般而言,期限较长的债券和票面利率较高的债券的再投资风险相对较大。

第二节 股票投资

一、股票内在价值

股票的价值(内在价值)是由股票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决定的。股票给持有者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包括两部分:股利收入和出售时的价格。股票的价值由一系列股利和将来出售股票时价格的贴现值构成。

(一)股票投资估价——股票估价的基本模型(应用)

通常情况下,投资者投资于股票,不仅希望得到现金股利收入,还希望在未来出售股票时从股票的价格上涨中得到好处。其估价模型为:

式中:V0为股票内在价值;Vn为未来出售时预计的股票价格;Rs为股东要求的收益率;Dn为第n年现金股利;n为预计持有的股票期数。

M公司拟购买A公司发行的股票,预计每年可获现金股利依次为10元、5元、20元,3年后股票出售的预计售价是300元,股东要求的收益率是10%,则该股票的内在价值为:

V0=10×(P/F,10%,1)+5×(P/F,10%,2)+20×(P/F,10%,3)+300×(P/F,10%,3) =10×0.9091+5×0.8264+320×0.7513 =253.64(元)

该股票内在价值为253.64元,如当前该股票的市场价格等于或低于其内在价值,该公司可以购入。 (二)、股票投资估价——股利零增长型股票的估价模型(应用) 股利零增长模型是假设未来现金股利保持固定金额,即D0=D1=D2=D3=…=Dn,股东永久性持有股票,即中途不转让出售。则股票估价模型为:

N公司拟购买股票,预计该股票未来每股现金股利为2元,且打算长期持有,股东要求的收益率是10%,则该股票的内在价值为:

(三)、股票投资估价——股利固定增长型股票的估价模型(应用)

大多数公司的股利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增长的。此时股票的估价就非常困难,只能计算股票价值的近似数。股东预计长期持有,股利固定增长型股票的估价模型为:

式中:g为股利预计增长率。

N公司拟购买股票,该股票每股现金股利为1元,预计每年以2%的增长率增长,股东要求的收益率为10%,则该股票的内在价值为:

(四)、股票投资估价——股利分阶段增长型股票的估价模型(应用)

一个公司不可能一开始就处于稳定增长或永远处于匀速增长状态。公司的发展过程必然是不规则的,有较好的投资机会时,公司会快速增长;一旦步入成熟期,其发展就比较稳定。只有分段计算现金股利的增长情况,才能确定其股票的价值。该类型股票的估价模型为:

式中:n为快速增长的年限;g1为快速增长率;g2为正常增长率。

M公司股票每股发放现金股利1元,预期从今年起股利将以20%的速度增长3年,然后其增长率降至正常水平,为5%,股东要求的收益率为15%。计算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 (1)计算快速增长期间现金股利的现值。如下表所示。 快速增长期间现金股利的现值

年份 1 2 3 合计 现金股利(元) 1×(1+20%) 1×(1+20%) 1×(1+20%) 32(P/F,15%,n) 0.8696 0.7561 0.6575 现金股利现值(元) 1.0435 1.0888 1.1362 3.2685 (2)计算正常增长率期间现金股利的现值

公司从第4年开始,现金股利进入正常增长阶段,其现值可以用正常增长模型进行估计。正常增长期间的股利折现到第3年年末的现值为:

将第3年年末现值折现到零时点的现值为:

(3)计算股票内在价值。

V0=3.2685+7.844=11.11(元) 二、股票投资期望收益率

如果股票价格是公平的市场价格,则股票投资的期望收益率就等于股东要求的收益率。根据股利固定增长型股票的估价模型,可知:

把公式移项整理,计算RS,可以得到:

股票投资的收益率包括两部分:一是股利收益率,它是根据预期现金股利除以当前股价计算出来的;二是现金股利增长(g),它可以根据公司的可持续增长率估计。股票价值(V0)股票市场形成的价格,只要能预计下一年的现金股利,就可估计出股票的预期收益率。

第三节 证券投资基金

一、证券投资基金

证券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公开发售基金份额募集资本,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本,为保障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以资产组合方式进行证券投资的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 作为一种现代化投资工具,证券投资基金所具备的特点是十分明显的。

(1)集合投资。基金的特点是将零散的资本汇集起来,交给专业机构投资于各种金融工具,以谋取资产的增值。基金对投资的最低限额要求不高,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决定购买数量,有些基金甚至不限制投资额大小,因此,基金可以最广泛地吸收社会闲散资本。

(2)分散风险。基金可以凭借其集中的巨额资本,在法律规定的投资范围内进行科学的组合,分散投资于多种证券,实现资产组合多样化,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

(3)专业理财。基金实行专业理财制度,由受过专门训练、具有比较丰富的证券投资经验的专业人员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收集、分析各种信息资料,预测金融市场上各个投资品种的价格变动趋势,制定投资策略和投资组合方案,从而可以避免投资决策失误,提高投资收益。 二、证券投资基金的分类

(一)按基金的组织形式划分,分为契约型基金和公司型基金。

1、契约型基金:又称为单位信托基金,是指将投资者、管理人、托管人三者作为信托关系的当事人,通过签订基金契约的形式发行受益凭证而设立的一种基金。契约型基金是基于信托原理而组织起来的代理投资方式,没有基金章程,也没有公司董事会,而是通过基金契约来规范三方当事人的行为。基金管理人负责基金的管理操作;基金托管人作为基金资产的名义持有人,负责基金资产的保管和处置,对基金管理人的运作实行监督。

2、公司型基金:是依据基金公司章程设立,在法律上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投资公司。公司型基金以发行股份的方式募集资本,投资者购买基金公司的股份后,以基金持有人的身份成为投资公司的股东,凭其持有的股份依法享有投资收益。公司型基金在组织形式上与股份有限公司类似,由股东选举董事会,由董事会选聘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管理基金的投资业务。 (二)按基金的运作方式划分,分为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

