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012年)
北京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综合办公室二○○八年九月
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目录
序言 一、规划背景 (一)现状 (二)问题 (三)机遇与优势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建设原则 (三)建设目标 三、建设任务 四、投资标准与概算
五、2009年建设任务与投资安排 六、保障措施
序言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的公共设施,包括公用事业、公共工程、农村环境和交通设施等,是农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处于重要的先导地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对于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动首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强化首都功能,使发展成果惠及郊区广大农民,特编制《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年—2012年)》。
本规划所说“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是专指郊区范围内村庄的街坊路、安全饮水、污水处理、
厕所改造和垃圾处理五方面的建设。
本规划是对全市郊区“十一五”规划中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具体部署,是本市各级政府
及其有关部门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农村改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环卫专业规划》等规划的具体落实。
本规划规划年限为2009年—2012年(本届政府任期内)。 本规划规划范围为13个郊区区县的村庄。
本规划编制数据来源:《2007年北京市统计局的统计年鉴》、《北京市村庄体系规划》(2006
—2020)、10个远郊区县编制的村庄体系规划(2006—2020)、2006年79个市级试点村统计数据、2007年120个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村统计数据、调查组随机抽取的200个村庄样本数据。 本规划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农村改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环卫专业规划》、《北京市山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北京市山区协调发展规划》。
截至2006年底,北京市共有183个乡镇(其中41个乡,142个镇),3957个行政村,常住户143.6万户, 常住人口501.6万人,其中户籍住户117.5万户,户籍人口292.2万人。 依据10个远郊区县编制的“村庄体系规划(2006—2020)”,10个远郊区县共有3647个行政
村,其中重点村2075个,63万户,164.4万人,一般村1572个,36.7万户,89.3万人。 根据统计局统计资料,近郊3个区共有32个乡镇,310个行政村,18万户,38.5万人。 据调查统计,目前郊区楼房村庄159个,其中近郊区有6个,远郊区县153个,这些村庄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在未来四年建设中暂不安排这些村庄。
据此,本规划需要建设的远郊区县重点村有1709个,总户数为43.4万户,总人口为113万人;一般村1423个,32.05万户,78.6万人。
三个近郊区还有267个村需要建设,这些村有14.54万户,28.3万人。
北京市远郊区县村庄类型统计表
单位:个
区县 平谷 房山 怀柔 门头沟 密云 顺义 延庆 大兴 通州 昌平 合计 类型 重点村 一般村 合计 177 238 217 96 224 67 114 63 177 235 264 254 250 176 150 2075 103 162 122 277 304 154 1572 338 426 376 527 480 304 3647 273 462 284 北京市村庄基础数据一览表
内容 13区县 村数(个) 3957 户数(万户) 人口数(万人) 117.7 292.2 总 数 总 数 整体推进改造 重点村 楼房村 10个远郊区县 未改造 总数 一般村 楼房村 未改造 总数 3个近郊区县(朝海丰) 整体推进改造 楼房村 未改造
一、规划背景
3647 2075 362 4 1709 1572 149 1423 310 37 6 267 99.7 63 19.5 0.1 43.4 36.7 4.65 32.05 18 3.05 0.41 14.54 253.7 164.4 51.2 0.2 113 89.3 10.7 78.6 38.5 9.3 0.9 28.3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市相关部门及郊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郊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市各部门落实城乡统筹方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加大了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从2006年抓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开始探索到2008年,全市共投入26亿元,对79个试点村和320个整体推进村实施了村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平均每个村庄投入651万元。各区县、乡镇政府也安排了一定资金投入村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有力地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了发展环境,带动了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培育了新型农民,加
