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泰达现代服务产业区(MSD)
泰达广场F区项目 初步设计说明
- 1 -
目录
第一章 泰达现代服务产业区(MSD)拓展区泰达广场总体规划 1.基地环境 2.总体规划设计理念 3.交通组织 4.景观绿化
第二章 F区设计总说明 1.工程概况 2.设计依据 3.设计范围 4.设计指导思想 5.总指标
第三章:F区总平面设计 1.场地概述 2.总平面布置 3.竖向设计 4.交通组织 5.绿化景观
第四章 F区建筑单体设计 1.功能设置 2.立面设计 3.绿化设计 4.剖面设计 5.交通组织 6.电梯设计 7.建筑材料 8.经济技术指标
第五章 结构
第六章 电气
第七章 给排水
第八章 暖通
第九章 消防
第十章 无障碍设计
第十一章 劳动安全卫生
第十二章 可持续发展及节能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和卫生防疫
- 2 -
隔着发达街与基地毗邻、平行。规划基地将形成的办公功能轴线,本着节约土地、优化环境的
第一章 泰达现代服务产业区(MSD)拓展区泰达广场总体规划
1.基地环境 1.1 位置
规划地块地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现代服务产业区,地块总体为西北——东南走向,平面形态呈条形带状,总用地面积13.5万平方米。基地西至南海路,东至北海路,北侧与发达街和 “百米绿带”相邻,南邻第二大街。 基地与 “金融——行政――CBD核心区”的南北主轴线相交。 1.2 周边建筑高度现状
以规划地块和“百米绿带”为界线,其西南部区域,建筑的高度多为20-50米,东北部区域建筑以50-100米为主。 “金融——行政――CBD核心区”构成的南北主轴线上,天际线由南北两端的100-200米,向中心的50-100米和20-50米跌落。 1.3 周边建筑功能现状
规划地块西南多为住宅建筑,东北面一半以上面积土地为居住用地。CBD主轴上以“百米绿带”为中心,对称分布办公建筑。规划区域周边还有少量的教育用地和商业用地。 1.4 基地现状
基地内部土地平整,无旧区改造范围。规划用地功能为办公和现代服务业,与“开发区管委会、歌剧院、博物馆、泰达CBD市民广场”等相邻,共同组成滨海新区城市公共中心。其中“MSD拓展区”可以看作是滨海新区主要职能的示范展示区,承载高密度的现代产业服务职能。 1.5 交通状况
基地周边的第二大街、南海路、北海路是基地对外交通联系的直接途径。此外还可以间接通过泰达大街和新港支路两条城市快速干道满足更高的可达性。规划中的公共轨道交通路线在基地东南方向经过,最近站点距基地最短距离约500米,可以考虑为本区域的办公职工的出行方式之一。基地南端规划了有轨电车的通行,有轨电车也体现新区建设的环境保护理念。
2.总体规划设计理念 2.1 建筑高度
空间上将西北――东南和东北――西南的两个主要天际线进行延续和发展,维持与周边建筑自然过渡的关系,规划区域内的建筑高度将以50-100米为主。 2.2 优化环境
基地周边的产业区块主要的三条轴线为 “金融――行政――CBD核心区”主轴、景观主轴和规划范围的办公主轴。
“金融――行政――CBD核心区”主轴和带状基地垂直相交。景观主轴东西走向,位于基地北面,
原则,将景观绿轴向办公轴线延伸并叠加,形成一条扩大的城市绿色轴线,从而提高“MSD拓展区”的品质和整个CBD区的环境质量。 2.3 功能设置
基地西南部分集中了大量的住宅用地,配套商业设施较少,为了提高整个区域的城市活力和生活的便利舒适性,结合打造鲜明的城市形象,基地内建筑组合商业和办公功能,打造复合型的城市生活空间,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提倡原生态“商业+办公”的概念。 2.4 “折板”城市设计概念
现有的天津泰达服务产业区的现状存在区域功能不完善,欠缺识别性和连接性的问题。因此,新区域的规划设计,力图增强区域的整体性,做到内向型、外向型空间兼有,并有机组合。 “折板城市”的设计理念提供了城市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最大灵活性,并为产业园区提供了外形统一的识别性标识。
首先,通过折板方式从二维平面自然生成立体三维的空间,为裙房提供了三维的丰富空间,合理组合室内、室外和半室外空间。极大提升了土地利用价值和办公区品质。
其次,创新而新颖的设计理念,为所有地块和地块内的建筑统一了构造语言,在统一的逻辑下,塑造出新颖的建筑单体形象,在总体上形成极具个性的城市形象。
最后,“折板”概念将绿色建筑的理念与办公楼设计结合,巧妙的将“绿色”融合进建筑单体的设计。
2.5 品”字型建筑布局原则
结合“折板” 城市的设计理念,规划区域内的建筑在平面上以“抽屉”模式布局,通过抽拉和错位,每组建筑平面按照“品”字布局,通过建筑空间的变化,创造了面向城市绿化带的开放空间,并将外部城市景观通过“渗透”的方式引入基地建筑组团中,为办公建筑提供最大化的景观视野。 3.交通组织
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产业区快速交通的站点规划,在设计上考虑了该区域主要以绿色交通为主,即公共交通为主要的出行方式。
基地内路网与周边道路形成城市主要道路、城市次级道路和基地内部道路,三个不同级别的完整路网系统。
基地与城市衔接的主要出入口设置在发达街和第二大街上。“品”字型的建筑布局,自然地围合出办公入口广场,基地的车行与人行入口结合内部广场布置。
人流交通系统由基地内多层次的步行广场和通往城市道路的入口组成。在0M、6M和12M三个不同的标高设计了多方向的联系通道,包括基地内与周边地块的通道、基地内部不同地块之间的通道、各个地块内各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这套完整的步行系统全方位满足了内向型步行流线、外
- 3 -
向型步行流线和穿越型步行流线的需求。 4.景观绿化
“折板”城市的概念和“品”字形建筑布局,都以密切结合景观绿化为前提。
不论是城市尺度上的广场和庭院景观,还是建筑尺度上的绿墙和屋顶花园,设计上都充分考虑了景观理念与建筑设计的结合。
城市设计利用景观将不同的功能区域定义为多种矩形块,包括建筑、庭院、广场和道路。结合建筑布局,将这些矩形块有序组合排列,借助景观布置使各种人群的活动自然的充分交融。创造了丰富的室外空间,构筑出不同标高、变化多样的户外景观绿化活动平台。这些平台分别位于0米、6米、12米标高,创造一个交错互动、激情四射的城市生活空间。
建筑设计将绿化引入建筑表皮设计,“绿墙”和“屋顶花园”与城市、基地内的绿化,构筑起一个立体的城市绿化空间,提供舒适性的办公、商业环境,也体现出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
- 4 -
第二章 F区设计总说明
1.工程概况 1.1 总体工程概况
泰达现代服务产业区“MSD拓展区”项目区域在天津滨海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距市区45公里,紧邻天津港、保税区,总规划面积约41平方公里,项目地处现代服务产业区百米绿带南侧,北临发达街,南临第二大街,西临南海路,东接北海路。规划范围内由西向东依次将基地划分为五个区:E区、F区、G区、H区、I区。E区由南海路、发达街、巢湖路和第二大街围合而成。F区由巢湖路、发达街、新城西路和第二大街围合而成。G区和H区由新城东路、发达街、北海西路和第二大街围合而成。I区由北海西路、发达街、北海路和第二大街围合而成。
1.2 F区工程概况
F区是泰达现代服务产业区“MSD拓展区”其中一个区域,北临发达街,南依第二大街,西至巢湖路,东靠新城西路。
F区的设计遵从泰达现代服务产业区“MSD拓展区”的总体规划,主要功能为办公、会议、银行、商业、餐饮及配套服务设施。
F区规划总用地面积22121平方米,由三座19层塔楼、一座6层塔楼、3层裙房和2层地下室组成。总建筑面积165332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2089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2986平方米,容积率为5.47。
2.设计依据
2.1《天津泰达现代服务产业区(MSD)拓展区泰达广场总体规划 》 2.2方案设计
《天津泰达现代服务产业区(MSD)泰达广场E区、F区、G区、H区和I区项目方案设计》 2009.3.31 《天津泰达现代服务产业区(MSD)泰达广场E区、F区、G区、H区和I区项目方案设计审核意
见修改》2009.4.20
《关于“开发区泰达广场E区、F区、G区、H区、I区及部分市政路地下空间”设计方案的批复 津
开建发[2009]218号》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建设发展空间文件 2009.5.13 2.3业主提供的设计资料
《天津市经济开发区拔地定桩书》 《拓展区写字楼设计标准》 天津泰达市政管线资料
2009.2 2009.3 2009.6
《关于泰达现代服务产业区(MSD)建设期命名方案的请示》2009.3
- 5 -
泰达广场地质勘察报告
2009.6 2009.6 2009.7
3.设计范围
华北有色工程勘察院水质分析报告 《F区写字楼产品功能配置要求》 业主对F区方案的修改意见
本项目设计范围为:泰达现代服务产业区(MSD)拓展区泰达广场F区红线范围内的建筑、结构、机电的初步设计,不含人防设计、初步设计概算。 设计总协调 : 阿特金斯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 阿特金斯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结构设计: 茂尔盛咨询(深圳)有限公司 机电设计: 茂尔盛咨询(深圳)有限公司
人防初步设计由业主另行委托天津市人防建筑科研设计院设计,具体详见单独成册的的人防初步设计文本。
初步设计概算由业主另行委托测量师事务所,具体详见单独成册的概算书。
4.设计指导思想
通过设计建立规划区域与周边产业区协调连贯的整体构架,完善整个MSD拓展区的功能,梳理交通系统,创造充满活力的、高品味的、高档次的、生态环保的金融服务环境,以适应滨海新区核心区的发展定位和TEDA现代服务产业区整体化、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形象要求,提升区域价值。 通过精心的规划设计,激发项目的发展潜力,为城市提供生态的、高科技的、充满生机的高档综合商务区。
主要的设计指导思想以下几点: 建筑的统一性 生态的绿化环境 丰富的室外空间
利用国际化技术塑造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DB29-153-2005
JGJ100-98 GB50016-2006 GB50045-95 GB50352-2005 JGJ67-2006 JGJ48-88 GB50038-2005 GB/T50353-2005 GB50189-2005 CB5017693 JGJ50-2001 GB/T50353-2005 CB50345-2004 CB50207-2002 JGJ102-2003 JGJ113-2003 JGJ64-89
2009.6.25 2009.7.17 2009.7.17
2.4华夏柏欣(北京)经营顾问管理有限公司报告 《天津泰达广场商业定位报告初稿》 《F区垃圾房处理银行等设计要求》
2.5相关规范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 《高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天津泰达广场拓展区业态规划方案》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 《屋面工程术规范》
《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 《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范》 《饮食建筑设计规范》
《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天津市停车场(库)规划设计规范》
《天津市建设项目配建停车场(库)标准》 J10484-2004 《天津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6 -
5. F区总经济技术指标 规划建设用地面积(m) 不含地块间用地面积 总建筑面积(m) 地上建筑面积(计容) 其中 地上建筑面积(不计容) 地上建筑面积(不计容) 建筑基底面积(m) 容积率 建筑密度(%) 绿地率(%) 地上室外停车位(辆) 机动车位 地下一层停车位(辆) 地下二层停车位(辆) 地下非机动车位(辆) 48 276(含8个货车位) 356 146 680 222
6. F区分地块指标 22121 165332 120895 1451 42986 12624 5.47 57% 6.6% 其中 地块编号 规划建设用地面积(m) 总建筑面积(m) 地上建筑面积(计容) 地上建筑面积(不计容) 地上建筑面积(不计容) 建筑基底面积(m) 容积率 建筑密度(%) 绿地率(%) 地上室外停车位(辆) 机动车位(辆) 地下一层停车位(辆) 地下二层停车位(辆) 地下非机动车位(辆) 222B3地块 6798 48926 35890 572 12464 4003 5.28 59% 5.0% 5 86 124 0 B4地块 6827 54116 41790 124 12202 3673 6.12 54% 7.4% 14 72 105 0 B6地块 8495 57463 43215 224 14024 4417 5.09 52% 7.1% 29 60 101 90 B3、B4、B6地块间 / 4827 0 531 4296 / / / 0 38 46 56
- 7 -
第三章 F区总平面设计
1. 场地概述
F区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大街北侧、新城西路西侧、巢湖路东侧与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投资开发的综合实验楼毗邻。基地成L型,场地地形开阔,地势平坦。基地中间被一条宽约20米的城市绿化带贯穿。
2. 总平面布置
F区总平面布置延续总体规划中的“品”字布局理念,通过内院来组织建筑。地面部分由三座19层塔楼,一座6层塔楼及3层裙房组成。20米城市绿化将基地分为西侧的Fa区和东部的Fb区。Fa区沿巢湖路,第二大街设置两座19层办公楼,之间为庭院状布局的3层裙房。Fb区较为狭长,并列布置一座6层塔楼和一座19层塔楼。Fa区和Fb区由20米城市绿地连接成整体。 3. 竖向设计
本项目室内±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4.500(1972年天津市大沽高程系2008年高程)。办公大堂入口处室内外高差0.15米;底层商业部分室内外高差0.013米,采用不大于3%的坡度与城市周边路沿衔接。
4. 交通组织
在基地周边,第二大街为城市主干道,发达街,巢湖路,新城西路为城市支路。在基地与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之间锦园路,是两个地块共用的辅助性道路。在基地内部沿城市绿化左侧设置南北走向内部道路,它与城市道路一起构成三个不同级别的完整路网系统。
基地与城市衔接的主要出入口设置在发达街、第二大街和巢湖路上。办公建筑主入口均侧向面对城市道路,减少进出办公楼的车辆对城市道路的影响。F1,F2座办公楼分别设置独立的入口广场, 提供车行下客点和临时地面停车,紧邻入口广场各设置一个办公地下车库入口。F3,F4座办公楼之间为共享的入口广场,入口广场南侧,紧邻与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之间的辅助道路设置办公,社会,货运地下车库入口。这三个车库的入口位置,考虑到最大化地利用了基地环境,减少了车辆对基地内部的影响,促进了不同功能车辆的分流,便于未来的组织和管理。
“品”字组合的建筑,自然地围合出每组办公建筑之间的商业广场。人行路线由首层发达街商业广场入口引入步行内街、内部庭院,以及6米、12米标高的平台广场,充分提供人流的多方可达性。裙房设置独立的垂直交通,人流可便捷地到达裙房各层。办公人流可以通过办公主入口及沿街的办公次入口到达大堂,再到达办公内部的各竖向交通核。
5. 绿化景观
“折板”的概念和“品”字形建筑布局,都以密切结合景观绿化为前提。
不论是城市尺度上的广场和庭院景观,还是建筑尺度上的绿墙和屋顶花园,设计上都充分考虑了景观理念与建筑设计的结合。
城市设计利用景观将不同的功能区域定义为多种矩形块,包括建筑、庭院、广场和道路。结合建筑布局,将这些矩形块有序组合排列,借助景观布置使各种人群的活动自然的充分交融。创造了丰富的室外空间,构筑出不同标高,变化多样的户外景观绿化活动平台,分别位于0米、6米、12米标高,创造一个交错互动、激情四射的城市生活空间。
建筑设计将绿化引人建筑表皮设计,“绿墙”和“屋顶花园”与城市、基地内的绿化,构筑起一个立体的城市绿化空间,提供舒适性的办公、商业环境,也体现出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
- 8 -
3.1 地面绿化
第四章 F区建筑单体设计
1. 功能设置
地下室一层:车库、设备用房、员工餐厅、员工用房、保洁及工程用房、卸货区 地下室二层:车库、人防、设备用房
裙房一层:办公大堂、银行、会所、商业餐饮及辅助设施 裙房二层:银行、水疗纤体、会所、餐饮、物业管理 裙房三层:办公大堂、办公 塔楼:
F1,F2,F3,F4座四层:总部机房,办公,档案资料室 F1,F2,F4座五至十八层,F3座五层:办公 F1,F2,F4座十九层,F3座六层:办公,屋顶花园
2. 立面设计 2.1立面设计原则
为了实现整体统一的规划构架目标,F区在立面设计上遵循了“统一性”和“相似性”的原则,区内塔楼在两种基本立面形式下组织,6层别墅式办公楼进行穿插组合,形成整体的外观效果。 2.2 塔楼立面
塔楼立面设计整体上以简洁、稳重、大方为主 以模数化的设计形成整体街区的韵律感 从颜色及材料的适当变化增加其活泼性 2.3裙房立面
裙房的整体设计希望创造出高雅、简洁的商业形式。立面设计从设计手法,立面材料,立面颜色等各个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持久性。每个办公塔楼的门厅主入口都在街区立面上形成一个重要片段,在沿街立面的整体性和多样性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裙房设计包括三个方面:1、水平裙房和竖向塔楼间的关系;2、虚实关系在立面上的应用;3、通过不同性质的广场、庭院空间对裙房建筑和空间进行组织。
裙房设计延续城市设计阶段中的“折板城市”概念,绿化从垂直塔楼到水平地面(屋面)的重要联系部分。
3. 绿化设计
本项目的绿化由:地面绿化、屋顶绿化、立面的垂直绿化三部分组成。
在建筑周边,入口广场及内部广场设置地面绿化,和广场,道路,庭院结合成整体,创造宜人的建筑外环境。 3.2 屋顶绿化
本项目中在高层塔楼屋顶、裙房屋顶进行了绿化景观的设计,与外立面垂直绿化共同形成一个城市立体绿化空间。 3.3 垂直绿化
在高层建筑物中导入植栽及其他生态系统的构成元素,即垂直造园。 垂直绿化主要包括花槽式和模块式两种方式。
花槽式垂直绿化设计在高层塔楼部分。在阳台护栏外侧,每个层高范围内设置4条花槽,花槽设计的位置以不遮挡人的视线为原则。此方式构造简单,维护便捷,造价较低,植物的可选择性多。 模块式垂直绿化设计在裙房部分。使用龙骨和固定件,将种植盒和滴灌槽固定在建筑的外立面上。植物可选择垂盆草,整体性强,技术先进,由专业公司维护。 3.4 绿化分项列表 地面绿化率 6.6% 可达性屋顶绿化 2637m B3 B4 B6 裙房屋顶 F1屋顶 F2屋顶 F3屋顶 657 532 289 F4屋顶 503 25.0% 7.4% 7.1% 656 建筑垂直绿化 1089m F1绿墙 320m 22F2绿墙 370m 2F3绿墙 F4绿墙 28m 2371m 2
4. 剖面设计 4.1 层数和高度
F1塔楼:地上19层,建筑总高度88.60米,屋面高度82.150米 F2塔楼:地上19层,建筑总高度88.60米,屋面高度82.150米 F3塔楼:地上 6层,建筑总高度35.050米,屋面高度29.500米 F4塔楼:地上19层,建筑总高度91.60米,屋面高度85.350米 裙房:地上3层,屋面高度20.0米
地下室:地下2层,塔楼地下室埋深 11.4米,裙房地下室埋深10.2米。
4.2 地下室一层层高为5.850米,地下室结构顶板局部下降1.2米,以满足室外庭院覆土层和埋置管道的要求。卡车卸货区净高3.4米,普通卸货区净高为3.0米,一般停车区净高3.0米。 4.3 地下二层的层高为3.550米,停车区净高2.4米,楼面相对标高-9.400米。
- 9 -
4.4 裙房一层、二层层高为6.0米,室内净高大于4米。三层办公部分层高4.5米,净高3米。三层会所层高6米,净高大于4米。在屋顶绿化区,结构降板0.9米。
4.5 办公塔楼的办公空间采用架空地面,架空高度0.150米,由于空调设备系统和净高要求的不同,塔楼的层高有所不同:
4.5.1 F1、F2塔楼(新风+风机盘管空调系统) 标准层层高为4.050米,净高2.7米。
18层由于要满足屋顶花园覆土要求,结构降板0.75米,层高为4.9米。 塔楼总高88.600米(不含室内外高差)。 4.5.2 F3塔楼(新风+风机盘管空调系统) 标准层层高为4.050米,净高2.7米。
5层由于要满足屋顶花园覆土要求,结构降板0.75米,层高为5.100米。 塔楼总高35.050米(不含室内外高差)。 4.5.3 F4塔楼(VAV空调系统)
标准层层高为4.250米,净高2.8米。
18层由于要满足屋顶花园覆土要求,结构降板0.75米,层高为5.100米。 塔楼总高91.600米(不含室内外高差)。 5. 货运组织
F区的卸货统一集中在地下一层解决,共设两个集中卸货区。在Fa区地下一层设置普通卸货区,设4个小型货车卸货车位,净高3米。Fb地下一层靠近锦园路货运地下车库入口设置卡车卸货区,设4个中型车卸货车位,净高3.4米。 6. 电梯设计 6.1 设计依据
茂盛提供电梯流量分析报告及电梯技术参数表。 6.2 裙房电梯列表