1、封闭式基金:是指经核准的基金份额总额在基金合同期限内固定不变,基金份额可以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交易,但基金份额持有人不得申请赎回的基金。由于封闭式基金在封闭期内不能追加认购或赎回,因此投资者只能通过证券经纪商在二级市场上进行基金的买卖。封闭式基金的期限是指基金的存续期,即基金从成立起到终止之间的时间。基金期限届满即为基金终止,管理人应组织清算小组对基金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并将清产核资后的基金净资产按照投资者的出资比例进行公正合理的分配。

2、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份额总额不固定,基金份额可以在基金合同约定的时间和场所申购或者赎回的基金。为了满足投资者赎回资本、实现变现的要求,开放式基金一般都从所筹资本中拨出一定比例,以现金形式保持这部分资产。这虽然会影响基金的盈利水平,但对开放式基金来说是必需的。 (三)按基金的投资标的划分,分为债券基金、股票基金、货币市场基金。

1、债券基金:是一种以债券为主要投资对象的证券投资基金。由于债券的年利率固定,因而这类基金的风险较低,适合于稳健型投资者。债券基金的收益会受市场利率的影响,当市场利率下降时,其收益会上升;反之,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其收益将下降。

在我国,根据《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的规定,8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债券的,为债券基金。 2、股票基金是指以上市股票为主要投资对象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基金的投资目标侧重于追求资本利得和长期资本增值。股票基金是最重要的基金品种,它的优点是资本的成长潜力较大,投资者不仅可以获得资本利得,还可以通过它将较少的资本投资于各类股票,从而实现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保持较高收益的投资目标。

在我国,根据《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的规定,6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股票的,为股票基金。 3、货币市场基金是以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对象的一种基金,其投资对象期限较短,一般在1年以内,包括银行短期存款、国库券、公司短期债券、银行承兑票据及商业票据等货币市场工具。根据《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的规定,仅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的,为货币市场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的优点是资本安全性高,购买限额低,流动性强,收益较稳定,管理费用低,有些还不收取赎回费用。因此,货币市场基金通常被认为是低风险的投资工具。

第八章 项目投资决策

第一节 项目投资概述

一、项目投资概念

项目投资是指以特定项目为对象,对公司内部各种生产经营资产的长期投资行为。项目投资的目的是保障公司生产经营过程的连续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1)项目投资的回收时间长。项目投资的资金回收通常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同时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项目投资决策一经做出,便会在较长时间内影响公司的经营活动。

(2)项目投资的变现能力较差。项目投资受到期限、费用、质量和功能等条件的限制,它要在预定的期限里、规定的限额内和一定的质量标准下完成,因而是对具有特定功能投资对象的投资。由于投资的针对性强,故出售困难,变现能力较差。

(3)项目投资的资金占用数量相对稳定。项目投资一经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在资金占用数量上便保持相对稳定,而不像流动资产投资那样经常变动。 (4)项目投资的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可以分离。项目投资中的固定资产投资部分将随着固定资产的磨损,其价值以折旧的形式脱离其实物形态,转化为积累资金,而其余部分仍存在于实物形态中。在使用年限内,保留在固定资产实物形态上的价值逐年减少,而脱离实物形态转化为积累资金的部分逐年增加。直到固定资产报废,用其积累资金进行补偿后,实现实物的更新。 二、项目投资的分类:

1、按项目投资的作用:可分为新设投资、维持性投资和扩大规模投资 2、按项目投资对公司前途的影响分类:战术投资和战略投资 3、按投资项目之间的从属关系:独立投资和互斥投资

4、按项目投资后现金流量的分布特征分类:常规投资和非常规投资 三、项目投资的步骤: 1、项目投资方案的提出 2、项目投资放啊的评价 3、项目投资方案的决策 4、项目投资的执行 5、项目投资的再评价

第二节 项目现金流量的估计

一、现金流量的概念:

项目投资决策中的现金流量包括现金流出量、现金流入量和现金净流量三个具体的概念。现金流量是指一个项目引起的公司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增加的数量。这里的现金是广义的现金,它既包括各种货币资本,又包括需要投入的公司现有的非货币资源的变现价值。例如,在一个设备更新决策中,现金流量就包含原有旧设备的变现价值,而不是其账面价值 1、现金流出量

现金流出量是指一个项目投资方案所引起的公司现金支出的增加额。包括在固定资产上的投资、垫支的营运资本、付现成本、各项税款、其他现金流出等。

例如,公司增加一个新项目,则该项目通常会引起以下现金流出:

(1)项目的直接投资支出。项目的直接投资支出实质是因项目形成生产能力而发生的各种现金支出,包括购建固定资产的价款支出以及运输、安装、调试等方面的支出。

(2)垫支的营运资本。垫支的营运资本是指项目开始运营并形成生产能力后,由于公司的生产能力扩大,从而会引起营运资本的需求量增加,因此,增加的营运资本也就成为该项目投资的一项现金流出。

(3)付现成本。付现成本是指项目运营后引起的需要使用现金支付的成本,即公司在经营期内为满足正常生产经营而动用现金支付的成本费用。例如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的费用以及工资、修理费和其他费用。

2、现金流入量

现金流入量是指一个项目投资方案所引起的公司现金收入的增加额。 具体包括:

(1)营业现金流入。营业现金流入是指项目投资建成投产后,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而取得的营业收入。 (2)净残值收入。净残值收入是指投资项目结束后,回收的固定资产报废或出售时的变价收入扣除清理费用后的净收入。

(3)垫支营运资本的收回。在项目终结时,公司将垫付的营运资本收回,因此应将其作为该方案的一项现金流入。 3、现金净流量

现金净流量是指一定期间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差额。这里所说的“一定期间”,有时是指一年内,有时是指投资项目持续的整个年限内。现金流入量大于现金流出量时,现金净流量为正值;反之,现金净流量为负值。

