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突发性耳聋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突发性耳聋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好走旅游网
突发性耳聋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3-01-18T15:11:59.4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8期供稿 作者: 李曰戟 石青 关丽琴[导读] 目的 探讨突发性耳聋发病时间、年龄、是否伴发眩晕、耳聋类型对疗效的影响。李曰戟 石青 关丽琴(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山西大同 037008)

【摘要】目的 探讨突发性耳聋发病时间、年龄、是否伴发眩晕、耳聋类型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听力损失程度、病程长短、发病年龄不同以及有无伴随眩晕和各种听力曲线类型的11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上以扩张周围血管、神经营养药为主,辅助以吸氧治疗,观察上述因素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病程小于3d内就诊的轻中重度耳聋患者有效率92.1%;发病3-7d就治者有效率86.3%;7d-1月就治者有效率为46.4%。结论 突发性耳聋的疗效与开始治疗时间成正比,越早疗效越好、反之越差。中青年患者治疗效果佳。不伴眩晕的突发性耳聋患者疗效明显好于伴眩晕者。听力曲线呈上升型的预后较好,全聋型预后最差。 【关键词】 突发性耳聋 因素 预后

【中图分类号】R7.4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8-0134-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evant factors of the 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Method :110 patientswho are of different ages and courses of disease without other diseases vasodilator to recovery circulation , while providing the medicinewhich can protect cells and stimulate regeneration ,together with the adjuvant therapies such as oxygen uptake .After a few daystreatment,to a pure tone audiometry and an acoustic immitance measurement ,then compare with the original results before the

treatment .Observe th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treatment. Result: The RR of those who has course of disease less than three days was92.1%, while those who of more than three days and less than a week was 86.3%, while those who of more than a week and less than amonth was 46.4%. Conclusion: The therapeutic of the 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urse ofdisease , age , concomitant symptom and the type of the heating loss .

【Key words】 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Factor Prognosis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不明原因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发生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d内[1],部分有自愈倾向,预后差异较大(有效率为60.3%-94.5%)[2] 。近些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成为目前耳鼻咽喉科的常见急诊。迄今为止,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尚不明了,目前流行的治疗方案呈现了综合性、多样性及个体化性,这使得对其预后影响的研究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11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疗效,旨在探讨其预后与发病时间、年龄、伴随症状及听力损失类型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5年至2008年单耳突发性耳聋住院患者110例,均排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出血性溃疡及精神疾病,且未受过其他改善血夜流变学的治疗。入院经常规检查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与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突发性耳聋标准[1].本组病例中男55例,女55例。12-17岁4例(3.6%),18-25岁8例(7.3%),26-45岁72例(65.5%),46-60岁20例(18.2%),60岁以上6例(5.5%)。发病至就诊时间最短10h,最长一个月。24h内就 诊12例(10.9%),24h-3d就诊26例(23.6%),3-7 d就诊44例(40%),7d-1月就诊28例(25.5%)。伴发眩晕21例(19.1%),不伴发眩晕例(80.9%)。听力表听力曲线平坦型42例(38.2%),上升型8例(7.3%),下降型27例(24.5%),全聋型18例(16.4%),其他型15例(13.6%)。 1.2治疗方法

1.2.1恢复微循环: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发病3d 内就诊患者),银杏叶提取物或己酮可可碱静脉滴注。 1.2.2保护内耳细胞:常用药物有能量合剂,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E及高压氧治疗。 1.2.3促进毛细胞再生: 条件允许可用神经生长因子肌注。

1.3检测:以上治疗10-15d后采用纯音测听与治疗前比较,观察各种因素对疗效的影响。

1.4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 0.25-4KHz各频率听力恢复正常,或达健康耳水平。显效: 以上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dB以上。有效: 以上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dB。 无效:平均听力改善在15 dB以下[1]。

1.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按等级分组资料比较的秩和检测。 2 结果

一个疗程治疗后治愈31例,显效27例,有效28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78.1%。

