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建国初期毛泽东军工建设思想探析

建国初期毛泽东军工建设思想探析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38卷第3期 20l7年5月 云梦学刊 Journal of Yunmeng Vo1.38.NO.3 May.2017 建国初期毛泽东军工建设思想探析 王安中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办公室,湖南长沙410003) 摘 要:建国初期,为了实现军事工业现代化,毛泽东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全面向苏联学习未果的情况下,毛泽东主张 发展小规模核武库,开展三线建设,下大力气发展常规武器尤其是轻武器、近战武器等民兵武器,将资源集中于关键领域,以 最小投入获取了最大的国防效益.对敌人形成了强大威慑,最大限度了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 军工发展道路. .关键词:毛泽东;战略;武器装备 中图分类号:A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17)03-O118-06 解放战争时期.尽管人民军队依靠“小米加步 枪”打败了国民党军的飞机加大炮,但那是特殊历 援朝战争的结果如何,都要搞国防工业的建设与军 工生产。朝鲜战争证明,已不能靠夺取敌人的装备 来武装自己了 ”② 中国最初将实现军事工业现代化的希望寄托 在苏联身上。苏军拥有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强大军二【 体系,令其成为中方学习的主要对象。毛泽东提出: “一史条件下不得已的办法。要建设强大的国防,必须 坚定不移地推进军事现代化的步伐。对于新中国来 说,首要的是推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不过因工业 基础薄弱,百废待兴,新中国要实现军事工业现代 化面临着重重阻力。为了以最小的国防投入实现最 定要将苏联的一切先进经验都学到手,改变我 大的国防收益,建国初期毛泽东在军工领域进行深 入思考,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军事工业现代化 道路。 一军的落后状态,建设我军成为世界上第二支最优良 的现代化军队。”⑨在给军事工程学院的训词中,他 进一步明确指出向苏军学习是我军建军史上的优 、建国之初军工生产向苏联学习 良传统。1951年5月l2日,毛泽东批准了聂荣臻 等人提出的兵工建设方案。该方案提出,我军各种 武器口径规格原则上要与苏联取得统一,并打算采 建国初期,我国的军事工业主要由两大体系构 成:一为中共所拥有的军事工业,是在抗战、解放战 争时期根据地兵工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是从 国民政府手中接收了其部分未被彻底破坏的兵工 企业。然而,上述两类军工企业均不能满足国防现 用技术包干形式请苏联帮助我们建设军事工业。为 了实现上述目标.毛泽东派出以总参谋长徐向前为 团长的兵工代表团赴苏联洽谈相关事宜。④ 代化需要,根据地的兵工厂以炸弹、手榴弹、迫击炮 弹为主要产品,技术层次较低;接收的国民政府兵 中苏间的军工合作最初是从购买苏方武器装 备开始的。徐向前赴苏的主要任务是为我军购买六 十个师的装备。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既有武器装 备难以抗衡美军强大火力。为了以现代化武器装备 武装志愿军,中方希望从苏联大规模购进武器装 备。为了让苏联尽快提供武器装备,毛泽东亲自起 草致斯大林的电报:“为适应朝鲜战场的急需,我请 你考虑照高岗交给徐向前办理的订货单,将六十个 师的步兵武器及各种火炮、坦克、飞机、汽车及汽车 工厂其设备也以抗战前进口的机器设备为主,同样 存在设备落后和老化等问题。抗美援朝战争对新中 国军事工业形成了巨大挑战,战争规模和武器弹药 的消耗量都前所未有,武器弹药需求与落后军工生 产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仅l951年第一季度。朝鲜 战场需要弹药14100多吨.而当时国内兵工厂只能 生产1500多吨。①毛泽东深刻地意识到:“无论抗美 收稿日期:2017一O4一O5 作者简介: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湘学优良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性研究”(14WTC24)。 作者简介:王安中(1981一),男,湖南邵阳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军事史。 第3期 王安中:建国初期毛泽东军工建设思想探析 零件和各种汽油药品等武器和器材,能于今年七月 间开始,到今年年底运完,每月运六分之一,使朝鲜 战场各师团暂照现行编制得到补充,以利战局。”⑨ 口。因此在断绝了苏联援助之后,中方军工生产设 备的外来渠道已经丧失.从外部获取军工技术已 然不可能。 当然。我方向苏联订购这批武器装备并非仅仅是为 了朝鲜战事.因苏式装备大多适用于平原地区的作 战,在朝鲜这种多山的复杂地形当中并不适用。事 武器装备尤其是尖端武器的研制又需要大量的 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其成本之高昂对政府财政是重大 挑战。