位置 停靠层数 数量 载重 速度m/s 轿箱尺寸mm 轿箱高度mm F1 B1-2F 1 1600kg 2 2000 X 1750 2300 轿箱高度mm 载重 位置 停靠层数 数量 F1 B2-1F 2 (办公转换梯) 1600kg/ 21person 速度m/s 轿箱尺寸mm 2 2000 X 1750 2300 2000X 1600 B2-2F 2 (水疗) 客梯(办公核心筒以外区域) F2 B2-1F 2 (办公转换梯) F3 B2-1F 1 (办公转换梯) F4 B2-1F 2 (办公转换梯) 独立裙房 B2-3F 2 (会所) B2-1F 1(商业转换梯) 1600kg/ 21person 2 2000 X 1750 2300 1000X2200 (2CO) 在上 在侧 在上 在侧 2800X2200 4600 无机房 1600 1600kg/ 21person 2 2000 X 1750 2300 1000X2200 (2CO) 在上 在侧 2800X2200 4600 无机房 1600 1600kg/ 21person 2 2000 X 1750 2300 1000X2200 (2CO) 在上 在侧 2800X2200 4600 无机房 1600 在上 在侧 2800X2200 4600 无机房 1600 1600kg/ 21person 2 2000 X 1600 2300 1000X2200(2CO) 2000 X 1750 梯门尺寸(mm x 1000X2200(2CO) mm) 曳引机位置 对重位置 井道尺寸(mm x 2800X2200 mm) 冲顶尺寸mm 机房净高mm 基坑深度mm 4600 无机房 1600 商业用货梯(办公核心筒以外区域) F2 B1-2F 1 1600kg 2 2000 X 1750 2300 1000 X 2200 (2CO) 在上 在侧 2800x2200 4600 无机房 1600 F3 B1-2F 1 1600kg 2 2000 X 1750 2300 1000 X 2200 (2CO) 在上 在侧 2800x2200 4600 无机房 1600 F4 B1-2F 1 1600kg 2 2000 X 1750 2300 1000 X 2200 (2CO) 在上 在侧 2800x2200 4600 无机房 1600 独立裙房 B1-3F 1 1600kg 2 2000 X 1750 2300 1000 X 2200 (2CO) 在上 在侧 2800x2200 4600 无机房 1600 梯门尺寸(mm x 1000 X 2200 mm) 曳引机位置 对重位置 (2CO) 在上 在侧 井道尺寸(mm x 2800x2200 mm) 冲顶尺寸mm 机房净高mm 基坑深度mm 4600 无机房 1600 - 10 -
6.3 办公电梯列表 客梯(办公核心筒以内区域) 位置 停靠层数 数量 载重 速度m/s 轿箱尺寸mm 轿箱高度mm 梯门尺寸(mm x mm) 曳引机位置 对重位置 井道尺寸(mm x mm) 冲顶尺寸mm 机房净高mm 基坑深度mm
F1 1F-19F (2层不停) 8 1600kg/21person 3.0 2000X1750 3000 1000 X 2200(2CO) 在上 在后 2600x2600 6700 2800 3400
F2 1F-19F (2层不停) 6 1600kg/21person 3.0 2000 X 1750 3000 1000 X 2200 (2CO) 在上 在后 2600x2600 6700 2800 3400
F3 1F-19F (2层不停) 2 1350kg/18person 2.0 2000 X 1500 3000 1000 X 2200 (2CO) 在上 在后 2600x2300 5400(实作5800) 2800 2500
F4 1F-19F (2层不停) 6 1600kg/21person 3.0 2000 X 1750 3000 1000 X 2200 (2CO) 在上 在后 2600x2600 6700 2800 3400
7.建筑材料 7.1裙房立面材料
外立面造型为石材、型钢加铝合金玻璃幕墙。玻璃幕墙采用中空LOW-E玻璃,窗间墙部分为单层钢化安全玻璃(影墙)。铝合金框料采用断热铝型材。 7.2 塔楼立面材料 F1、F2塔楼
外立面造型为铝合金玻璃幕墙。玻璃幕墙采用中空LOW-E玻璃,窗间墙部分为单层钢化安全玻璃(影墙)。铝合金框料采用断热铝型材。 F3塔楼
外立面造型为深灰色隐框玻璃幕墙。玻璃幕墙采用中空LOW-E玻璃,单向透光,窗间墙部分为单层钢化安全玻璃(影墙)。铝合金框料采用断热铝型材。 F4塔楼
外立面造型为石材加铝合金玻璃幕墙。玻璃幕墙采用中空LOW-E玻璃,窗间墙部分为单层钢化安全玻璃(影墙),铝合金框料采用断热铝型材。
货梯/消防梯(办公核心筒以内区域) 位置 停靠层数 数量 载重 速度m/s 轿箱尺寸mm 轿箱高度mm 梯门尺寸(mm x mm) 曳引机位置 对重位置 井道尺寸(mm x mm) 冲顶尺寸mm 机房净高mm 基坑深度mm F1 B2-19F 2 1600kg/21person 2.0 2000x1750 3000 1000 X 2200 (2CO) 在上 在后 2600 X 2600 5800 2800 2500 F2 B2-19F 1 1600kg/21person 2.0 2000x1750 3000 1000 X 2200(2CO) 在上 在后 2600 X 2600 5800 2800 2500 F3 B2-19F 1 1350kg/18person 1.0 2000x1500 3000 1000 X 2200 (2CO) 在上 在后 2600 X 2300 4700 2800 1600 F4 B2-19F 1 1600kg/21person 2.0 2000x1750 3000 1000 X 2200 (2CO) 在上 在后 2600 X 2600 5800 2800 2500 6.3 无障碍电梯列表 位置 无障碍电梯编号 F1 Fa-PE-01 Fa-PE-15 F2 Fa-PE-09 Fa-PE-17 F3 Fa-PE-01 Fa-PE-09 F4 Fa-PE-03 Fa-PE-10 裙房会所 Fa-PE-19 裙房水疗 Fa-PE-21 注:无障碍电梯做法要求见第十章无障碍设计专篇
- 11 -
8. 分层面积表 塔楼 F1(19层) 楼层 面积(m) 20层(机房) 19F 18F 17F 16F 15F 14F 13F 12F 11F 10F 9F 8F 7F 6F 5F 4F 塔楼4层~机房层面积合计
裙房 03层 02层 01层 裙房面积 合计
地下车库 B1层 B2层 合计 363 1352 2073 2073 2073 2073 2073 2073 2073 2073 2073 2073 2073 2073 2073 2073 2073 32810
20层(机房) 19F 18F 17F 16F 15F 14F 13F 12F 11F 10F 9F 8F 7F 6F 5F 4F 塔楼4层~机房层面积合计
22F2(19层) 楼层 面积(m) 360 1088 1680 1088 1680 1088 1680 1088 1680 1088 1680 1088 1680 1088 1680 1088 1680 16594
2F3(6层) 楼层 面积(m) - - - - - - - - - - - - - 机层房 6F 5F 4F 塔楼4层~机房层面积合计
22F4(19层) 楼层 面积(m) 2- - - - - - - - - - - - - 264 1262 1673 1673 4872
20层(机房) 19F 18F 17F 16F 15F 14F 13F 12F 11F 10F 9F 8F 7F 6F 5F 4F 塔楼4层~机房层面积合计
378 1124 1687 1687 1687 1687 1687 1687 1687 1687 1687 1687 1687 1687 1687 1687 1687 26807 91073
计容建筑面积(m) 7871 9848 12093 29812
不计容建筑面积(m) 0 238 1213 1451
面积(m) 21493 21493 42986 2 - 12 -
第五章 结构
1. 工程概况
拟建天津泰达广场F区工程位于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大街北侧、新城西路西侧、巢湖路东侧。该拟建物为办公楼及附属商业建筑,由三座19层高层建筑F1,F2,F4(高约88.6m-91.6m)、一座6层多层建筑F3(高约35m)组成,2层地下停车库(深约9.7m),地上总建筑面积约为16.5万平米。
本工程高层塔楼均为19层高的办公楼及附属商业建筑。办公楼F2,F4平面呈正方形,F1平面呈长方形。顶部有突出的机房层。塔楼之间为2-3层裙楼,裙楼之下为2层地下室。
裙楼局部共3层,高约20米,属于多层结构.顶部两层为特色餐饮及商业区,层高为6米;首层及地下一层层高为5.85米,地下二层层高为3.55米。地下一层至地下二层主要是停车场,大型机电设备区,如发电机房,冷冻机房和变配电站等主要分布在地下一层。
2. 结构设计依据及设计条件 2.1 专业设计条件及要求
2009年09月18日建筑扩初图、机电等专业有关资料。 2.2 结构设计所遵循的国家及天津市现行的主要规范、行业标准: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版)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068-2001 GB50009-2001 GB50011-2001 GB50010-2002 JGJ3-2002 GB50021-2001 GB50007-2002 JGJ94-2008 GB50108-2008 2002年版 GB50223-2008 GB/T50476-2008 DB29-38-2002
3. 工程地质概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工程编号:[09]JK025-F号)由中铁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提供,《天津泰达广场E-I地块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由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提供。 3.1 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拟建泰达广场(TEDA PLAZA)F地块工程场地地形较开阔,孔口标高最大值4.53m,最小值3.40m,相对高差1.13m,地势总体较平坦,仅局部稍有起伏。场地所处地貌类型属滨海相海积、冲积平原。 3.2地层岩性
在深度86.0m范围内,地基土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全新统陆相冲积层和海相沉积层(Q4 )、上更新统陆相冲积层和滨海相沉积层(Q3)。根据成因时代的不同,可分为十个大层,按物理力学指标及岩土特征可细分为二十个亚层,各层地基土主要特征详见下表(按层序自上而下叙述):
地层时代 地层 编号 ①1 Qml ①2 Q4al 3层底埋深 层厚 (m) 0.00~2.60 0.00~3.00 0.50~3.50 0.00~1.80 层底 标高 (m) 1.10~3.61 0.42~3.05 -0.48~1.20 -1.28~-0.63 杂填土 素填土 黏土 粉质黏土 岩土特征及分布 0.70~2.60 0.70~3.00 2.80~4.50 4.50~5.00 ② ③1 Q4m 2③2 9.00~17.20 5.80~13.80 -13.60~-5.23 淤泥质黏土 ③3 15.60~18.50 ③4 17.70~22.50 Q4h Q4al Q3al ⑥2 27.40~34.50 Q3mc de110.00~7.50 1.00~6.00 1.00~5.50 1.00~4.90 1.00~4.70 1.40~5.30 0.00~10.40 -14.36~-11.84 黏土 -18.89~-14.12 粉质黏土 -20.66~-16.39 粉质黏土 -23.53~-20.10 粉质黏土 -25.73~-20.60 粉质黏土 -30.82~-24.09 粉砂 -37.36~-36.62 粉质黏土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房屋建筑部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④ ⑤ 20.80~23.50 24.00~27.30 天津市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程
⑥1 26.00~29.50 天津市 钻孔灌注桩成孔、地下连续墙成槽质量检测技术规程DB29-112-2004
《天津泰达广场E-I地块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2009年6月
⑦2 40.50~40.70 - 13 -
⑦3 35.50~41.00 ⑧1 44.00~49.00 Q3al c0.00~13.6 4.00~10.50 0.00~2.50 7.30~14.20 1.40~6.30 1.10~9.30 3.00~11.80 2.20~7.7 最大揭露深度13.60 -37.69~-31.97 粉砂 -44.86~-40.61 粉砂 -44.54~-43.11 粉质黏土 -57.96~-51.77 粉砂 -59.96~-55.39 黏土 -66.86~-59.24 粉质黏土 -72.00~-68.52 粉质黏土 -77.86~-74.20 粉砂 未穿透 粉质黏土 ⑧3 粉砂 ③3 ③4 ④ ⑤ ⑥1 ⑥2 ⑦2 ⑦3 ⑧1 黏土 粉质黏土 粉质黏土 粉质黏土 粉质黏土 粉砂 粉质黏土 粉砂 粉砂 (m) 4.64 1.98 4.28 3.23 1.63 2.55 7.40 3.40 入土2.89 层厚6.55 入土2.34 层厚13.15 qsik(kPa) 30 32 42 54 50 68 50 70 80 82 qpk(kPa) 1000 1000 ⑧2 46.50~48.80 ⑧3 56.00~61.20 ⑨1 60.00~63.40 Q3al ⑨2 63.50~71.00 ⑩1 72.40~76.20 Q3al ab⑩2 78.40~82.00 ⑩3 86.00 拟建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除回填土及淤泥类土),场地类别为Ⅲ类场地,场地内为非液化地层, 属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拟建场区地形较开阔,地势较平坦,地层结构较简单,土层分布较连续,厚度较稳定,属较均匀性地基。除回填土及③2层淤泥质黏土为软弱土层外,无其他不良地质现象。场区稳定性良好,适宜拟建建筑物的兴建。
拟建场地土标准冻结深度为0.60m。 3.3 地下水
场地水文地质特征:该场地地下水属第四系孔隙型潜水—微承压水 。潜水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以蒸发和向地势低洼处排泄方式为主。地下水随季节的变化略有波动,一般年变幅0.50~1.00m。勘测期间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1.70~2.70m,水位标高为1.33~1.81m。本场地埋深约26.00~29.5m以下粉砂含水层中微承压水水头埋深约5.10米(其大沽高程为-1.16m)。
场地地下水水质类型及腐蚀性:本场地地下水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弱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强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强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中等腐蚀性 。
根据地质勘察结果及建议,本工程之抗浮设计水位按大沽高程 +4.20标高考虑,抗压水位按大沽高程 +0.30标高考虑。
3.4 土层作为桩基础以及补偿式天然地基基础设计之工程特性指标建议 根据地质勘察结果, 本工地土层作为基础设计之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如下:
F地块土层变化大概可划分为两个区域,其中F4号楼区域土层见表1,F4号楼区域以外的土层见表2。
⑧3 粉砂 ⑦3 ⑧1 ⑧2 粉砂 粉砂 粉质黏土 ⑤ ⑥1 ⑥2 粉质黏土 粉质黏土 粉砂 ③2 ③3 ③4 ④ 淤泥质黏土 黏土 粉质黏土 粉质黏土
表2 F4号楼以外区域 底层及编号 平均厚度 (m) 2.70 3.15 3.25 2.42 2.74 2.23 2.79 入土3.72 层厚8.13 入土3.59 层厚8.58 0.20 入土2.81 层厚10.84 钻孔灌注桩 qsik(kPa) 20 30 32 42 54 50 68 70 80 56 82 qpk(kPa) 900 1000 1000 表1 F4号楼区域 地层及编号 平均厚度 钻孔灌注桩 - 14 -
4.结构设计荷载 4.1风荷载
- 高层结构F1,F2,F4位移计算采用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 基本风压为0.60 kPa;多层结构F3位移计算采用5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 基本风压为0.55 kPa - 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类 - 风荷载体型系数取1.3 4.2地震荷载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及《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本工程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拟建工程结构设计:对高层结构,多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取为0.12;对多层结构,多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按《安评报告》取为0.18。反应谱特征周期根据安评报告取Tg=0.55秒。 结构阻尼比: 0.05。
自震周期折减系数:周期折减系数取0.90。 计算地震作用时采用重力荷载包括下列: 100% 恒荷载 50% 楼面活荷载
抗震计算采用考虑扭转藕联作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选用18个振型进行抗震计算 4.3结构楼面荷载标准值: 附加恒载 功能 面层 办公室 电梯厅 消防楼梯 洗手间 茶水间 强电间 弱电间 楼梯间 空调机房 平台 首层绿化 1200mm 800mm 1.00 2.00 1.20 7.20 1.50 1.20 1.20 1.20 1.20 1.50 24.60 0.00 17.4 5.00 (KN/m) 吊顶、管线 0.50 0.50 0.00 1.00 0.50 0.50 0.50 0.00 0.00 0.00 2商业 首层大堂 后勤、服务 大型餐饮 特色餐厅 装卸区 汽车库 自行车库 消防车道 垃圾房 备用间 厨房 电梯机房 上人屋面 不上人屋面 屋顶花园 塔楼 裙房 3.00 1.50 1.50 1.50 1.50 1.50 1.20 1.20 3.00 1.50 1.50 11.00 1.20 4.50 3.60 14.40 19.80 1.00 0.50 0.50 1.00 0.50 0.50 1.00 1.00 1.00 5.00 1.00 1.00 1.00 0.50 0.50 0.50 1.00 0.50 0.50 0.50 0.50 0.50 1.00 0.00 0.00 0.0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5.00 5.00 3.50 4.50 4.50 10.00 4.00 2.00 35.00 5.00 4.00 4.50 7.00 2.00 0.50 3.00 15.00 25.00 25.00 15.00 7.00 12.00 30.00 20.00 5.00 20.00 50.00 包含1.5KN/m为预计 内隔墙荷载 需建筑确定 按板跨不小于2米考虑 园林按实际(如有) 包含降板500mm,计入恒载 ( 覆土:塔楼顶按600mm、裙房按900mm) ,计入恒载 2锅炉房 发电机房 配电间 冷冻机房 活载 (KN/m) 5.00 2.50 3.50 2.50 2.00 4.00 4.00 3.50 7.00 2.50 2备注 包含隔墙1.0KN/m计入活载 20mm面层+架空地板,记入恒载 按人员密集考虑 包含降板300mm,计入恒载 (未列入表中覆土深度按实际计算)计入恒载 2,排烟机房 热交换间 蓄冰池 水泵房 冷却塔 隔油池 变压器 说明:(1)轻质混凝土容重不大于19KN/m3
(2)内隔墙当墙厚为200时容重取9KN/m3,当墙厚为100时容重取8KN/m3 (3) 回填土容重不大于18KN/m3 (4)玻璃幕墙荷载拟为1.5KN/m2
- 15 -
5. 结构设计说明
5.1结构安全等级及抗震设防类别
本工程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类;地下室外墙、底板、室外顶板、挡土墙(梁)及屋面结构防水等级为抗渗等级S8;人防设计等级参见人防设计专篇。 5.2 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根据钻孔资料和工程地地质勘察分析结果,本场地地下20m深度内不存在可液化土层,可不考虑抗土壤震动液化。本场地不具备软土震陷的条件。
根据对区域和近场区断裂分布及其活动性的分析结果,以及场址区附近钻孔勘探和浅层人工地震勘探的结果,场址区不会发生断裂活动导致的场地地表地质灾害。 5.3结构抗震等级
核心筒剪力墙和框架的抗震等级均为二级。裙房及塔楼外地下室抗震等级为三级。 5.4结构变形缝的设置
塔楼与裙房之地下室贯通为一体,连接呈L形,为超长地下室。为减少混凝土收缩引起的变形缝,采用在地下室各层设置施工后浇带并于混凝土中掺入微膨胀抗裂剂等措施以降低其影响。 塔楼与裙房在地面以上通过在中间连廊处设置抗震缝分隔成各自独立的结构单元。 5.5上部结构选型
本工程所有楼面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F1、F2、F4塔楼抗侧力体系采用现浇框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核心筒结构;F3塔楼及裙楼抗侧力体系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5.6 地下室结构
地下室顶板作为塔楼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板厚为180mm,进行双层双向配筋。根据本工程特点,地下室首层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楼盖、地下一层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地下室外墙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墙。地下二层设有人防,有关人防部分参见人防设计专篇。 5.7 地下室防水措施
地下室底板采用外防水及防水混凝土等措施来达到地下室底层的防水效果。同时考虑到地下水对混凝土的强腐蚀性,对地下室混凝土底板、顶板及外墙均需采取有效的防腐处理措施。 5.8基础形式
地基结构除了需要考虑上部拟建建筑物之结构所承受重力、风荷载及地震荷载外,还需要考虑本场地的地理环境、基础建造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本地经验、市场物料供应以及建造成本。同时考虑到地下水对混凝土的强腐蚀性,对桩基需采取有效的防腐处理措施。 (1)基础形式
根据勘察结果及考虑拟建办公楼之结构荷载,地基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并采用后压浆技术提高桩基承载力。桩身直径为700mm~800mm, 桩端持力层为⑦3、⑧1粉砂层,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应满足规范要求。
(2)抗浮设计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勘察结果,拟建建筑物抗浮设防水位高程建议按大沽高程4.2m考虑。 5.9 结构材料
混凝土:
墙、柱及连梁:设计强度等级 C60-C40 板、梁(不包括连梁):设计强度等级 C40
地下室外墙、底板、顶板(室外):设计强度等级 C35,S8 水箱,水池: 设计强度等级 C30,S8 钢筋:
热轧HRB400: fy=360N/mm2 热轧HRB335: fy=300N/mm2 热轧HPB235: fy=210N/mm2
注: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且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不应大于1.3。
钢材及预埋件:钢材和预埋件均采用Q235钢。
焊条:E43用于HPB235级钢筋和Q235B钢材;E50用于HRB400、 HRB335。
5.10结构计算程序
由于本工程项目为高层建筑,选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A) 工程部编制的[多层及高层建筑空间有限元分析软件] SATWE (墙之模型)程序进行结构分析计算。
5.11标准图集
本工程选用 《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进行结构施工图设计。
- 16 -
6.0 塔楼结构主要分析结果
F1塔楼结构分析结果
F2塔楼结构分析结果
内容 X向地震最大位移角 X向地震 最大位移与 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X向地震总剪力(KN) X向地震剪重比 X向地震倾覆弯矩 Y向地震最大位移角 Y向地震 最大位移与 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Y向地震总剪力(KN) Y向地震剪重比 Y向地震倾覆弯矩 第一平动周期 第一扭转周期 第一扭转与第一平动周期比 X 风位移角(风压 0.60KPa) Y 风位移角 (风压0.60KPa)
SATWE 1/824 1.20 21381 2.25% 1162113 1/867 1.40 23331 2.45% 1257421 2.2456 2.0186 0.89 1/4342 1/3001 规范要求 < 1/800 < 1.4 -- -- -- < 1/800 < 1.4 -- -- -- -- -- < 0.90 < 1/800 < 1/800 结论 满足规范要求 满足规范要求 -- -- -- 满足规范要求 满足规范要求 -- -- -- -- -- 满足规范要求 满足规范要求 满足规范要求 内容 X向地震最大位移角 X向地震 最大位移与 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X向地震总剪力(KN) X向地震剪重比 X向地震倾覆弯矩 Y向地震最大位移角 Y向地震 最大位移与 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Y向地震总剪力(KN) Y向地震剪重比 Y向地震倾覆弯矩 第一平动周期 第一扭转周期 第一扭转与第一平动周期比 X 风位移角(风压 0.60KPa) Y 风位移角 (风压0.60KPa) SATWE 1/839 1.11 15297 2.15% 902965 1/1009 1.27 17886 2.51% 1051395 2.4145 1.9054 0.82 1/2609 1/3700 规范要求 < 1/800 < 1.4 -- -- -- < 1/800 < 1.4 -- -- -- -- -- < 0.90 < 1/800 < 1/800 结论 满足规范要求 满足规范要求 -- -- -- 满足规范要求 满足规范要求 -- -- -- -- -- 满足规范要求 满足规范要求 满足规范要求
- 17 -
F3塔楼结构分析结果
F4塔楼结构分析结果
内容 X向地震最大位移角 X向地震 最大位移与 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X向地震总剪力(KN) X向地震剪重比 X向地震倾覆弯矩 Y向地震最大位移角 Y向地震 最大位移与 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Y向地震总剪力(KN) Y向地震剪重比 Y向地震倾覆弯矩 第一平动周期 第一扭转周期 第一扭转与第一平动周期比 X 风位移角(风压 0.55KPa) Y 风位移角 (风压0.55KPa)
SATWE 1/582 1.22 22751 13.75% 522515 1/564 1.15 22396 13.53% 514353 0.8922 0.7599 0.85 1/9999 1/9999 规范要求 < 1/550 < 1.4 -- -- -- < 1/550 < 1.4 -- -- -- -- -- < 0.90 < 1/550 < 1/550 结论 满足规范要求 满足规范要求 -- -- -- 满足规范要求 满足规范要求 -- -- -- -- -- 满足规范要求 满足规范要求 满足规范要求
内容 X向地震最大位移角 X向地震 最大位移与 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X向地震总剪力(KN) X向地震剪重比 X向地震倾覆弯矩 Y向地震最大位移角 Y向地震 最大位移与 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Y向地震总剪力(KN) Y向地震剪重比 Y向地震倾覆弯矩 第一平动周期 第一扭转周期 第一扭转与第一平动周期比 X 风位移角(风压 0.60KPa) Y 风位移角 (风压0.60KPa) SATWE 1/1012 1.17 17532 2.63% 1222414 1/881 1.33 18322 2.75% 1137874 2.3220 2.0414 0.88 1/3364 1/2983 规范要求 < 1/800 < 1.4 -- -- -- < 1/800 < 1.4 -- -- -- -- -- < 0.90 < 1/800 < 1/800 结论 满足规范要求 满足规范要求 -- -- -- 满足规范要求 满足规范要求 -- -- -- -- -- 满足规范要求 满足规范要求 满足规范要求
- 18 -
当留有余地。
第六章 电气
第一部分 强电 1. 设计依据
1.1 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设计规范、标准: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
(JGJ 16-2008) (JGJ67-2006)
(GB50045-95)(2005年版) (GB50060-2008) (GB50053-94) (GB50052-95) (GB50054-95) (GB50034-2004) (GB50189-2005)
(GB50057-94)(2000年版) (GB/T 50314-2006)
2.5 满足各类用电设备多样化、自动化及遥控化的要求,实现最优化管理系统及其通信网络,以便
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 设计中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自然光,采用节能型设备(包括变压器及照明灯具);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确保安全、高效的管理;将经营成本降至最低。
3. 设计范围
本工程拟设置的电气系统: 变配电设计
建筑物内低压供配电系统 电力设备的供电与相关控制 照明设计
防雷保护、安全措施及接地系统 自备柴油发电机系统 4. 10/0.4KV变配电系统
4.1负荷等级:本工程为一类高层建筑,按一级负荷要求供电。其中消防控制室、消防设备、应急照明、客梯、生活水泵、污水处理等为一级负荷;主要办公室、重要会议室、主要商业用房等为二级负荷;其余为三级负荷。
4.2供电电源及电压等级:为满足本工程供电要求,由附近城市电网区域变电站或开闭所内的两段母排各引来1路10kV独立电源。 4.3变电所位置:
本工程在F1座的地下一层设置10kV高压配电室,为4个10/0.4kV变电所,提供高压电源。 在地下一层设置4个10/0.4kV变电所,分别服务于F1座、F2座、F3+F4座以及F地块的冷冻机房。
4.4负荷计算及变压器选择
负荷统计:对水泵、电梯、制冷机组、风机等用电设备按其设备安装容量进行统计,对照明、插座等设备的用电负荷按单位容量法进行统计,采用需要系数法对各个变压器的容量进行计算,结果如下: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
1.2 其它有关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 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任务书》。
建筑结构机电等各相关专业提供的设计文件、资料。
2. 设计原则
2.1 本工程的电气设计,在总体上力争满足以下要求: 高度的安全性; 舒适的生活环境; 足够的通信设备; 完善的信息设施; 智能化办公系统。
2.2 根据本工程各组成部分的规模、结构及功能和满足管理公司的经营要求等条件,确定物业管理
体系及强、弱电系统。
2.3 人员安全性的保护设施,应做到可靠,适用及方便,并宜形成一个安全的警报、求救监管网络。 2.4 强弱电设施与国家及地方规划目标相适应,在设计中要确切掌握标准,为逐渐完善其内容而适
- 19 -
变电所位置 变压器编号-规格 安装容计算有功计算无功功计算视在功率(kVA) 1673 1534.8 857.5 877.1 1581.4 1328.3 1689.2 1705.4 计算电流(A) 2542 2332 1303 1333 2403 2081 2567 2591 变电所内配电柜均采用上进线、上出线方式。变电所内设有良好的机械送、排风设备。 6.1功率因数补偿:采用低压集中自动补偿方式,在低压侧设功率因数自动补偿装置,要求补偿后10kV侧的功率因数在0.9以上。 6.2谐波治理措施:
在10/0.4kV变电所内的低压电容补偿柜中设置滤波电抗器,以滤去5、7次谐波,达到清洁电网的功能。
6.3 自备柴油发电机系统:在地下一层F1塔楼、F2塔楼、F3+F4塔楼下各设置一个800kW的柴油发电机组,分别服务于F1、F2、F3+F4。当2路高压电源发生故障时,15秒内自动启动柴油发电机组,以保证大楼内消防及重要负荷的供电要求。非火灾情况下,发电机作为临时应急供电,但与消防设备供电系统互锁且满足消防优先。
6 .4 租户发电机系统:本工程为办公租户预留3 个发电机房,位置在地下一层。为办公租户的自备发电机提供位置。容暂定为:2x300KW(为F1座租户预留),2x300KW(为F2座租户预留), 3x300KW(为F3+F4座租户预留)。发电机组由租户自己负责购买及安装。
6.5火灾报警系统、楼宇自控系统、安保系统、紧急广播系统根据规范及使用要求,各系统自带不间断电源(UPS)。
7.配电系统及线路敷设方式
7.1 10kV线路室内敷设选用WDZA-YJY-8.7/10kV型交联电缆沿电缆桥架敷设;室外敷设选用 YJV22-8.7/10kV型交联电缆直埋地敷设。
7.2 对于单台容量较大的负荷或重要负荷采用放射式配电;对一般设备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的混合方式配电;
7.3 每层设置强电配电间兼竖井,内设层配电箱、母线槽、垂直电缆桥架等;
7.4 对生活水泵、电梯等负荷采用WDZA-YJY-1KV无卤低烟阻燃交联电缆沿桥架敷设;以两路供电回 路至配电点互投;
7.5 对消火栓泵、喷淋泵、防排烟风机、消防控制室等消防负荷采用专用两路电源供电,即低压侧不同母线段双电源供电(其中1路来自应急母线段),用WDZNA-YJY-1KV无卤低烟阻燃耐火交联电缆沿电缆桥架或防火电缆(BTT型矿物绝缘电缆)敷设至配电点,并在末端自动切换。消防设备配电装置均设置明显的消防标志;
7.6 一般照明电力主干线采用母线槽树干式配电或采用WDZA-YJY-1KV无卤低烟阻燃交联电缆沿桥架敷设;
7.7 一般照明电力配电支线均采用WDZC-BYJ无卤低烟阻燃铜芯线在线槽内沿吊顶敷设,或穿KBG管敷设;
7.8 消防设备配电支线采用WDZNC-BYJ无卤低烟阻燃耐火型导线在线槽内沿吊顶敷设,或穿金属管敷
量(kW) 功率(kW) 率(kVR) 3020.2 1538.7 2441.3 1419 1090 1111 793.1 808.5 656.7 584.7 326 340.1 616.3 517.5 660.9 660.5 F1座10/0.4kV变电所 F总10/0.4kV变电所 F2座10/0.4kV变电所 F3+F4座10/0.4kV变电所 TA-2000kVA TB-2000kVA TC-1250kVA TD-1250kVA TE-2000kVA TF-2000kVA TG-2000kVA TH-2000kVA 2908.8 1456.4 2174 1223.3 3016.8 1554.6 2792.9 1572.3 对于每个10/0.4KV变电所,当一路10KV出线电缆故障或一台变压器检修或故障时,另一台变压器可带全部消防及其它重要负荷。
5. 继电保护
本工程每个变电所均采用二路10kV电源(目前非独立)供电。从市政电网引二路10KV电力电缆至地下一层的10kV配电所。10KV侧两路电源同时供电,分列运行,中间不设联络开关。 继电保护方式及信号装置的设置,进线采用过流、速断和单相接地保护;母联开关设置过流、速断保护,在母联开关投入后速断保护退出;变压器保护采用过流、速断、低压侧单相接地和温度保护,在过流保护灵敏度不够时采用差动保护。
继电保护采用微电脑式多功能继电保护器,并带有通讯接口,设置能源管理系统,并且采用通讯接口的方式与BA系统联动。
高压柜采用中置式金属铠装开关柜,低压柜采用插拔式配电柜、模块化结构。通过高低压柜的三遥系统和变压器检测系统及直流屏的通讯接口构成一套完整的变电室计算机能量管理系统。 采用高压计量,在每个10kV变压器的高压测设置专用计量装置。并可根据要求设置低压计量分表。在高低压柜中安装电力参数测量仪(智能仪表),同时低压柜断路器设置电操装置用于对系统进行监控,并检测回路的电压、电流、有功、无功和功率因数等参数。
6. 低压配电系统
0.4KV低压主接线采用单母线分段,每两台分别由两个电源供电的变压器低压侧设母联开关,采用手动联络方式。在正常情况下,变压器均同时供电,每两台变压器组成一组0.4kV/0.23kV供电电源,中间设联络开关。故障时,部分非重要负荷自动失压跳闸,经手动合上低压母联开关以保证重要负荷的供电;待故障消除后,断开母联开关,恢复两路电源同时供电方式。 主进开关与联络开关设电气与机械联锁,任何情况下只能合其中的2个开关。
- 20 -
设;
7.9 消火栓泵、喷淋泵等消防设备的控制柜应具有自动巡检功能;
本工程小于30KW的电动机采用直接启动方式启动,37KW及以上电动机采用降压启动方式启动,均现场手动/DDC控制。对于消防设备,除满足前面要求外,增加消防联动模块控制以及远距离手动直启控制。
8. 照明设计
8.1 照明光源:一般场所为T5或T8荧光灯或节能型光源, 共享大厅采用金属卤化物灯,办公室、会议室等采用(三基色)日光灯管,电梯厅、走道等采用高效节能灯管,室外泛光照明采用高效金属卤化物灯。照明灯具: 办公室、会议室等处采用无眩光嵌入式高效荧光灯具,照明均匀度不低于0.7,共享大厅采用室内泛光灯具。
照明供电回路:按防火分区供电,大厅、公共区域和重要办公室均由双电源供电。
照明控制:会议厅、门厅和室外照明控制:采用由照明配电箱集中控制;车库中车道照明由BA系统根据时间按照1/3、2/3、3/3分别进行控制;办公走廊的照明由BA系统控制;泛光照明及立面照明由物业值班室集中控制。其余场所的照明均就地控制;疏散照明在火灾时能自动点亮,各层的正常照明电源总开关在火灾时联动切断;
8.2 照度标准: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执行,标准如下 区域 商铺/商场 营业厅 大厅 会议室 电梯门厅 走廊/天桥 办公室 地下车库 楼梯间 高低压配电装置室 消防控制中心/计算机房 机电设备间 厨房 餐厅 盥洗室 消防控制中心/弱电机房 照度(lx) 预留租户二次装修所需(≥300) 300 300 300 150 75 500 75 75 200 300 100 150 200 150 500 功率密度(W/m2) 12 11 13 9 6 5 12 3 4 7 9 4 9 11 9 15 8.4 疏散指示:
在营业厅、会议室、地下停车场、疏散通道、安全出口、餐厅、楼梯间及其前室、电梯间及其前室、主要出入口等场所设置疏散照明灯、疏散诱导灯及安全出口指示灯,采用与消防报警设备联动的智能控制应急疏散逃生系统。采用区域集中式供电应急照明系统,其连续供电时间不小于30分钟。在非消防电梯口处,设有火灾时不得作为疏散使用的警告指示标志。 8.5 节日/室外照明:
本工程设立面照明,兼作节日照明;在室外绿地设草坪灯,在道路两侧适当位置设道路照明,采用中央控制室集中控制;同时预留广告照明电源及总体预留泛光照明电源。 8.6 在F1、F2、F4建筑物的最高部位装设航空障碍灯。
8.7 照明配电系统:一般照明以树干方式配电;应急照明、疏散指示照明等采用两路专用电源配电,并设互投装置。
8.8 照明、插座分别由不同的支路供电,所有插座支路均设30mA的剩余电流保护器。 8.9 当采用I类灯具时,灯具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应可靠接地。 8.10 室外线路采用电缆埋地敷设,室外灯具采用就地接地。
9. 防雷保护
9.1 本工程属二类防雷建筑;
9.2 在楼座屋顶设避雷针及避雷带作为防直击雷的接闪器,利用建筑物结构柱子内的主筋作引下线,利用结构基础内钢筋网作接地体。
9.3 为防侧向雷击,外墙上金属构件、门窗等较大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每层(一层至顶层)利用结构圈梁水平钢筋焊接连通,使成封闭的均压环且与引下线可靠焊接;竖向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的顶部和底部应与防雷装置连接。
9.4 为防雷电波侵入,电缆进出线在进出端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等与电气设备接地相连。 9.5 为防止直接或感应雷电过电压沿配电线路入侵设备,屋面设备(空调室外机、风机、泛光照明等)配电线路前端,设置电涌保护器(SPD)。
10. 安全措施
10.1 本工程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型式采用TN-S系统;
10.2 防雷接地、变压器中性点接地及电气设备保护接地等共用统一的接地装置; 10.3 本工程采用总等电位联结,楼层设置辅助等电位联结,浴室设置局部等电位联结; 10.4 柴油发电机房燃油管道设防静电接地;
10.5 计算机电源系统、有线电视引入端、电信引入端及其供电配电箱,屋面设备配电线路前端等处设过电压保护装置;
10.6 柴油发电机房日用油箱的灯具、电气和仪表、配电装置及接线盒采用隔爆型;柴油发电机房灯
8.3 应急照明:
变电所、发电机房、消防控制室、电信机房、消防水泵房、消防电梯机房、餐厅、楼梯间、前室、营业厅、大堂等场所设置保证正常工作的应急照明,采用应急时能迅速点亮的光源。
- 21 -
具采用隔爆型,电机采用IP44,电气和仪表采用IP54,配电装置及接线盒采用IP5X;
10.7 变电所变压器设置IP20护罩,电缆桥架垂直敷设时,距地1.8m以下部分加金属盖板保护,所有配电线路均穿金属管保护,并良好接地,以防漏、触电事故的发生; 10.8 电梯井道内设置井道检修照明。
11. 接地系统
11.1 强弱电共用联合接地装置,要求接地电阻应小于1Ω;
11.2 电梯机房、消防控制室、计算机网络机房、电信机房、安防控制室、建筑设备监控室等弱电设备用房的接地利用大楼统一接地装置,独立设引下线。带浴盆和淋浴的卫生间设置局部等电位联结(LEB)。
12. 抗干扰措施 12.1 对谐波进行测量
拟考虑在主电网及较大的谐波源回路接入总电网的连接点作为谐波的检测点,来检测谐波情况。 12.2 控制使用谐波源
尽量避免使用会产生较大谐波源的设备或采用自带消谐器的设备。对具有谐波互补性的装置将集中设置,同时适当限制谐波量大的设备工作方式来减少谐波。 12.3 在电力电容器补偿柜中串接7%电抗器,来降低谐波次数。 12.4 采用带有△接线绕组的变压器。
12.5 对一些谐波源较大的回路拟设置电力滤波器。 12.6 适当加大回路中配线的截面,以期减少谐波危害。 12.7 对弱电设备配电线路采用专线放射式配电。 13. 其它
13.1 本工程根据业主要求,需要在每台10/0.4kV变压器的高压侧进行计量,具体的方案要与供电部门沟通、协商,征得其同意。 13.2电力负荷计算书详见-附件一。 13.3照度计算书详见-附件二。 13.4强电主要设备材料表详见-附件三。
第二部分 弱电 1.设计依据
本项目建筑平面图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 16-2008
GB50045-95 2005年版 GB50116-98; GB50343-2004 GB20815-2006 GB50348-2004 GB50394-2007 GB50395-2007 GB50396-2007 DG/TJ08-1104-2006 GB50174-2008 GB50200-94 GB/T50314-2006 GB50311-2007 GB17565-2007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视频安防监控数字录像设备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公共建筑电磁兼容设计规范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朮规范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防盗安全门通用技术条件
国家和地方其它相关的现行标准和法规
建筑专业及其它专业对本专业的设计要求及其提供的设计基础资料
2.弱电系统组成
本项目拟设以下弱电子系统,业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减系统组成。消防火灾报警系统不包含在弱电系统内,由消防系统提供。 2.1 安全防范系统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入侵报警系统 电子巡查系统 2.2 一卡通管理系统 门禁管理系统 停车场管理系统
2.3 背景音乐及紧急广播系统 2.4 信息发布系统 2.5 多媒体触摸查询系统 2.6 卫星及有线电视系统 2.7 信息通讯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
- 22 -
计算机网络系统(含无线网络覆盖) 电话宽带接入 移动通信覆盖系统 无线对讲覆盖系统 2.8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2.9 电梯五方通话系统 2.10智能建筑系统集成 2.11 弱电机房工程
3.各弱电系统设计方案
本项目在地下一层设置总消防/安防控制中心,负责整个F地块的安全防范控制,不再设计安防/消防分站。 3.1 安全防范系统 3.1.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在室外重要部位、一层出入口、一层大堂、一层总台、服务台、收银处、银行入口、地下车库出入口、地下车库电梯厅、地下车库内部、变配电所出入口、水泵房出入口、冷冻机房出入口、锅炉房出入口、办公区域与外界相通的出入口、电梯轿厢、每层楼梯出入口、每层电梯厅、每层走道、安保中心等重要部位设置监控点。安装低照度半球CCD摄像机,用于对主要交通线路安防及其它重要区域的监视和管理。