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民对近几年村庄建设予以高度评价,同时也强烈呼吁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建设力度,早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如按照前三年村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全面完成剩余村庄的建设,需10年以上时间。根据农民呼声和财力的增长情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提速,为此我们编制本规划,利用四年时间,实现本市村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 (一)现状
1.街坊路硬化。2006年以前北京市乡村公路实现了“村村通”,但只是通到了村口,村内街坊路市政府没有专门资金给予支持建设,一些村庄街坊路虽然也进行了硬化,但多是村集体利用集体积累进行建设的,因此存在标准低、质量差的问题。2006年进行新农村建设以后,市政府重
点支持了市级试点村、整体推进村路面硬化,由市交通委、市发展改革委各补助三分之一的资金,实施了399个村庄、1644万平方米街坊路硬化,农村地区的出行条件开始得到改善。具体调查统计情况如下:
硬化率。全市村庄街道面积硬化率85.4%,其中主要街道92.4%,次要街道78.46%。“重点村”主要街道面积的硬化率为93.8%,次要街道面积的硬化率为79.92%。“一般村”主要街道面积的硬化率为91%,次要街道面积的硬化率为77%。
硬化时间。村庄路面硬化时间在两年以内的占37.5%,3—5年的占34.0%,6—10年的占17.6%,10年以上的占10.9%。
路面结构。主要街道的路面结构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占32.5%,水泥混凝土面层的占67.5%;次要街道以水泥混凝土面层为主,占78.4%,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占18%,其他类型的占3.6%。 2.安全饮水。北京市村庄供水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1985年为群众改水阶段,1986—
2004为自来水普及阶段,2005年至今,为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建设阶段。经过四年的努力解决了199万农民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至此《北京市农民安全饮水“十一五”规划》将提前两年完成。 3.污水处理。截止到2007年底,全市已有48个乡镇和481个行政村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其中包括80个重要地表水源地和52个小流域治理村。全市村镇污水设计处理能力达到26.5万立方米/天,污水处理率为27%(包括户厕改造),其中村级处理率达到12%,其中重要水源保护区村镇污水处理率达到34%。
4.厕所改造。群众性较大规模的农村户厕改造开始于1991年。1991—1995年期间完成17.68
万户双瓮漏斗式和双格化粪池式户厕改造,1996—2000年完成14.49万户三格化粪池式户厕改造。2001年起全面实施户厕改造,每年改厕近5万户,“十一五”期间每年改厕近10万户,截至2007年农村改厕78.66万座,卫生厕所普及率为66.94%,其中三格化粪池式厕所改造42.46万座。 农村无害化公厕的改造建设起步较晚,2005年开始改造试点,当年完成了101座农村公厕,截至到2007年已改造1498座公厕,占农村总公厕的14.6%。
截止到2007年底郊区农村户厕改造统计表
2007年底卫生厕统计局统累计卫生所普及区/县 计农村总厕所户数 率 户数 (万户) 朝阳区 7.1 3.05 42.96 23.24 0.47 0 1.18 0 0 1.4 (万户) (%) 及率(%) 粪池式 气池式 水冲式 厕所普三格化三联沼水道式斗式 替式 型 无害化完整下双瓮漏双坑交其他类累计卫生厕所类型(万户) 海淀区 丰台区 通州区 顺义区 大兴区 昌平区 房山区 门头沟区 平谷区 怀柔区 密云县 延庆县 合 计
4.8 5.8 14.7 12.8 10.7 9.0 15.6 3.1 8.0 7.3 11.4 7.2 117.5 0.33 5.26 8.193 12.2 6.93 5.9 6.43 1.7 4.99 6.7 11.08 5.89 78.66 6.88 6.88 0.33 0 0 0 3.17 2.7 0.98 0 0 0.2 0 0 0 0 0 1.01 2.97 90.69 73.28 1.08 56.73 35.53 2.253 0.07 95.31 79.38 3.66 0.01 5.51 2.0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33 0 3.54 0.74 2.36 64.77 64.77 3.92 0.078 2.91 0.026 65.56 65.56 5.3 0 0.6 0.49 0.45 0 0.53 0.01 41.22 41.22 5.32 0.09 54.84 44.19 0.91 62.4 62.4 0 3.34 0.053 1.58 0.019 0 0 0 0 0 0.3 0 0 0.85 94.78 43.29 3.16 97.19 90.7 10.34 81.81 49.03 2.38 66.94 54.7 42.46 0.3 14.36 1.64 5.51 14.39 5.垃圾处理。2001年以来,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从城乡结合部地区开始启动,逐步将管理范围向郊区农村地区延伸。2002年提出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密闭化管理。截至到2008年底农村垃圾密闭化管理基本实现全覆盖。
据调查统计,北京10个远郊区农村垃圾日产量约为3642.8吨,3个近郊区农村垃圾日产量约为448吨。
调查统计显示:94.7%的村庄已有垃圾收集设施;48.4%村庄的垃圾部分或全部转运到区县垃
圾场集中处理,41.1%村庄的垃圾部分或全部为村镇简易填埋,1.6%村庄的垃圾集中焚烧,8.4%村庄的部分或全部为随意堆放;有85.6%的村庄配有垃圾收集车。其中,28.4%的村庄同时拥有机动和人力垃圾车,28.9%的村庄只有机动垃圾车,25.3%的村庄只有人力垃圾车,17.4%的村庄无垃圾车;95.8%的村庄有专职保洁员或兼职保洁员。目前,村级保洁员队伍没有编制,村级保洁主要由以下途径:①村庄聘请本村富余人员;②聘请专业队伍;③环卫中心负责方式。
垃圾收集处理现状表(对190个村抽样调查结果)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内 容 收集垃圾设施 垃圾分类 集中处理 简易填埋 集中焚烧 随意堆放 机动和人力车均有 机动车 人力车 无垃圾车 保洁员 村庄数量(个) 180 38 92 78 3 16 54 55 48 33 182 占抽样数百分比(%) 94.7 20.0 48.4 41.1 1.6 8.4 28.4 28.9 25.3 17.4 95.8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些村庄街坊路还未硬化,有些已硬化路面破损严重。有10%的村庄主要街道、20%的村庄