从1959年开始,受自然灾害、大跃进和人民 实上,中方订购的六十个师的武器装备仅有少量在 朝鲜战场上使用.其中绝大部分用来装备国内部 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三年困难 时期,这极大制约和延缓了我国武器装备研制进程。 队.毛泽东的意图是让六十个师的新编制和装备成 为我军现代化的骨干。 由于大量装备苏式武器,我军武器制式标准迅 速向苏联看齐。关于武器装备制式问题,早在1951 年7月。毛泽东向在苏谈判的徐向前发出电报指 示:“兵工生产问题.同意以苏联现有武器弹药器材 为标准,统一口径,统一制式,现除请苏方派遣专家 设计综合组来中国了解我们现有兵工工厂的情况, 提出改装计划外,请你们在莫斯科将我们各兵工厂 的现状材料告诉苏方,以便他们易于考虑改装与新 建我国兵工生产的方案。”⑥由此两国间的军工合作 从单纯的军品贸易迈上了更高层次。通过与苏联军 工合作,到1959年底,中国初步具备了生产当时比 较先进的常规武器的能力.累计仿制生产了苏氏军 用飞机、战斗舰艇、坦克车辆、各种火炮等100多种 武器装备。④与此同时,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武器 装备数量逐年增加。 二、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军工发展环境的变化 2O世纪50年代末期,因中苏两党关系的恶 化,两国问的军备合作也陷入停顿。苏联从各个领 域大规模撤退顾问和专家,终止提供图纸和相关武 器装备的零配件,废除了两国间的各种军工技术合 作协议,导致中国试图效仿苏联军工体系的努力宣 告中辍。苏联顾问和专家的骤然撤走对我国军事工 业产生了不利影响,初步习惯了苏联管理模式和技 术指导的军工企业在短时间内管理水平和技术水 平剧降,武器装备的出厂合格率急剧下跌。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就将中国列为“敌对 国家”,并按照美国《1949年出口管制法》对华进 行全面禁运。1952年,巴黎统筹委员会成立专门 的中国委员会,设立对华贸易的特别禁单。该禁单 所包括的项目甚至比对苏联和东欧国家所适用的 “国际禁单”项目还要多500余种。④如此一来,中 国不仅无法与西方国家进行武器贸易和军工合 作,甚至连精密机床、铣床等技术装备也无从进 因此呼吁尖端武器研究下马的声音进一步加大,有 人甚至提出:“饭都吃不饱,还搞什么两弹”。⑨ 三、不对称的发展思路:中国军工建设的应对 在国家整体工业技术水平不高、资源短缺、外 来技术渠道断绝、外在威胁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在 军工领域采取与对手全方位较量的办法显然是不 可取的,只能在武器装备制造方面采取非常规手 段、非对称办法寻求突破。 (一)武器装备结构:以民兵武器、尖端武器带 动常规武器 确定武器装备结构是军事工业发展的首要问 题。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武器装备发展思路 的明确。自1945年美国研制成功原子弹后,世界开 始进入核时代。1949年苏联成功试验原子弹之后, 两国的核军备竞赛如火如荼.核武器的数量和爆炸 当量迅速上升到能够摧毁地球数十次的恐怖水准。 在此情况下。美苏政府乃至军界的很多重量级人物 均认为.在核武器时代,常规兵器已经无用武之 地.苏联元帅索科洛夫斯基在1962年5月出版的 《军事战略》一书中曾写到:“未来世界大战,就武 器而言,首先是火箭核战争。进行这种战争的基础 是多军种.首先而且主要是战略火箭军,将大量使 用火箭核武器。”⑩曾任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的马克斯威尔・泰勒,在《音调不定的号角》中提出 将核武器作为悬在对方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对敌人进行充分的威慑。不过无论是哪种主张,均 认为将来的战争必然是核大战。常规武器的作用 大大削弱,因此没有必要在常规武器研发方面投 入过多的资源。 毛泽东却提出应当重视常规武器。他认为中国 国力落后,核力量难以赶上美苏两国:“我们现在还 没有原子弹,也没有氢弹,我们要研究和制造这种 武器。但是到研究制造出来那一天.同美国和苏联 比较.还是十个指头中一个指头也不到。我们不想 用原子弹、氢弹在战争中取胜。怎么能用这种武器 云梦学刊 打胜帝国主义呢?还是要搞常规武器。”@毛泽东创 造性地提出:“这个东西(核武器)是不会用的,越 中国除了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威胁之外,还 面临苏联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维护罔家安全,毛 泽东提出了分一线、二线、三线配置和布局军事 工 业的建设思路。 毛泽东认为,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敌对国家 发动进攻.在战略进攻方向的选择上有很强的不 确定性。因而不能指望第一线能够有效顶住敌人 造得多,核战争就越打不起来。要打还是用常规武 器打。打常规武器还可以讲点军事艺术,什么战 略、战术,指挥官可以临时按照情况有所变化。用 核武器的战争就是按电钮,几下子就打完了。”⑩正 是基于以上认识.毛泽东主张下大力气生产常规 武器。 的攻势,为此他要求:“要搞第三线基地……还有 以大区或省为单位搞一些军事工业,准备游击战 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所倡导的发展常规武 器.