电梯轿厢内采用针孔超广角镜头摄像机。定点定焦摄像机均采用6mm或4.5mm自动光圈镜头,变焦带云台摄像机均配10倍变焦镜头,并具有监视位置预设置功能。室内安装的摄像机均设置全封闭金属机罩或半球罩,室外安装摄像机均配全天候机罩。
所有摄像机水平解析度达到460线以上,最低照度≤1Lux,有自动白平衡电路、自动增益电路等。 在共享大厅、营业厅等厅内屋顶处设置彩色CCD摄像机(快球),全方位进行监控。
本项目采用“集中+分散”、“数字+模拟”结合的控制方式。安保分控中心建立模拟监控系统,安保总控中心建立数字监控系统。
各区分控中心均采用16路数字硬盘录像机,图像保存格式为MPG4,24小时录像。硬盘录像机的选型应满足国家标准《视频安防监控数字录像设备》(GB20815-2006)对硬盘录像机的要求。各区分控中心主机采用模拟视频矩阵主机,对有关图像还可以进行遥控、录像,并与当地公安局联网。安保总控中心采用数字矩阵系统,可远程监视和调看监控图像。总控中心通过数字矩阵系统,在电视墙上轮流切换显示各楼监控信息。总控电视墙采用等离子无缝拼接,轮切显示各楼的监控画面,配置中央管理服务器。
系统具有时间、日期的字符叠加、记录和调整功能,具有移动探测功能。与入侵报警系统、门禁系统实现联动。
前端摄像机采用模拟型,视频信号传输采用同轴电缆视频线传输,电梯摄像机采用电梯专用视频线,采取抗干扰措施。摄像机采用AC24V电源,由安保中心集中供电。 3.2 入侵报警系统
微波红外双鉴探测器、声光报警器和紧急报警按钮结合的方式。
双鉴探测器安装在变配电所、水泵房、冷冻机房、锅炉房、房屋水箱等处,并配置在现场能够布撤防区的操作键盘。
紧急报警按钮安装在一层总台、重要办公室、服务台、收银处、安保中心等重要部位。 在无障碍设施附近均设有求助报警按钮。残疾人卫生间外设置声光报警器。
报警显示器安装在安防监控室内,对每次报警均可显示并打印,且与监控电视系统主机及灯光控制联动。
出租楼层预留报警地址模块,便于租户接入。 3.3 电子巡查系统
采用离线巡更的方式,在建筑物周围、地下车库内部、配电房、锅炉房、电梯机房、空调机房、各楼层出入口以及其他重要部位安装巡更信息钮,形成无盲区的巡更线路。
物业管理公司可以根据需要对巡更路线进行灵活设置。巡更装置实时将信号反馈给主机,记录警卫人员的姓名、编号、巡更路线和时间,系统主机能够迅速对异常情况作出反应。 3.4 一卡通管理系统
该系统具有身份管理、考勤管理、门禁管理、停车库管理、餐饮管理、电梯楼层停靠管理等一卡通用管理功能。各楼的门禁系统IC卡仅由所在区的分控中心授权,其他分控中心和总控中心无权对本楼门禁进行授权。停车场管理系统IC卡可由各区分控中心授权,也可由总控中心授权;各分控中心停车场管理系统与总控中心实现联网管理。
3.4.1 门禁管理系统
门禁主机设在消防/安防控制中心内,在重要设备用房、物业管理办公室、重要通道等处设置门禁系统,采用感应卡控制,特殊区域还可设有指纹识别门禁系统。配有开门按钮、电子门锁、读卡器,对通过对象及通行的时间进行控制及设定。选用带门磁功能的电子锁。门禁软件实时记录系统所有信息,保存于数据库中,并且具备查询、统计、备份功能。
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记录、修改、查询所有持卡人的资料;监视纪录所有出入情况及出入时间; 监视门锁开关状态,具有报警功能;对非法侵入进行报警并进行纪录;与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联动;当火灾信号发出后,自动打开相应防火分区的电子门锁,方便人员疏散。
门禁控制系统根据各区域使用功能设置不同安全级别,门磁开关信号反馈到主机用于监视门的状态。电磁锁的4种工作状态:
“自由通行”门可任意开启而不触发报警; “禁止通行”任何开门的企图都将触发报警;
- 23 -
“授权通行”出示符合要求的磁卡开启相应的门;
“强制通行”紧急情况下,由控制中心强制开门,用于疏散。 3.4.2 停车场管理系统
采用非接触式IC卡方式,与门禁系统实现一卡通。功能要求如下: 每个出入口均设置一进一出的IC卡停车场管理设备 图像对比功能 临时车出口收费 对讲功能
区域引导功能(智能车辆、车库光流导向系统) 每个出口收费管理处配置一台小型UPS或后备电源。
4.背景音乐及紧急广播系统
本项目各区均独立设置一套模拟型公共广播系统,背景音乐与消防紧急广播共用一套系统,广播控制机柜设置于位于地下室的消防控制中心,各区之间的广播系统不联网,紧急广播由各区消防报警系统提供。 背景音乐(公共广播):
在公共区域以及大开间办公区域设置功率不小于3W的扬声器(高于6米处设置大功率扬声器),并按各功能分区设音量控制器,同时,具有系统切换功能,以满足不同功能分区对节目和业务广播的要求。当火灾时,消防控制室强迫切换到火灾应急广播。
本工程采用的广播系统,其各个构成单元以及各种安装件,均为模块化结构,以便根据业主要求灵活地进行组合和扩展。若分区在不需要背景音乐时可方便的切除背景音乐,也可以调节背景音乐音量满足不同需求。在播放找人等事务播音时可针对此类地区播报;在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时与相应公共分区联锁控制,播报紧急疏导广播。
消防控制室呼叫站为最高优先权,消防自动广播其次,行政呼叫站为第三优先级,其次逐步降低,最低优先级为背景音乐。广播主机中央处理器为系统提供了高度集成的自控功能;完善的实时系统工作监测和完备的故障诊断功能;并设有计算机通讯接口。
在重要办公大厅设置传感话筒测量环境噪音,根据噪音水平自动连续调整输出音量。 火灾应急广播:
火灾应急广播系统设在首层消防控制室,当发生火灾时,可将公共广播系统强制切换到应急广播,其扬声器功率最小不小于3W。系统采用100V定压输出方式。应急广播设置备用扩音机,容量不小于应急广播时最大广播区扬声器容量总和的1.5倍。 5. 信息发布系统
为信息发布提供了一个平台,为租户提供多媒体信息,如直播专门的文字信息,影像图文等。系
统包括LCD显示屏,安装于电梯轿厢内、大堂、自动扶梯口,向租户、访客及办公楼人员提供各类资讯。这些显示屏用于显示多种类型的资讯,如直播电视、影像、音乐、电脑动画、广告等。各LCD屏显示的信息由安防监控室的管理主机控制,显示信息可以按时间预先设定,到时自动播放。
通过建立TCP/IP网络,将所有显示屏与中央显示及控制仪器连接。办公楼客梯LCD能在不同显示区域分别显示达到楼层号、天气、日期、时间以及广告等信息。 6. 多媒体触摸查询系统
在F1、F2、F3、F4办公楼一层各出入口设置单机版多媒体触摸查询系统,便于访客查询公众信息、相关政策、商业及餐饮分布等信息,提高顾客的办事效率。 7. 卫星及有线电视系统 7.1 卫星电视系统:
本系统由前端系统(卫星接收装置)、干线传输部分和用户分配网络组成。采用860M邻频传输、双向传输系统。
卫星接收天线设于F1座、F2座、F4座的主楼屋面,卫星信号、VOD视频点播节目、自办节目等混合后送至各终端。
系统前端设备采用全频道混合放大型前端,并满足接收卫星电视节目、预留自办节目和FM调频节目信道的要求。
用户分配网络采用分配分支的分配型式,干线电缆选用SYWV-75-9,支线电缆选用SYWV-75-5,穿镀锌钢管暗敷。系统采用低压集中供电方式。 7.2 有线电视系统
市政有线电视光缆接入总进线间进行光分配后,通过单模光缆分配至各区进线间并进行光电转换。系统采用独立前端系统基本模式,由前端设备、干线、放大器、分支分配器、支线及用户终端等组成。系统采用(860)MHz全频双向传输,用户电平要求68±4dB,图象清晰度应在四级以上。
用户分配网络采用分配分支的分配型式,干线电缆选用SYWV-75-9,支线电缆选用SYWV-75-5,穿镀锌钢管暗敷。系统采用低压集中供电方式。 有线电视系统与卫星电视系统及终端完全独立。
7.3 系统终端:商业及裙房部分的终端设计到位;办公楼层仅预留设备及线缆到每层的弱电竖井内。
8. 信息通讯系统 8.1综合布线系统
电信单模光缆接入地下一层中国电信机房进行光分配后,通过单模光缆分配至F1、F2、F3+F4的
- 24 -
机电方案设计说明
通信机房。
综合布线系统是一种开放式设计的结构化布线系统,采用模块化方式,以星形拓扑结构,支持大楼的语音、数据、图象及视频等数字及模拟传输应用。
本项目设计所建立的综合布线系统将为所有的语音、数据等信号传输提供高速、灵活、可扩展的模块化介质通路。支持语言通信、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电话与多媒体传输的运用。主要服务于通信网络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系统。
通信网络与计算机网络系统机房设置在各个办公楼的地下一层,垂直语音主干系统采用三类大对数电缆,垂直数据主干采用6芯多模光缆;水平布线均采用六类UTP对绞线。终端信息插座采用RJ45型插座。 8.2 计算机网络系统
F1、F2、F3+F4的地下一层设计算机网络主机房(与通信机房合设),内设计算机主机、数据交换机及数据库等设备,各楼层设有综合布线系统数据配线箱,智能HUB等网络设备。水平布线采用六类UTP双绞线与用户终端连接,形成信息传输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内部资源共享。 无线宽带覆盖系统将由弱电分包商协调电信运营商免费实施,开通后向用户收费。 8.3 电话宽带接入
地下一层设置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各设置一间机房,另外在F1、F2、F3+F4 地块各设计一间通信机房。市话与宽带网入户均采用光纤线缆。在消防/安保控制中心安装一台消防专线电话机、一台公安报警专线电话机。物业管理自设数字程控交换机系统。 8.4移动通信覆盖系统
为保证移动用户在楼内使用无线信号不受干扰,在各层均建立移动通信分布式天线系统,每个楼层布置收发天线,系统采用50Ω同轴电缆组网。该部分的后续施工由相关设备供应商经场强测试后实施安装。 8.5无线对讲覆盖系统
本系统主要解决大楼无线对讲盲区的通话问题。便利管理部门、保安、服务及操作等人员的日常工作,并在紧急或意外事件出现时可以及时对所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调度和指挥,设置内部无线对讲中继系统。
室内分布系统方案拟定为:把差转台放在地下的控制中心(设在工程部内),经馈线把信号分成二路,一路覆盖楼上,另一路覆盖地下室。然后再通过室内分布系统把信号送至各楼层及地下室。具体位置和数量在施工图中确定。考虑到环保的问题,宜适当增加天线的数量,降低每付天线的输出功率,保证下行信号到每付天线的输出电平≤17dBm,即达到良好的覆盖效果,又不产生环境污染。
覆盖范围要求:所有的楼层包括楼梯、地下室、大厦内及周边;所有机电设备室。
室内分布系统解决的是室内信号质量问题,故室内分布系统设立后,应在相应的覆盖区内满足一定的信号要求。具体指标如下:
指定大楼覆盖区内达到95%以上区域,信号强度大于-110dBm。 大楼覆盖区内及周围50米范围内移动台呼出和接听正常。 保持无线系统接收灵敏度为≤-104dBm。
根据国家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室内天线的输出功率应小于17dBm/载波。
无线覆盖区内接通率:在覆盖区内接通率为95%的位置,99%的时间移动台可接入网络。
9.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BA监控总站设在地下一层的工程部,对本区的供水排水设备、冷热源设备、空调设备、电梯、供配电设备及重要的电力设备、照明设备进行监视及节能控制。各区BA监控分站与G区BA总站(中央控制室)实现联网。本系统将对建筑物内机电设备提供先进的监察、故障报警及控制功能,用以提高各机电系统之运作效率、节约能源。对安防系统、火灾报警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监视,并配合消防报警的联动,保证生命维护与安全系统的执行。 9.1 对给、排水系统的监视与控制: 9.1.1 给水系统: 市政给水压力的检测; 地下水池水位的显示和报警; 高位水箱水位的显示和报警;
水泵启、停控制、状态显示和故障报警; 泵的轮换使用及备用泵的自动投入; 9.1.2 排水系统:
雨、污水坑高水位报警; 根据水位控制排水泵的运行台数; 水泵启、停控制、状态显示和故障报警; 泵的轮换使用及备用泵的自动投入; 9.2 对空调系统的监视与控制: 9.2.1空调冷热水系统:
冷水机启、停控制、状态显示和故障报警; 冷冻水泵启、停控制、状态显示和故障报警; 冷却水泵启、停控制、状态显示和故障报警; 冷却塔风机启、停控制、状态显示和故障报警; 冷却水供、回水温度测量; 冷冻水供、回水温度测量; 冷冻水水流量测量; 冷负荷计算;
- 25 -
冷冻机、冷却泵、冷冻泵、冷却塔风机及进水电动蝶阀的顺序启、停控制; 根据冷负荷确定冷水机组开启台数;
根据冷冻水系统供,回水总管压差,控制其旁通阀的开度; 9.2.2热交换系统的监视与控制: 一次水供、回水温度测量; 一次水供水流量; 二次水供、回水温度测量;
通过二次水温度自动调节一次侧阀门的开度; 自动计算热消耗量; 自动联锁控制; 设备自动起停控制; 锅炉气泡水位显示;
锅炉系统可通过通讯协议接口纳入BA系统。 9.2.3新风机组:
风机启、停控制、状态显示和故障报警; 送风温度测量;
根据送风温度调节冷水阀开度; 过滤器淤塞报警; 送风湿度测量;
根据送风湿度控制加湿阀; 新风风阀的控制; 9.2.4空调机组:
风机启、停控制、状态显示和故障报警; 回风温度测量; 送风湿度测量;
根据回风温度调节回水水阀开度; 根据送风湿度控制加湿阀; 过滤器淤塞报警; 新风、回风阀的调节; 风机压差开关状态; 9.2.5排风机、进(送)风机:
风机启、停控制、状态显示和故障报警; 对变配电系统的监测:
变配电系统的监控可通过通信协议接口纳入BA系统;
高压配电系统:
进、出线开关、母联开关的状态显示; 进、出线电流、电压显示; 功率因数显示; 有功、无功功率显示; 计量;
9.3.2低压配电系统:
进线开关、母联开关的状态显示; 进线电流、电压显示; 功率因数显示; 计量; 9.3.3变压器:
温度显示及超温报警;
9.3.4高、低压配电系统图图形显示; 9.4 对重要电力设备的监视: 电源状态监视; 设备故障报警; 对照明系统的控制:
公共区域照明及室外泛光照明; 9.6 对空气质量的监测:
地下车库一氧化碳含量的监测; 室内二氧化碳含量的监测; 9.7 大楼管理:
扶梯、电梯的运行状态、故障报警、运行时间自动统计;
电梯系统应提供通讯协议接口纳入BA系统;同时,在消防控制中心设置电梯监视屏。
10. 电梯五方通话系统
电梯五方通话系统指的是电梯紧急对讲系统,实现底坑分机、轿厢副机、厢顶分机、电梯机房主机以及监控中心主机之间的通话报警联络。电梯五方通话系统的联网方式、线缆规格因不同电梯供应商而异,由电梯供应商向弱电承包商提供相关信息资料。电梯五方通话系统设备、井道内所有话机至电梯机房之间的随行线缆由电梯供应商负责供应及安装,电梯机房至监控中心之间联网线槽、线管的供应及安装由弱电承包商负责提供,线缆由电梯承包商负责。
- 26 -
11. 其它设备
在会议厅等场所内设置扩音设备及高清晰度顶投式大屏幕视频、数据、图形投影的多媒体映像系统,如甲方需要,还可设置同声翻译系统,多媒体映像系统采用机械升降,顶投机等均采用隐蔽式机械传动。部分会议室设有多媒体映像系统、桌面会议扩声系统,每个位置桌面均有话筒及控制器。
12. 智能化系统集成
系统集成具有汇集各个子系统的信息并对各类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功能。能对建筑物内的各个子系统进行综合管理。可超前设计、分步实施。
以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为目标,确保对各类设备设施监控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化管理。 根据工程需要、业务性质和物业管理模式,建立实用、适用、可靠和高效的信息化应用系统, 以实现综合管理功能。
各智能化子系统的通信协议和接口应符合相应的技术标准。 各智能化系统具有可靠性、容错性、可扩展性并易于维护。 系统集成管理服务器设置在各区监控室,各区之间不联网。
13. 弱电机房工程
本项目机房工程主要考虑消防控制中心、通讯机房,以及弱电系统如监控电视墙、操作台、楼宇设备监控、通讯中心交换机等设备的工作环境,为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操作、值班环境。 机房配置照明和24小时机房专用空调。机房工程应满足弱电系统需求的防雷接地系统、防静电地板、UPS供电系统、区域报警联网等设计。强电提供配电箱内设防浪涌装置。弱电系统采用单点接地方式。
13.1 网络通讯机房 13.1.1 防雷接地系统
根据天津地区的雷电等级,设计通信机房的防雷,以保证通信系统能安全运行。本工程采用联合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1Ω。进线电缆应配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 13.1.2防静电地板
采用全钢防静电地板,确保机房设备的安全。 13.1.3UPS供电系统
通信系统UPS由通信运营商提供。 13.1.4防火
通信机房应采取电缆、光缆的防火措施。 13.2消防安保室
13.2.1 弱电防雷接地系统
根据天津地区的雷电等级,设计智能化系统的防雷,包括智能化设备的信号线防雷和电源线防雷,并对整个智能化系统及弱电机房和弱电间进行完整的接地设计,以保证系统能安全 运行。本工程采用联合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1Ω。 13.2.2 防静电地板
采用全钢防静电地板,确保机房设备的安全。 13.2.3 UPS供电系统
为确保大楼弱电系统设备的供电可靠性,消防控制室采取UPS集中供电,确保各子系统运行。智能化系统后备供电时间为2小时。报警及门禁系统应具备独立的后备电源供电、蓄电池系统,确保系统市电断电后不小于8小时的后备供电使用。 13.2.4 与区域报警中心的联网
安保中心须安装与区域报警中心联网的紧急报警装置,并配置一路专用电话线。遇有紧急情况,管理人员可使用该紧急报警装置,通过电话专线向区域报警中心报警。 14.其它
14.1 本工程消防/安防控制中心设在地下一层,其出口距离室外出口的距离不大于20米。这一点须征得当地消防部门的认可。
14.2 弱电系统主要设备材料表详见附件四。
- 27 -
电气附件二--弱电设备材料表1 电气附件一--电气设备材料表 序号 安装方式 落地安装 落地安装 落地安装 落地安装 落地安装 落地安装 落地安装 落地安装 落地安装 落地安装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台 2 落地安装 16 17 18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84 132 55 15 139 55 12 58 3
落地安装 明装,下沿距地1.5m 嵌墙暗装,下沿距地1.5m 落地安装 明装,下沿距地1.5m 嵌墙暗装,下沿距地1.5m 明装,下沿距地1.5m 明装,下沿距地1.5m
1 2 3 4 5
± 1 2 名称型式及技术规格 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部分 汉字液晶显示火灾显示盘 地址式手动报警按钮(带电话插孔) 智能感烟探测器 智能感温探测器 普通感温探测器 防爆型智能感温探测器 输入模块 输出模块 输入、输出模块 声光报警器 消防专用电话机 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 防爆型CH4传感器 阻燃铜芯绞型软线 阻燃铜芯塑料平行软线 阻燃铜芯塑料线 耐火控制电缆 焊接钢管 广播部分 吊顶嵌装扬声器箱 壁挂扬声器 防爆型壁挂扬声器 阻燃铜芯绞型软线 焊接钢管
ZR-RVS-2x1.5 ZR-RVB-2x0.5 ZR-BV-1x1.0 ZR-BV-1x1.0 NH-KVV-8x1.5 SC15 SC20 SC25 SC32 SC40 3W,120V 10W,120V 10W,120V ZR-RVS-2x2.5 SC15
套 套 套 套 只 只 只 只 只 只 只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只 只 只 米 米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型式及规格 单位 套 只 数量 若干 若干 材料 备注 名称型式及技术规格 强电部分 10KV高压开关柜 控制柜 直流屏 计量柜 交流屏 监控屏 模拟屏 0.4KV低压抽屉柜 10/0.4kV干式变压器SCB10(柜式) 2000kVA,3防护等级 短时工频耐受电压标准值:35(H.V)/3(L.V)-1min 相,10kV/400V,±2X2.5%kV,50HZ,干式,D/yn11,IP30单位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数量 14 2 2 1 1 1 1 3 79 6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800KW柴油发电机(散热器远置型) 台 11 10/0.4kV干式变压器SCB10(柜式) 1250kVA,3防护等级 短时工频耐受电压标准值:38KV 相,10kV/400V,2X2.5%kV,50HZ,干式,D/yn11,IP30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电力配电箱 电力配电箱 电力配电箱 电力自切箱 电力自切箱 电力自切箱 照明配电箱 应急照明自切箱 柴油发电机冷凝器
- 28 -
电气附件三--弱电设备材料表2 1 2 3 4 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 3 4 5 6 7
广播部分 吊顶嵌装扬声器箱 壁挂扬声器 防爆型壁挂扬声器 阻燃铜芯绞型软线 焊接钢管 卫星接收及有线电视系统 卫星电视接收装置 双向放大分配器 四分配器 三分配器 二分配器 四分支器 二分支器 终端电阻75欧姆 电视墙面插座 同轴电缆 焊接钢管 安防部分 彩色固定枪式摄像机 室外一体化快球彩色摄像机 带云台彩色枪式摄像机 报警控制装置 停车场出入口控制装置 门禁控制器
3W,120V 10W,120V 10W,120V ZR-RVS-2x2.5 SC15 SYWV-75-5 SYWV-75-7 SYWV-75-9 SC15
只 只 只 米 米 套 只 只 只 只 只 只 只 只 米 米 米 米 只 只 只 只 套 套 套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12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焊接钢管 综合布线部分 综合布线系统 六类双孔信息插座 卡接式配线架 光纤接续设备 RJ45快接式接线排 多模光缆 三类大对数电缆 六类4对非屏蔽双绞线 焊接钢管 其它 电缆桥架 耐火线槽 接地汇接板 铜排 铜芯塑料线 8 9 10 11 锁 同轴电缆 控制电缆 铜芯塑料护套线 铜芯塑料屏蔽护套线 电气附件四--弱电设备材料表3 含:读卡器、出门按钮、电控 SYV-75-5 KVV-4x1.5 RVV-2x1.5 RVV-6x0.5 RVVP-2x1.5 SC15 SC20 SC25 2芯 6芯 Cat3-25x2x0.5 Cat6-4x2x0.5 SC20 SC25 200x50 100x50 200x50 100x50 25x4(mm) BV-1x25 米 米 米 套 只 套 套 套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米 米 米 米 米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电梯轿箱内采用针孔式摄象机