次要街道没有硬化;硬化过的路面,有64%的主要街道、49.8%次要街道路面有破损。 2、一些村庄街坊路硬化后缺少绿化。还有70%的村庄街坊路没有实现绿化。
3、村庄饮水管网老化问题严重。运行10年以上且老化的管网达8000km,存在压力不足、“跑冒滴漏”的现象。同时尚有50万农户没有安装水表。
4、污水处理设施总量不足。目前,只有480个村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占应建村庄的38%。
5、无害化户厕、村公厕改造任务还很重。目前还有40.2万户户厕和85.4%的公厕需要改造。 6、部分农村垃圾消纳问题严重。目前正规垃圾填埋场建设还相对滞后,现有垃圾填埋场存在运输距离远、成本高的问题。
7、长效管理滞后。由于管理机制还不完善,费用问题还没有解决,造成一些设施建好后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机遇和优势
1.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为我们开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近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均提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农民饮水安全、改厕、行路等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2006年北京市委3号文件提出了《关于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并提出“抓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从解决农民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重点抓好道路、饮水、垃圾、污水和粪便处理等五项建设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为我们
开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积极努力共同推进。
2.近几年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为加速推进村庄基础设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近三年,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抓了一大批试点。通过试点,我们得到多方面的启示: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综合协调,加大统筹;必须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必须着眼于体制机制创新,强化部门联动和政策支撑;必须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主体;必须建管并重,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率。这些启示是我们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基础建设的宝贵财富,为加速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3.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基础和保障。近年来,随着北京的深化改革与发展,经济建设增幅很大,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2007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92.6亿元,比2006年增长33.6%;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达到130多亿元,比2006年的111.8亿元增加18.2亿元。2008年奥运会之后,随着市财力的更快增长,市政府用于郊区的投入将会有明显的增加,力度进一步加大,郊区农村基础设施将迎来一个建设的大好时期。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首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部门联动、政策集成,强化政府职能,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强化规划引导
作用,强化农民主体地位。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村发展环境,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为目标,科学有序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
施建设。提高郊区文明程度,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提供基础条件和物质保障。 (二)建设原则
1、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公共财政的投向和结构,与区域功能定位相结合,充分考虑城市化进程、人口变动、区域发展现状等因素,统筹确立村庄建设的重点和公共财政向农村的倾斜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逐步使村庄基础设施水平与全市城市化进程相协调。
2、规划先行、分类推进。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进行建设的村庄必须先行编制村庄规划,并按规划安排建设项目,推进中坚持”先重点、后一般,先地下、后地上,缺什么、补什么“的方针,广泛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模式,针对不同村庄、不同特点、不同建设需求,有计划分类指导,按标准分类推进,并实现集约、节约、环保、安全、高质量的建设。
3、部门联动、政策集成。市、区两级政府要建立高效运行机制,搭建工作平台,明确部门职
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通过选项聚焦,将分散的资金集成使用,努力实现资源整合、成果共享,形成共同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工作格局。