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常规武器,而是步枪、手榴 弹、迫击炮等轻武器和近战武器。毛泽东提出:“现 在枪支还不够.武器不多.将来大多数人都要有武 器,最好每人都有武器。现在我们要造枪。中央兵工 厂已经不造枪了,分给各省去造,造步枪、马枪、机 枪、轻炮,把人民武装起来。” ‘我赞成多生产一些 轻武器,武装广大民兵”。 ‘民兵武器要修理好”。∞ 在尖端武器的研究方面,毛泽东则坚决主张不惜代 价予以推进:“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 当有人以 经济困难为由反对发展尖端武器时,毛泽东坚持 “在科学研究中,对尖端武器的研究试制工作,仍应 抓紧进行,不能放松或下马。” ‘死光(激光),要组 织一批人专门去研究它。要有一小批人吃了饭不 做别的事,专门研究它。没有成绩不要紧。” 以便 将有限资源集中在必需之处。 在他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到了20世纪60年 代,中国形成了抓两头、带中间,即抓尖端武器和民 兵武器,带动常规武器的军工建设指导思想。事实 上,毛泽东的上述决定是非常务实的,在当时的历 史条件下,大规模制造现代化的飞机、坦克等复杂 武器装备显然力有未逮,因此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 少数领域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 毛泽东的上述认识是因为他对战争规律的深 刻把握。他清醒地认识到,与美苏等强国进行核军 备竞赛不切实际,中国缺乏相应的技术条件和资 源,在飞机、坦克、火炮等重型装备领域与他们展开 竞争也是好高骛远,只有大量生产枪支、手榴弹、迫 击炮、炸药等轻型装备,并用来武装广大民兵,采取 不对称方式与敌人进行对抗,才能真正让侵略者寸 步难行。 (二)军工产业布局:以纵深分散对抗敌方的不 确定入侵 三线建设是毛泽东20世纪5O年代末60年代 初期提出的军工建设布局思想。与苏联交恶之后, 争的根据地。有了这些东西,我就放心了。”⑩他给 出了建设地方军事工业的办法:“现在要从中央兵 工厂的几十万工人中分出十万人给各省,组建省 的兵工厂。然后,再招收十万新工人补充中央的兵 工厂。”毛泽东提出:“各省都要注意搞三线建设 , 兵工厂搞起来.地方军搞起来,搞五年,每年才花 六亿元,军队同志就放心了。设想如果出现了像日 本占领时候的情况,到处被占领了,你没有两手怎 么成?军械、武器不但运输有困难,数量也不够。” 对于三线建设的进度.毛泽东抓得非常紧:“要争 取快一点把后方建设起来。三五年内要把这件事 情办好,把大小i线搞起来。”④他还后悔没有 搞:“三线建设问题,是我讲迟了,早讲几年就好 了.现在后悔无及 ” 对于三线建设的成本,毛泽东毫不吝啬:“有人 说怕敌人不来用不上,不是浪费吗?那不对,一定要 搞,准备好了敌人可能不来,准备不好敌人就“丁能 来。敌人来了总要打掉一些坛坛罐罐。不是浪费,敌 人不来也不是浪费,你说浪费就浪费,浪费也不l口f 惜,一定要搞。”固为了建设鼍线的钢铁企业,毛泽东 不惜代价:“攀枝花、酒泉两个钢铁基地,没有落实 这两个基地一定要落实。如果材料不够,其他铁路 不修.集中修一条成昆路。必要时也可将内昆路的 铁轨拆掉,先修成昆路。”∞ 由此可见.毛泽东开展三线建设的战略意 是在被敌人分隔的情况下,中央拥有西南、西北 等稳固后方,能够坚持长期作战;而各省能在小 依赖中央的情况下开展独立作战。所以大规模地 开展三线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军工建设,其 战略目的并非是要为进攻对手而扩军备战,而是 通过分散和纵深的军T布局方式.降低敌方对我 方军事工业的破坏程度,以保持自身的军工生产 潜力,为持久抵抗并最终打败敌人提供充足的武 器弹药。 第3期 王安中:建国初期毛泽东军工建设思想探析 l2l (三)尖端武器配备:以有限核武器应对多重核 威胁 国政府就向全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决不首先使用 核武器,维护核不扩散,不在外国部署核武器,不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原子弹、导弹等尖端武 器先后出现,并一度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二 核武器相威胁。”国同时,中国政府还主张全面禁止 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不仅让中国在发展核武器时占 战以后,在核军备领域,美苏双方展开了激烈竞争。 以美苏双方的洲际导弹为例,1962年古巴导弹危 机前夕,美苏的洲际导弹之比为5:1,美国占有绝 对的优势。1964年美苏洲际导弹之比为4:1.美国 的优势仍然很明显。但勃列日涅夫执政后,苏联的 战略核力量得到加速发展,美苏军事力量的对比发 生了明显的变化。1969年,美国拥有的战略武器运 载工具为2270件,苏联已达1369件,差距大大缩 小。1972年,美国拥有的包括洲际导弹、潜艇导弹 及远程轰炸机在内的战略武器运载工具是2165 件.而苏联则达到2167件。④但美国在技术方面和 命中精度方面保持着一定的优势.美国1986年部 署的“和平卫士”洲际导弹集各种尖端技术于一身, 该导弹可以携带l0~12个30 ̄50万吨爆炸当量 的核弹头,相当于300个广岛原子弹的爆炸强度, 采用高级惯性制导和自动寻的制导的复合制导模 式,命中精度为9O~120米。 在核大国的核威胁、核讹诈面前,中国如果没 有核武器就将在国际舞台上丧失发言权。