现金净流量=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在这里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在确定项目投资方案相关的现金流量时,应遵循的最基本原则是:只有增量现金流量才是与项目相关的现金流量。所谓增量现金流量,是指接受或拒绝某个项目投资方案后,公司总现金流量因此发生的变动。只有那些由于采纳某个项目引起的现金支出增加额,才是该项目的现金流出;只有那些由于采纳某个项目引起的现金流入增加额,才是该项目的现金流入。 二、确定现金流量的基本假设: 1、项目投资的类型假设 2、财务分析可行性假设 3、全投资假设

4、建设期投入全部资本假设 5、经营期与折旧年限一致假设 6、时点指标假设 7、产销量平衡假设 8、确定性因素假设

三、现金流量的分析(应用)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分析涉及项目的整个计算期,即从项目投资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各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始阶段)即建设期所发生的现金流量;第二阶段(经营期)即正常经营阶段所发生的现金流量;第三阶段(终结阶段)即在经营期终结点,项目结束时发生的现金流量。 (一)建设期现金流量

建设期现金流量是指初始投资阶段发生的现金流量,一般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1)在固定资产上的投资。包括固定资产的购入或建造成本、运输成本和安装成本等。在一个继续使用旧设备的投资方案中,旧设备的变现价值就是在固定资产上的投资,也属于一项现金流出。

(2)垫支的营运资本。垫支的营运资本就是增加的流动资产与增加的流动负债的差额。即为了配合项目投资,在原营运资本的基础上所增加的与固定资产相配套的营运资本投资支出,包括对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和现金等流动资产的投资以及增加的流动负债。

(3)其他投资费用。是指与固定资产投资有关的职工培训费、谈判费、注册费用等不属于上述两项的其他投资费用。

(4)原有固定资产的变现收入。变现收入是指在进行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时,由于新购建固定资产而使原有固定资产淘汰出售的收入。此时,原有固定资产变卖所得的现金收入视为现金流入。然而当旧设备继续使用时,旧设备的变现收入则是一项现金流出。 (二)经营期现金流量

经营期现金流量是指项目在正常经营期内由于生产经营所带来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数量。这种现金流量一般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相关计算公式为:

营业现金净流量(NCF)=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 或 营业现金净流量(NCF)=税后经营净利润+折旧

营业现金净流量(NCF)=(营业收入-付现成本)×(1-所得税税率)+折旧×所得税税率 其中:付现成本=营业成本-折旧 (三)终结点现金流量

终结点现金流量是指投资项目结束时固定资产变卖或停止使用所发生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 (1)固定资产的残值收入或变价收入。

(2)原垫支营运资本的收回。在项目结束时将收回垫支的营运资本视为项目投资方案的一项现金流入。 (3)在清理固定资产时发生的其他现金流出。 四、现金流量估计应注意的问题

在确定项目投资方案相关的现金流量时,应遵循的最基本原则是:

只有增量现金流量才是与项目相关的现金流量。判断现金流量时,需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一) 辨析现金流量与会计利润的区别和联系

1、 是否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2、 是否有利于方案评价的客观性 3、 是否有利于反映现金流状况

(二) 考虑项目投资对公司其他项目的影响 (三) 区分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

相关成本:指与特定决策有关的,在分析评价时必须加以考虑的成本,例如,差额成本、未来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都属于相关成本。

非相关成本:与特定决策无关的,在分析评价时不必加以考虑的成本,例如,沉没成本,过去成本、账面成本等。沉没成本是指过去已经发生,无法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所能改变的成本,比喻为“泼出去的牛奶”

(四) 不要忽略机会成本 (五) 对净运营资本的影响

净运营资本:是指增加的流动资产与增加的流动负债之间的差额。

(六) 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三节 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

一、净现值

折现现金流量指标——净现值

1、净现值(NPV)是指投资项目投入使用后的现金净流量按资本成本或公司要求达到的报酬率折算为现值,再减去初始投资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NPV为净现值;NCFt为第t年项目的现金净流量;n为项目的年限;i为资本成本(或折现率)。 1.净现值的计算步骤(应用)

(1)计算每年营业现金净流量 (2)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的总现值 (3)计算净现值

【例2】A公司的资本成本为10%,有三个投资方案,各方案年现金净流量数据如下表所示。 现金净流量数据表 单位:元 年份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0 1 2 3 -20000 11800 13240 -9000 1200 6000 6000 -12000 4600 4600 4600 各方案的净现值为:

NPV1=(11800×0.9091+13240×0.8264)-20000=1669(元)

NPV2=(1200×0.9091+6000×0.8264+6000×0.7513)-9000=1557(元) NPV3=4600×2.487-12000=-560(元)

方案1和方案2的净现值为正数,说明两个项目的投资报酬率均超过10%,可以接受。方案3的净现值小于零,说明该项目投资报酬率达不到10%,应予以放弃。

影响项目净现值大小的因素有两个:项目的现金流量、资本成本或投资最低报酬率。前者与现值大小成同方向变化,后者与现值大小成反方向变化。 2、净现值的决策规则:

净现值决策原则:如果在一组独立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净现值大于零表示收益弥补成本后仍有利润,可以采纳;净现值小于零,表明其收益不足以弥补成本,不要采纳;若一组互斥方案进行选择,则应采纳净现值最大的方案。 3、净现值的优缺点:

净现值的优点:考虑了项目整个寿命周期的各年现金流量的现时值,反映了投资项目的可收益,在理论上较为完善

缺点:1.不能动态反映项目的实际收益

2.当各方案投资额不等时,无法确定方案的优势。 3.当各方案的经济寿命不等时,用净现值难以进行评价 4.净现值的大小取决于折现率,而折现率的确定较为困难。 二、现值指数

现值指数(PI)是未来现金净流量的总现值与初始投资额现值的比率,亦称为现值比率、获利指数等。其计算公式为:

1.现值指数的计算步骤(应用) (1)计算未来现金净流量的总现值

(2)计算现值指数,即根据未来现金净流量的总现值与初始投资额现值之比计算现值指数。

【例3】沿用【例2】A公司的资本成本为10%,有三个投资方案,各方案年现金净流量数据如下表所示。

现金净流量数据表 单位:元

年份 0 1 2 3 方案1 -20000 11800 13240 方案2 -9000 1200 6000 6000 方案3 -12000 4600 4600 4600 PI1=21669÷20000=1.08 PI2=10557÷9000=1.17 PI3=11440÷12000=0.95 2、现值的决策规则:

根据现值指数指标进行项目选择的决策原则:接受现值大于1的项目,放弃现值小于1的项目;在有多个互斥方案进行选择,则应现值指数最大的项目。 3、现值的优缺点:

现值的优点:可以进行独立投资项目获利能力的比较,能够真实地反映项目的盈亏程度,由于现值指数是用相对数来表示,故有利于在初始投资额不同的投资方案之间进行对比。

现值的缺点:现值指数只代表获得收益的能力,而不代表实际可以获得的财富,它忽略了互斥项目之间投资规模上的差异,所以在多个互斥项目的选择中,可能会到错误的结论。 三、内含报酬率

1、内含报酬率(IRR):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等于现金流出量现值的折现率,或者说是使投资项目净现值为零的折现率。内含报酬率通常也称为内部收益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NCFt为第t年项目的现金净流量。 1.内含报酬率的计算步骤(应用)

(1)每年现金流量不等时内含报酬率的计算步骤。每年现金流量不等时内含报酬率的计算,通常要使用逐步测算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首先估计一个折现率,用它来计算项目的净现值。

第二步,如果净现值恰好为零,则表明所用的折现率就是IRR;如果净现值为正数,说明方案本身的报酬率超过估计的折现率,应提高折现率后进一步测试;如果净现值为负数,说明方案本身的报酬率低于估计的折现率,应降低折现率后进一步测算。

第三步,经过多次测算,找到接近于零的正负两个净现值对应的折现率,用插值法求出近似的IRR。 2、内含报酬率的决策规则:

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如果计算出的内含报酬率大于或等于公司的资本成本或必要报酬率,就采纳;反之,则拒绝。在多个互斥备选方案的选择决策中,选用内含报酬率超过资本成本或必要报酬率最高的投资项目。 3、内含报酬率的优缺点:

内含报酬率的优点: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反映了投资项目的真实报酬率

内含报酬率的缺点:计算过程比较复杂,特别是对于每年NCF不相等的投资项目,要经过多次测算才能够得出。另外,对于非常规投资项目,会出现多个内含报酬率问题,给决策带来不便。

最后,我们给出项目评价选取标准的原则:当选用NPV、PI、IRR评价所得出结论一致时,可选用任意一个标准,如果发生矛盾,则应以NPV给出的结论为准。 【例4】沿用例2,计算方案1和方案2的内含报酬率。 现金净流量数据表 单位:元

年份 0 1 2 3 方案1 -20000 11800 13240 方案2 -9000 1200 6000 6000 方案3 -12000 4600 4600 4600

方案1内含报酬率的测试

年份 现金净流量 折现率=18% 贴现系数 现值 折现率=16% 贴现系数 现值 0 1 2 净现值 -20000 11800 13240 1 0.8475 0.7182 -20000 10001 9509 -490 1 0.8621 0.7432 -20000 10173 9840 13

方案2内含报酬率的测试 年份 0 1 2 3 净现值 现金净流量 -9000 1200 6000 6000 折现率=18% 贴现系数 1 0.8475 0.7182 0.6086 现值 -9000 1017 4309 3652 -22 折现率=16% 贴现系数 1 0.8621 0.7432 0.6407 现值 -9000 1035 4459 3844 338 如果对测试结果的精确度不满意,可以用插值法来改善,求出两方案的内含报酬率:

(2)每年现金流量相等时内含报酬率的计算步骤。在投资项目的有效期内,如果各期现金净流量相等,同时不存在建设期,则可按以下步骤计算项目的内含报酬率: 第一步,计算年金现值系数。

因为,初始投资额=每年现金净流入量×年金现值系数 则:

第二步,查年金现值系数表,在相同的期数内,找出与上述年金现值系数相邻的较大和较小的两个折现率。

第三步,根据上述两个相邻的折现率和已经求得的年金现值系数,采用插值法计算出该项目的内含报酬率。

沿用例2,方案3的内含报酬率为: 12000=4600×(P/A,IRR,3) (P/A,IRR,3)=2.6087

查阅“年金现值系数表”,寻找n=3时系数2.6087所指的利率。查表结果,与2.6087所接近的现值系数2.6243和2.5771分别指向7%和8%。用插值法确定方案3的内含报酬率为:

四、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PP)是指通过项目的现金净流量来收回初始投资的现金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以年为单位。 1.投资回收期的计算步骤(应用)

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因每年营业现金净流量是否相等而有所不同。

(1)若每年营业现金净流量相等,则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公式为:投资回收期=初始投资额÷年现金净流量

(2)若每年营业现金净流量不相等,则投资回收期的计算要根据每年年末尚未收回的投资额加以确定。其计算公式为:

【例1】B公司一个投资项目的现金净流量如下表所示,计算该项目的投资回收期。 现金净流量表 单位:元 年份 现金净流量 累计现金净流量 0 1 2 50110 3 67130 4 62760 5 6 -225000 39800 78980 80000 -225000 -185200 -135090 -67960 -5200 73780 153780 投资回收期=5-1+5200÷78980=4.07(年) 五、会计平均收益率

会计平均收益率(ARR)是评价投资项目优劣的一个静态指标,是指投资项目年平均收益与该项目平均投资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年平均收益”可按项目投产后各年收益的简单平均计算,“项目平均投资额”是指固定资产投资账面价值的平均数,在直线折旧法下,平均投资额等于投资总额的一半。为了全面反映项目的投资报酬,也可将流动资本投资额包括在项目总投资额中。