4、尊重主体,分级负责。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在村庄建设中,从规划设计、建设项目确定、工程建设、工程监督、建后管护等,通过村规民约等制度设计,让农民全过程参与,在参与中增加收入、享受建设成果,同时培养责任意识。区县政府作为村庄建设的工作主体,要按照全市总体要求,加大辖区内统筹协调力度,认真履行分类指导、组织实施职责。市相关部门要精简审批环节,围绕规划把关、建设标准制定、检查评估验收等重点环节,做好服务工作。
5、建管同步、机制创新。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突出实效,建管同步,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
紧扣管理环节,以利益为纽带,创新体制机制。工程建成后,及时进行产权移交,明确管理主体,确立管护责任,健全管理制度,实现政府投资效益最大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6、培育产业、富裕农民。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既要解决好农村环境改善问题,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又要营造好农村创业条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要因村制宜,根据城镇、丘陵山区、生态涵养区、平原等不同区域的村庄特色和资源特点,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发展农家乐、农村休闲观光旅游、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农民庭院经济紧密结合,拓宽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互动。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提升郊区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为郊区农民提供便捷、安全、高效、全覆盖的公共服务。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均衡发展。逐年增加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到2012年,基本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与城市相适应。基础设施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建立起以需求为导向,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农村基础设施服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市场竞争和激励机制,提高设施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2、具体目标
街坊路。到2012年,村庄未硬化街坊路要基本实现硬化,破损严重的路面进行大修,局部破损路面进行修复。完成硬化的街坊路两侧要基本实现绿化。
安全饮水。10年以上老化管网全面进行改造,推行一户一表工程,向计量化、节约化目标迈
进,实现节约用水。继续完成市爱卫会和市财政局联合下发的”十一五“期间农村改水工作计划中规定的工作。
污水处理。到2012年底重要地表水源保护地村庄、民俗旅游村庄建成污水处理系统,其它地区村庄依据需要建设排水边沟,污水量大的村庄将污水集中后采用简易处理方式进行处理。 厕所改造。未进行改造的户厕实现全面无害化改造。对已经进行过改造,但未采用三格化粪池式、未达到无害化标准的户厕,采用三格化粪池式进行升级改造,使其达到无害化的要求,最终实现农村无害化户厕改造率达到95%以上。
到2012年规划重点村和民俗旅游村庄实现村村建有无害化卫生公厕。
垃圾处理。到2012年实现郊区农村垃圾分类设施基本覆盖。以乡镇为单元建立可回收利用垃圾分类包装设施及资源化利用设施,较好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在边远山区垃圾运出成本比较高且困难的乡村,建立符合环保要求的小型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实现减量化,减少填埋量和运输成本。四年内将48个边远山区乡镇建设完成。
长效管护机制。以村庄或乡镇为单元建立起专兼职结合的管护队伍,出台管护标准,制定管护制度,建立资金保障,健全监管体系,实现长效管理。 三、建设任务 (一)街坊路建设
1、街坊路路面。完成未硬化街坊路面积2600万平方米,其中重点村庄的硬化面积2106万平方米,远郊一般村及近郊村的硬化面积494万平方米。大面积破损路面1000万平方米,规划四年
内全面进行大修。其中重点村庄730万平方米,远郊一般村及近郊村270万平方米。因局部小面积破损需要修补维护的2334万平方米,其中重点村庄的修补面积1727万平方米,远郊一般村及近郊村的修补面积607万平方米。
北京市村庄街坊路建设总任务计划表
单位:万平方米
建设任务 建设内容 未硬化路面面积 需要大修路面 局部破损需要修补路面面积 合计 重点村 远郊一般村及近郊村 合计 主要街道 次要街道 小计 主要街道 次要街道 小计 1249 438 1024 2711 857 292 703 1852 2106 730 1727 4563 293 162 360 815 201 108 247 556 494 2600 270 1000 607 2334 1371 5934 北京市村庄街坊路建设年度任务计划表
单位:万平方米
建设时间 任务及投资 主要街道 重点村 未硬化街道路面 远郊一般村及近郊村 次要街道 主要街道 2009 2010 2011 2012 合计250 320 350 329 124150 160 290 257 85720 20 100 153 293次要街道 主要街道 重点村 次要街道 需要大修路面 主要街道 远郊一般村及近郊村 次要街道 主要街道 重点村 次要街道 局部破损需要修补的路面 主要街道 远郊一般村及近郊村 次要街道 总计 41 48 52 60 201100 100 100 138 43820 20 110 142 29220 20 20 102 16220 20 30 38 108300 280 224 220 102205 320 93 85 70320 20 100 220 36020 20 133 74 2471166 1348 1602 1818 593 2、街坊路两侧绿化。完成剩余70%未绿化村庄街坊路的绿化任务,绿化面积2493万平方米。 (二)安全饮水
进行老化管网改造8000公里,解决压力不足、“跑冒滴漏”等问题;50万户安装节水水表,向计量化、节约化方向迈进;
北京市村庄安全饮水建设任务年度计划表
建设时间 2009 2010 老化管网改造 完成1600公里的老化管道改造 完成1840公里的老化管道改造 一户一表节水工程 一户一表节水改造10万户 一户一表节水改造11.5万户 2011 2012 合计 (三)污水处理
