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选出最佳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1、暑假期间,一位七年级同学参观了陕西省一处著名的原始人类遗址,他看到了复原的半地穴式房屋。据此推断该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2、小明在周口店参观了一处距今大约70万~20万年之间的早期人类遗址。由此可以推断,他参观的这处早期人类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3、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是( )
A.原始人生活的遗址 B.古人类化石 C.出土的文物 D.自然界的猿猴
4、“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文中“轩辕”指的是( ) A.黄帝
B.炎帝 C.舜帝 D.大禹
5、下列有关古代原始居民北京人生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磨制石器
B.用火烧烤食物
C.制作钻孔饰品
D.用骨针缝衣服
6、早在六七千年前,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都已经进入到农耕文明时代。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地方情况的是( ) A.开始学会制作衣服 B.只会使用打制石器 C.能够饲养多种家畜
D.都以种植水稻为主
7、全国有些地方建立神农广场,是为了纪念教民耕种、遍尝百草的神农氏。神农氏就是传说中的
( )
A. 黄帝 B.炎帝
C.舜帝 D.大禹
8、下列关于远古神话传说正确的说法是( )
A.神话传说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B.神话传说就是虚构出来骗人的 C.神话传说能提供一些历史信息 D.神话传说对于历史研究没有作用
9、他带领人们治理洪水,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他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这里的“他”是指( )
A.尧
B.舜
C.禹
D.启
10、殷墟出土的文物反映了哪个朝代的情况?(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1、依据众多历史学家参与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夏代的起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它的起始年是哪个世纪?( )
A.公元前19世纪 B.公元前20世纪 C.公元前21世纪 D.公元前22世纪 12、在我国古代历史中,国家产生的标志是( ) A.商朝建立
B.盘庚迁殷
C.夏朝建立
D.炎黄联盟
13、商朝的建立者是( )
A.启 B.盘庚 C.禹 D.成汤
14、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历史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
15、商朝后期制作的后母戊大方鼎体现了( )
A.商朝人喜欢用大鼎做饭 B.商朝人能够制作青铜器
C.商朝时母亲的地位很高 D.商朝青铜器技术很高超
16、研究远古人类历史,往往借助于考古发现,同时也借助于文字记载。我国历史有可靠文字记载
开始于(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 17、下列战争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是( ) A.围魏救赵 B.即墨之战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18、都江堰现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你觉得都江堰获此殊荣的最重要原
因是( )
A.它是商鞅变法后建造的
B.它具有灌溉防洪运输功能
C.它选址合理且设计科学
D.它是我国最大的水利工程
19、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周天子地位下降 B.铁兵器普遍使用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国兼并争霸
20、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可能遭到贵族强烈反对的是( ) A.严明法令 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 D.推行县制
二、改错题(指出错误的地方,并改正,每小题4分,共20分) 21、北京人已具备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完全没有了猿类的特点。 改成
22、北京人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去猎取动物和种植庄稼。 改成
23、半坡居民用石铲、石刀等工具从事原始的种植业生产,种植水稻、麻和蔬菜。 改成
24、周武王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后,建立了周朝,以咸阳为都城。 改成
25、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我国历史进入西周时期。 改成
三、材料题(共40分)
26、材料一:封国的统治者叫国君(一般称为诸侯),根据周王的授予,国君享有统治和管理所辖区域土地和人民的权力。与此同时,他们必须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承担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调遣出征作战等义务。不承担义务者,将受到惩罚。 (1)以上材料说的是什么制度?(2分)封国的统治者一般是哪些人?(写三个)(6分) 28、材料三: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齐宣王在位期间,借助强大的国力,一心想称霸中原。为此,他像其父辈那样广招天下贤士,并给贤士们提供很高的待遇,勉励他们著书立说,展开学术争鸣,鼓励他们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吸纳他们有关治国的建议和看法。齐国出现了人才济济的状况。
(1)齐国在齐宣王之前有过称霸中原,当时的国君是谁?(2分)请你再说出另外几个曾经称霸中
(2)材料中涉及的制度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2分)
27、材料二: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贴出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百姓们感到很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两黄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当众给他五十两黄金,这件事情很快传开了,老百姓都认为商鞅是个讲信用的人,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颁布法令,新法令顺利地在全国推行。这就是徙木立信的故事。
(1)材料中的变法发生在哪一国家?(2分)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是什么?(2分)
(2)材料中的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4分)你从这次变法中能悟出什么道理?(2分)
原的诸侯国国君。(说出三个即可)(6分)
(2)请你列举几个春秋战国时期的贤士以及他们所属的学派(列举三个)(
1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