假设例1中的项目寿命为6年,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不考虑残值。根据下表计算如下:

年份 现金净流量 当年现值 累计现值

0 -225000 -225000 -225000 1 39800 36182 -188818 2 50110 41411 -147407 3 67130 50435 4 62760 42865 5 78980 49039 6 80000 45160 -96972 -54107 -5068 40092

第四节 项目投资决策方法的应用

一、固定资产更新决策

固定资产更新是指技术上或经济上不宜继续使用的旧资产,用新资产更换或用先进的技术对原设备进行局部改造。

(一)新旧设备使用寿命相同的情况

公司在进行新旧设备更新比较时,可以用差额现金流量进行分析。

【例5】D公司考虑用一台新的、效率更高的设备来代替旧设备,以减少成本,增加收益。旧设备原购置成本为40000元,已使用5年,估计还可使用5年,已提取折旧20000元,假定使用后无残值,如果现在销售可获得价款20000元,使用该设备每年可获得收入50000元,每年付现成本为30000元。新设备的购置成本为60000元,估计可使用5年,期满有残值10000元,使用新设备每年收入可达80000元,每年付现成本为40000元。假设该公司的资本成本为10%,公司所得税税率为25%,并均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试做出该公司是继续使用旧设备还是对其进行更新的决策。 (1)分别计算初始投资与折旧的现金流量的差额。

初始投资=新设备购置成本-旧设备变现价格=60000-20000=40000(元) △年折旧额=新设备年折旧额-旧设备年折旧额

(2)列表比较两个方案各年现金流量的差额。 投资项目的年营业现金净流量差额 单位:元

项目 △销售收入① △付现成本② △折旧额③ △税前净利④=①-②-③ △所得税⑤=④×25% △税后净利⑥=④-⑤ △营业现金净流量⑦=⑥+③=①-②-⑤

(3)比较两个方案现金流量的差额。

投资项目的年现金净流量差额 单位:元 项目 △初始投资 △营业现金净流量 △终结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 第0年 -40000 -40000 第1年 16500 16500 第2年 16500 16500 第3年 16500 16500 第4年 16500 16500 第5年 16500 10000 26500 第1~5年 30000 10000 6000 14000 3500 10500 16500

(4)计算现金流量差额的净现值。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投资项目更新后,有净现值28757.20元,故应进行更新。本题也可通过分别计算两个方案的净现值来比较,得出的结论一样。 (二)新旧设备使用寿命不等的情况

当新旧设备是不同的寿命期时,一般情况下,寿命期越长,能给公司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越多,净现值也就越大,所以容易得出寿命期越长项目越好的不正确结论。

为了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可以采取的方法有两种,即年均成本法和最小公倍寿命法。

1.直接使用净现值法

【例6】现有旧设备A和新设备B,其每年现金流出量的情况如下表所示。做出是否更新的决策。 两个不同寿命期项目的年现金净流出量分布 单位:元

年末 旧设备 新设备 0 10000 9000 1 1000 1000 2 1200 1200 3 1500 取折现率为10%,那么旧设备的成本现值为:

P(旧)=10000+1000×(P/F,10%,1)+1200×(P/F,10%,2)+1500×(P/F,10%,3) =10000+909.1+991.68+1126.95 =13027.73(元) 新设备的成本现值为:

P(新)=9000+1000×(P/F,10%,1)+1200×(P/F,10%,2) =9000+909.1+991.68

=10900.78(元)

从它们的成本现值可以看出,旧设备的成本现值大于新设备的成本现值,应该是购买新设备更可取,但是新设备的使用年限只有2年,而旧设备的使用年限是3年,所以只是绝对地比较它们的成本现值大小是不行的。可以采取年均成本法和最小公倍寿命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2.年均成本法

年均成本法就是把投资项目在寿命周期内总的成本现值转化为每年的平均成本,并进行比较的方法。 年均成本的计算公式是:

(应用)

沿用例6的资料,计算出旧设备的成本现值为13027.73元,新设备的成本现值为10900.78元。 旧设备的年均成本=P÷(P/A,10%,3)=13027.73÷2.4869=5238.54(元) 新设备的年均成本=P÷(P/A,10%,2)=10900.78÷1.7355=6281.06(元) 年均成本与成本现值的比较 单位:元 年末 旧设备 新设备 年现金流量 年平均成本 年现金流量 年平均成本 0 10000 9000 1 1000 5238.54 1000 6281.06 2 1200 5238.54 1200 6281.06 3 1500 5238.54 成本现值 13027.73 13027.73 10900.78 10900.78 由于旧设备的年均成本低于新设备的,所以应该选择保留旧设备,于是得到了与直接使用净现值法相反的结论。所以对于寿命期不等的项目或方案,应选择年均成本最低的。 3.最小公倍寿命法

最小公倍寿命法又称项目复制法,是将两个方案使用寿命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比较期间,并假设两个方案在这个比较期间内进行多次重复投资,将各自多次投资的净现值进行比较的分析方法。

沿用例6的资料,旧设备使用年限3年,新设备使用年限2年,两种设备寿命的最小公倍数是6年,在这6年中,旧设备的投资项目可以进行2次,新设备的投资项目可以进行3次。 所以,6年内,旧设备成本现值是:

P(旧)=13027.73+13027.73×(P/F,10%,3)=22815.46(元) 新设备成本现值P:

P(新)=10900.78+10900.78×(P/F,10%,2)+10900.78×(P/F,10%,4)=27354.42(元) 所以,在将两个方案使用寿命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比较期间时,选择成本现值最低的方案,即保留旧设备。

第九章 营运资本决策

第一节 营运资本决策的意义和原则 第二节

一、营运资本决策概念和意义

(一)、营运资本 概念

广义的营运资本又称总营运资本或毛营运资本,是指在公司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占用在流动资产上的资本,有时广义的营运资本与流动资产作为同义语使用。

