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药杂志2017年10月第46卷第2O期 Shanxi Med J,October 2017,Vo1.46,No.20 宁心;白术能够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川穹能够活血 [1]吕树志.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与研究EJ].中 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6,4(18):163—166. 化瘀、行气止痛;半夏能够对抗心悸等。诸方合用, 可以起到益气生津、活血行气的功效。 [2]Zheng N,Ma Q,Zheng I H,et a1.Analysis of r ̄na[artery stenosis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a RASHEF studyEJ]. Chin Med J(Eng1),2015,128(20):2777—2782.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西医的速效治疗和中医的 益气生津相结合,对抗了脑心力衰竭病症的多个发 病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不仅提高了患者 的生活质量,同时还降低了复发率。中西医结合治 疗心力衰竭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 方法,且没有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3]令狐斌.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 合心血管病杂志,2016,4(2):7-9. [4]张培影,李志刚.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的优势、劣势及趋 势[J].中医杂志,2ol4,55(5):449—450. (收稿日期:2O17-07—03) 药物治疗-5耳石手法复位治疗后 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 1 8例疗效观察 杨科敏王卓彪孙佳凡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又称为耳石 症,是神经耳科最常见的与位置改变有关的眩晕疾 病口伽,其主要表现为因头位改变而诱发阵发性短 暂性眩晕,约占周围性眩晕的6O ,占所有眩晕的 l/4~1/3[4]。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认为是由椭圆囊 中的耳石脱落至半规管,随头位改变耳石震动内淋 巴液引起双侧前庭平衡功能失调而诱发眩晕,其中 首次眩晕发作至本次就诊时间2 h至2.5年。手 法复位组男性29例,女性3O例,年龄27~67岁, 平均(57±14)岁;首次眩晕发作至本次就诊时间2. 5 h至2年。2组患者性别比、年龄分布、病程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依据:参照BPPV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头 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出现短暂性眩晕病史,Dix- Hallpike试验,眼震表现出后半规管BPPV的特 点:患者头向患侧转45。后快速卧倒,使头悬至床 下,与床平面呈3O。角,患侧耳向地时出现垂直扭转 以后半规管耳石症最常见。而后半规管良性阵发 性位置性眩晕(Pc—BPPV)是由于耳石脱落至后半 规管引起的眩晕。目前针对耳石症有多种治疗方 法,如耳石复位法(手法复位、耳石复位仪器复位)、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乳突震动等。本研究探讨 药物治疗及手法复位治疗2种方法治疗PC—BPPV 的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性眼震(垂直成分向眼球上级,旋转成分向地);回 复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并且具有短潜伏期(<30 s)和疲劳性,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 1.3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 10 g静脉滴注每日1次,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 87.5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口服氟桂利嗪胶囊5 mg每晚1次(El服5 d停2 d),甲钴胺片500 ttg、 1.1研究对象: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收治 的118例PC—BPPV患者,均参照BPPV诊断标 准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未见明显异常,并除 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耳炎、梅尼埃病等,无 严重心脏疾患、颈椎严重病变及骨折等。将118例 维生素B 片10 mg口服每日3次,疗程14 d;手法 复位组使用Epley复位法治疗,具体步骤:①患者 纵行坐在治疗床上,治疗者在其背后扶患者头部, 患者头向患侧转45。;②患者由坐位迅速转为仰卧 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9例;药物治疗组男性27 例,女性32例;年龄23~66岁,平均(55±12)岁; 位,头部下垂3O。,持续30 S;③患者头慢慢转正并 向对侧偏转45。,持续30 S;④治疗者协助患者将头 D0I:10.3969/j.issn.0253—9926.2017.20.027 和身体同时向健侧转9O。