完成2160公里的老化管道改造 完成2400公里的老化管道改造 8000公里 一户一表节水改造13.5万户 一户一表节水改造15万户 50万户 1.地表水源保护地村庄、市级民俗旅游村庄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情况。截至到2008年底,重要地表水源保护地村庄需要做污水处理的村庄有266个,其中重点村庄196个,一般村庄70个。市级民俗旅游村庄(扣除同时是水源保护地村庄个数)需要做污水处理的共130个,均为重点村庄。北京市重要地表水源保护地村庄污水处理情况和北京市市级民俗旅游村污水处理情况详见以下列表:
北京市重要地表水源地村庄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情况统计表 村庄总数 区县 (个) 重点村 一般村 延庆 怀柔 密云 房山 合计 62 64 84 24 234 11 20 50 18 99 小计 73 84 134 42 333 已建污水处理设施村庄 (个) 重点村 一般村 5 18 11 4 38 1 9 18 1 29 小计 6 27 29 5 67 未建污水处理设施村庄 (个) 重点村 一般村 57 46 73 20 196 10 11 32 17 70 小计 67 57 105 37 266 北京市级民俗旅游村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情况统计表
在水源保护地 民俗旅游村总数 区县 (个) (个) 朝阳区 海淀区 丰台区 延庆 昌平 平谷 顺义 怀柔 密云 房山 门头沟 通州 大兴 总计 1 1 2 20 20 21 4 22 18 22 12 2 9 154 0 0 0 4 0 0 0 3 8 9 0 0 0 24 的民俗旅游村庄 不在水源保护地的民俗旅游村庄(个) 已建污水 数量 处理设施 1 1 2 16 20 21 4 19 10 13 12 2 9 130 1 1 0 3 3 6 0 5 3 4 3 0 1 30 处理设施 0 0 2 13 17 15 4 14 7 9 9 2 8 100 未建污水 2009年—2012年重点完成366个重要水源保护地重点建设村庄和民俗旅游村庄污水处理工程建设。
2.地表水源保护地村庄、市级民俗旅游村庄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年度任务分配。为加快水源保
护地及民俗旅游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计划两年内将这些村庄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
污水处理村庄年度分配 年度分配 村庄数量(个) (四)厕所改造
1.户厕改造。2009年—2010年完成18.65万户的农村户厕改造任务,2011—2012年完成21.55
2009 178 2010 188 万户(双瓮漏斗式、双坑交替式等)户厕升级改造任务。到2012年北京市农村户厕改造全面完成,并实现“农村无害化厕所(户厕)普及”的目标。
户厕改造年度分配计划表
建设时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合计 户厕改造(万户) 8.65 10 10 11.55 40.2 建设村庄数量(个) 291 337 337 389 1354 2.无害化公厕改造。北京市现有1709个规划重点村、154个民俗旅游村庄和267个近郊区村庄待建无害化公厕,其中154个民俗旅游村庄中有86个村庄是规划重点村,因此,2009年—2012年规划期内将有1623个规划重点村、154个民俗旅游村庄建设和267个近郊区村庄建设公厕,按
照规划重点村建2座,民俗旅游村和近郊区村庄建3座的标准,需要建设4509个公厕。
农村公厕改造年度建设任务计划表
重点村 建设时间 村数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总 计 325 373 438 487 1623 公厕数 650 746 876 974 3246 村数 30 35 40 49 154 公厕数 90 105 120 147 462 村数 50 60 70 87 267 公厕数 150 180 210 261 801 村数 425 483 562 574 2044 公厕数 890 1031 1206 1382 4509 民俗旅游村 近郊区村庄 合计 近郊区由于外来人口比较集中,考虑建设二类标准公厕。
远郊区县规划一般村在规划期内根据村庄发展需要,按照三类公厕标准酌情考虑公厕建设,具体建设村庄数量在年度计划中进行调整。 (五)垃圾处理
1、垃圾分类设施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四年郊区农村垃圾分类设施实现基本覆盖。每镇购置3—5辆分类垃圾运输车,四年在全市183个乡镇基本配齐。在平原135个乡镇,每个乡镇建一个垃圾资源再利用生产场,每乡镇建2—3个分类垃圾储存场所及集中打包设备。
2、小型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在48个边远山区乡镇,每个乡镇建设3—4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基地,每个基地配备6—8台高科技无害化垃圾处理设备,同时安排建设专门处理场所,用于
垃圾处理设备安装工作。 (六)长效机制建立
加强资金投入,配备专兼职人员,完善全市村庄街坊路35613公里的管护,确保已建成496个村庄和未建成396个村庄的安全饮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转和维护,规范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确保垃圾处理设施的有效使用。 四、投资标准与概算
按照《北京市新农村主要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参照标准》(试行),并根据近几年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投入,对2009-2012年村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做出初步概算。 (一)街坊路
1、街坊路路面。未硬化路面硬化投资。重点村主要街道的路面硬化投资按105元/平方米的标准计算,次要街道的路面硬化投资按90元/平方米的标准计算,建设投资为208275万元。一般村主要街道的路面硬化投资按90元/平方米的标准计算,次要街道的路面硬化投资按75元/平方米的标准计算,建设投资为41445万元。
大面积破损路面大修费用。按照《北京市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06]77号)规定,大修工程费“村道每公里40万元”,折合主要街道80元/平方米,次要街道按65元/平方米的标准计算,总投资为54020万元。一般村庄均按65元/平方米的标准计算,总投资为17550万元。
局部破损维修费用。路面维修投资按65元/平方米的标准计算,总投资为151710万元。
街坊路建设投资年度计划表
面积单位:万平方米;投资单位:万元