狭义的营运资本是指净营运资本,即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差额,通常所说的营运资本多指狭义的营运资本。

(二)、营运资本的意义:

1、 公司现金流量预测上的不确定性以及现金流入和流出的非同步性,使营运资本成为公司生产经营活

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运营资本周转是整个公司资本周转的依托,是公司生产和发展的基础。

3、 完善的营运资本决策管理是公司生产的保障。

4、 营运资本决策水平决定着财务报表锁披露的公司形象。 (三)、营运资本决策的原则: 1、 对风险和收益进行适当的权衡 2、 重视营运资本的合理配置:

① 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的比例关系;

② 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股权资本等长期资本的比例关系;

③ 流动资产内部,如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④ 流动负债内部,如应付账款、短期借款等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⑤ 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

3、 加速营运资本周转,提高资本的利用效果的:

营运资本周转是指公司的营运资本从现金投入开始,到最终转化为现金的过程,正因为营运资本的周转是从现金开始到结束,所以又称为现金周转期。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1)存货周转期,是指将原材料转化成产成品并出售所需要的时间。 (2)应收账款周转期,是指将应收账款转换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即从产品销售到收回现金的期间。 (3)应付账款周转期,是指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现金支出之间所用的时间。

营运资本周转期=现金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 若要加速营运资本的周转,就应缩短营运资本周转期,通常可以采用以下途径: (1)缩短存货周转期;(2)缩短应收账款周转期;(3)延长应付账款周转期。

二、营运资本投资决策

营运资本决策管理可以分为流动资产管理和流动负债管理两个方面,前者是对营运资本的投资决策,后者是对营运资本的筹资决策。

营运资本投资决策可以分为流动资产投资策略和流动资产投资日常管理

(一)流动资产投资策略

营运资本的投资策略主要解决在既定的总资产水平下,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各自占有比例的关系问题

1、 宽松型流动资产投资策略(策略A)

在销售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保持较多的流动资产投资,公司拥有较多的现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存货,能够按期支付到期债务。特点:投资收益率低,风险小 2、 适中型流动资产投资策略(策略B)

在销售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保持适中的流动资产投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流入的现金刚好满足支付的需要,存货也刚好满足生产和销售所需。特点:收益和风险平衡, 3、 紧缩型流动资产投资策略(策略C)

在销售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保持较低的流动资产投资,公的现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和存货等流动资产降到了最低点。降低资本占用成本,增加收益;但同时也增加了由于资本不足而不能按期支付到期债务的情形,提供公司的风险。特点:投资收益率高,风险大

(二)流动资产投资日常管理

是流动资产投资策略的执行过程,主要包括现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管理、存货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管好用好流动资产,必须满足以下三个要求:

1、 保证流动资产的需要量,确保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 2、 尽量控制流动资产的占用量, 3、 加速控制资产的周转

三、营运资本筹资决策

营运资本筹资策略是对波动性流动资产、永久性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的来源进行管理,一般分为稳健

型、配合型和激进型三种。 1、 配合型筹资策略:指波动性流动资产所需要的资本用临时性短期负债筹集,永久性流动资产和长期资

产所需要的资本用自发性短期负债、长期负债和权益资本筹集。 2、 稳健型筹资策略:指公司用临时性短期负债筹资来支持部分波动性流动资产,用长期负债、自发性短

期负债和权益资本筹资来支持永久性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和其他波动性流动资产的筹资策略。 3、 激进型筹资策略:指公司不仅用用临时性短期负债筹资来支持波动性流动资产,还用临时性短期负债

筹资来支持部分永久性流动资产,甚至用临时性短期负债筹资来支持长期资产策略。

第二节 现金

一、现金持有动机

公司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主要是为了满足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 交易性需求是指满足公司日常现金开支的需求。

预防性需求是指公司为了预防意外事项的发生而保存一部分现金的需求。 投机性需求是指持有现金以便抓住有利可图的潜在投资机会,从中获得收益。

第三节 应收账款

一、应收账款的功能与成本——功能

应收账款的功能是指它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应收账款的功能包括: (1)增加销售。 (2)减少存货。

应收账款的功能与成本——成本(识记) (1)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

由于投放在应收账款而放弃其他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即为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

应收账款平均占用资本=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

式中:全年按照360天计算;平均收现期是各种收现期的加权平均数。 (2)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

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主要是指在进行应收账款管理时所增加的费用。主要包括调查顾客信用情况的费

用、收集各种信息的费用、账簿的记录费用、收账费用、数据处理成本、相关管理人员成本等。 (3)应收账款的坏账成本。

在赊销交易中,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无力偿还债务,债权人就有可能无法收回应收账款而发生损失,这种损失就是坏账成本。企业发生的坏账成本一般与应收账款发生的数量成正比。 应收账款的坏账成本=赊销额×预计坏账损失率

应收账款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在充分发挥应收账款功能的基础上,降低应收账款的成本,使提供商业信用、扩大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大于相关的各项费用。

二、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即应收账款的管理政策,是公司财务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司要管好、用好应收账款,必须事先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三部分。 信用政策——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公司用来衡量客户获得公司商业信用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如果客户达不到信用标准,便不能享受公司的信用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优惠。

信用标准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作为判别标准,进而划分信用等级。

如果公司的信用标准较严,只对信誉很好、坏账损失率很低的顾客给予赊销,则会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但这可能不利于扩大销售,甚至会使销售量减少。 信用政策——信用条件

信用条件是指公司要求顾客支付赊销款项的条件,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 信用期限是公司为顾客规定的最长付款时间。

折扣期限是公司为顾客规定的可享受现金折扣的付款时间。 现金折扣是公司为鼓励客户提前付款而给予的折扣优惠。

当公司想要通过延长信用期限来增加销售额时,必须考虑由此带来的应收账款成本的增加,将改变信用期限后成本的增加与收益的增加进行比较,然后做出决策。 信用政策——收账政策