- 29 -
一路的安全供水,引入管上设置计量设施及防倒流措施。
第七章 给排水
1. 设计依据: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5-2003 JGJ67-2006 GB50336-2002 DB29-167-2007 GB50016-2006
GB50045-95(2005年版) GB50084-2001(2005年版) GB50140-2005 GB50219-95 DB29-69-2008 GB50038-2005 GB50098-98(2001版) GB50013-2006 GB50014-2006
1 2 3 4 市政供水压力不小于0.20MPa。 4.2 生活用水量:
本工程最高日生活用水量约为 834m3/d,用水量细目如下表: 生活用水量统计表 序号 最高日用用水名称 商业 餐饮 办公 水疗 数量 6624.8 9556.0 单位 L/m·天 L/人·天 2最高日用水量 (m/d) 33.1 382.2 208.3 101.7 725.3 108.8 834.1 3使用时数 (h) 12 12 8 12 小时变化系数 (Kh) 1.5 1.5 1.5 2.0 最大时用水量 (m/d) 4.1 47.8 39.1 16.9 107.9 3水定额 (L) 5 40 20 200 15% 《天津市再生水设计规程》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水喷雾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2. 工程概况:
10414.5 L/人·班 508.4 L/人·班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
小计 未预见及管网漏损 725.3 合计 《天津市二次供水工程技术规程》 4.3 系统形式:
本工程给水系统分市政直供和加压供水两部分,其中二层及以下对水压无特别要求的场所由市政直接供水;三层及以上为加压供水。
加压供水拟采用无负压变频供水方式,系统不设置高、低位生活储水箱。
加压供水系统的分区将以各用水点工作压力处于0.15~0.40MPa之间为原则,具体分区情况为: 低区3~10层,高区11~19层。低区的3层及高区的11,12层分别设置减压阀供水,以保证供水压力在设计范围内。
生活给水泵房设置于地下二层,内设无负压变频供水机组4套,分别对应Fa高区、Fa低区、Fb高区、Fb低区。供水机组由3台水泵(二用一备)、无负压稳流罐(储备一定用水)及扬水侧小型气压罐组成。
生活无负压供水机组技术特性分别为:
Fa高区(1#): 流量12.7m3/h,扬程108m;Fa低区(2#): 流量12.0m3/h,扬程71m; Fb高区(3#): 流量8.3m3/h,扬程111m;Fb低区(4#): 流量9.5m3/h,扬程72m; 系统根据使用功能及今后物业管理的需要设置必要的计量设施,如独立塔楼、独立餐饮等,水表采用智能水表,统一由地块BA系统管理。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2003年版)
本工程为“MSD拓展区”中的F区,规划总用地面积22121平方米 ,由三座19层塔楼,一座6层塔楼及3层裙房和2层地下室组成。总建筑面积16余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
3. 设计范围:
F地块的生活给水系统、中水给水系统、生活热水系统、生活排水系统、雨水排放系统等。
4. 生活给水系统 4.1 水源:
本工程生活及消防用水均来自市政水源,拟设置两路DN300的独立给水引入管(新城西路及第二大街)分别与基地内供水环管(拟铺设于B1层室内)连接,当其中一路出现问题时应能确保另外
- 30 -
5. 中水给水系统 5.1 水源:
本工程中水给水来自市政中水水源,拟设置一路DN200的中水引入管(第二大街),引入管上设置计量设施。
市政中水供水压力不小于0.20MPa。 5.2 中水用水量:
本工程最高日中水用水量约为 1055m3/d,用水量细目如下表:
冷却塔补水(9#): 流量26.4m3/h,扬程100m;
系统根据使用功能及今后物业管理的需要设置必要的计量设施,如独立塔楼、绿化灌溉、冷却塔补水等,水表采用智能水表,统一由地块BA系统管理。
6. 生活热水系统
本工程生活热水系统为分散系统,不考虑集中热水供应,各用热点就地设置小型电热水器,即办公各卫生间设置小型容积式电热水器,集中餐饮设置中小型容积式燃气或电热水器。
中水用水量统计表 7. 冷却循环水
使用时数 (h) 6 6 8 24 8 小时变化系数 (Kh) 1.0 1.0 1.0 1.2 1.5 最大时用水量 (m/d) 0.3 11.4 0.8 26.4 58.6 97.5 3序号 1 2 3 4 5 最高日用用水名称 抹车用水 车库地面冲洗 绿化灌溉 冷却塔补水 办公冲厕用水 数量 100.5 单位 L/车·次 水定额 (L) 15 2 2 30 0.15 34339.2 L/m2·次 3318.2 L/m2·天 10414.5 917.3 L/人·班 最高日用水量 (m/d) 1.5 68.7 6.6 528.0 312.4 917.3 137.6 1054.8 3酒店及办公屋顶分别设置开式横流式冷却塔,冷却水供回水温度为37~32℃,。 酒店设3台容量为350m3/h的冷却塔;办公楼设2台容量667m3/h+1台容量300m3/h的冷却塔。
冷却塔集水池做伴热盘管,供冬季运行使用,提供酒店空调冬季运行,及办公楼内区冬季冷源。 冷却塔均采用双速风机,在冷却塔供回水总管之间设电动旁通阀。根据冷却塔出水温度,先调节风机转速,继而调节旁通阀开度,令出水温度满足制冷机组运行要求。 冷却循环水泵设在地下一层酒店及办公楼冷冻机房内。 冷却水泵参数:
办公楼:3台 569m3/h冷却水泵(1台备用) +2台256m3/h(1台备用) 扬程为28m
酒店:4台282m3/h冷却水泵(1台备用)。 扬程为26.5m
8. 生活排水系统
排水量按扣除绿化、冷却塔补水量后生活用水量的90% 估算,约为 997m3/d。 本工程室内排水系统为污废分流制,室外排水系统为雨污分流制。 高层办公塔楼设置专用通气立管,多层建筑及裙房仅考虑伸顶通气管。
室外地坪以上的室内排水采用重力自流的方式,低于室外地坪的排水如所有地下室的排水均采用水泵提升的机械排放方式抽升至室外。
地块内所有餐饮污废水分区域或按运营管理要求集中收集后统一进行气浮隔油处理。 地块内所有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做简易处理后会同生活废水统一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9. 雨水排放系统 9.1 设计参数:
天津市暴雨强度公式:
小计 未预见及管网漏损 合计
5.3 系统形式:
本工程中水系统分市政直供和加压供水两部分,其中二层及以下对水压无特别要求的场所(含室外绿化灌溉)由市政直接供水;三层及以上为加压供水。
加压供水拟采用无负压变频供水方式,系统不设置高、低位中水储水箱。
加压供水系统的分区将以各用水点工作压力处于0.15~0.40MPa之间为原则,具体分区情况为: 低区3~10层,高区11~19层。低区的3层及高区的11,12层分别设置减压阀供水,以保证供水压力在设计范围内。
中水给水泵房设置于地下二层,内设无负压变频供水机组5套,分别对应Fa高区、Fa低区、Fb高区、Fb低区及冷却塔补水专用机组。供水机组由3台水泵(二用一备)、无负压稳流罐(储备一定用水)及扬水侧小型气压罐组成。 中水无负压供水机组技术特性分别为:
Fa高区(5#): 流量11m3/h,扬程108m;Fa低区(6#): 流量10.4m3/h,扬程71m; Fb高区(7#): 流量7.6m3/h,扬程111m;Fb低区(8#): 流量8.8m3/h,扬程71m;
- 31 -
qj=3833.34*(1+0.85lgp)/(t+17)0.85 ( L/((s.hm2)) 重现期:
屋面:10年,室外场地:2年,汽车坡道或重要区域的室外场地:20年。 降雨历时:
屋面:5min,室外场地:10~15min。
9.2 除个别裙房设置普通87斗重力流排水系统外,所有塔楼及大面积裙房均考虑虹吸雨水排放系统, 屋面设置溢流设施,溢流设施按50年一遇暴雨强度计算。
10. 主要管材及器具:
室内给水(含中水)干管采用钢塑复合管、支管采用PP-R,室外埋地给水(含中水)管道采用球墨给水铸铁管。
室内排水管道(含通气管)及其余重力流排水管道均采用普通PVC-U排水管,底层排出管弯头采用ABS弯头。压力排水管道采用钢塑复合管。厨房排水管道采用离心机制排水铸铁管。 高层塔楼室内雨水管采用钢塑复合管,多层建筑采用PVC-U雨水管道。 室外污废水与雨水管道采用PVC-U双壁波纹排水管道。
室外排水检查井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检查井,井盖采用PE复合井盖,道路下为重型井盖,非道路下为轻型。
外露管道的保温采用橡塑(高阻燃级别)外包铝板的保温措施。
- 32 -
3. 设计范围
本工程设计范围包括: F地块空调系统冷热源设计 F地块全年舒适性空调设计
第八章 暖通
1. 设计依据
《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9-2003
GB50045-95(2005版)
F地块通风系统设计 F地块防排烟系统设计 节能设计 环保设计
4. 技术经济指标: 单体 F1座 F2座 F3座 F4座 地下职工餐厅 纳入中央系统的商业 空调区域面积(m²) 28510 22751 5270 22440 1034 7273( 制冷) 13565(供热) 87278(制冷) 93570(制热) 2213 12527 ( 3563RT) 9808 2681 冷负荷(kw) 3456 2849 703 2972 334 热负荷(kw) 2286 1923 549 2065 304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暖通空调²动力》(2003年版)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
GB3095-96 JGJ67-2006 GBJ243-2002 GB50189-2005 GB50041-2008 J10633-2005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锅炉房设计规范》
《天津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天津市集中供热住宅计量供热设计规程》 DB29-26-2008 甲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及有关设计要求的文件 建筑专业提供的图纸及相关文件
2.工程概况
本工程设计包括的范围为:泰达现代服务产业区(MSD)拓展区泰达广场F区红线范围内的初步设计工作。
F区是泰达现代服务产业区“MSD拓展区”中的一区域,北临发达街,南依第二大街,西至巢湖路,东靠新城西路。F区的设计遵从泰达现代服务产业区“MSD拓展区”的总体规划,主要功能为办公、会议、银行、商业、餐饮及配套服务设施。、
F区规划总用地面积22121平方米 ,由三座19层塔楼,一座6层塔楼及3层裙房和2层地下室组成。总建筑面积165332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2089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2986平方米。
塔楼的主要功能为办公,其中编号为F1,F2及F4座为19层建筑,F3座为6层建筑;裙房位于塔楼首层及二层,作为办公楼的配套餐饮和商业设施;地下层的主要功能为地下车库、设备用房、人防。
总计 5. 设计基础资料 5.1 室外计算参数:
夏季大气压力:1004.7 hPa 夏季室外平均风速:4.4 m/s 夏季室外日平均温度:28.5℃ 夏季空调计算干球温度:31.4℃ 夏季空调计算湿球温度:26.4℃ 夏季通风计算干球温度:28℃ 夏季室外计算相对湿度:79% 冬季大气压力:1026.6 hPa 冬季室外平均风速:4.3 m/s
- 33 -
冬季采暖温度:-8℃
冬季空调计算干球温度:-10℃ 冬季室外计算相对湿度:62% 冬季通风计算干球温度:-4℃
主导风向:冬季 西北风 夏季 东南风
5.2 室内设计参数: 夏季 房间名称 温度℃ (±2℃) 相对 湿度% 60 60 60 60 - - - - 温度℃ (±2℃) 冬季 相对 湿度% ≦40 ≦40 ≦40 ≦40 - - - - 40 (* 业主要求) 20 20 60 - - - - - - 6 按散热量计算通风 10 6/3(补风) 6/12(事故排风) 新风量m/h²人 36. 空调冷热源设置 6.1 冷源系统
本设计空调冷源采用冰蓄冷技术。考虑到天津地区有峰谷电价差异,冰蓄冷系统能充分利用晚间低峰电价差,降低整体运行费用;同时降低制冷机组总装机容量。设计蓄冰量为峰值冷负荷的30%左右,以达最佳的性价比。
F地块集中设置一个制冷机房,负担办公区和部分商业空调冷负荷。机房位于地下一层,蓄冰槽安装位置在地下二层制冷机房下方。制冷机房内设2台800 RT离心式双工况主机,2台400 RT常规螺杆式制冷机组。联合供冷时总制冷量最大可达3500 RT,设计总蓄冰量8640 RTh,最大小时融冰量1300 RT。
通风量 (次/h) 冷冻水由蓄冰电制冷系统提供,双工况主机与蓄冰槽串联,作为板式换热器一次冷源;板换与常规主机并联,共同提供6/13℃空调冷冻水。 6.2 热源系统
F地块空调热源由燃气热水锅炉提供。锅炉进出水温95 °C /70 °C。锅炉出水经板式换热机组制备60 /50 ℃热水供空调末端使用。
锅炉房集中设在地下二层,设4台2.8MW燃气热水锅炉。负担F地块内空调热负荷(办公及所有商业),包括为裙房商业预留空调热水管。
7. 空调水系统
本工程制冷系统同时负担4栋办公塔楼及裙房空调,水系统各回路之间阻力损失相差较大,故冷冻水采用一次泵定流量,二次泵变流量系统,供回水温度为6/13℃。一次水泵负责机房内回路循环,定流量运行;按不同回路的冷负荷及扬程需求配置二次变频水泵。通过机房群控系统,控制冷机组、冷却塔、冷冻/冷却水泵的运行台数、制冷主机出力、双工况主机运行模式、融冰速度等,以保证制冷系统经常处于高效能状态下运作,达到节省能源的效益。 空调热水由燃气热水锅炉及板式换热机组提供,供回水温度为60/50℃。
F1,F2及F3座塔楼标准办公区水系统采用分区两管制,分内外区设置用户回路。外区夏季供冷,冬季供热;内区常年供冷。夏季及过渡季节由制冷系统提供内区冷冻水,冬季以冷却塔及板式热交换器作为冷源制备内区冷水。水系统管路竖向采用同程布置。
F4座塔楼标准办公区水系统采用四管制,配合可变风量(VAV)全空气空调系统,实现外区夏季供冷、冬季供热。
裙房区域,夏季除会所、F1座餐饮及水疗区域外,其他商业区域纳入中央制冷系统;冬季,所有商业包括会所供热均由中央锅炉负担。裙房水系统采用两管制水系统。 空调水系统为闭式循环系统,定压及膨胀采用定压补水机组。
为满足办公楼对租户服务器房空调的需求,在每栋塔楼屋顶设置闭式冷却塔,为塔楼总部机房、银行服务器机房、租户服务器用房预留24小时冷却水
办公室 商业 餐饮 健身 机电用房 变配电室 卫生间 地下车库 锅炉房 24 24 24 26 <40 <40 24-27 - <40 20 20 20 22 - - 16 - 5
- 34 -
商业的冷热水为独立回路,在接入每个商业租户的水管上设计量表,并纳入BA系统8. 空调系统
功能区域 塔楼标准办公区 大堂 零售餐饮 空调末端设置 F1(19层) 风机盘管+集中新风系统 全空气定风量系统 风机盘管+集中新风系统 为F1座餐饮及水疗区域预留风冷冷水机组其他商业 电源及安装位置、空调末端电源、水管井及采暖热水管 银行
8.1 办公层空调系统
F1,F2及F3座办公区域采用风机盘管+集中新风的水-空气空调系统;新风机组集中设在屋顶及地下一层空调机房。机组内设置初中效两级空气过滤器(中效过滤级别达到F7)、转轮热回收装置、表冷器、加热器、加湿器、空气净化消毒装置、送风机等功能段。送风机变频驱动,根据办公区域内设置的CO2 浓度传感器调节新风量。
F4座办公区域采用可变风量(VAV)空调系统,以提高室内温湿度控制精度,并可通过分散设置的变风量末端装置(VAV BOX),满足不同区域用户的温度需求。内区采用单风道型VAV BOX;外区采用带热盘管的风机动力型变风量装置(FPB)。内区常年供冷;外区夏季供冷,冬季外区新风独立,经预处理后直接送至办公外区FPB末端,与室内回风混合、加热后,送入办公外区,以避免冷热抵消。每层设空调机房,空调机组内设置初中效两级空气过滤器(中效过滤级别达到F7)、表冷器、加热器、空气净化消毒装置、送风机等功能段,送风机变频驱动。
F4座集中设置新风预处理机组(PAU),机组内设置初中效两级空气过滤器(中效过滤级别达到F7)、转轮热回收装置、表冷器、加热器、加湿器、空气净化消毒装置、送风机等功能段。送风机变频
风机盘管+集中新风系统 风机盘管+集中新风系统 风机盘管+集中新风系统 风机盘管+集中新风系统 F2(19层) 风机盘管+集中新风系统 全空气定风量系统 风机盘管+集中新风系统 F3(6层) 风机盘管+集中新风系统 全空气定风量系统 风机盘管+集中新风系统 F4(19层) 可变风量(VAV)全空气系统 全空气定风量系统 风机盘管+集中新风系统 为会所预留风冷冷水机组电源及安装位置、空调末端电源、水管井及采暖热水管 会所
驱动,根据办公区域设置的CO2 浓度传感器控制每个楼层集中设置的新风CAV装置改变新风量,进而根据新风总管压力控制送风机频率改变新风量,并且不使用的楼层可关闭新风CAV,以达到更佳的节能效果。过渡季节及冬季,
办公大堂采用全空气定风量空调系统,机组内设置初中效两级空气过滤器(中效过滤级别达到F7)、表冷器/加热器、加湿器、空气净化消毒装置送风机等功能段。 所有办公区空调机组配有空气净化装置,去除空气臭味。 9. 通风系统 9.1 办公区排风系统
标准办公区设机械排风系统,与排烟系统合用。排风通过竖井接至屋面,或至地下一层机房,与新风热交换后再排放。办公排风为变风量系统,根据风量平衡分析后控制排风量,与相对应的新风机同比例变频,维持办公区的正压值。
办公区卫生间设置机械排风系统,通过竖井接至屋顶排放。 9.2 裙楼及地下部分通风系统
地下汽车库设置机械通风系统,由排风机和若干诱导风机组成;诱导风机分区域控制,根据地下车库内设置的CO 浓度探测器读数,开启相应分区的诱导风机,有效地诱导周围空气,将有害气体从滞留区诱导送排到设计规定的排风口处,而排风机则根据设在排风口附近的CO 浓度探测器读数,控制风机运行速度(双速),以达节能效果。车库最大排风量按6次/h换气次数设计算,机械补风量不小于排风量的50%,补风机亦采用双速风机,与排风机联动控制。 地下自行车库设机械排风系统。排风量按5次/h换气次数计算。 地下电气用房设机械排风,排风量根据设备发热计算确定。
锅炉房设机械送排风系统,送风量须同时满足设计排风量和燃烧所需要的空气量。设事故通风系统,换气次数按12次/h考虑。 地下室其它机电用房设机械排风系统。
厨房排烟风机房设在裙楼顶层或塔楼屋顶,油烟通过油烟净化处理设备集中处理后高位排放,排放点位置远离周边敏感目标。排风量不少于每小时40次换气量。厨房补风系统设预冷预热措施。 地下垃圾房排风系统,排风接至屋面排放。排风量按20次/h换气次数计算, 10. 防排烟系统及消防设置 10.1 机械排烟系统
地下车库设计机械排烟和机械通风系统。机械排烟系统由排烟风机、金属风道和排烟口组成,排烟口常闭。火灾时,排烟口打开,联动排烟风机启动,排烟风机前端设置280℃排烟防火阀。机械通风系统由送排风机和若干诱导风机组成。每个防烟分区均设机械补风系统,补风与平时送风合用,补风风量≦排烟量的50%。防烟分区面积不超过2000m²,排烟换气次数为6次/h。
- 35 -
裙房部分面积超过100m2不满足自然排烟条件的区域设置机械排烟。无直接通风,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或有自然通风,长度超过60m的内走道设机械排烟系统。由可开启外门、外窗自然补风。 办公楼层面积超过100m2设固定窗的房间,设机械排烟系统; 无直接通风,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设机械排烟系统。办公楼利用可开启外窗自然补风。不能开启外窗的办公楼设补风系统,由相应区域的空调新风/送风系统承担,补风量≦排烟量50%。气流走向为:补风→火灾区域→排烟系统风道→排烟竖井→280℃排烟防火阀→消防高温排烟风机→室外。 地下室重要的电气用房及锅炉房设机械排烟系统,与排风系统合用。 10.2 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
所有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及其独立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及合用前室均设置机械加 压送风防烟系统。加压风量根据疏散门洞口风速≦0.7m/s的原则计算,并用《高规》GB50045 -95(2005年版)表3.3.2-1~4校核。加压风机设于屋顶。
前室及合用前室送风口层层设置,防烟楼梯间送风口每隔2~3层设置。前室及合用前室 正压送风口采用常闭风口,防烟楼梯间采用常开风口。
气流走向为:室外新风→加压风机→送风竖井→正压送风口→防烟楼梯间/前室及合用前室。 10.3 系统消防设置
进出空调机房的送回风管、穿越防火分区的风管及连接新/排风主管或新/排风竖井的水平支风均设70℃防火阀;
连接排风竖井的所有通风器均内置止回阀。
所有风管均为非燃材料制作,风管及水管的保温均为不燃或难燃材料。吊顶内排烟管道做隔热层,隔热层亦采用不燃烧材料制作。
火灾时关闭与消防无关的所有通风、空调设备,开启火灾区相应的防排烟设备。 所有与消防相关的设备均应接入消防电源及控制系统。 10.4 事故通风
厨房、锅炉房设置事故通风系统,换气次数按12次/h考虑。事故通风与燃气泄漏报警装置连锁,当发生燃气泄漏时,关闭燃气总截门,同时打开事故排风机排风。
11. 空调节能设计: 11.1 冷热源
冷冻机房及锅炉房运行均通过群控系统,使供冷热源系统实现经济、节能运行,提高自动化程度和工作效率等。
热水二次泵输出为变流量(变频控制),系统运行及控制均通过DDC实现智能化控制
冷冻水一次泵定流量,二次泵输出为变流量(变频控制),系统运行及控制均通过DDC实现智能化控制。
11.2 F4座可变风量空调系统
F4座办公采用全空气变风量系统,系统通过温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电子组件的控制,调控空调系统的风量及水量的输出。末端设备采用变风量末端设备(VAV-BOX),可实现根据负荷变化自动控制出风量的低能耗运行模式,可大幅减少日常运行能耗。空调系统全部采用自动控制装置,同时满足舒适、节能及监控要求。 11.3 新风及排风能量回收系统
办公排风系统与新风经全热交换后排出,充分利用能源作为新风预冷预热之用。空调区域设置CO2检测功能,新风及排风机均采用变频控制方式,在满足舒适性标准前提下,可大幅减少新风能耗;而过渡季节根据室外空气焓值增大新风供应量,亦可减小空调运行能耗。 11.4 冷冻水及热水系统