所以毛泽 东在抓尖端武器尤其是核武器的建设方面投入了 巨大精力,甚至是不惜代价。不过,他又能够较为理 性地认识到中国与美苏两国在综合国力上存在的 巨大差距,为此创造性地提出了核武器要“有一点, 少一点。好一点”的建设原则。@尼克松在他的回忆 录中也提到,1965年毛泽东对安德列・马尔罗说, 中国有六颗原子弹就足够了,到那时就没有人能够 轰炸中国的城市了。④他从中国的国情国力出发,提 出中国即使要发展核武器也没有必要搞成很大规 模。当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询问中国的原子弹制造计 划时.毛泽东回答道:“准备搞一点。哪年搞出来,我 不知道。美国有那么多,是十个指头。我们即使搞出 来,也只是一个指头。这是吓人的东西,费钱多,没 有用。”@ 毛泽东认为,对于有生力量来说,被消灭一次 与被消灭多次作用是一样的,重复杀伤没有意义。 在世界各国人民强烈反对的浪潮之中,核武器的拥 有者在使用核武器时,将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和 军事风险,原子弹等核武器难以轻易使用。因此当 1964年l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后,中 领了道义上的制高点,也为中国在核裁军过程中争 取到了发言权。数十年之后。美苏两个拥有庞大核 武库的大国因为核武器过多,不得不花费巨资裁减 其核武器。由此可见毛泽东卓越的战略眼光。 (四)人与武器的关系:以人民战争来抵抗单纯 军事行动 对于武器弹药的本质认识,毛泽东有自己独到 的见解,他多次强调在人和武器两者之间人是第一 位的:“人是第一,武器是第二。武器同机器差不多, 都是人手的延长而已。是人拿在武器手里.还是武 器拿在人手里?当然是后者,因为武器没有手,哪个 武器有手?”@ 因此即便是对待核武器这样的大规模杀伤性 武器。毛泽东从战略上是藐视的:原子弹也是纸老 虎,跟帝国主义是纸老虎一样。与很多人认为核武 器能决定战争胜负的认识不同,毛泽东认为核武器 与其他武器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我想武器虽然 有变化,但是除了杀伤的人数增多以外。没有根本 的不同。古代使用的是冷兵器,例如刀、枪等。后来 使用热兵器,例如步枪、机关枪、大炮等。现在又加 上原子弹 但是基本的差别就是,冷兵器杀伤的人 较少.热兵器杀伤的人多一些。原子弹杀伤的人更 多。除了死伤的人数以外,没有什么差别。”∞他还认 为,即使不使用核武器,战争给人类造成的损伤也 丝毫没有减少:“原子弹并不比刀枪厉害,你们相信 不相信?古人用刀枪打了几百年。汉代中国人口有 五千万.一打只剩一千万。唐代又发展到五千万,安 禄山造反.一打只剩下一千多万。用冷武器打仗拖 延很久,死人很多。大片土地无人,欧洲历史上可能 也有这种情况。后来拿破仑时代开始发展到步枪, 可打八百米远.以后又发展到大炮,用热武器打仗, 缩短了时间,减少了破坏。”@ 正是因为对核武器本质的深刻认识,毛泽东认 为:“帝国主义国家用来吓唬我们的原子弹和氢弹, 也没有什么可怕。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一物降一物, 有一个东西进攻,也有一个东西降它。看《封神榜》 就知道.哪有一个‘法宝’是不能破的呀?那么多的 ‘法宝’都破了。我们相信,只要依靠人民,世界上就 没有攻不破的‘法宝”’。9 云梦学刊 毛泽东这里指的依靠人民,主要有两个层面的 意思:一是依靠人民的战争智慧。抗战期间,在极端 困难的情况下.根据地人民群众创造出了地雷战、 地道战等丰富多彩的作战样式,在武器装备极其落 后的情况下给日伪军以有力打击。二是相信组织起 来的人民群众拥有无穷的力量,这突出地表现为他 对民兵的高度重视。他提出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 想。毛泽东认为,只有将民众力量组织起来,才能让 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总结中共抗战胜利 的历史经验时,毛泽东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 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④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经 验时,毛泽东提出:“我们的经验是依靠人民,再加 上一个比较正确的领导,就可以用我们劣势装备战 胜优势装备的敌人。”∞他还认为:“最后决定战争胜 负的还是人,看谁拿着武器,看掌握着武器的战士 们认为什么对他们最有利,看谁会打仗,而主要的 还是前二者。”④ 四、毛泽东军工建设思想的时代价值 建国初期毛泽东的军工建设思想.是在国家工 业基础薄弱、资源短缺、引进外来技术的可能性几 乎为零的情况下产生的,是落后国家探索符合本国 国情军工发展道路的有益尝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 义和价值。 一是危机重重之下保障了我国国家安全 建国 之初,中国的国际环境空前恶劣。朝鲜战争之后.我 们与美国形成了敌对关系,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 国家的封锁。20世纪50年代末期,又因为中苏两 党之间的分歧,面临着苏联的巨大压力,苏联最多 时在边境陈兵百万。给中国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威 胁。