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的迅速发展,我国在科、教、文、卫等方面取得令
人瞩目的成就。在这个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本人于2011年暑期对重庆市巫溪县的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从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字:教育行政 农村教育 教育管理 资源
(一)、对低年级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都知道,一个学生如果上好了一年级,打好了基础,孩子们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以后学习就会轻松。可是,乡村的孩子,为什么就会偏偏得不到那决定自己命运的那“成功的一半”呢?在这里,我们不必说乡村孩子的社会教育没有城里的孩子好,也不必说乡村孩子的家庭教育没有城里的孩子好,更不必说乡村孩子连一年的学前教育都上不上,而城里孩子却能上上三年的幼儿园教育,单就一年级的教育来说,乡村的教育也是问题多多,令人担忧。一年级班里的学生过多,难以实现小班教学,往往只好让六七十个学生挤在一个班里上课。虽然早已告别了三四个人挤一张桌子的时代,但一个小教室要容纳那么多学生上课,光桌椅的拥挤,就让人感到难受,还谈什么在课堂上搞活动呢?这对于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上学无疑是一种受罪;对教师来说,他们往往会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叹息声中不知不觉地没有给我们的下一代献上优质教育。再加上乡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生活习惯、文化水平上的悬殊过大,没有城里上过幼儿园的学生那样整齐划一。在一个班里,往往有八九岁乃至十几岁的一年级学生不说,就班里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水平上的差异,也会给教育教学工作增加不少难度。由于乡村的家庭文化差异过大,有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不让去上的,有孩子刚到学龄就教会数千字的,有到了学龄连前后左右南北上下都分不清的。对于这样鱼龙混杂的一班一年级学生,如领导不重视,教师也把它没有办法。久而久之,在乡村的学校里便形成了“放羊式”的教一年级的习惯,出现了实际在校上一年级的学生多,而考核评估表上的学生少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以往对一所学校的考核评估过分注重升学班级的成绩,根本就不理会低年 级的学习情况。因此,对农村低年级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已成为农村教育的突出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虽然国家出台多种政策要对农村教育加大投入,但是对
于这样一个交通不便,山高林密,经济落后的边缘区县来说实施起来实在是困难重重。一方面,一些山区的孩子不光说学前教育就连上小学都是问题,主要是山区里面没有学校,要读书得到最近的镇上的学校去读书,怎么也得有个十来公里,对于五、六岁的孩子来说这就是一个较大的问题,父母为了让孩子读书,大多外出打工,也没可能天天接送孩子上学,所以很多孩子在学校与家的距离就成了大问题,在目前国家的政策也不可能达到那个水平。
(二) 、教育管理的人文性和科学性不够。教育发展的主阵地在学校里。学校的管理者都在追求学校的发展,都为了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但学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成果上。因此,学校发展从来都是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果,直接以学校发展为目标是难以实现学校发展的。学校发展的中心应当是学生发展,但教师在学校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要实现学生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素质和敬业精神。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便成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发展是实现学校发展最主要的途径。可是,长期以来,教师的发展被管理者忽略了,被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给掩盖了,被虚伪的师道尊严给蒙蔽了,被人们普遍的漠视或遗忘了。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学校作为学生发展的场所是天经地义的,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主导者”,他们应该“闻道在先,业有专攻”,应该早就是“学高之师,身正之范”了,教师一边工作一边发展,似乎没有必要了。这一观念直接导致一些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一成不变的教学活动”。由于缺乏对岗位成才的认识,缺乏专业发展的意识,他们参加教学改革和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效能的动力不足,专业水平提高缓慢,面对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更多的是无动于衷。教师成才动力不足,学校管理滞后,已经成了阻碍课改与教改的重要因素。
(三)、在管理过程中,多以学生成绩论英雄。把原本复杂多变的、动态发展变化中的教育教学活动,用简单的、静态的和短视的分数成绩来衡量,来给教师排队,评级。使效能评估的目的不仅偏重了最后阶段的考试成绩,忽略了教学过程和发展过程,而且漠视或忘记了评估的改进功能。长此以往,同事之间养成了明争暗斗的不良习惯,难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真诚地合作共进。
(四)、在资源运用上,过分强调标准化、一律化。常常被上级文件、条例、
规章制度所控制,对资源的利用,特别是资源的特殊用途,过分注重循例申请,等待特批。这就造成了教职工对闲置资源宁可不用,也绝不愿“违章”开发利用的不良习惯。这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大家都怕开发利用闲置资源的手续纷繁复杂,恐怕好心办成了坏事,怕失败了没法交待,就干脆放弃了开发利用资源的念头。渐渐养成了甘愿做执行上级指定任务的听令者,循规蹈矩,与领导始终保持高度的一致,以赢得领导的欢心,不思进取的不良习惯就自然而然的养成了。
(五)、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不到位,使教育陷入了“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这一点,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是严重。教育行政管理者既不愿考察研究当地教育布局和事业发展的规划问题,也不愿做学校的各项工作——诸如输送信息、参加培训和学术研讨以及配备人、财、物等方面的“服务”者,却善于借助“监督”学校办学方向、执行政策法规、考评教育质量与效益的名誉,施行人事调配权,借“协调”教育及管理中的各种关系之名,沽名钓誉。似乎成了管理就是开会传达文件,管事专为应付检查和批评训人,管人只会罚款,远调。 (六)、中学教育以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分开,这就造成了学生的“两极分化”,重点中学的学生成绩优秀,而且收费较高,而普通中学的学生成绩就不那么理想了,而且收费要便宜一点。于是许多学生成绩不是很好,或是家庭经济条件稍差一点的学生选择了普通学校,而学校与学校之间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的教育。这就是一个误区,首先在起点上,两所学校就有很大的差别,怎么能用相同的考核因素来评价学校。其次是对于学生,一些同学因为自己没有进入重点中学而感到自卑,这也就造成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减少了些。最后就是对老师,一些老师为了让自己的成绩好,早点评级,于是在工作之就学习以考入当地的重点中学,这样老师不是为了更好的教育而学,而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和职称而学习。所以很多老师就通过每年的考试进入当地或外地的重点学校,当然也不能说这种做法不对,毕竟是人往高处走,但就是这样,就造成普通中学的教师力量削弱,师资流失,最后造成“两级分化”,差的学校更差,重点中学在师资上更强。这也就导致以后普通中学的招生,升学成了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经思考给出几条建议:
一、国家是不是可以在山村建立希望小学,小学包括学前教育,从城区招聘有经验的一小部分老教师,大部分教师要来自高校毕业生。
二、为解决学生上学路程遥远问题,是否能为每个学校购买三到五辆面包车,由国家招聘司机,和解决工资问题。
三、中学是否可以不再分重点中学和普通高中,而是分成中学和技术学校,这样喜欢技术的学生可以学到实用的技术,而善于学习文化知识的学生可以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
四,对于教学资源,可不可以适当放松管理,让教师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资源和加强自身的学习与实践。
五、对于教师的考核方式是不是可以有更好的方法,比如说:可不可以以教师平时的教学评论作为主要依据,而教学结果只作为参考。
六、是否可以考虑教师不能随意调动,优秀教师或者说是有经验的教师按学校学生规模来按比例分配。
以上建议纯属个人意见,言辞不妥之处还望见谅。总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未来的发展,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