冷冻水二次泵及热水二次泵均采用变频调节的变流量控制,以节省空调冷热水日常运行的输送能耗。冷冻水采用7℃的大温差运行,大幅度减少冷冻水的输送能耗和管材耗量。 11.5 租户24小时冷却水系统
提供给办公区租户和银行服务器房及总部机房的冷却水系统采用变频控制,可根据实际租售情况弹性调节及控制,避免“大马拉小车”现象的出现,达到节能省电的目的。设置在屋顶的闭式冷却水塔采用干式塔,以避免冬季室外温度过低水管冻裂。
11.6 办公内区空调冬季供冷冷源利用冷却塔及板式换热器提供,达到节能效果。冷却塔水盘内带电
热防冻装置,用于冬季运行。
11.7 地下车库设诱导风机,代替风管,降低排风机静压;排风机采用双速风机,根据排风口处的C O
浓度控制风机风速,实现节能运行。
11.8 中央空调系统设置自动控制系统。 11.9 通风、空调设备
本项目通风空调及采暖设备均选择符合国家能耗标准和性能指标优良的高效能产品,减低补充水量。风机选用节能,低噪音的环保设备;水泵按效率曲线选用效率在70%以上的型号。同时对设置在不同设备层的设备提供有效的减震,及降噪措施。 11.10 冷,热水管及空调风管绝热层节能措施
合理确定保温材料及保温厚度,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相关要求。 11.11 过渡季节全新风冷却
在建筑许可条件下,考虑部分区域采用全新风冷却。
12 环保设计: 12.1 空气排放处理
厨房排油烟经油烟净化器处理后排放,垃圾房、隔油间及污水泵房的排风系统独立设置,排风经过活性碳过滤器处理后高位排放。
设计符合《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 18483-2001)和规定的 静化要求、排放口位置和朝向的设
- 36 -
置要求。
锅炉/发电机等排烟通过独立烟囱至高空排放。
地下车库进风口和排气口的设置应符合《机动车停车库(场)环境保护设计规程(DGJ89-98-2002)中相关要求。
车库,卫生间及其它排风系统的排放位置避免在人员经常逗留区域。
12.2 噪声控制
主要机电设备包括冷冻机、冷却塔、水泵、空调机、通风机均采用消声及隔音措施,以保持本项目区域内的良好环境。
冷却塔采用低噪音型,底座设弹簧减震器;冷却塔设在塔楼屋顶,可降低冷却塔运行时的噪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冷冻机房、锅炉房、空调机房、水泵房等均作建筑隔声处理。
发电机风道上设置消声器,以防止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发电机房的墙面做吸音处理,以减少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选用低噪声的风机,水泵等设备。必要时采取消声、隔声等措施,满足国家规定的参数要求。 12.3 大气臭氧层保护
制冷机组采用不含氯氟化碳(CFC)之制冷剂。 12.4 室内空气质量
设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以调节新风量,满足人员舒适性需要。 12.5 隔震处理
冷冻机等大型设备安装都设隔震措施
水泵设减振基础,采用弹簧减振器隔振,水管与水泵及冷水机组进出水口连接处均设软接头。主管道安装采用弹性吊架。
所有风机、空调机组均设减震设施。吊装安装的设备均选用弹性吊架。所有空调送、回风主干管上均设有消声器。风管与空调机、通风机设备接处均设有帆布软接头。
13. 空调自动控制系统: 13.1制冷机组启停顺序:
制冷机组的启动顺序:冷冻水泵、冷却水泵首先启动,冷却塔风机根据冷却水水温启动
或停止,冷水机组依据自我保护程序启动冷水机组,同时,具备在故障情况下保护性停机的能力,蒸发器进水管,冷凝器进水管均设水流开关。
制冷机组的关闭顺序:关闭冷水机组的同时关闭冷却塔风机,延时两分钟后同时关闭冷 冻水泵、冷却水泵。
回水温度设在总回水干管上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并同时输入主控屏和单机控制屏。
13.2 循环泵:
冷热水循环均为变流量系统,控制方式为二次回路恒定最不利环路供回水压差,调节循环水泵的转速,改变系统冷热水流量;两管制系统压差设定值冬夏分置,同时设变频下限控制,下限控制值结合具体设备而定。 13.3 机房群控系统
通过机房群控系统,测得系统实时空调负荷、供回水温度等参数,控制冷机组、冷却塔、冷冻/冷却水泵的运行台数、制冷主机出力、冷冻水泵运行频率、双工况主机运行模式、融冰速度等,以保证蓄冰制冷系统经常处于高效能状态下运作。 13.4 换热器:
空调板式换热器在一次侧管道上设电动调节阀,根据二次水出水温度,调节一次侧水流量。 13.5 补水排气及加药:
定压泵:压力低于设定值Pa时打开,压力达到Pa+0.2bar时关闭。
溢流电磁阀:压力高于设定值Pe时打开,压力降到Pe-0.2bar时关闭。连续、间歇和后 续排气时也会打开。
补水电磁阀:当基本罐中水量降到设定值低限时,自动打开补水。同时启动加药装置中的 加药泵自动加药;当基本罐中水量达到设定值高限时,补水电磁阀关闭,当 加药量达到计算药量时,加药泵停止。 13.6 变风量空调机组:
在回水管上设动态平衡电动调节阀,根据送风温度夏季调节冷冷冻水水流量,冬季调节热水流量。 风机为变频风机,根据送风总管压力改变风机频率,调节送风量。 所有过滤器设压差报警装置。 表冷器设有防冻开关。
VAV BOX根据回风温度改变送风量,外区FPB根据回风温度调节一次风阀。 新风CAV装置根据本层CO2浓度传感器读数调节所在层新风量。 根据室外焓值变化于过渡季节增大新风比直至设计最大值。 13.7 定风量空调机组:
在回水管上设动态平衡电动调节阀,夏季根据回风温湿度调节冷冻水流量,冬季根据回风温度调节热水流量。
冬季根据回风湿度控制加湿器进水管上的电动阀启闭。 所有过滤器设压差报警装置。 表冷器设有防冻开关。 根据室外焓值变化调节新风比。 13.8 新风机组:
在其回水管上设动态平衡电动调节阀,根据送风温度夏季调节冷冻水流量,冬季调节热水流量。
- 37 -
冬季根据送风相对湿度控制加湿器进水管上的电动阀启闭。
办公区新风机组风机变频驱动,每层新风CAV装置根据本层CO2浓度传感器读数调节所在层新风量,而新风机组风机则根据出风总管压力调节风机频率。 表冷器设有防冻开关 新风进风阀与风机连锁。
所有新风空调机及空气处理机与室外相连的风管上均设置电动阀门且此阀门与新风机或空调机的回水管上的电动阀门联锁,以防止于冬季温度过低时水管冻裂。 新风进风阀门与风机连锁。 13.9 风机盘管:
回水管设双位电动两通阀,根据室内温度调节两通阀的开闭;风量由手动三速开关控制。 13.10 地下车库通风系统,根据CO浓度进行自动高低速运行控制。
13.11 冷却水温控制:根据冷却塔出水温度,控制冷却塔风机的转速和运行的台数;当风机全停后冷却水温仍低于最低限值时,调节设在供回水总管间的电动旁通阀开度。 13.12 空调自控系统纳入本项目楼宇自动监控(BMS)系统内。
14. 管材及保温要求:
14.1 空调系统风管道采用镀锌钢板;送风管、回风管、新风管均作保温,保温材料采用离心玻璃棉材料,容重≥48Kg/m ,导热系数≤0.034W/m.K。室外风管于保温层外加3~5mm厚铝板保护层。排烟、排风系统风管采用镀锌钢板。
14.2 空调冷热水管采用难燃型发泡橡塑保温,20℃时,其导热系数:λ≤0.0365w/(m∙k),湿阻因子不小于1000(当难燃型发泡橡塑保温的技术不同时,应重新计算确定)。施工时,用专用胶水粘合。 14.3 冷冻水泵、换热器及冷热管道上的集水器、阀门、水过滤器等均需保温,保温材料应与所连接的管道的保温材料相同,厚度不小于上述保温厚度表中的最大厚度,保温应美观、不妨碍运动部件的活动,并能方便拆洗和维护。
- 38 -
2.4建筑高度:(不含室内外高差)
第九章 消防设计
1. 设计依据
现行国家有关建筑设计规范、规定及天津市地方规定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2005年版),以下简称《高规》 GB50016-2006 GB50098-98 GB50222-95 J10366-2004 GB50352-2005 (2003年版) GB50038-2005 JGJ100-98 JGJ67-2006 JGJ48-88 JGJ64-89 GB50140-2005
GB50084-2001(2005年版) GB50116-1998 GB50041-2008
裙房:20.00m F1座塔楼:88.6m F2座塔楼:88.6m F3座塔楼:35.05m F4座塔楼:91.60m 2.5 建筑物的分类与防火等级: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本工程为一类高层民用建筑,其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地下室耐火等级为一级。
3. 总平图防火设计 3.1 基地情况
F区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大街北侧、新城西路西侧、巢湖路东侧与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投资开发的综合实验楼毗邻。基地成L型,场地地形较开阔,相对高差1.13m,地势较平坦。基地中间被宽约20米的城市绿化带贯穿。 3.2 消防间距
F区内塔楼之间最小间距为26.6米,F区内建筑距周边的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最小间距为24.8米,均大于13米规范要求。 3.3 消防车道
利用F区周边的城市道路和基地内部道路形成Fa区和Fb区的两个主要消防环路系统。在Fa区塔楼F1,F2之间另设一条穿越庭院的消防车道,消防车道宽度均大于4米,转弯半径大于12米,距塔楼外墙大于5.00m。 3.4 消防登高场地
将F1塔楼的消防登高面设在塔楼南面的基地内部广场上;F2,F3塔楼的消防登高面设在北面发达街上,F4塔楼的消防登高面设在塔楼南面的锦园路上。
登高面的长度均和高层塔楼同宽,深度为15米,满足消防车荷载要求。 3.5 疏散场地
主要的出入口前预留集散的空地,满足紧急疏散时的要求。 3.6 消防控制室
在基地中央位置的地下一层,设置消防控制室,消控中心通过专门楼梯直通室外,其功能设置详见机电各专说明。
4. 建筑防火设计
本工程为一类高层民用建筑,其耐火等级为一级。地下室耐火等级为一级。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以下简称《汽车库规范》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疏散系统设计标准》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 《饮食建筑设计规范》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锅炉房设计规范》
2. 工程概况 2.1 建设规模
F区规划总用地面积2212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5332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2089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2986平方米,容积率为5.47。 2.2 项目性质:
甲级写字楼及配套商业设施 2.3 建筑层数:
办公楼:地上19层,地上6层, 裙房:地上3层 地下室:地下2层
- 39 -
4.1主要构件耐火极限:
根据《高规》3.0.2条要求确定本工程主要构件耐火极限见下表。 规范要求 构件名称 燃烧性能 构件名称 作法 燃烧性能 限 防火地下二层的防火墙 地下一层的防火墙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 承重墙、电梯井的墙楼梯不燃烧体 间、前室的墙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 非承重外墙 不燃烧体 疏散走道两侧隔墙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 房间隔墙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 管道井隔墙 不燃烧体 柱 梁 楼板、疏散楼梯、屋顶、承不燃烧体 重构件 吊顶 不燃烧体 0.25h 轻钢龙骨石膏板+矿棉吸音板 不燃烧体 >0.25h 1.50h 保护层2cm钢筋混凝土梁板 不燃烧体 1.50h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 3.00h 2.00h 1.00h 1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 钢筋混凝土柱 保护层2.5cm钢筋混凝土梁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 3.75h >5.00h 2.00h 地面以上 0.750h 150厚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 200厚混凝土空心砌块 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 150厚双层石膏板隔墙 100厚混凝土空心砌块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 1.35h 3.50h 8.00h 1.35h 1.00h 地面以上 地下室 地面以上 地面以上 地下室 1.00h 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 不燃烧体 8.00h 地面以上 3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 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 200厚混凝土空心砌块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 >8.00h 8.00h 3.50h 地面以上 地面以上 地下室 2.00h 200厚混凝土空心砌块 不燃烧体 3.50h 地下室 3.00h 3.00h 3.00h 200厚混凝土空心砌块 200厚混凝土空心砌块 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 300厚钢筋混凝土墙 200厚钢筋混凝土墙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 3.50h 3.50h 8.00h 5.50h 3.50h 设计选材 耐火极备注 4.2 防火防烟分区
按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划分防火分区。防火分区之间以防火墙、甲级防火门、防火卷帘(耐火极限3小时)分隔。本工程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地下室部分设备机房除外)。防火分区布置图详见设计图 4.3 地下室防火分区
地下室共2层,主要功能为车库,自行车库和设备用房,除个别设备用房外,均作自动灭火系统,故防火分区作自动灭火系统的区域均加倍,汽车库防火分区面积控制在4000平方米以内,自行车库面积较小,一并计入汽车库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均设有独立的排风排烟机房和补风机房。 大型设备房和地下一层的职工餐厅的每个防火分区面积控制在1000平方米以内。
地下室下列房间未计入防火分区面积: 楼梯间和前室,消防水池 ,蓄冰槽,不进人的管井内筒等。 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为:21493平方米,共有11个防火分区;面积及具体分布见防火分区图及防火分区划分列表。地下二层建筑面积为:21493平方米,共有8个防火分区;面积及具体分布见防火分区图及防火分区划分列表。有2个五级人防防护单元和2个六级人防防护单元,面积共有约6400平方米左右,分布在Fa西南侧,每个人防防护单元内均设有一套排烟,补风机房.详见人防设计图纸。 锅炉房为一个防火分区,有一部直达室外的楼梯,还有甲级防火门通往其他防火分区.每2台锅炉放一间为116平方米,共2间,采用2层通高设计,中间顶部设置为轻质泄爆板,适合其顶部爆炸的特点和避免二次伤害,墙作吸压板,另外配上强制通风,采用可燃气体浓度检测,固定灭火设施等以降低爆炸混合气体浓度,到地下一层有泄爆侧墙面积70平方米和泄爆天井面积70平方米。
4.4 裙房防火分区
裙房共三层,共划分为12个防火分区(详见防火分区图及防火分区划分列表),每个防火分区面积均不大于4000㎡。防火分区间主要以防火墙和甲级防火门隔断。 4.5 塔楼防火分区
在与天津当地的消防局沟通后,同意塔楼面积可按照扣除核心筒内管井及交通面积后计算防火分区。即塔楼三层及以上每层为一个独立防火分区,具体面积如下:
F1座塔楼标准层建筑面积为2060平方米,扣除核心筒内管井及交通面积后为1805平方米。 F2座塔楼标准层建筑面积为1680平方米,扣除核心筒内管井及交通面积后为1470平方米,小于1500平方米。
F3座塔楼标准层建筑面积为1673平方米,扣除核心筒内管井及交通面积后为1488平方米,小于1500平方米。
F4座塔楼标准层建筑面积为1687平方米,扣除核心筒内管井及交通面积后为1434平方米,小于1500平方米。
墙 一层及以上的防火墙 - 40 -
4.6 防火分区划分列表(详见防火分区图) 层数 防火分区编号 规范允许建筑面积实际建筑扣除建筑剩余建筑有无备注 3F 222面积(m) 面积(m) 面积(m) 自动F-03-01 F-03-02 F-03-03 F-03-04 汽车库:备注1、2、3 汽车库:备注1、2 汽车库:备注1、2 汽车库:备注1、2 汽车库:备注1、3 汽车库:备注1 设备用房:备注1、4 设备用房:备注1 汽车库:备注1、2、3、4 职工餐厅:备注1 职工餐厅:备注1 汽车库:备注1、3 汽车库:备注1、2、3 汽车库:备注1、2 汽车库:备注1、2 设备用房:备注1 设备用房:备注1 设备用房:备注1 设备用房:备注1 功能为商业 通二层,本层面积334m,功能为商业 通二层,本层面积2285m,功能为商业 通二层,本层面积1542m,功能为商业 通二层,本层面积1716m,功能为商业 通一层,本层面积3783m,功能为商业 通一层,本层面积1680m,功能为商业 通一层,本层面积1543m,功能为商业 通一层,本层面积1320m,功能为商业 22222222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1633 1310 598 1710 1296 255 203 0 156 203 1378 1107 598 1554 1093 有 有 有 有 有 (m) F-B2-01 F-B2-02 F-B2-03 B2 F-B2-05 F-B2-06 F-B2-07 F-B2-08 F-B1-01 F-B1-02 F-B1-03 F-B1-04 F-B1-05 B1 F-B1-06 F-B1-07 F-B1-08 F-B1-09 F-B1-10 F-B1-11 F-01-01 F-01-02 1F F-01-04 F-01-05 F-01-06 F-01-02 F-01-03 2F F-02-01 F-01-05 F-01-06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2000 4000 4000 1418 3085 3036 4117 3965 1257 3085 3036 0 156 203 255 203 0 156 203 1418 2929 2833 3862 3762 1257 2929 2833 F-01-03 4000 4000 1000 1000 4000 1000 1000 4000 4000 4000 4000 1000 1000 1000 1000 4000 4000 4000 3309 2559 1601 336 4096 548 554 4154 3474 3019 3490 638 645 842 909 3662 4117 3965 136 70 892 46 384 / / 466 102 93 111 38 28 40 27 255 255 203 3171 2489 719 290 3712 548 554 3688 3372 2926 3429 551 617 802 882 3407 3862 3762 F-B2-04 4000 4000 4000 4000 3515 3276 3293 3582 93 64 77 114 3422 3212 3216 3468 2喷淋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F-03-05 塔楼4F以上防火分区 规范允许建标准层扣除核心筒管井及交通面积有无自动喷淋 备注 2筑面积(m) 建筑面2积(m) 后建筑面积(m) F1每层为独立一个防火分区 F2每层为独立一个防火分区 F3每层为独立一个防火分区 F4每层为独立一个防火分区 2000 2000 2000 2000 2060 1673 1644 1687 1805 1470 1488 1434 有 有 有 有 设两部防烟楼梯,两部消防电梯 设两部防烟楼梯,一部消防电梯 设两部防烟楼梯,一部消防电梯 设两部防烟楼梯,一部消防电梯 2 备注:
1.扣除楼梯间,楼梯前室面积; 2.扣除核心筒内管道井面积;
3.B1至地面坡道不计,B1至B2坡道计入B2层; 4.扣除水泵房消防水池和蓄水池面积。
4.7防烟分区
设置排烟设施的走道、净高不超过6米的房间采用挡烟垂壁、隔墙或从顶棚下突出不小于0.5米的梁划分防烟分区。每个防烟分区面积小于500㎡。
4.8 安全疏散 4.8.1 地下部分
地下室总的机动车位数为632辆。设置三个双车道汽车疏散出口,满足《汽车库规范》第6.0.6条规定。
车库疏散出口处设防火卷帘满足《汽规》第5.3.3条规定。
每两个汽车疏散出口之间的间距均大于10米,满足《汽规》第6.0.10条规定。
地下一,二层汽车库人员安全出口与汽车疏散出口分开设置,每个防火分区设有两个人员安全出口,一个为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两个安全出口之间距离大于5m。
- 41 -
地下一,二层设备用房,每个防火分区设有两个人员安全出口,一个为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两个安全出口之间距离大于5m。
地下一层共有18个疏散楼梯到达地面一层,地下二层有14部疏散楼梯到达一层。疏散楼梯都是防烟楼梯间,前室面积大于6平方米,与消防电梯合用前室面积大于10平方米。
地下一,二层汽车库内最远工作点至楼梯间距离均小于60m,满足《汽车库规范》第6.0.5条规定。 地下一,二层设备用房防火分区内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门至疏散门距离均小于40m,满足《高规》第6.1.5条规定。
位于走道两侧或尽端的房间门至疏散门距离均小于20m,满足《高规》第6.1.5条规定。
职工餐厅属于人员密集场所,建筑面积860,按照1.5平方米/人,共计573人,疏散宽度大于5.73M. 冷冻机房人员少,同时为火灾危险相对低的机房,设甲级防火门向其他防火分区疏散.