2.1不同年龄患者的疗效比较:45岁之内者有效率为83.3%,46-60岁者有效率为70.0%,大于60岁以上者有效率33.3%。

2.2不同发病时间疗效比较:病程小于3d内就治的轻中重度耳聋患者其有效率达92.1%,起病3-7d 救治者有效率为86.3%,7d-1月救治患者有效率为46.4%。

2.3是否伴发眩晕疗效比较:伴有眩晕者有效率42.8%,不伴眩晕者有效率86.5%。

2.4不同听力曲线疗效比较:听力曲线平坦型的有效率73.8%,上升型的有效率100.0%,下降型的有效率62.9%,全聋型有效率27.8%,其他型有效率66.7%。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了,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内耳血循环障碍、病毒感染、病毒-血管综合因素\\迷路窗膜破裂和血管纹机能障碍等几种,而病毒感染[3]及内耳血循环障碍可能是最主要的病因。目前,治疗的基本原则多倾向于恢复微循环,保护内耳细胞,尽力阻止坏死及凋亡的出现,促进毛细胞的再生。

3.1疗效与年龄的关系:本组资料显示,患者年龄大于45岁者预后不佳,且表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耳聋自愈者明显减少,能够证实年长者耳蜗功能反应和毛细胞恢复能力逐渐减弱。

3.2疗效与发病时间的关系:脑血管一旦闭塞,缺血缺氧区的组织细胞快速发生电化学链式瀑布样反应,同时兴奋性氨基酸、钙离子和自由基三者之间互相促进形成恶性循环,使急性可逆性损伤向不可逆转变。内耳血供是无侧支循环的迷路动脉在到达内耳前行径扭曲或呈螺旋状,益发生供血障碍。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最好于6h内诊断并治疗。据2004年北京同仁医院听力诊断中心的回顾性研究发现,在发病早期合理有效的联合用药可取得较好的疗效[4],与本文统计结果一致。这是由于内耳毛细胞的再生可能性不大,而神经纤维及突触可以再生。故而早期施之可望获得较好的疗效。

3.3疗效与伴发症状的关系:耳蜗、前庭和半规管的血供同源于迷路动脉,尤其蜗底1/4耳蜗及部分前庭和半规管共同由前庭耳蜗支供给,当迷路动脉或前庭耳蜗支发生供血障碍时除表现为突发性耳聋外常导致前庭功能而伴发眩晕。国内报道重度耳聋或全聋者多伴发前庭功能重度障碍或消失。孔维佳等[5]亦发现伴有眩晕者其听力损失均较重,疗效亦差,说明耳蜗与前庭同时受累时耳蜗损害重前庭损害亦重。

3.4疗效与听力曲线的关系:大多数研究表明,低频听力损失程度对预后无明显影响,但高频区听力损失程度明显影响预后。多数研究证明听力图为上升型的突发性耳聋疗效及预后较好[6]。平坦型病因可能是血管纹的功能障碍或耳蜗血管血供障碍及组织缺氧,虽然毛细胞也受损,但至少内毛细胞的损伤是可逆的。而全聋型是耳蜗总动脉的血拴形成或血管栓塞,已经造成毛细胞的严重损伤较难恢复,故全聋型预后较差[6]。本组资料亦显示听力曲线上升型、平坦型预后较好,下降型次之,全聋者预后最差。

综上所述,由于突发性耳聋病因的复杂性和治疗不统一性,使得突发性耳聋总体治愈率无法精准推测,对于突发性耳聋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仍需进行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突发性耳聋诊治和治疗指南(2005年,济南)[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569.

[2]杨士明,顾瑞.我国突发性耳聋研究论文评价[J].中华耳鼻咽喉杂志,2004,39:241-243 .

[3]李和清,认基浩,卢永德.突发性耳聋血清病毒特异性IgM 抗体及No检测的初步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2002,9:133-134. [4]陈秀伍,刘鋋,廉能静等.突发性耳聋的药物治疗[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4,11:223-225 .

[5]孔维佳,师洪,汪吉宝等.高压氧辅助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评价[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7:309-400. [6]Mattox DE. Natural history of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J]. Annotol Rhinol Laryngol,1977,86:4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