建设时间 2009 任务及投资 主要街道 重点村 次要街道 未硬化街道路面 主要街远郊一般村及近郊次要街村 道 主要街道 重点村 次要街道 需要大修路面 主要街远郊一般道 村及近郊次要街村 道 投资 1300 1300 1950 2470 7020 面积 20 20 30 38 108 投资 1300 1300 1300 6630 10530 面积 20 20 20 102 162 面积 投资 20 1300 20 1300 110 7150 142 9230 292 18980 投资 面积 投资 3075 100 8000 3600 100 8000 3900 100 8000 4500 138 11040 15075 438 35040 面积 41 48 52 60 201 道 面积 投资 20 1800 20 1800 100 9000 153 13770 293 26370 面积 投资 150 13500 160 14400 290 26100 257 23130 857 77130 面积 投资 250 26250 320 33600 350 36750 329 34545 1249 131145 2010 2011 2012 合计 主要街道 重点村 次要街局部破损需要修补的路面 远郊一般道 村及近郊次要街村 道 资金总计 道 主要街面积 投资 面积 投资 面积 投资 面积 投资 300 19500 205 13325 20 1300 20 1300 91950 280 18200 320 20800 20 1300 20 1300 106900 224 14560 93 6045 100 6500 133 8645 129900 220 14300 85 5525 220 14300 74 4810 144250 1024 66560 703 45695 360 23400 247 16055 473000 2、街坊路两侧绿化。按照每平方米20元计算,绿化面积2493万平方米,总投资49860万元。
街坊路两侧绿化面积及投资年度分配表
年度 绿化面积 450 (万平方米) 投资额 9000 (万元) 注:此年度分配任务是按照街坊路建设任务年度分配比例安排的。 (二)安全饮水
11400 13400 16060 49860 570 670 803 2493 2009 2010 2011 2012 合计 1.节水改造工程。完成一户一表改造,水表、材料费及人工费2000元/户。 2.老化管网改造。按平均每米240元计算。
安全饮水投资年度计划
单位:万元
项目 年度 2009 2010 2011 2012 合 计 (三)污水处理
1.重要地表水源地村庄及民俗旅游村
收集管道。地表水源地村庄及民俗旅游村庄污水收集,主要采用UPVC、钢筋混凝土管道、涵管暗沟等方式。
处理方式。针对每个村庄具体情况,可采用膜式、活性污泥式、湿地式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
20000 23000 27000 30000 100000 38400 44160 51840 57600 192000 58400 67160 78840 87600 292000 节水改造工程 管网改造工程 合计 投资标准。参照近两年郊区村庄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工程投资,平均每村投资450万元。
远郊区县污水处理重要地表水源地及民俗旅游村庄污水投资年度计划 年度分配 村庄数量(个) 投资额(万元) (四)厕所改造
1.户厕改造投资。根据北京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提供的资料和调研统计,农村无害化户厕单位改造成本约为1700元/户,建设投资为68340万元。它包含三格化粪池、便器、冲洗装置及过粪管的材料购置、施工和安装费用。地面以上建筑物部分由各农户自行解决。
户厕建设投资年度计划
建设时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合 计 2.公厕建设投资
户数(万户) 8.65 10 10 11.55 40.2 户厕改造投资(万元) 14705 17000 17000 19635 68340 2009 178 80100 2010 188 84600 合计 366 164700 (1)远郊区县规划重点村庄和民俗旅游村庄
重点村:重点村庄农村无害化公厕单位建设成本平均为12万元/座,建设投资为38952万元,包括三格化粪池、便器、冲洗装置及过粪管的材料购置、施工和安装费用,地面以上建筑物部分的建设和装修费用,公厕配备必要的洗手盆、面镜等公共设施费用。
民俗旅游村庄:民俗旅游村无害化公厕单位建设成本约为20万元/座,建设投资为9240万元。 (2)近郊区村庄
由于近郊城乡结合部地区,外来人口比较多,需要建设北京市二类达标公厕,其单座建设成本约为20万元/座,建设投资为16020万元,包括三格化粪池、便器、冲洗装置及过粪管的材料购置、施工和安装费用,地面以上建筑物部分的建设和装修费用,公厕配备必要的洗手盆、面镜等公共设施费用。
远郊区县重点村、民俗旅游村、近郊区村庄公厕建设投资年度计划 重点村 建设时村数 公厕数 投资 间 2009 2010 2011 2012 325 373 438 487 650 746 876 974 7800 8952 10512 11688 30 35 40 49 90 105 120 147 1800 2100 2400 2940 50 60 70 87 150 180 210 261 3000 3600 4200 5220 12600 14652 17112 19848 村数 公厕数 投资 村数 公厕数 投资 造投资民俗旅游村 近郊区村庄 公厕改(万元) (个) (座) (万元) (个) (座) (万元) (个) (座) (万元) 总计 1623 3246 38952 154 462 9240 267 801 16020 64212 3、厕所改造总投资
厕所改造总投资
户厕 建设时间 户数 (万户)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总 计 8.65 10 10 11.55 40.2 户厕改造投资(万元) 14705 17000 17000 19635 68340 村数 (个) 425 483 562 574 2044 公厕 合计 公厕数 (座) 890 1031 1206 1382 4509 公厕改造投资 (万元) (万元) 12600 14652 17112 19848 64212 27305 31652 34112 39483 132552 (五)垃圾处理
1.给所有村配备源头分类所需的垃圾桶,按每户补助60元计算,平均投资38.6万元/乡镇; 2.分类垃圾收集运输车平均投资80万元/乡镇;
3.垃圾资源再利用设备及厂房建设平均投资150万元/乡镇; 4.分类垃圾储存场所及集中打包设备平均投资100万元/乡镇;
5.一个边远乡镇购置高科技小型垃圾处理机平均投资350万元,厂房平均投资35万元。
以上五项四年总投资75882万元,具体安排如下:
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年度计划
单位:个
年度计划建设乡镇数 序号 1 2 3 4 5 6 建设内容 2009年 垃圾源头分类桶和袋 垃圾收集运输车 垃圾资源再利用设备及厂房 分类垃圾储存场所 高科技小型垃圾处理机 高科技小型垃圾处理机厂房 37 37 27 27 10 10