收账政策是指信用条件被违反时,公司采取的收账策略。在制定信用政策时,应权衡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应收账款和坏账损失之间的得失。通常可以参照评价信用条件的方法来评价收账政策。 一般而言,收账费用越多,坏账损失越少,但这两者并不一定存在线性关系。 三、5C评估法

5C评估法是指重点分析影响信用的五个方面来评价顾客信用状况的一种方法。 品德(Character) 能力(Capacity)

资本(Capital) 抵押(Collateral) 条件(Condition)

第四节 存货

一、存货的功能与成本——功能

(1)储存必要的原材料和在产品,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

(2)储存必要的产成品,有利于销售。公司的产品一般不是生产一件出售一件,而是要组织成批生产、成批销售才经济合算。

(3)适当储存各种存货,便于组织均衡生产,降低产品成本。各种存货的保险储备还可以防止意外事件造成的损失。

存货的功能与成本——成本

1.取得成本

取得成本是指为取得某种存货而支付的成本,通常用TCa表示。它又分为购置成本和订货成本。 (1)购置成本。购置成本是指存货本身的价值。在不存在批量折扣的条件下,购置成本取决于年需求量D与单价U,与存货持有量决策无关。 购置成本=D×U

(2)订货成本。订货成本是指取得订单的成本,如办公费、差旅费、邮资、电报电话费等支出。 订货成本中有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无关,如常设采购机构的基本开支等,称为固定订货成本,是存货持有量决策的无关成本,用F1表示;

另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有关,如差旅费、邮资等,称为变动订货成本,是存货持有量决策的相关成本,用K表示。

公司要降低订货成本,可以大批量采购,减少订货次数。 订货次数等于年需求量D与每次订货批量Q之比。

购置成本与订货成本之和即为存货的取得成本。

2.储存成本

储存成本是指因储存存货而发生的成本,如仓储费、存货占用资本的利息支出、保险费、损耗费等,通常用TCc表示。

储存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与存货数量多少无关,如仓库折旧、仓库固定职工的工资等,是与存货持有量决策的无关成本,用F2表示。

变动成本与存货数量有关,与存货的库存数量成正比,如存货占用资本的应计利息、存货的保险费等,是存货持有量决策的相关成本,用Kc表示。

公司要降低储存成本,可以小批量采购,减少储存数量。单位存货的年储存成本用Kc表示。

3.缺货成本

缺货成本是指由于存货供应中断而造成的损失。 (1)材料供应中断造成的停工待料损失;

(2)产成品存货或商品存货短缺造成的延迟发货的损失、丧失销售机会的损失以及商誉的损失; (3)采取补救措施而发生的成本,如公司紧急采购代用材料而增加的额外支出。 缺货成本与存货的储存数量成反比,通常用TCs表示。 如果用TC表示存货的总成本,则

最优存货持有量就是使上式中TC为最小的Q。 二、经济批量模型

公司存货管理决策的主要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决定订货批量,即应当订购多少;二是决定订货时间,即应当何时订购。

经济批量模型——基本经济批量模型

经济批量是指能够使一定时期存货的总成本达到最低点的订货数量。

决定存货经济批量的成本因素主要包括变动订货成本、变动储存成本以及允许缺货时的缺货成本。 根据上述假设,存货相关总成本公式为:

式中:TC为与订货批量相关的总成本;D为一定期间存货需求量;Q为每次订货批量;K为单次订货成本;Kc为单位储存成本。

为求出TC的极小值,令公式一阶导数为零,求出使存货相关总成本最低的经济批量Q*。

【例6】G公司外购甲材料的年需求量为3600千克,该材料的单位成本为20元,预计每次订货费用为50元,单位存货年储存成本为4元,计算采购甲材料的经济批量、年最优订货次数、年最优订货周期、经济批量下的存货相关总成本和经济批量下存货占用资本。

第五节 短期筹资

一、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自发性短期负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商品交易中延期付款或延期交货所形成的借贷关系,是由于商品交易中货与钱在时间上的分离而产生的自发性短期筹资。 信用期限是公司为顾客规定的最长付款时间。

折扣期限是公司为顾客规定的可享受现金折扣的付款时间。 现金折扣是在顾客提前付款时公司给予的优惠。 二、现金折扣

按照这种商业信用条件,买方若提前付款,能享受一定的现金折扣;买方若不享受现金折扣,则必须在信用期内付清账款。

如“2/10,n/30”,是指在10天之内付款,可享受2%的现金折扣;若不享受现金折扣,货款应在30天内付清。

在这种情况下,买方如果在折扣期内付款,可在获得短期资本来源的同时,还能得到现金折扣优惠;若放弃现金折扣,则可以在稍长的时间内占用卖方的资本。 若买方放弃折扣,产生的机会成本按如下公式计算:

【例7】R公司购进材料一批,货款总计100000元,信用条件为“3/10,n/30”,该公司在第30天付款。计算放弃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

买方放弃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是较高的,如果不能在放弃现金折扣的信用期间内获得高于这一成本的收益率,那么放弃折扣是不理性的选择。

如果买方面对两家或两家以上提供不同信用条件的卖方,则应当比较放弃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选择机会成本最小的卖方。

沿用例7,R公司还有另一家供应商提供“2/20,n/50”的信用条件,试确定应当选择的供应商。

这一成本低于信用条件为“3/10,n/30”的机会成本,因此应当选择信用条件为“2/20,n/50”的供应商。

三、短期借款

短期借款是公司为解决短期资本需求而向银行申请借入、期限在一年以内的款项。公司举借短期借款,首先应向银行提出申请,经审查同意后借贷双方签订借款合同,办理借款手续,然后取得借款。