与此同时,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印度在中印边 界屡屡挑起事端。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给中国国家 安全形成了严重威胁。在这种严峻的局势面前,要 维护国家安全,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在毛泽东独 特的军工建设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军事工业为武 装军队和广大群众提供了必要的武器装备,为构建 强有力的国防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对对手构 成了强大的威慑。1976年11月1 1日,《中情局关 于中国的防御政策和武装力量的评估》报告认为: “总的来说,中国的军事威慑是不可忽视的,但是根 据战争的性质,其效果迥异。例如,对于地面的入 侵,由于其庞大的常规部队(纵深防御的良好准备 和部署),辽阔的地理疆域。大量具有高度组织性的 人口和长期战争的动员能力,中国已经具备了高水 平的威慑能力。”∞ 二是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军Z--发展道 路 在中国当时的工业基础和国际环境之下,中圈 军事工业发展受到了诸多限制。由于德国和El本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战败,事实上这意味着发展德 系、13系装备的道路基本断绝,而相继与美苏两围 交恶,也从根本上断绝了获得美苏两种体系装备的 可能性。中国自近代以来发展的工业基础薄弱,军 工体系又因为种种原因落后残破,跟不上当时世界 军工技术发展的潮流。在这种困难局势之下,弱国 如何利用本身工业体系来对抗强国本身就是一大 难题。毛泽东别出心裁,独具匠心,运用不对称的思 路来发展军事工业,以最小的国防资源投入赢得了 最大的国防收益,形成了一条独特的军工发展道 路。20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表明,毛泽东的这条道 路是基于当时国情的最优选择,也为弱国如何对抗 强国提供了一条独特思路 三是对近代以来“唯武器论”的一种批判 近代 以来,尤其是热兵器诞生以来,武器装备的威力越 来越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马克沁重机枪就大 显神威,德军在索姆河之战中,以平均每百米一挺 马克沁MG08机枪的火力密度,向在4O公里宽的 正面战场上担任主攻的l4个英国师疯狂扫射.最 多在一天之内令英军士兵付出6万人伤亡的惨重 代价。④而核武器诞生之后,甚至被视为能够改变战 场胜负的战略性武器。赫鲁晓夫认为核战争将导致 “世界文明共同毁灭”,他煞有介事地说:“可以想 象,如果一旦发生战争,一旦原子弹和氢弹在城m 上空爆炸,将会产生什么情况。难道这些炸弹会知 道哪儿是共产党员,哪儿不是共产党员.哪儿是无 神论者,哪儿是宗教信徒,哪儿是天主教徒,哪儿 是新教徒吗?不,核爆炸的火焰将毁灭一切生物 毛泽东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置于单纯的武器 装备之上,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肯定,为 我们思考人与武器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而 他这些观点被核危机处理的历史经验证明是完 全正确的。 毛泽东的军工建设思想是一个特殊时代的产 物,包含着他对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国内T业水 平、国防方针等问题的深邃思考。在建国初期围家 百废待兴但又面临着外部势力严峻威胁的情况 下,与潜在对手开展大规模的军备竞赛显然是中 国的国力所不能负担的。但为了保护国家安全.维 第3期 王安中:建国初期毛泽东军工建设思想探析 l23 护领土主权完整,又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毛泽东 发展有限核武器,开展三线建设,发展常规武器尤 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74、127、141、 100、137、21l、225~226、291、332、316、243~244、252~253、 其是民兵武器的思想,是在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 局势下,符合中国国情的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中 国当时能够有效遏制外部敌对势力的侵略.维护 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与毛泽东的军工建设思想是密 不可分的。 127、127、248页。 ⑤孙颖,黄光耀:《世界当代史(1945—2001)),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3年版,第21l页。 ③舒涵编著:《蘑菇云:恐怖中的和平——核大国五十年角逐风云 录》(中),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⑤陈昱澍:《浅析毛泽东核战略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1999 年第l期。 