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资年度计划
2010年 42 42 31 31 11 11 2011年 49 49 36 36 13 13 2012年 55 55 41 41 14 14 183 183 135 135 48 48 合计 单位:万元
投资额 序号 投资内容 2009年 垃圾源头分 1 类桶 垃圾收集运 2 输车 垃圾资源再利 3 用设备及厂房 分类垃圾储 4 存场所 高科技小型 5 垃圾处理机 高科技小型垃 6 圾处理机厂房 总 计 (六)长效管护资金 1.街坊路
(1)全市村庄街道维护费用:14957万元。
15176 17452 20489 22765 75882 336 386 454 504 1680 3360 3864 4536 5040 16800 2700 3105 3645 4050 13500 4440 5106 5994 6660 22200 2928 3367 3953 4392 14640 1412 1624 1907 2119 7062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合计 费用计算标准:全市村庄街道35613公里,村级公路管理人员标准是每3公里一个人,每公里每年3500元。村庄街道过路车辆相对较少,维护费用可低于这个标准,初步按每5公里一个管理人员,每公里每年3000元标准进行计算,管理人员工资仍按每人每月500元计算,因此每年需要费用14957万元。
(2)街坊路两侧绿化维护费用。根据相关标准,修剪、浇水、补苗等费用,按每平米每年3元计算。保洁员可兼管绿化工作,人工费不再计算。
街坊路两侧绿化维护费用年度计算表
年度 绿化面积 450 (万平方米) 维护费用 1350 (万元) 2.安全饮水和污水处理
饮水和污水处理运转维护费用按每村8万元计算,因此四年内做污水的366个村和已经完成污水处理建设496个村维护运转总费用19968万元。
每年费用计划表
年度 2009-2012每 2009年 496 2010年 576 2011年 662 2012年 762 合计 —— 3060 5070 7479 16959 1020 1690 2493 ——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合计 年需要运转费 村庄数量 (个) 投资(万元) 3968 (496+80) (576+86) (662+100) 4608 5296 6096 19968 费用计算标准:目前各村已经配备了管水员,村庄的饮水和污水管理可均由这些人员承担,不再考虑管理人员问题。
污水的运转费用是目前反映比较大的问题,主要是电费、药剂费和设备维护维修费用。由于目前村庄大小不同、污水处理方式不同以及维护水平不同,各村庄所发生的费用也不同。从目前调查看,污水处理运转维护费用一年在5-10万元之间,因此我们可取每村8万元计算。 四年内需要做污水的366个村和已经完成污水处理建设的496个村(2007年以前建设完成的481个村庄,2008年在建15个村庄),总维护费用19968万元。 3.厕所改造
厕所改造中户厕管理维修由村民自己负担,公厕管理维护由保洁员负责,这里不再单独计算费用。
4.垃圾保洁运输管理费用
——配备保洁员费用。全市需要配备保洁员11372人,年费用7391.8万元。
费用计算标准:根据调查统计,平均250人配备1名保洁员。保洁员补助为500元/人o月。2007年底郊区农业户籍人口284.3万人,需要保洁员11372人。年费用为:11372人×500元/人·月
×12=7391.8万元/年。
——设备维护费用。每年需要费用:2843万元。
费用计算标准:按10元/人·年的设备维护标准,郊区284.3万人的维护费用为2843万元。 ——村庄垃圾运输费用。每年费用7465.7万元。
费用计算标准:运距按平均往返30公里/辆计算,运费约为40~60元/吨。郊区日产垃圾4090.8吨,因此年运输费用为:4090.8吨/天×365天/年×50元/吨=7465.7万元/年。以上三项垃圾保洁年总费用为:17700.5万元。
基础设施长效管理维护费用表
单位:万元
序号 建设内容 街坊路路面 1 街坊路两侧 1350 绿化维护 安全饮水和 2 污水处理 3 垃圾处理 总计资金 17700 37975 17700 40325 17700 43023 17700 46232 70800 167555 3968 4608 5296 6096 19968 3060 5070 7479 16959 2009年 14957 2010年 14957 2011年 14957 2012年 14957 合计 59828 长效管理维护总费用167555万元,平均每年41888.75万元。
(七)四年总投资计划
五项基础设施四年投资年度计划汇总表
单位:万元
序号 1 街坊路两侧绿化 2 3 4 5 安全饮水 污水处理 厕所改造 垃圾处理 总计 管理维护费用 总计资金 9000 58400 80100 27305 15176 281931 37975 319906 11400 67160 84600 31652 17452 319164 40325 359489 13400 78840 —— 34112 20489 276741 43023 319764 16060 87600 —— 39483 22765 310158 46232 356390 49860 292000 164700 132552 75882 1187994 167555 1355549 建设内容 街坊路路面 2009年 91950 2010年 106900 2011年 129900 2012年 144250 合计 473000 注:此表仅作参考,具体任务和投资以年度具体实施项目为准。
五、2009年计划任务与投资安排 (一)任务 1.街坊路
街坊路路面。完成未硬化道路面积461万平方米,投资44625万元;大修路面工程160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1900万元;局部修补路面工程545万平方米,计划投资35425万元。总投资为91950万元。
街坊路两侧绿化。完成450万平方米,投资9000万元。
2.安全饮水。老化管网改造工程1600公里,投资38400万元;节水工程改造工程10万户,投资20000万元;总投资为58400万元。
3.污水处理。重点安排地表水源保护村及市级民俗旅游村庄178个,投资80100万元;2009
年有496个村庄的污水设施运转费,投资3968万元,共投资39968万元。
4.厕所改造。完成农村户厕改造工程8.65万户,投资14705万元;公厕改造工程300座,其中在重点村庄325个,建设650座,投资7800万元;民俗旅游村30个,建设90座,投资1800万元,近郊村庄50个,建设150座,投资3000万元。总投资为12600万元。
5.垃圾处理。在37个乡镇进行垃圾分类设施及垃圾收集运输车建设,投资4340万元;在27个乡镇进行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投资7140万元;在10个乡镇进行小型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投资3696万元。总投资为15176万元。 (二)投资