疏散楼梯或者直通室外,或者通过首层封闭扩大前室到达室外,楼梯间设乙级防火门。楼梯间的设置满足《高规》第6.2.1条、第6.3.3.2条规定。
地下车库疏散楼梯与地上共用楼梯间,在休息平台处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2.00小时的不燃烧体隔墙和乙级防火门将地下和地上部分隔开。满足《高规》第6.2.8条规定。 4.8.2 裙房
一层每个防火分区均设有两个人员安全出口,两个安全出口均直通室外,两个安全出口之间距离大于5m。满足《高规》第6.1.5条。二,三层每个防火分区均设有两个人员安全出口,两个安全出口之间距离大于5m。满足《高规》第6.1.5条。
地上一至三层商业用房防火分区的房间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的房间门距离均小于30m,其他房间内最远一点至房间门距离均小于15m,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商业用房门至疏散门距离均小于40m, 满足《高规》第6.1.5条规定。
位于走道两侧或尽端的商业用房门至疏散门距离均小于20m,满足《高规》第6.1.5条规定。 4.8.3 塔楼
每个防火分区设置两部防烟疏散楼梯,梯段净宽为1.2米。
房间门至疏散门距离均小于20m,满足《高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6.1.5条规定。
各层办公用房防火分区的房间内任何一点至最近房间门距离均小于15m,满足《高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6.1.7条规定。
防火分区疏散计算: 层数 防火分区编号 F-B2-01 F-B2-02 F-B2-03 B2 F-B2-05 F-B2-06 F-B2-07 F-B2-08 F-B1-01 F-B1-02 F-B1-03 F-B1-04 F-B1-05 B1 F-B1-06 F-B1-07 F-B1-08 F-B1-09 F-B1-10 F-B1-11 1F F-01-01 F-01-02 F-01-03 F-01-04 F-01-05 F-01-06 2F F-01-02 F-01-03 F-02-01 F-01-05 F-01-06 车库 车库 设备用房 设备用房 车库 职工餐厅 职工餐厅 车库 车库 车库 车库 设备用房 设备用房 设备用房 设备用房 大堂、商业、餐饮 大堂、商业、餐饮 大堂、商业、餐饮 高档餐饮 大堂、商业、餐饮 大堂、商业、餐饮 银行、物业、美容 银行、餐饮 高档餐饮 银行、餐饮 银行、餐饮 3309 2559 1601 336 4096 548 554 4154 3474 3019 3490 638 645 842 909 3662 334 2285 1418 1542 1716 3783 1680 1257 1543 1320 人员稀少区域 人员稀少区域 人员稀少区域 人员稀少区域 人员稀少区域 人员稀少区域 人员稀少区域 人员稀少区域 人员稀少区域 人员稀少区域 人员稀少区域 人员稀少区域 人员稀少区域 人员稀少区域 人员稀少区域 796 50 365 380 262 185 213 340 360 210 140 3.1 2.5 1.2 1.3 3.0 3.1 3.6 3.0 4.9 3.6 3.8 1.3 1.2 1.2 1.2 21.6 4.5 18.9 6.3 21.6 19.8 4.8 3.6 2.4 3.6 3.6 310人 250人 120人 130人 300人 310人 360人 300人 490人 360人 380人 130人 120人 120人 120人 向邻近防火分区疏散 主要功能 建筑面积使用人数 设计宽度 可疏散人计算 300人 240人 240人 370人 备注 (m) 车库 车库 车库 车库 3515 3276 3293 3582 人员稀少区域 人员稀少区域 人员稀少区域 人员稀少区域 23.0 2.4 2.4 3.7 F-B2-04 2160人 450人 1890人 630人 2160人 1980人 480人 360人 240人 360人 360人 - 42 -
F-03-01 F-03-02 3F F-03-03 F-03-04 F-03-04 办公 办公 高档餐饮 办公 办公 1633 1310 598 1710 1296 主要功能 建筑面积2002 200 133 200 200 使用人数 2.4 2.4 1.2 2.4 2.4 设计宽度 240人 240人 120人 240人 240人 可疏散人计算 240人 240人 240人 240人 多层建筑,0.65米/100人 F1座塔楼标准层建筑面积为2060平方米,小于1500平方米,设置二部消防电梯。
F2座塔楼标准层建筑面积为1680平方米,扣除核心筒内管井及交通面积后为1470平方米,大于1500平方米,设置一部消防电梯。
F3座塔楼标准层建筑面积为1673平方米,扣除核心筒内管井及交通面积后为1488平方米,小于1500平方米,设置一部消防电梯。
F4座塔楼标准层建筑面积为1687平方米,扣除核心筒内管井及交通面积后为1434平方米,小于1500平方米,设置一部消防电梯。
消防电梯前室面积均大于10m²,在首层由扩大前室直通室外,前室的门均为乙级防火门,载重量均大于800kg,并在与其它相邻的电梯井设置耐火 极限为2小时的隔墙隔开。
消防电梯机房设于地上各塔楼屋顶,与其它房间隔墙的耐火大于2小时,并且开设甲级防火门。 消防电梯前室的门采用乙级防火门和具有停滞功能的防火卷帘。 消防电梯运行速度从首层至顶层运行速度不小于60s。 以上设计满足《高规》第6.3.3条规定。
4.10 防火构造
紧靠防火墙两侧的内转角门窗洞口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大于4m,满足《高规》第5.2.2条的规定。防火墙两侧的内转角门窗洞口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大于4m,满足《高规》第5.2.2条的规定。 紧靠防火墙两侧的门窗洞口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大于2m,满足《高规》第5.2.2条的规定。 防火墙上开设的门洞口均设置自行关闭的甲级防火门窗或储水组合式防火卷帘,满足《高规》第5.2.3条的规定。
凡穿过防火墙的管道均采用不燃烧材料将其周围的缝隙填塞密实,穿过防火墙处的管道保温材料采用不燃烧材料,满足《高规》第5.2.4条规定。
管道穿过隔墙或楼板时,均采用不燃烧材料岩棉将其周围的缝隙填塞密实,满足《高规》第5.2.5条的规定,及满足《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第4.3.4条的规定。
隔墙砌至梁板底部不留缝隙,满足《高规》第5.2.6条的规定。本项目玻璃幕墙在每层楼板外沿均有高度大于0.80米、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不燃烧实体墙裙。玻璃幕墙与每层楼板、隔墙处的缝隙采用不燃烧体材料严密填实。
建筑内部的设备室、通风、空调机房,均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1.5h的楼板和甲级防火门与其它部位隔开,满足《高规》第5.2.7条的规定。
地下室储藏间为丙类储藏,门为乙级防火门,满足《高规》第5.2.8条的规定。
地下汽车库与其上部建筑均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不燃烧体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墙隔开和不低于2.00h的不燃体100厚钢筋混凝土楼板(1.5cm厚保护层)分隔,满足《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第5.1.6条的规定。
备注 塔楼4F以上分防火分区 (m) F1每层为独立一个防火分区 办公 F2每层为独立一个防火分区 办公 F3每层为独立一个防火分区 办公 F4每层为独立一个防火分区 办公 2073 1680 1668 1687 207 168 167 169 22.4 2.4 2.4 2.4
注1:使用人数的计算方法详见该防火分区图。 注2:各功能房间人均面积指标
办公(包括银行二层):10平方米/人;(设计依据:《2006 International Building Code》) 商业(银行一层):6平方米/人;一层为3平方米/人; 图书阅览:5平方米/人; 图书存书:10平方米/人; 餐饮:餐厨1:1.1;其中
高档餐厅:3平方米/人;(设计依据:商业顾问报告) 主题餐厅:2.5平方米/人;(设计依据:商业顾问报告) 员工餐厅:1.5平方米/人;(设计依据:商业顾问报告)
厨房:20m/人;(设计依据:《2006 International Building Code》)
4.9 消防电梯
在与天津当地的消防系统沟通后,同意塔楼可按照扣除核心筒内管井及交通面积后的面积计算消防电梯数量,即:
2
- 43 -
电梯井独立设置,电梯井井壁除开设电梯门洞和通气孔洞外,无其他洞口,满足《高规》第5.3.1条的规定。
电缆井、管道井、排烟道、排气道独立设置,井壁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1.00h的不燃烧体砌筑,检查门为丙极防火门,电缆井、管道井层层封堵,电缆井、管道井与房间、走道等相连通的孔洞,其空隙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填塞密实。满足《高规》第5.3.2条和第5.3.3条的规定。
防火门均向疏散方向开启的平开门,关闭后能在任何一侧手动开启,疏散走道、楼梯间、前室的防火门具有自行关闭功能,双扇防火门具有按顺序关闭的功能,常开的防火门,当发生火灾时具有自行关闭和信号反馈的功能满足《高规》第5.4.2条的规定,及满足《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第4.4.2条的规定。
防火门划分为甲、乙、丙三级,其耐火极限分别为:甲级1.20h,乙级0.90h,丙级0.60h。满足《高规》第5.4.1条规定。
设在变形缝处的防火门,设在高层的一侧,且开门后不跨越变形缝,满足《高规》第5.4.3条。 设在疏散走道及坡道上的防火卷帘在卷帘的两侧设置启闭装置,并有自动手动和机械控制的功能。满足《高规》第5.4.5条的规定。
汽车坡道的室外出入口处设防火卷帘,满足《汽车库规范》第5.3.3条的规定。防火墙开设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卷帘,(防火卷帘的耐火 极限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门和卷帘耐火实验方法》GB 7633 有关背火面温升的判定条件),满足《汽车库规范》第5.2.6条的规定。
高层及裙房内的楼梯间均采用防烟楼梯间,前室面积不小于6.00㎡,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为乙级防火门,并向疏散方向开启。
地下一层室外楼梯采用不然材料制作,平台的耐火极限不小于1.0h,在楼梯周围2.00m内的墙面上,除设疏散门外,无其它门、窗、洞口。疏散门采用乙级防火门、且不应正对梯段。 塔楼部分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不少于两座,且不穿越其他房间,通向屋顶的门向屋顶方向开启,满足《高规》第6.2.7条的规定。
厨房的隔墙为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隔墙上的门窗均为乙级防火门窗。热加工间外墙开口上方设有1.2m高的防火坎墙。满足《饮食建筑设计规范》第3.3.11条的规定。
5. 暖通专业防火设计 5.1 设计依据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建筑及其它专业条件图。
GB50045-95(2005版) GB50067-97 GB50098-98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甲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及有关设计要求的文件
5.2 防烟、排烟及系统消防设置 5.2.1 机械排烟系统
地下车库设计机械排烟和机械通风系统。机械排烟系统由排烟风机、金属风道和排烟口组成,排烟口常闭。火灾时,排烟口打开,联动排烟风机启动,排烟风机前端设置280℃排烟防火阀。机械通风系统由送排风机和若干诱导风机组成。每个防烟分区均设机械补风系统,补风与平时送风合用,补风风量≦排烟量的50%。防烟分区面积不超过2000m²,排烟换气次数为6次/h。 裙房部分面积超过100m2不满足自然排烟条件的区域设置机械排烟。无直接通风,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或有自然通风,长度超过60m的内走道设机械排烟系统。由可开启外门、外窗自然补风。 办公楼层面积超过100m2设固定窗的房间,设机械排烟系统; 无直接通风,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设机械排烟系统。办公楼利用可开启外窗自然补风。不能开启外窗的办公楼设补风系统,由相应区域的空调新风/送风系统承担,补风量≦排烟量50%。气流走向为:补风→火灾区域→排烟系统风道→排烟竖井→280℃排烟防火阀→消防高温排烟风机→室外。 地下室重要的电气用房及锅炉房设机械排烟系统,与排风系统合用。 5.2.2 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
所有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及其独立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及合用前室均设置机械加 压送风防烟系统。加压风量根据疏散门洞口风速≦0.7m/s的原则计算,并用《高规》GB50045 -95(2005年版)表3.3.2-1~4校核。加压风机设于屋顶。
前室及合用前室送风口层层设置,防烟楼梯间送风口每隔2~3层设置。前室及合用前室正压送风口采用常闭风口,防烟楼梯间采用常开风口。
气流走向为:室外新风→加压风机→送风竖井→正压送风口→防烟楼梯间/前室及合用前室。 5.2.3 系统消防设置
进出空调机房的送回风管、穿越防火分区的风管及连接新/排风主管或新/排风竖井的水平支风均设70℃防火阀;
连接排风竖井的所有通风器均内置止回阀。
所有风管均为非燃材料制作,风管及水管的保温均为不燃或难燃材料。吊顶内排烟管道做隔热层,隔热层亦采用不燃烧材料制作。
火灾时关闭与消防无关的所有通风、空调设备,开启火灾区相应的防排烟设备。 所有与消防相关的设备均应接入消防电源及控制系统。 5.2.4 事故通风
厨房、锅炉房设置事故通风系统,换气次数按12次/h考虑。事故通风与燃气泄漏报警装置连锁,当发生燃气泄漏时,关闭燃气总截门,同时打开事故排风机排风。
- 44 -
6. 给排水专业防火设计 6.1 设计依据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水喷雾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建筑及其它专业条件图。
6.2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MSD拓展区”中的F区,规划总用地面积22121平方米 ,由三座19层塔楼,一座6层塔楼及3层裙房和2层地下室组成,为一类高层建筑。总建筑面积16余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
6.3 设计范围
本设计包括室内、外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水喷雾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及室内灭火器的配置等。 6.4 消防水源
本工程消防水源由市政生活给水管网提供。设2路引入管与市政管网连接,具体地块引入管道的设置说明参见给排水篇章。
6.5 消防给水量
本工程室内外最大消防用水量约为:105L/s,消防给水用量细目及主要技术参数如下表:
6.6 室外消火栓系统
GB50045-95(2005年版) GB50016-2006
GB50084-2001(2005年版) GB 50140-2005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室外消火栓系统 室内消火栓系统 名称 消防给水量 设计用水设计基本参数 --- --- 喷水强度:6 L/min.m 作用面积:260m 喷水强度:20L/min.m 作用面积:60m 2222火灾延续时间 (小时) 3 3 1 高净空大堂 备注 量 (L/s) 30 40 35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2003年版)
GB50219-95
其它现行的国家及天津市有关规定及规程。
水喷雾灭火系统 26 0.5 柴油发电机间 室外消防给水系统为低压生活消防合用系统,由市政生活给水直接提供,管道呈环状布置,管径DN300,设置于地下B1层室内。
室外消火栓布置最大间距为120米,保护半径不大于150米,距道路不超过2米,距房屋外墙不小于5米。
6.7 室内消火栓系统
室内消火栓系统为临时高压给水系统。系统由消防水池、消火栓给水泵、屋顶消防水箱、局部增压稳压设备及管网组成,管网呈环状布置。
室内消火栓系统通过减压阀分高低两区,分区内消火栓超过0.50MPa的采用减压稳压消火栓。 消防水泵房设置于地下二层,满足整个F地块的消防要求,泵房内设置钢筋混凝土消防水池(消火栓与喷淋合用水池,有效容积不小于600m3)、消火栓给水泵(共两台,一用一备,Q:40L/s,H:150m)。水泵出口设置泄压阀,以保障系统的安全。
屋顶消火栓消防水箱储备初期消火栓系统消防用水量,共18m3,屋顶水箱间内同时设置消火栓系统局部稳压设备,以保证最不利点消火栓的最低工作压力要求。
除无可燃物的技术夹层和不易用水扑救的部位外,各层均设置消火栓保护。消火栓箱内配置DN65消火栓1个,25m衬胶水带1条,φ19mm直流水枪1只,消防软管卷盘1套及消防启泵按钮等。消火栓的布置应保证任一点均能有2股消防水柱达到,消火栓充实水柱长度不小于10m(其中净空超过8m的场所不小于13m)。消防电梯前室设置专用消火栓,塔楼屋面设置试验消火栓。所有剪力墙内暗装消火栓采用超薄型消火栓(厚160mm)。
室内消火栓系统设置不少于3套水泵结合器,水泵结合器40m范围内均应有室外消火栓。 当火灾发生时,消防队员按下消火栓箱内消防水泵启动按钮,系统启动;同时消防控制中心或水泵房内可人工启动消防系统,消防水泵的停止必须由人工来完成。
- 45 -
消防电梯井底考虑消防排水,集水井容量不小于2m3,提升泵流量不小于10L/s。 6.8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为临时高压给水系统。系统由消防水池、喷淋给水泵、屋顶喷淋消防水箱、局部增压稳压设备及管网组成,超过2个报警阀的阀前管网呈环状布置,阀后管网为枝状布置。 消防水泵房设置于地下二层,满足整个F地块的消防要求,泵房内设置钢筋混凝土消防水池(消火栓与喷淋合用水池,有效容积不小于600m3)、喷淋给水泵(共两台,一用一备,Q:40L/s,H:150m)。水泵出口设置泄压阀,以保障系统的安全。
地下汽车库1层靠入口区域有冬季冻结可能的区域考虑采用预作用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其余均为普通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喷淋系统管网不作分区处理,对于系统工作压力超过1.2MPa的报警阀采用设置减压阀或于楼层上设置的方法。对于配水管入口压力超过0.4MPa的部分设置减压孔板。
除水箱间、屋顶设备机房、柴油发电机房(含中间油箱间)、及变配电用房、弱电机房等不宜用水扑救的场所外,均设置喷头保护。有吊顶场所采用吊顶喷头,无吊顶场所采用直立型喷头,喷头温级除厨房为93℃外,其余普通场所均为68℃。对于高大净空场所及超过50m的楼层采用快速响应喷头。
净空高度超过800mm的闷顶、技术夹层及吊顶等空间内不设置喷头,该区域内应无可燃物。 喷淋给水泵设置于地下室水泵房内,共两台,一用一备,水泵出口设置泄压阀,以保障系统的安全。
屋顶喷淋消防水箱内储备初期喷淋系统的消防用水量,共18m3,屋顶水箱间内同时设置喷淋系统局部稳压设备,以保证最不利点喷头的最低工作压力要求。
报警阀水力警铃位于主要通道处,每个报警阀控制的喷头数不超过800个,报警阀控制的高、低喷头高程差不超过50m。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置不少于3套水泵结合器,水泵结合器40m范围内均应有室外消火栓。 当火灾发生时,喷头感温泡破裂,喷头喷水,报警阀压力开关动作并联动开启消防水泵,同时根据火灾情况,消防控制中心或水泵房内可人工启动消防水泵,消防水泵的停止必须由人工来完成。(预作用灭火系统将在上述动作之前增加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开启雨淋报警阀并转为普通湿式系统的过程)
本项目所有防火分区的防火卷帘均采用包括以背火面温升作耐火极限判定条件的特级防火卷帘,故不考虑设置相关自动喷水保护系统。 6.9 水喷雾灭火系统
本工程仅在柴油发电机房及其附属日用油箱间采用水喷雾灭火系统保护,系统参数见前述消防用水量表格。
水喷雾灭火系统的水源由喷淋给水泵统一提供,报警阀前根据需要设置减压阀控制在正常的工作压力范围内。
水喷雾系统的动作首先由火灾报警系统监测并确认火灾信号后,自动开启雨淋报警阀并同时启动消防水泵,同时根据火灾情况,消防控制中心或水泵房内可人工启动消防水泵,消防水泵的停止必须由人工来完成。 6.10 气体灭火系统:
本工程拟对B1层的10KV配电间、10/0.4KV变压器室设置FM200(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保护。设计灭火浓度8%,全淹没系统。
F1塔楼下方B1层的10KV配电间及2间10/0.4KV变压器室拟采用有管网组合分配系统 ,该系统独立设置气瓶间,同时保护任一间变配电房间。灭火剂冲填量按最大房间考虑,约900kg。系统保护半径不超过40m。
F2塔楼下方B1层的10/0.4KV变压器及F4塔楼下方B1层的10/0.4KV变压器均采用无管网系统,房间内气瓶内灭火剂总冲填量分别约为720kg和580kg。 6.11 手提式灭火器
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各层均配置手提式灭火器,其中汽车库为B类火灾,其它普通场所为A类火灾。
灭火器采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灭火器的摆放可采用消火栓箱内组合设置或独立挂墙或落地灭火器箱内设置。
各层强、弱电间单独设置灭火器。 6.12 管材
室内消防给水管道工作压力低于1.0MPa的采用热浸镀锌钢管,高于1.0MPa的采用热浸镀锌无缝钢管; DN<50mm丝扣连接;DN≥50mm卡箍连接。
屋顶消防水箱采用装配式SS304不锈钢水箱。消火栓箱为钢制箱体。