注释: ③[美]查理・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中册,裘克安等译,商务印书 馆1975年版.第245页。 (D《聂荣臻回忆录》,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第757~ 758页。 ①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年版.第247页。 ( 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1l页。 ③⑩⑩②④@@⑦《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军事科学出版 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06、456、394、244、293~ 294、266、l74~175、244页。 ⑦《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页。 ⑦沈志华:《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第4册,东方出版 中心2009年版,第249页。 ④徐向前:《历史的回顾》,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798页。 (5× 《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 出版社2010年版,第506、533页。 ⑦张钊,田园编著:《被遗忘的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战》,山东画报出 版社2003年版,第l58页。 ⑩《赫鲁晓夫的世界观(1936—1964年言论摘要)》,中共中央对外联 络部1964年编印,第6页。 ⑦聂文婷:《贺龙与2O世纪60年代初国防工业质量整顿》,《西北工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9月。 ⑩在苏联核战略的制度设计中,其战斗值班系统曾经有过自动打击 对手的程序设计。1983年9月26日。苏联军官彼得罗夫值班时 ⑧姬文波:《改革开放后中国与西方的军事技术合作》,《党史博览》 2012年第6期。 发现雷达显示有5枚核弹正从美军基地飞向苏联。按照规定,苏 军应当使用核武器进行核报复.但彼得罗夫判断这很可能是电 脑故障。后来查明警报的出错原因是追踪美军导弹发射架的卫 星将太阳反射光误当成导。 ⑨彭继超,伍献军:《核盾牌 国家最高决策1949—1996),中国青年 出版社2012年版.第147页。 ⑩[苏]索科洛夫斯基:《军事战略》,战士出版社1980年版,第418页。 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 f责任编辑杨年保】 Mao Zedong S Exploration at the Field of the Military Industry in the Early Days of New China WANG Anzhong (Hu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hangsha 410003,China) Abstract: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RC,in order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military industry,Mao Zedong conducted a series of exploration.In the case of failure to learn from the Soviet Union,Mao Zedong advocated the development of smal1.scale nuclear arsenals,carrying out the three line construction,made great effor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ventional weapons,especially small amis,melee weapons and other militia weapons,concentrated resources in key areas, wih tthe minimum investment to get the maximum benefit in national defense,the formation of a s ̄ong deterrent to the enemy, maximized the maintenance of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territorial integriy,expltored a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military industry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condition of China. Key words:Mao Zedong,strategic,weapon equipmen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