2009年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表 序号 分项 建设任务 主要街道 重点村 未硬化街道建设 远郊一般村及近郊村 1 街坊路 重点村 次要街道 大修路面 远郊一般村及近郊村 局部破损重点村 主要街道 次要街道 主要街道 20万平方米 20万平方米 300万平方米 1300 1300 19500 20万平方米 1300 次要街道 主要街道 次要街道 主要街道 150万平方米 20万平方米 41万平方米 100万平方米 13500 1800 3075 8000 工程量 250万平方米 投资(万元) 26250 道路维修 远郊一般村及近郊村 次要街道 主要街道 次要街道 205万平方米 20万平方米 20万平方米 450万平方米 1600公里 10万户 178个 8.65万户 650座 90座 150座 37个乡镇 27个乡镇 10个乡镇 13325 1300 1300 9000 38400 20000 80100 14705 7800 1800 3000 4340 7140 3696 281931 37975 319906 街坊路两侧绿化 老化管网改造 2 3 安全饮水 节水工程改造 污水处理 水源地、民俗旅游村 户厕 重点村庄 4 厕所改造 公厕 旅游村 近郊村庄 垃圾分类设施及垃圾收集运输车 5 垃圾处理 资源化利用设施 小型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 6 7 合计 管理维护费用 资金总计 六、保障措施
要全面完成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四年规划目标和任务,必须在落实好市委、市政府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以下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平台,加大资源整合
市区两级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村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平台和部门联动机制。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全市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委、市交通委(市路政局)、市市政管委、市水务局、市爱卫会等市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建设信息沟通工作会商制度,完善工作程序,建立“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源整合、资金聚焦”的高效运行机制,按照职责分工,分别履行各自职责,共同推进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区县政府是村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主体,在本区县履行统筹整合职责,全面落实本规划要求和市级工作部署。区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对本区县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履行组织协调责任,根据本规划要求和市级工作部署,结合实际,在村庄规划基础上编制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做好选定建设村庄、组织项目申报、开展项目实施、进行具体督导等工作,确保各项建设工程按期、保质、保量完成。 (二)编制实施计划,统筹有序推进
按照分类指导、梯次推进、集约节约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编制实施计划。在计划安排上,做到重点村和一般村建设统筹兼顾,充分考虑各乡镇已有的建设基础,杜绝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体现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相对集中。重点村梯次推进,按照20%(2009年)、23%(2010年)、27%(2011年)、30%(2012年)比例安排建设,一般村和近郊区村庄按照每年25%的数量安排建设。在项目建设实施上,重点村严格按照市相关部门制定的标准进行建设,一般村可根据村庄实际情况,在确保改善村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前提下可酌情降低建设标准。并按照“先规划、后
建设,先重点、后一般,先地下、后地上”的要求,统筹协调,科学组织实施,杜绝“拉锁工程”、“半截子工程”,减少浪费。
在推进中要注重统筹与其他涉及农村建设的专项规划如生态建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绿化规划等相衔接,已经开始实施的规划如农村改厕规划要由各相关部门继续实施。 (三)改进投资体制,加强资金保障
按照规划预算和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市、区(县)要将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市级扶持资金,按照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年度实际投资额的三分之二比例进行转移支付,不足部分由区县财政负担。
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对参与力度大、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强化监督管理,提升建设水平
对村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严格有效的监督管理。市各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并发布分类建设管理标准,进行分类监管,编制考核评估办法,建立考核奖励机制,确保五项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提升建设水平,使之成为农民的满意工程。 (五)建立长效机制,提高运行效率
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后,为使农民长期受益,使财政资金发挥长期效能,必须建管同步,及时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市、区(县)、乡(镇)相关部门要按照城乡统筹原则,将公共服务职能延伸到村。明确产权归属和管理主体,落实管护责任。通过村规民约、村务公开等制度设计,让农民参与,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探索建立部分基础设施使用收费制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