屋顶消防水箱或外露管道的保温采用橡塑(高阻燃级别)外包铝板的保温措施。
- 46 -
7. 电气专业消防设计
7.1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
7.1.1本工程为综合性建筑工程,内容包括办公、商业和地下停车场,属于一类高层建筑,火灾自动
报警系统保护等级为一级,采用全面保护方式,系统形式采用控制中心系统,控制中心设在地下一层,并且不设置分控中心。在消控中心设置1套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FAS)。在包括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屏、消防联动控制屏及火灾应急广播和消防专用电话控制设备。 7.1.2火灾探测报警系统
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由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等组成。
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选用智能型控制器,能显示各报警点的位置,并根据报警信号发出联动控制指令。预留报警的干节点信号,并能传输到BA系统。
厨房、锅炉房、发电机房、地下车库设感温探测器;在办公、会议、走道、前室、机房等场所设置感烟探测器;在防火卷帘门附近设感烟、感温探测器。
在建筑的各层主要出入口、疏散楼梯口及人员通道上适当位置设置手动报警按钮及警铃;在消火栓箱内设置消火栓泵起动按钮;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可接收感烟、感温的火灾报警信号及水流指示器、检修阀、湿式报警阀、手动报警按钮、消火栓按钮的动作信号;还可接收排烟阀、加压阀的动作信号。地下一层车辆入口的区域,当相应区域的探测器动作后,系统发信号,雨淋阀开启,使之转为普通的湿式自动灭火系统。 7.1.3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在消防控制室内设置消防联动控制屏,对消防设备进行联动和监视:
消防泵、防烟和排烟风机的启动、停止及工作状态显示、手动/自动状态显示和故障报警; 各类防火门、防火阀、排烟阀的控制及状态显示; 应急广播的过程控制; 电梯的控制和楼层显示;
火灾区有关部位的非消防设备(照明、空调设备和风机等)电源的切除(被切配电柜、箱内断路器加分励脱扣器);
火灾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灯的控制。 7.1.4火灾应急广播系统
本工程的火灾应急广播与公共广播合用,在火灾时在消防控制室能将火灾疏散层的扬声器和公 共广播扩音器强制切换转入火灾应急广播状态。 7.1.5消防专用电话
本工程设置独立的消防专用电话网络,在消防控制中心设置消防专用电话总机和直接报警的外线电
话。消防水泵房、变配电所、主要通风机房、排烟机房、消防电梯机房、监控室等设置消防电话分机的插孔。 7.1.6手动直接控制
消火栓泵、喷淋泵、消防风机应能在消防控制室手动直接(硬线)控制。
7.2 消防电源系统
为保证消防电源的可靠性,采用2路独立10kV电源和自备应急柴油发电机供电,按一级负荷要求供电。
消防泵、消防风机、消防电梯、消防控制室等消防设备的供电均设置双电源未端自动切换设备,消防设备配电装置均设置明显的消防标志。
引至消防设备的配电线路采用耐火电线(WDZCN-BYJ型) 或耐火电缆(WDZAN-YJY型)或 防火电缆(BTT型矿物绝缘电缆)。
至消防设备的配电方式采用放射式。
每层设置电气垂直竖井,电气垂直竖井内设置楼层配电箱及安装垂直电缆桥架和母线槽。施工结束后采用防火材料将楼板的预留孔封堵。
7.3 应急照明设计
变电所、消防泵房、消防控制室等重要机房应设置应急照明,照度不低于正常照明照度,供电时间不小于180min。
疏散走道及疏散楼梯等场所设置应急疏散诱导照明。
重要工艺设备机房、变配电所、消防控制中心、消防设备机房、餐厅、地下室停车库等场所设置。 引至应急照明和应急疏散诱导照明的导线采用耐火导线穿管在墙、楼板暗敷或在吊顶内敷设(在吊顶内敷设的管线均外刷防火涂料)。
7.4 其它防火措施
本建筑供电变压器采用干式浇注式变压器。 柴油发电机房及其油箱间设置水喷雾系统。 各种接地共接地网,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 做总等电位联结和局部等电位联结。
有关配电箱、电表箱内的电源开关,采用带500mA(300 mA)、0.2~0.3S漏电保护的防火保护开关。 垂直敷设在电缆竖井内的电缆每层和水平敷设在电缆桥架上的电缆在建筑防火分区处和进出消防设备用房处均采用防火材料封堵,防止火灾时沿电缆蔓延。
- 47 -
第十章 无障碍设计
遵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设置如下无障碍设施: 1.建筑主要出入口处高差最大为13mm并用斜坡过渡形式,使之出入方便。 2.在每座塔楼的一层设置独立的无障碍厕位。
3.建筑方便残疾人出入口,无障碍卫生间门均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设置门扇。
4.按总停车数的2%, 在室外及地下一层设置无障碍停车位无障碍停车位靠近入口处或醒目处,车位侧面和后面留1200宽专用轮椅通道。
5.保证每区域设一台无障碍电梯,具体详见第三章 F区单体设计 6.3无障碍电梯列表。 6.无障碍电梯设计要求:
电梯口应设提示盲道。 每层电梯口应安装楼层标志。
电梯入口净宽均应在0.90米以上,以便于轮椅进入。 电梯口等处,设置警示性标志或者提示性设施。 轿厢深度大于或等于1.40m,宽度大于或等于1.10m。
轿厢正面和侧面应设高0.80-0.85m的扶手,正面高0.90m处至顶部应安装镜子。 按钮高度0.90-1.10m带盲文的选层按钮。 轿厢上、下运行及到达应有清晰显示和报层音响。
- 48 -
第十一章 劳动安全卫生
1. 劳动安全卫生措施:
1.1 栏杆高度不小于1.10米;栏杆离楼面或屋面0.10米高度内不留空,垂直杆件间的净距不大于0.11米。窗台低于0.80米,设护栏。
1.2 卫生间器具按照人数根据规范配置,办公区每层均设有淋浴设施。 1.3 每个办公区均设有电梯,每个商业裙房区均设有电梯。
2.安全措施:
2.1 给排水设备采用节能产品,节水便器。
2.2 为防止及减少漏触电事故,本工程地下室潮湿场所的插座回路均设置性能可靠的漏电保护开关,并专设PE线与接地体连接。
2.3 自备应急发电机房内墙作消音,吸声处理,以减少噪声对值班人员的影响。 2.4 变电所变压器设置IP20护罩,以防触电事故的发生。
2.5 电缆桥架外壳接地,电缆垂直敷设时距地1.8m以下部分加金属(管)保护。所有配电线路金属管保护,以防漏电事故的发生。
2.6 消防设备及重要机房内设置事故照明。
2.7 安装高度低于2.4m的灯具其金属外壳应可靠接地。
2.8 主要机电设备包括冷冻机、冷却塔、水泵、通风机均采用消音及隔音措施,以使本项目区域保持一定的宁静环境。冷却塔采用低噪音型,以减少噪音,本项目冷却水塔设置于屋顶最高层,有关设在避难层的闭式冷却塔将采用接驳消声风管进行排风散热。
2.9 柴油发电机风道上设置消声器,以防止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其柴油发电机房的墙面做吸音处理,以减少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10选用低噪声的风机,水泵等设备。必要时采取消声、隔声等措施,满足国家或天津市规定的参数要求。
3.接地系统:
强弱电共用联合接地装置,要求接地电阻应小于1欧姆;电梯机房、消防控制室、计算机网络机房、电讯机房、安防控制室、建筑设备监控室等弱电设备用房的接地利用大楼统一接地装置,独立设引下线。
- 49 -
第十二章 可持续发展及节能
1. 可持续发展 1.1 设计依据
LEED NC V2.2 美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1.2 可持续发展设计措施综述
在通往城市公共交通方向设置便捷的人行出口,鼓励使用公共交通。 设置适量的自行车库,鼓励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的使用。
在地下车库提供便捷的环保型机动车的专门停车点,鼓励人们使用小排量及环保能源的机动车。 景观设计优先采用当地植物,以减少人工维护及灌溉投入,使用雨水灌溉,减少饮用水消耗。 景观设计中控制硬质铺装的面积,降低热岛效应。 使用节水型洁具,减少用水消耗。 建筑室内外积极采用环保型材料。
建筑设计充分利用自然光,设置科学的灯光控制系统,减少照明用电。
1.3 F区可持续发展具体技术措施
F区的建筑设计将绿化引人建筑表皮设计,使用“绿墙”和“种植屋面”的先进技术,在和城市空间相同的绿色背景下强调工作的舒适性。也体现出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绿墙”和“种植屋面”对可持续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如下:
调节微气候环境。办公楼是人流较为密集的地区,生态屋面和墙面能有效缓解热岛效应,调节小
环境温度,增加空气湿度,增加含氧量,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吸附灰尘,净化空气,减少空气污染,维持大气中碳氧平衡。
保温节能。本项目为办公楼项目,在炎热的盛夏,屋顶植草层及墙面垂直绿化下表面温度一般仅
约20-25度,优于任何一种隔热方法,有效降低室内温度。
雨水利用。屋顶绿化可以使屋面泄水强度降低70%,既节约水资源,又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压力。
墙面的垂直绿化可采用雨水灌溉系统,减少饮用水的消耗。
美化环境。优美的建筑环境是突出本项目形象的重点,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
保护建筑。生态屋面和墙面垂直可缓解冷热“冲击”,能有效延缓楼面老化和因温度差引起的膨
胀收缩而造成的屋顶及实体墙面构造裂缝渗漏现象,延长保护层的寿命,使结构体不易被腐蚀和风化。
2. 建筑节能说明 2.1 规范标准参考依据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 (DB29-153-2005) (DB29-125-2007) (DB29-126-2007) (DB29-88-2007) (GB50176-93) (GB/T7107-2002) (GB/T15225)
《天津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天津市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技术规程》 《天津市民用建筑节能工程质量验收规程》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
2.2 气候分区:
《天津市民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检测技术规程》 《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
根据《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本项目位于寒冷地区,应满足冬季保温(夏季隔热)的要求。
2.3 主要节能参数
裙房部分:体形系数:0.19,建筑窗墙比:东向为0.62;南向为0.60,西向为0.65,北向为0.58。 F1号楼:体形系数:0.11,建筑窗墙比:东向为0.44;南向为0.44,西向为0.49,北向为0.46。 F2号楼:体形系数:0.12,建筑窗墙比:东向为0.50;南向为0.45,西向为0.46,北向为0.46。 F3号楼:体形系数:0.16,建筑窗墙比:东向为0.43;南向为0.42,西向为0.45,北向为0.37。 F4号楼:体形系数:0.12,建筑窗墙比:东向为0.30;南向为0.29,西向为0.42,北向为0.30。
2.4节能措施:
屋面:采用70厚挤塑聚苯板保温/隔热措施。屋面的传热系数标准要求值为0.55 W/(m2.K),设
计取值为 0.48 W/(m2.K),屋面满足节能要求。
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采用100厚岩棉保温/隔热措施。外墙平均传热系数标准要求值为
0.60W/(m2.K),设计取值为 0.55W/(m2.K),外墙满足节能要求。
架空楼板:采用100厚岩棉保温/隔热措施。架空楼板传热系数标准要求值为0.60 W/(m2.K),
设计取值为 0.52 W/(m2.K),架空楼板满足节能要求。
非采暖空调房间和采暖空调房间的隔墙:采用200厚加气混凝土保温/隔热措施。非采暖空调房
间和采暖空调房间的隔墙传热系数标准要求值为1.5 W/(m2.K),设计取值为 1.0 W/(m2.K),非采暖空调房间和采暖空调房间的隔墙满足节能要求。
地下室外墙:采用50厚膨胀聚苯板保温/隔热措施。地下室外墙热阻标准要求值为1.2 (m2.K/W),
- 50 -
设计取值为 1.26(m2.K/W),地下室外墙满足节能要求。
外窗(包括玻璃幕墙):采用隔热铝合金(Low-E中空璃窗6mm+12A+6mm)),传热系数2.20W/m2.K,
自身遮阳系数0.50,水密性为3级,可见光透射比0.40,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30%。
外门,外窗(及幕墙)气密性:外窗的气密性不低于《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
(GB7107-2002)规定的4级。透明幕墙的气密性不低于《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 (GB/T15225)规定的3级。
3.建筑热工节能
我国目前大力提倡节约型社会,所以建筑节能也就成为了目前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本工程设计中对于这一问题也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设计中,平面采用集中式布置,尽量减少外围护结构面积,减少能量消耗。此外,在建筑的外门窗的形式方面充分考虑窗地比合理性,采用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的型材和中空低辐射玻璃,来达到节能效果。
屋面:采用70厚挤塑聚苯板保温/隔热措施。屋面的传热系数标准要求值为0.45 W/(m.K),设计
取值为 0.44 W/(m2.K),屋面满足节能要求。
外墙:采用100厚岩棉保温/隔热措施。外墙平均传热系数标准要求值为0.50W/(m2.K),设计取值
为 0.48W/(m2.K),外墙满足节能要求。
架空楼板:采用100厚岩棉保温/隔热措施。架空楼板传热系数标准要求值为0.50 W/(m2.K),设
计取值为 0.494 W/(m2.K),架空楼板满足节能要求。
非采暖空调房间和采暖空调房间的隔墙:采用200厚加气混凝土保温/隔热措施。非采暖空调房间
和采暖空调房间的隔墙传热系数标准要求值为1.5 W/(m2.K),设计取值为 1.0 W/(m2.K),非采暖空调房间和采暖空调房间的隔墙满足节能要求。
地下室外墙:采用50厚膨胀聚苯板保温/隔热措施。地下室外墙热阻标准要求值为1.2 (m2.K/W),
设计取值为 1.24(m2.K/W),地下室外墙满足节能要求。
外窗(包括玻璃幕墙):采用隔热铝合金(Low-E中空璃窗6mm+12A+6mm)),传热系数2.10W/m2.K,
自身遮阳系数0.50,水密性为3级,可见光透射比0.40,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30%。
外门,外窗(及幕墙)气密性:外窗的气密性不低于《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
(GB7107-2002)规定的4级。透明幕墙的气密性不低于《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 (GB/T15225)规定的3级。
对空调系统、通风设备、冷热设备设置自动控制系统,以有效控制室温。
给排水节能措施:水泵等设备采用新型低能耗产品,坐便器水箱采用六升节水型水箱,所有卫生
器具的水嘴均采用节能型产品。
电气设计节能措施:照光灯具采用节能型。荧光灯采用电子镇流器。
2
4. 暖通专业节能 4.1 冷热源
冷冻机房及锅炉房运行均通过群控系统,使供冷热源系统实现经济、节能运行,提高自动化程度和工作效率等。
热水二次泵输出为变流量(变频控制),系统运行及控制均通过DDC实现智能化控制 冷冻水二次泵输出为变流量(变频控制),系统运行及控制均通过DDC实现智能化控制。 4.2 F4座可变风量空调系统
F4座办公采用全空气变风量系统,系统通过温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电子组件的控制,调控空调系统的风量及水量的输出。末端设备采用变风量末端设备(VAV-BOX),可实现根据负荷变化自动控制出风量的低能耗运行模式,可大幅减少日常运行能耗。空调系统全部采用自动控制装置,同时满足舒适、节能及监控要求。 4.3 新风及排风能量回收系统
办公排风系统与新风经全热交换后排出,充分利用能源作为新风预冷预热之用。空调区域设置CO2检测功能,新风及排风机均采用变频控制方式,在满足舒适性标准前提下,可大幅减少新风能耗;而过渡季节根据室外空气焓值增大新风供应量,亦可减小空调运行能耗。 4.4 冷冻水及热水系统
冷冻水二次泵及热水二次泵均采用变频调节的变流量控制,以节省空调冷热水日常运行的输送能耗。冷冻水采用7℃的大温差运行,大幅度减少冷冻水的输送能耗和管材耗量。 4.5 租户24小时冷却水系统
提供给办公区租户服务器房、银行服务器房及总部机房的冷却水系统采用变频控制,可根据实际租售情况弹性调节及控制,避免“大马拉小车”现象的出现,达到节能省电的目的。设置在屋顶的闭式冷却水塔采用干式塔,以避免冬季室外温度过低水管冻裂。
4.6 办公内区空调冬季供冷冷源利用冷却塔及板式换热器提供,达到节能效果。
4.7 地下车库设诱导风机,代替风管,降低排风机静压;排风机采用双速风机,根据排风口处C O浓
度控制风机风速,实现节能运行。 4.8 中央空调系统设置自动控制系统。 4.9 通风、空调设备
本项目通风空调及采暖设备均选择符合国家能耗标准和性能指标优良的高效能产品,减低补充水量。风机选用节能,低噪音的环保设备;水泵按效率曲线选用效率在75%以上的型号。同时对设置在不同设备层的设备提供有效的减震,及降噪措施。 4.10 冷,热水管及空调风管绝热层节能措施
合理确定保温材料及保温厚度,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相关要求。 4.11 过渡季节全新风冷却
在建筑许可条件下,考虑部分区域采用全新风冷却。
- 51 -
5. 电气专业节能
5.1 变电所变压器选用高效率、低能耗10系列产品;
5.2 变电所设置能源管理系统,主机设在变电站值班室,并与大楼BA系统联网,10KV侧断路器、变
压器、低压侧主开关及重要出线回路开关、直流配电屏、柴油发电机等均设置检测模块, 能实现远距离实时遥测、遥信、遥控等现代化与智能化管理,以达到节能目的,同时采用有源电力滤波器,实现滤除谐波,清洁电网的功能;
5.3 本工程照明灯具以高效荧光灯为主,荧光灯采用电子镇流器,或低温低耗镇流器,既提高了功率
因数,又降低了能耗;采用楼宇自控系统对空调、通风、照明及其它用电设备进行能量自动控制、自动调节、降低能耗;
5.4 采用楼宇自控系统对空调、通风、照明及其它用电设备进行能量自动控制、自动调节、降低能耗。
6. 给排水专业节能
6.1 水泵等设备采用新型低能耗产品,供水设备采用无负压变频供水机组,最大化利用市政供水资用
压力。
6.2 卫生洁具采用节能产品,如坐便器水箱采用双冲六升节水型水箱,红外线感应式龙头及小便器等。
- 52 -
2.3 大气臭氧层保护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和卫生防疫
1. 设计依据:
《天津开发区环境执行标准》 《天津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大气污染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GB3092-82) (GB8978-88) (GB3095-82)
制冷机组采用不含氯氟化碳(CFC)之制冷剂。 2.4 室内空气质量
设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以调节新风量,满足人员舒适性需要。 2.5 隔震处理
冷冻机等大型设备安装都设隔震措施
水泵设减振基础,采用弹簧减振器隔振,水管与水泵及冷水机组进出水口连接处均设软接头。主管道安装采用弹性吊架。
所有风机、空调机组均设减震设施。吊装安装的设备均选用弹性吊架。所有空调送、回风主干管上均设有消声器。风管与空调机、通风机设备接处均设有帆布软接头。 2.6 污、废水处理
厨房含油污水经气浮隔油设备处理,生活粪便污水经化粪池处理。 2.7 垃圾处理
垃圾房均设于地下车库一层,统一运送到市政垃圾处理中心处理,垃圾房排气通道直通 塔楼屋顶耗运。 2.8 防水质污染
生活水池、透气管末端加过滤网罩,检修孔/人孔加盖密封并加锁。
生活用水不能因管道产生虹吸回流污染,生活饮用水管的配水件出口均符合下列规定: 出水口不被任何液体或杂质所淹没。
出水口高出承接用水容器溢流边缘的最小空气间隙,不小于出口直径的2.5倍。
特殊器具不能设置最小空气间隙时,设置倒流防止器或采用其他有效的隔断措施。从生活用水管道上接出下列用水管道时,在这些用水管道上设置了管道倒流防止器或其他有效的防止倒流污染的装置。
2. 环境保护 2.1 空气排放处理
厨房排油烟经油烟净化器处理后排放。
垃圾房、锅炉房,柴油发电机房的排风系统独立设置,排风经过活性碳过滤器处理后高位排放。设计符合《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 18483-2001)和规定的 静化要求、排放口位置和朝向的设置要求.
地下车库进风口和排气口的设置符合《机动车停车库(场)环境保护设计规程(DGJ89-98-2002)中相关要求。
车库,卫生间及其它排风系统的排放位置设在没有人员经常逗留区域。 2.2 噪声控制
主要机电设备包括冷冻机、冷却塔、水泵、空调机、通风机均采用消声及隔音措施,以保持本项目区域内的良好环境。
冷却塔采用低噪音型,底座设弹簧减震器;冷却塔设在塔楼屋顶,可降低冷却塔运行时的噪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冷冻机房、锅炉房、空调机房、水泵房等均作建筑隔声处理。
发电机风道上设置消声器,以防止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发电机房的墙面做吸音处理,以减少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选用低噪声的风机,水泵等设备。必要时采取消声、隔声等措施,满足国家规定的参数要求。
- 5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