至侧卧位,此时头部与仰 卧位呈135。,持续30 S;⑤头转向正前方,缓慢坐起 到床边,呈头直位。此动作每日3次,至位置性眩 作者单位:030013太原,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 科(杨科敏、孙佳凡);山西省军区门诊部(王卓彪) 山西医药杂志2017年1O月第46卷第2O期 Shanxi Med J,October 2017,Vo1.46,No.2O 晕消失24 h以上。手法复位后至少2 d避免仰卧。 1.5统计学处理: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计 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 检验,以P<O.05为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1.4疗效评定:2组均于治疗第7、14、28天复查, 观察治疗效果。疗效标准:①治愈:眩晕、头部不适 感及位置性眼震均消失;②有效:眩晕、头部不适感 及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完全消失;③无效:眩晕、 头部不适感及位置性眼震无变化,甚至加重或转变 为其他类型BPPV。 复发标准:随访发现患者再次出现位置性眩 2.1 2组疗效比较: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药物治 疗组有1例出现白天困倦,停用氟桂利嗪后缓解, 手法复位组有2例治疗后出现头闷昏沉感,休息后 完全缓解,2组7 d后、14 d后及28 d后疗效比较 见表1,可见手法复位治疗组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 表1 2组治疗7 d 14 d 28 d后的疗效比较 晕,不论体位与治疗时有无变化,或检查时眼震有 无变化,均视为症状复发。 药物治疗组59 8 33 18 17 33 9 26 44.1 50 84.8 11 38 2O 15 28 6 31 52.5 53 89.8 14 40 24 16 21 3 38 66.4 56 94.9 手法复位组 59 2.2 2组复发率比较:至治疗28 d后,2组治愈 疗效也较差,2组复发率相近,提示药物治疗有一 定程度降低复发作用。目前仍有很多基层医院对 手法复位治疗BPPV有效性认识掌握不足,值得临 床推广使用手法复位为BPPV的一线疗法,迅速减 轻患者痛苦。但药物治疗可促进内耳小动脉供血, 改善耳蜗及前庭微循环,使椭圆囊耳石层供血改 善,耳石不易发生脱落,可作为针对BPPV的辅助 治疗,以进一步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单希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内 科杂志,2011,31(6)t418—420. 患者随访6个月,2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果见表2。 表2 2组随访6个月的复发率比较 3讨 论 BPPV是最常见的与位置改变有关的眩晕疾 病[3 ],目前认为BPPV的发生是椭圆囊的损伤或 退行性病变,囊斑耳石脱落并异位到半规管或黏附 于壶腹嵴顶引起特征性临床表现[7],按累及的半规 [2]刘绮明,严小玲,丘理子,等.手法复位治疗特发和继发性良 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FJ].广东医学,2012,33(21): 3277—3279. 管可以分为后、外、前半规管BPPV,其中以后半规 管BPPV最为常见。在BPPV的形成过程中,内耳 缺血也是其发病的原因之一[8]。目前对该病的诊 断方法为变位试验,即Dix-Hallpike试验和翻滚试 [-33 Karatas M.Central vertigo and dizziness:epidemiology,dif— ferential diagnosis,and common causes[J].Neurologist, 2008,14:355-364. 验。治疗为手法复位,通过调整体位改变头位是漂 浮于半规管内淋巴液中的耳石回到前庭从而改善 症状,Epley耳石复位法是治疗后半规管BPPV最 F4]吴子明.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BPPV诊疗指南介绍 [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9,17:502. [5]Kim js,Zee DS.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vertigo[J].N Engl J Med,2014,370:1138—1147. 常用的方法,其显著优点是复位成功率高,一次复 位成功率高于80%,且该方法简便、易行,但部分患 者存在恐惧心理,不能密切配合,而采用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促进内耳小动脉供血,改善耳蜗及前庭 微循环,使椭圆囊耳石层供血改善,耳石不易发生 脱落。 本研究结果表明,手法复位治疗BPPV,患者 症状改善显著、迅速,总有效率高,未出现明显并发 症,总体安全,可靠;药物治疗BPPV,治疗周期长, [6]Halmagyi GM.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vertigo ̄J].Glin Med,2005,5(2):159-165. [7]刘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规范性诊治与思考E1].听力 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21(2):99—101. [8]Salvinelli F,Trivelli M,Casale M,et a1.Treatment of be— nign positional vertigo in the elderly:a randomized trial[J]. Laryngoscope,2004,114(5):827—831. (收稿日期:2017-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