第十章 股利分配决策

第一节股利分配概述

一、股利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1、股利分配:是指公司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在兼顾公司发展和投资者及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对实现的税后利润即净利润所进行的分配。股利分配主要是确定净利润中留存收益和向股东分配股利的比例。,税后利润可分配的项目:法定盈余公积金和股利 2、法定盈余公积金

3、股利分配的重要意义:

① 股利分配关系到公司的生产和发展

② 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能处理好公司和经济利益各方的财务关系。 二、股利支付的程序和方式:

必须遵守法定的程序:先由公司董事会提出分配方案,再提交股东大会审议,股东大会决议通过分配预案之后,由董事会向股东宣布发放股利的方案。并在规定的股利发放日以约定的支付方式派发。

法定公积金是从净利润中按比例提取形成的、用于弥补公司亏损、扩大生产经营或转增资本的留存收益。法定公积金的提取比例是10%;当法定公积金累计金额达到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 1、股利宣布日

股利宣布日,即公司董事会将股东大会通过本年度利润分配方案的情况以及股利支付情况予以公告的日期。公告中将宣布每股股利、股权登记日、除息日和股利支付日等事项。 2、股权登记日

股权登记日,即有权领取股利的股东资格登记截止日期。只有在股权登记日这一天登记在股东名册上的股东(即在此日及之前持有或买入股票的股东),才有权分享本期股利。 3、除息日

除息日,即领取股利的权利与股票相互分离的日期。在除息日前,股利权从属于股票,持有股票者即享有领取股利的权利;在除息日当日及以后买入的股票不再享有本次股利分派的权利。 我国上市公司的除息日通常是在登记日的下一个交易日。 4、股利支付日

股利支付日,即公司确定的向股东正式发放股利的日期。公司通过资本清算系统或其他方式将股利支付给股东。

(二) 股利支付方式 1、现金股利

公司支付现金股利时,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公司要有足够的未指明用途的累计盈余;第二,公司要有足够的现金。 2、股票股利

这种股利支付方式对公司来讲,没有现金流出,仅仅是增加了流通在外的普通股数量 此外公司还可以使用财产和负债方式发放股利。

财产股利:是指以公司现金以外的资产支付股利,主要是将公司持有的其他公司的有价证券,如债券、股票作为股利支付给股东。

负债股利:是指公司以其负债向股东支付股利,通常将公司的应付票据支付给股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有公司发行债券抵付股利。

第二节股利理论与股利政策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一、股利理论

(一)股利无关论:

认为股利分配对公司的市场价值不会产生影响。 (二)股利有关轮

认为股利分配对公司的市场价值会产生影响。 1、 一鸟在手理论: 2、 信号传递理论 3、 税差理论 4、 代理理论

(三)影响股利政策的因素 1、法律因素:

①资本保全原则:指公司不能用资本支付股利,应保持资本完整,只能以当期利润或累计留存利润支付股利。

②企业累计的约束:公司必须在能够当期的净利润应首先满足企业累计的法律要求,然后支付股利 ③保持偿债能力原则:公司必须在能够保障偿债能力的前提下派发股利

④税收约束:如公司的留存收益超过法律所认可的合理水平,将被加征额外的税额。 2、公司内部因素 ①变现能力 ②筹资能力

③资本结构和资本成本 ④投资机会 ⑤盈利能力 3、股东因素

①股东控制权的要求

②低税负与稳定收入的要求 4、其他因素

①通货膨胀因素 ②股利政策的惯性

③契约因素; (四)股利政策的类型

1、剩余股利政策

股利政策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确定股利发放率。股利发放率是指净利润中现金股利所占的比例。 确定一个最佳的股利发放率应考虑四个因素: (1)投资者对股利或资本利得的偏好 (2)公司的投资机会

(3)目标或最佳的资本结构 (4)外部资本的可供性和成本

采用剩余股利政策,就是将公司的税后可供分配利润首先用作内部筹资,而后再将剩余的利润向股东分配。采用这种股利政策,当公司存在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时,可按照目标或最佳的资本结构,计算出投资所需要的股东权益资本额,先从可供分配的净利润中留用,然后将剩余的净利润作为现金股利予以分配。 采用剩余股利政策的意义主要在于保持目标或最佳的资本结构,使加权平均成本最低,进而使公司的股票价格达到最高。

剩余股利政策的缺点:由于公司利润水平和投资的资本需求在各个年度会发生变化,所以严格遵循这个政策会导致每年的股利发生变化,即某一年度因投资机会良好,公司可能宣派零股利,在另一年度可能因投资机会少而支付大量的股利。同样,如果各年的投资机会大致相同,利润的波动也会造成股利的变动。 2、固定或稳定增长股利政策

固定或稳定增长股利政策是指公司将每年发放的股利固定在某一水平上并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不变,只有当公司确信未来利润将显著且不可逆转地提高时,才增加年度的股利发放额。 采用这种股利政策,一般绝不削减股利。 采用固定或稳定增长股利政策的意义是: (1)能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2)能满足投资者取得正常稳定收入的需要。

(3)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资本成本并提高公司价值。 3、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是指公司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发放股利,支付给股东的股利随盈利的多少而相应变化。盈利高的年份,股利发放额就会增加;反之,盈利低的年份,股利发放额就会减少。

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的缺点是:当公司盈利不稳定时,采用这一政策会使各年度的股利发放额变化较大,容易造成公司信誉下降,股东投资信心动摇,资本成本升高,股票价格上下波动。 4、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是公司在一般情况下,每年只发放固定的、数额较低的股利;在公司经营业绩非常好的年份,除了按期支付给股东固定股利外,再加付额外的股利。 采用这种股利政策的意义在于:

(1)能使公司具备较强的机动灵活性。

(2)适时而恰到好处地支付额外股利,既可以使公司保持正常、稳定的股利,又能使股东分享公司繁荣的好处,并向市场传递有关公司当前和未来经营业绩良好的信息。

(3)这种股利政策可以使依赖股利收入的股东在各年能得到最基本的收入而且比较稳定,因而对有这种需求的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